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收支论文_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盐收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盐,收支,无机,水库,渤海,通量,地球化学。

营养盐收支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1](2018)在《水产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收支及其生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营养盐是水产养殖主要的污染来源,探究其收支能揭示水体及养殖生物体中物质的来源与变动,是有效评价养殖池塘中各营养物质来源与作用、物质转化效率和养殖污染程度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水产养殖系统N、P收支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不同养殖系统氮磷利用率,梳理养殖系统中氮磷收支与养殖产量和品质、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更有效地提高氮磷利用率、优化养殖结构和渔业生态化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赵晨英,臧家业,刘军,孙涛,冉祥滨[2](2016)在《黄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收支与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在黄渤海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了黄渤海DIN和DIP的收支模型,并分析了陆源输入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渤海DIN和DIP的含量受季节、河流输入和沉积物界面扩散作用的影响,具有秋季高于春季和近岸高于离岸的时空分布特征.收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渤海水体DIN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周边河流、地下水和东海的输入;黄渤海水体DIN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反硝化.黄渤海水体DIP的来源主要是磷酸盐吸附解吸,占91%,底界面扩散和大气输入为其次,河流和地下水的输入贡献较小.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黄渤海每年有11Gmol的氮在水体积累,并导致其浓度提高约0.6μmol/(L·a).近些年来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的持续增加,加剧了氮营养盐的积累,导致非硅藻类浮游植物比例以及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着增加,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磷的埋藏量以及加剧了磷限制的趋势,并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徐皓[3](2013)在《长江口营养盐的收支平衡及迁移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它的环境质量受到气候变化、强烈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植被破坏、不断增加的农业化肥的施用,以及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的进程等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流域内大量建坝,改变了水文条件,导致泥沙和营养盐输送模式发生了变化,因而明显地改变了河口区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及相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这些过程和机制的变化也引起了河口区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社会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河口动力沉积动力地貌及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和对流域变化的响应研究,已迫在眼前,并已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当今世界大部分河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如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以及长江等。归根结底,河口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气候变化、沉积过程、河口地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相关。这些问题互相交织,错综复杂,因此探讨河口的环境问题需要有综合交叉的手段,利用多学科方法来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以长江口为例,以河口的营养盐的收支平衡和迁移机制为突破口,结合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变化导致的河口环境的改变,力图探讨复杂的各要素在将来对长江口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和影响,降水充沛,径流量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流域内人口从1954年的2.2亿激增2010年的4.6亿,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的营养盐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并随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进入长江水体;同时流域内半个世纪以来不断的建坝:全流域水库总库容从1970年的约30km3上升至2003年的约155km3,导致了近年来入海输沙通量从4.7亿吨降至不足1.5亿吨,在极端气候的影响下,2006甚至出现了年输沙量仅0.8亿吨的极低值。