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陆晓锋
【摘要】面对信息化的当今世界,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这是有关信息技术德育现状的要求,是时代形势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学科特点的要求。本文在深刻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策略,希望能将德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德育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必备素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课,在学生心目中更大程度上是注重技术的掌握。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清楚,德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德育为基础,一切的教育都只会适得其反,为和谐社会制造不和谐!对于应该如何理解和有效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我谈以下几点: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相关的信息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特点,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的出发点,把上述目标具体化,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在德育方面尽可能全方位地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中的德育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要站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度上,使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德育不等于说教,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1.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体系内,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技术课。对于该课程,广大师生更大程度上是注重操作能力是否生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并没有完全地落到实处,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生上网娱乐时间多,而利用信息化环境自主学习、钻研创新的意识淡漠、能力低下;在信息技术教师中也存在有急功近利的现象,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尤其是从2007年以来,部分学校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出现了只针对学业水平考试的“应试教学”现象。
2.时代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德育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前沿技术,它给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信息化犯罪,就是典型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不正确的体现。所以,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加强德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造福!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应当是全方位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中去。我着重谈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前提一定是自身拥有良好的人格。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老师的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就是他们参考学习的对象和标准。在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借助课堂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的绝大部分课时是在机房中进行的,机房教学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问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行为习惯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上课要带上课本、笔等学习用品、到机房要对号入座、不在机房吃东西,要讲究卫生、爱护计算机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计算机、不随意往计算机上下载、安装或卸载程序、分类清晰地建立和使用文件夹、及时地更改和科学地命名文件名等,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也一定会迁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它方面,形成性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乃至人生发展奠基。
3.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感的渗透
信息技术是前沿学科,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断地了解到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和高新成果,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刻苦钻研、认真严谨、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程序设计”等前沿科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大胆创新的意识。又比如,教师可以有意地利用“Word文字处理”、“制作Flash动画”、“用Photoshop加工图片”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内容健康向上的素材、制作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作品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渗透。
4.利用课堂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划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协作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做法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教师在实行,但关键是教师一定要科学设计、合理引导,使之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不能只流于形式!并且,团队协作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多做研究、大胆尝试。
5.利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生成良好的交流评价和价值判断的素养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有良好的教学评价,而教学评价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良好的教师评价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同时,教师也应该设计好课堂的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对自己或是同学完成作品的美与丑、采用方法的得与失、以及课堂任务总体完成的优与劣等进行有效地交流评价,生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6.结合案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观念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不得不谈。信息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网络信息犯罪案例,一方面,教育学生形成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在信息化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保持良好的网络修养,做遵纪守法、除恶扬善的好公民。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切实做好德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既教书又育人,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也有条件、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德育。让我们集思广益、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林.《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2期.
[2]刘键.《浅谈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J]《辽宁教育研究》,2011年9期.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