颞肌前束论文_陈杰,徐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颞肌前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实验性,磨牙,峰值,电压,距离,测试,论文。

颞肌前束论文文献综述

陈杰,徐宏[1](2004)在《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下颌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咀嚼肌群作为口颌系统中重要的动力部分 ,其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颌面的生长发育[1 ] 。咀嚼肌功能的强弱 ,不仅可以改变颅颌骨骼周缘的血运及机械力学环境 ,使局部骨质发生改建 ,而且可以控制骨缝骨质沉积 ,影响整个面部的生长型[2 ,3] 。本研究拟通过对(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4期)

林芝[2](2004)在《不同垂直距离对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肌电峰值电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失去正常颌位关系的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要恢复患者理想的面部外形和口颌系统功能,确定正确的垂直颌位关系是关键的一步。近年来有学者又提出颌肌肌电图法来确定垂直距离,讫今为止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天然牙列及无牙牙合患者的不同开口度、不同咬合力与颞肌前后束、嚼肌肌电值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分析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实验选择反应较灵敏,能合作的牙列缺损上下颌余留牙无接触的患者21名,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病,且受试者直立端坐,在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相应位置帖表面电极,要求受试者在不同颌位上紧咬(从咬合垂直距离增加4mm到减少4mm,每次间隔1mm,共9个颌位)。记录不同垂直距离紧咬时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图平均峰值电压的变化。在咬合垂直距离增加4mm到减少4mm下紧咬时,嚼肌和二腹肌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改变无显着变化。然而,在最大紧咬水平,利用SPSS软件包分析颞肌肌电峰值电压,咬合垂直距离增加1mm及减去1mm的颞肌肌电峰值电压与咬合垂直距离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咬合垂直距离增加或减去2mm至4mm时颞肌肌电活动峰值电压与咬合垂直距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颞肌前束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嚼肌与二腹肌前腹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2-01)

徐宏,陈杰[3](2003)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病儿咀嚼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myographic(EMG) characteristics of masseter and anterior temporalis during various jaw movements in skeletal Angle Ⅲ malocclusion in mixed dentition. Methods 38 children with skeletal Angle class Ⅲ malocclusion in mixed dentition were selected for study and 40 children with normal occlusion as controls. EMG activities of masseter and temporalis in various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by a four lead electromyography. Results When mandibular was in its rest position, no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EM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t=0.026-1.123, P >0.05). The EMG activities of masseter and tempolaris in Angle Ⅲ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 t=1.59-11.25, P <0.05). Conclusion The activities of masseter and anterior tempolaris recorded in EMG in children with Angle Ⅲ malocclusio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ones.(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徐宏[4](2002)在《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反殆患者咬肌与颞肌前束在下颌运动时的肌电特征,探讨此类错(牙合)畸形形成过程中咬肌与颞肌前束所起的作用。[方法]以38名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反殆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8—10.5岁,平均9.2岁)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名替牙期正常(牙合)儿童做对照组。采用四导联肌电图仪,测量骨性AngleⅢ类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在下颌息止(牙合)位、下颌牙尖交错位大力咬合时、咀嚼口香糖时、下颌前伸及后退时、下颌向左及向右侧运动时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结果]一、正常对照组的肌电特征:在下颌息止(牙合)位,受试者的咬肌和颞肌前束均有轻微的肌电电压;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受试者咬肌的肌电活动较颞肌的肌电活动大,且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显着性;用左侧咀咬口香糖时,受试者咬肌和颞肌前束在咀嚼侧的肌电电位均较非咀嚼侧大,但差异无显着意义;当下颌前伸时,受试者咬肌肌电均大于颞肌前束的肌电,差异有显着性,且男性大于女性;下颌后退时,受试者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较咬肌电活动大,差异有显着性;下颌向左运动时,受试者的左侧颞肌前束肌电电压较左侧咬肌的大,而右侧咬肌的肌电活动较右侧颞肌前束的大,差异有显着性;下颌向右运动时,受试者的左侧咬肌肌电电压较左侧颞肌前束的大,而右侧颞肌的肌电活动较右侧咬肌的大,差异有显着性。二、错胎组的肌电特征:下颌息止(牙合)位,受试 替牙期骨性Anglelll类锗噩患者下颌运动时咬肌及额肌前柬的肌电研究 的咬肌和颖肌前束亦均有轻微的肌电电压;正中邪位大力咬合,受试者 额肌前束的肌电活动较咬肌的肌电活动大,且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显着 性;用左侧咀嚼口香糖,受试者咬肌和额肌前束在咀嚼侧的肌电电位均较 非咀嚼侧大,但差异无显着性;当下颌前伸时,受试者咬肌电活动均大于 额肌前束的肌电活动,差异有显着性,且男性大于女;下颌后退运动,受 试者的咬肌较颖肌前束的肌电电位大;下颔向左运动,受试者的左侧咬肌 肌电活动较右侧的大,而右侧额肌前柬的肌电活动较左侧的大,差异有显 着性;当下颌向右运动,受试者的右侧咬肌肌电活动较左侧的大,而左侧 额肌的肌电活动较右侧的大;且差异有显着性。叁、错胎组与正常对照组 的肌电电压相比较:在下颌息止韶位,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正中胎位大 力咬合,错胎组咬肌和颖肌前束的肌电电压均较正常对照组小;用左侧咀 嚼口香糖,错殆组左侧咬肌和额肌前束的肌电电位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 有显着性,且男性较女性大;当下颌前伸时,错胎组的咬肌活动小于正常 对照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差异有显着性;错胎组的颗肌前束肌电电位较正 常对照组大,但差异无显着性;下颌后退运动,错胎组的咬肌及颖肌前束 的肌电电位较正常对照组的肌电活动大,结果有显着差别,男性大于女性; 下颌向左运动,错胎组的左侧咬肌及右侧颖肌前束肌电活动较正常对照组 的大,差异有显着性;当下颌向右运动,错胎组的右侧咬肌及左侧额肌肌 电活动较正常对照组的大,且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替牙期 Angle Ill类 错胎组患者在各种下颌运动时,除息止邪位外,咬肌、额肌前束的肌电活 动与正常组儿童均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02-04-01)