流域输沙的降低导致了河口表层悬沙浓度近十年以来降低了20%-30%。在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江口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体富营养化是河口环境问题中重要且最为显着的一面。长江口有害藻类爆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河口海岸学家们开始关注并研究长江口营养盐过剩的问题;对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入海泥沙及营养盐通量的问题,流域建坝对河口营养盐的影响,以及河口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和机理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述背景驱动下,本次博士论文针对长江河口营养盐的循环过程和机理开展了研究。在大量收集和理解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文泥沙和营养盐的数据库。在2012年冬季航测在长江口从南支到口外选取了六个站位,对其进行定点全潮周期分层采水样,共采取150个水样。对所采全部水样进行悬沙浓度、盐度和溶解态营养盐的测试。根据区域不同选择了其中78个水样做粒度以及分粒级总磷的测试。利用每个样品测出的溶解态与总态营养盐的比值,以及每个样品各自的环境参数(悬沙、盐度、粒度),建立起营养盐的存在形态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一函数带入Classical LOICZ模型,对其进行改进,使其成为一个在估算河口营养盐运移过程中同时考虑生态系统作用和固—液界面作用的模型,称为Muddy LOICZ。同时,收集长江入海营养盐通量以及流域内各污染源的年际变化资料,建立完整数据库,利用SPSS对数据库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各源对水体营养盐的贡献,并对未来流域入海营养盐的通量进行预测。最后,利用Muddy LOICZ模型对水体营养盐迁移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对流域入海营养盐通量的预测,达到预测未来河口营养盐迁移机制的目的。依据上述方法,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本次调查得出的盐度及营养盐数据,结合Classical two-layer LOICZ模型估算河口区表底层营养盐在不考虑悬沙浓度情况下的循环模式。结果显示,长江口枯季表层水体交换时间为9.31天,底层为11.25天,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长江口水动力环境近十年来基本不变。表底层系统DIP的输出量要小于输入量,河口系统是DIP的汇,其中表层每日净输入0.88×106mol DIP,底层每日净输入3.86×104mol;表层系统DIN每日净输出量为9.74×106mol,底层每日净输出3.07×106mol,是DIN的源。与前人利用LOICZ模型估算的相同区域的结果对比发现,近十年来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域逐渐由营养盐的源变成汇。这是由于本世纪初及以前,长江径流向河口输入了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在河口地区分解,同时释放出营养盐,因此长江口成为了营养盐的源。而近年来闯将入海泥沙通量的剧减,导致了河口表层水体营养盐固液过程的减弱,营养盐向生物过程迁移,同时在入海营养盐通量增加的共同作用下,河口水体营养盐浓度剧增。与此同时,表层悬沙浓度的降低导致水体透光度增强,这一切环境条件向着有利于初级生产力爆发的方向转化,初级生产力的爆发必然会吸收大量营养盐,使河口成为营养盐的汇。近十年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藻类空间分布变化的记录很好的佐证了营养盐源汇转变的这一过程。2、通过本次航测溶解磷与总磷的比值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揭示了长江口水体中的磷明显地参与了固液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枯季长江口影响悬浮颗粒对磷吸附的能力影响最大的悬沙浓度及粒径,而其他条件影响力相对较弱。磷参与固液界面过程的能力与悬沙浓度相关,悬沙浓度越大,其参与固液过程能力越强,但其参与能力大致在悬沙浓度超过500mg L-1之后趋于饱和, PP/TP与悬沙浓度呈较好的对数关系:PP/TP=0.229X Ln(SPM)-0.728,而这一关系的离散性随着悬沙浓度的降低逐渐增大。这是由于本次实验仅对DIP和TP进行了测试,不能有效的区分PP中的PIP与POP,当悬沙浓度较大时,水体浑浊,生物作用减弱,PP以悬浮颗粒吸附的PIP为主,因此其趋势较准确且波动范围小;而当悬沙浓度减小时,其对DIP的吸附能力减弱,悬沙浓度本身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也变小,而其他环境因素,对PP的影响变大,如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将DIP转化为POP从而影响PP/TP值,使其更加离散。同时为了探讨悬沙粒径对磷固液过程的影响,本研究过程中对磷进行了分粒级测试(<4μm,4-64μm,>64μm)。根据分粒级测试结果,悬沙的粒径与磷参与固液过程的能力也有一定关系:磷在细颗粒水体中参与固液过程能力强,以悬沙浓度200mg L-1为例,在悬浮颗粒粒径小于4μm的水体中,PP/TP达到0.33;而在含4-64μm粒级颗粒的水体中,PP/TP为0.14;而在悬沙粒径大于64μm水体中,PP/TP仅为0.05。这一特性可能与不同粒径的悬沙比表面积不同相关,较细的颗粒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即相对表面积较大,固液界面也相对较大,随着磷离子吸附量的增加,比表面积开始减小,吸附能力趋于饱和。此外较细的悬浮颗粒在河口半咸水中易发生絮凝作用,期间会进一步强化磷的的固液过程,这也磷参与细颗粒固液过程能力较强的原因。与磷相比,无机氮在水体中主要有叁种不同的存在形态,不同形态的氮在水体中的固液过程不同,其中仅有氨氮较明显的参与。根据张莹莹2007,对各类营养盐在实验室条件下固液过程的研究数据,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氨氮参与固液过程的能力为磷的叁分之二。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磷的数据,模拟了氨氮的固液过程,由于硝氮与亚硝氮几乎没有参与固液过程,因此认为氨氮参与固液过程的量与总无机氮的固液过程的量相似。结果显示,对于总无机氮而言,其固液过程不显着,随悬浮颗粒的变化也不明显,且其固液过程的强度与水体中氮的结构相关,若氨氮比例高,则固液过程相对明显;若氨氮比例低,固液过程相对较弱。3、由于本文所取样品均取自枯季,但可以利用营养盐界面过程与悬沙浓度的关系来模拟洪季高悬沙浓度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营养盐迁移机制。本次航测河口表层平均悬沙浓度约为330mg L-1,约有55%的磷会参与固液过程,若洪季河口表层悬沙浓度为800mg L-1,则会有74%的磷参与固液过程,但随着悬沙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参与固液过程的磷的增加量不明显,这反映了磷参与固液作用的能力在悬沙浓度增加到600mg L-1后即达到相对饱和状态,即进一步增加悬沙浓度,其参与固液过程的能力增加十分有限,不足30%,而且随着将来流域大坝对洪枯泥沙调节的影响,河口悬沙浓度的季节性差异可能进一步降低。同时由于氮参与固液过程的能力的强弱与氮的成分有关,在长江口水体中,固液能力较强的氨氮所占比例较低,造成了长江口氮的固液过程能力较弱,且对悬沙浓度的变化不敏感,枯洪差异不显着。鉴于磷和氮固液过程对洪枯季悬沙浓度的不同响应,在枯季或者未来河口悬沙浓度大量降低的背景下,河口营养盐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4、利用磷和氮的固液过程规律建立Muddy LOICZ模型。将Muddy LOICZ与Classical LOICZ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对于磷而言,固液过程十分明显:其中来自于污水中的磷进入河口表层系统后约有58%参与固液过程;而底层系统将会通过固液过程输入增加95%的磷。而悬沙浓度的变化对于氮固液过程无明显影响,来自于污水中的氮进入河口表层系统后仅有1.2%参与固液过程;而底层系统将会通过固液过程输入增加11.6%的氮。这是由于磷的固液过程强而氮的固液过程弱而造成的。因此在以后再进行河口营养盐模拟时应充分考虑磷的固液界面过程。5、流域是河口营养盐的源。流域变化直接导致了河口营养盐输送过程和机理的变化。为此本文对流域内营养盐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预测。长江流域氮磷营养盐资料显示,截止至2010年,长江流域入海DIN、DIP年通量分别为140万吨和1.3万吨左右。其主要来源为:化肥、污水和家畜,其中DIN来源还有大气氮沉降,在2000年之前,化肥施用的激增,这导致了入海营养盐通量的迅速增加,是河口营养盐增加的主要推动因子;2000年之后,化肥的施用趋于稳定,但生活污水增加迅速,从2000年的73亿吨激增至2010年的119亿吨。利用基于SPSS的主成分法分析其趋势,发现在未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治理将会是决定流域入海营养盐通量变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子。基于此,设定了污水处理的叁种情景模式对未来入海营养盐通量进行预测。并将结果用于河口水体中营养盐循环的模拟和预测。6、叁峡建坝将大量减少入海泥沙通量,导致河口悬沙的浓度会大量降低。由此利用Muddy LOICZ模型,模拟了未来河口悬沙浓度减少情况下营养盐迁移机制的变化。结果显示,悬沙浓度的降低会使河口磷参与固液界面过程的能力降低,导致大量的磷以DIP的形式在河口存在,参与生物循环过程。尤其是在流域污水处理无改进的情况下,DIP会增长迅速:当不考虑河口悬沙浓度变化时,长江口入海DIP通量至2050年将会达到5.72×106mol day-1,比2010年将增加1.9×106mol day-1;而如果未来河口悬沙浓度降分别至500,300和200mg L-1,仅因固液过程减弱而解析增加的通量将分别达到1.6,4.5和6.8×106mol day-1。而由于参与固液过程的氨氮在长江口DIN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0%,因此悬沙浓度的降低对于氮的迁移无明显的影响。综上所述,长江口营养盐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受到综合环境要素的影响。本研究依据枯季航测资料,对氮磷的固液过程及其影响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了磷的固液过程对于悬沙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而氮相对不敏感,且随着悬沙浓度的降低,参与固液过程的磷以指数降低,大量的磷会进入水体,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在未来减沙和入海营养盐增加的背景下,长江口可能会出现DIP浓度激增而DIN相对稳定的情况,这可能导致河口营养盐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河口生态系统。因此在未来控制河口悬沙浓度不仅是控制河口营养盐收支平衡,也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河口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的建设,人类生活的健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9-01)