孟扬,王雨生,孙学敏[5](1988)在《颞肌前束的肌电图变化及微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肌电仪检测30例正常成人在下颌不同运动状态下颞肌前束的肌电变化,以及肌电电位与(牙合)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中(牙合)位最大用力咬合、(牙合)力测试位、下颌后退位肌电电位明显增高,而下颌前伸位、最大开口位肌电活动不明显。结果提示,肌电变化与(牙合)力的大小是一致的,并证明颞肌前束具有升颌作用,在闭口运动中较为有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1988年05期)

王存[6](1987)在《实验性(牙合)接触干扰对在咬合过程中颞肌前束及嚼肌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M(?)ller(1966)曾对自然咀嚼过程中肌肉活动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发现在咀嚼侧颞肌先活动而嚼肌则收缩力大。De Boever(1969)把实验性干扰放在平衡侧,即刻或在以后的8天内对肌电图型的定量分析没有显着的变化。作者通过11名具有完整牙列的自愿受试者,用实验性正中(牙合)干扰对颞肌前束及嚼肌活动型在(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1987年02期)

颞肌前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失去正常颌位关系的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要恢复患者理想的面部外形和口颌系统功能,确定正确的垂直颌位关系是关键的一步。近年来有学者又提出颌肌肌电图法来确定垂直距离,讫今为止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天然牙列及无牙牙合患者的不同开口度、不同咬合力与颞肌前后束、嚼肌肌电值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研究。本实验目的在于分析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肌电活动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实验选择反应较灵敏,能合作的牙列缺损上下颌余留牙无接触的患者21名,无明显的口颌系统疾病,且受试者直立端坐,在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相应位置帖表面电极,要求受试者在不同颌位上紧咬(从咬合垂直距离增加4mm到减少4mm,每次间隔1mm,共9个颌位)。记录不同垂直距离紧咬时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图平均峰值电压的变化。在咬合垂直距离增加4mm到减少4mm下紧咬时,嚼肌和二腹肌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改变无显着变化。然而,在最大紧咬水平,利用SPSS软件包分析颞肌肌电峰值电压,咬合垂直距离增加1mm及减去1mm的颞肌肌电峰值电压与咬合垂直距离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咬合垂直距离增加或减去2mm至4mm时颞肌肌电活动峰值电压与咬合垂直距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颞肌前束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嚼肌与二腹肌前腹的肌电峰值电压随垂直距离变化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颞肌前束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杰,徐宏.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下颌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

[2].林芝.不同垂直距离对颞肌前束、嚼肌和二腹肌前腹肌电峰值电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

[3].徐宏,陈杰.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病儿咀嚼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特征[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

[4].徐宏.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运动时咬肌及颞肌前束的肌电研究[D].青岛大学.2002

[5].孟扬,王雨生,孙学敏.颞肌前束的肌电图变化及微机分析[J].天津医药.1988

[6].王存.实验性(牙合)接触干扰对在咬合过程中颞肌前束及嚼肌活动的影响[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7

论文知识图

咬合测试仪与BioEMGIII肌电测...牙尖交错位、前牙对刃位和侧方尖对尖位...1 吞咽后紧咬牙时咀嚼肌表面肌电图的左...:Ms:嚼肌浅头;Md::嚼肌深头;Ta:颞2EMGⅢ型表面肌电测量仪及记录图像F...单侧疼痛的无第叁磨牙受试者在前牙对...

标签:;  ;  ;  ;  ;  ;  ;  

颞肌前束论文_陈杰,徐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