冯丹[4](2013)在《不同饲料组成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吸收及营养盐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比较了不同规格刺参在投喂不同蛋白含量饲料(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2%、5%、10%、15%、20%)的条件下,其C、N、P营养盐收支的差异,并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定量分析了刺参对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吸收效率,以及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刺参特定生长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规格对刺参C、N、P营养盐收支的影响为探究刺参体重与C、N、P营养盐收支的关系,本实验研究了四种湿重(2.11±0.56g、5.24±0.43g、10.21±1.02g、15.09±1.29g)的刺参的C、N、P营养盐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刺参C、N、P营养盐收支与刺参体重具有显着相关性,刺参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随刺参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刺参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泄率、单位体重摄食率、排粪率、单位体重对碳、氮、磷营养盐的摄入率以及叁种元素的生长余力均与体重有显着相关性且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2.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C、N、P营养盐收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的蛋白水平,测定了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碳、氮、磷营养盐收支的影响。实验共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20%(F组)。结果表明:刺参C、N、P营养盐收支与饲料中蛋白含量有显着相关性,刺参摄食率、排粪率均随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先增大至蛋白含量为18%时达到最大,之后减小。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均随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增大,但排磷率在蛋白含量为23%之后与蛋白含量无显着相关性。对碳营养盐的摄入率先增大后减小,蛋白含量为18%时达到最大,而氮和磷营养盐的摄入率则是呈一直增大的趋势,至蛋白含量为18%之后变化很小,无显着差异。碳、氮、磷营养盐的生长余力与摄入率变化趋势相似,蛋白含量达到23%之后,无显着差异。3.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的蛋白水平,测定了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共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1周,2周,4周,8周,12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C/12C、15N/14N值以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着差异(P>0.05),F组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食物贡献率最高,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由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范围内最利于刺参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26)

黄廷林,秦昌海,李璇[5](2013)在《石砭峪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收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砭峪水库为研究对象,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对水库上游来水、库区及放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分析了水库氮(N)、磷(P)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同时结合现场模拟实验对水库N、P营养盐收支状况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石砭峪水库N、P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总氮(TN)和总磷(TP)年均值分别为2.65mg/L和0.04mg/L,较高的N、P含量导致水库浮游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水库供水水质下降;水库TN、TP年输入量分别为226.50t和4.38t,年输出量分别为218.11t和4.31t,年滞留量分别为49.87t和1.07t;水库TN、TP输入负荷大小顺序是上游入流>库区周边地表径流>水库沉积物释放>大气沉降;水库TN和TP的年均沉积量分别为41.48t和1.00t;水库沉积物的TN、TP年释放量分别为7.29t和0.33t,对藻类生长繁殖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孙侦龙,高勤峰,董双林,王芳[6](2012)在《不同配比饲料对刺参C、N、P营养盐收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5种含有不同比例(即20∶80、40∶60、60∶40、80∶20和100∶0)的鼠尾藻和海泥的颗粒饲料喂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并比较了不同饲料条件下刺参C、N、P营养盐的收支过程。结果表明:刺参C、N、P营养盐收支过程和饲料中鼠尾藻的含量显着相关(P<0.05)。刺参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随着饲料中鼠尾藻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刺参的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对C、N、P营养盐的摄入率、生长余力和吸收效率均随着饲料中鼠尾藻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变大(P<0.05)。当饲料中鼠尾藻添加量大于60%时,刺参对营养元素的生长余力和吸收效率无显着变化(P>0.05),因此对于成参而言,饲料中鼠尾藻和海泥的比例为60∶40是较为理想的配制比例,既可以满足刺参生长代谢所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刺参养殖活动营养盐的排放。(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S1期)

张鹏[7](2010)在《黄河叁角洲南部潮间带营养盐的收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潮间带以其自然条件复杂,区域特点鲜明,环境净化和减灾功能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物质和能量在潮间带的汇聚和释放过程说明,潮间带是地球(地表)物质和能量循环与流动的一个主要的横截面,研究这个横截面上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对于认识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营养盐作为潮间带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食物来源,其分布、变化和输送通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海洋生产力和资源的变动,而且可以反映海洋环境污染的程度、生态变化的状况,对其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研究的基础。本文的研究区域黄河叁角洲是一个典型的潮间带,其潮上带和潮下带距离较大,约3km,潮汐对其影响较显着,随着涨潮落潮,沉积物-水-气叁相周期性交互作用,研究该区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输送通量对于揭示生源物质在多介质、多界面和多物质等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所得的结论是正确预测区域初级和次级生产力的主要参数,为潮间带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分布和输运特征,于2007年7月在东营黄河叁角洲潮间带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并分析上覆水和间隙水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O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潮间带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80μmol/L和0-24μmol/L,平均浓度分别为30μmol/L和10μmol/L,均为由近岸向海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10-50μmol/L,平均浓度为30μmol/L,由近岸向海由北向南逐渐降低;PO4-P浓度在0-0.12μmol/L间变化,平均浓度为0.04μmol/L,整体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潮间带间隙水中NH4-N浓度变化范围为120-180μmol/L,平均浓度为140μmol/L; NO2-N浓度变化范围为0-16μmol/L,平均浓度为6μmol/L,由西南部近岸的高值区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NO3-N浓度变化范围为2-24μmol/L,平均浓度为10μmol/L,除近岸的低值区,整个区域浓度变化不大;PO4-P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μmol/L,平均浓度为0.3μmol/L,由西北和东南两个高值区向其他区域逐渐降低;SiO3-Si浓度变化范围为30-80μmol/L,平均浓度为50μmol/L;由近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为探讨潮间带区域沉积物营养盐的输送方向,进行沉积物柱状样的实验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落潮时DTN和DTP浓度都是由沉积物表层向底层递增,低潮和涨潮时DTN和DTP浓度则反相变化。根据化学计量限制计算,以本文所得间隙水营养盐与底栖叶绿素a含量为基本数据,得到营养要素对底栖藻类生长的潜在作用如下:P和Si都可能成为该区域底栖藻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子,其中P是首要影响因子。为探讨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输送通量,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和2008年7月在黄河叁角洲南部潮间带设置叁个15小时连续站,监测溶解无机态硝酸氮(N03-N)、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秋、春和夏季DT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7.55-88.53μmol/L((平均为57.79μmol/L)、96.00-249.75μmol/L(平均为168.65μmol/L)和92.97-265.33μmol/L(平均为173.00μmol/L);DI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8.86-85.82μmol/L(平均为34.93μmol/L)、70.56-235.09μmol/L(平均为140.74μmol/L)和64.08-152.17μmol/L(平均为101.12μmol/L);D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22-3.14μmol/L(平均为1.05μmol/L)、1.04-5.27μmol/L(平均为2.41μmol/L)和1.40-8.03μmol/L(平均为4.60μmol/L); DI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3-0.67μmol/L(平均为0.21μmol/L)、0.12-0.83μmol/L(平均为0.45μmol/L)和1.12-5.31μmol/L(平均为2.52μmol/L);秋季和夏季DISi的浓度范围分别为5.78-21.19μmol/L(平均为13.97μmol/L)和79.84-310.44μmol/L(平均为119.43μmol/L)。该潮间带区域N主要来自陆源输入;秋季航次的调查表明该区域DIP和DTP亦与陆源输入有关,而春季航次和夏季航次的调查表明该区域潮间带P主要来自水体对沉积物表层的搅动而引起的释放;DISi来自陆源输入分别建立潮间带与开放海域、沉积物和浮游植物物质交换计算模型,以本文数据和结果为基础,计算夏季潮间带研究区域的营养盐收支结果如下:该区域对开放海域水体的营养盐输送量(DIN为15.70×107μmol/m2, DIP为0.46×107μmol/m2)远大于沉积物对水体的营养盐补充(DIN为6415.36μmol/m2, DIP为5.28μmol/m2)和浮游植物的对营养盐的吸收(DIN为5235.1μmol/m2, DIP为147.77μmol/m2)。表明该季节黄河叁角洲潮间带水体营养盐表现为净输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6-01)

林国恩[8](2009)在《流溪河水库氮磷营养盐动态与收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溪河水库是一座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典型峡谷型深水水库。本论文基于2000-2008年调查,分析了该水库营养盐的长期变化和时空分布动态;于2007年9月-2008年12月开展了水库营养盐收支的观测与监测,现场测定了水库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和表层底泥的营养盐释放速率,估算了水库全年的营养盐收支,并利用模型对水体营养盐浓度进行预测。流溪河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mm,其中80%的降雨量集中在丰水期。水库水动力学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征,水库入流基本来自上游流域集水后的汇入,入流量与降雨量时间分布基本一致。全年水力滞留时间约170d,受入库流量和发电出流的影响,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别明显,丰水期滞留时间是枯水期的1/4。作为深水水库,水体分层现象明显,水体分层与混合为单循环模式,仅在冬季发生短期的混合,不利于底层-表层的水体交换。TN、TP和Chla多年平均浓度分别是0.6mg/L和0.02mg/L和1.93 mg/m~3,SD多年平均值为2.9m,属贫中营养水体;从长期变化趋势判断可见水质略有下降。N/P的质量比为30:1,DIN/DIP的质量比为78:1,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为强烈的磷限制性水体,较高的N/P比是由流域中热带亚热带红壤中营养盐组成特点和流域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较低的人口密度所决定。营养盐浓度等水质变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丰水期初期(4-5月)营养盐、Chla浓度显着地高于其它月份。沿入库河流至水库大坝方向,营养盐和Chla具有递减规律,即: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透明度则相反。通过水库叁个特征区域:吕田、汇水、大坝的环境变量相关性分析来看,反应了环境因子在流溪河水库的分布规律和信息,并且能很好的作为该水库湖沼学特征的证明。水库的纵向特征主要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丰水期的降水集中加上水库的本身形态特征,是导致流溪河水库湖沼学特征呈显着的季节性和空间梯度的关键因素。水库悬浮颗粒物沉降受水文因素影响大:过渡区沉降速率与入库流量有较好的一致性,外来悬浮颗粒物沉降主要在该区发生;湖泊区沉降受外来性悬浮颗粒物影响减小,而内生悬浮物的影响明显。沉降物磷形态特点表明了悬浮物来源信息和沉降特征。该水库的内源释放较强,该深水水库的大部分时间水底处于厌氧环境,加之热带亚热带较高的水温有利于底质磷释放。内源释放对上覆水体的营养盐输入是水体负荷的重要部分。2008年输入硝氮382456kg,总氮792177kg,正磷3780kg,总磷318645kg。根据输入量估算水库营养盐负荷。硝氮年面积负荷33.3g/m~2·a;总氮68.9 g/m~2·a;正磷0.33g/m~2·a:总磷2.8 g/m~2·a。最后估算的营养盐滞留率情况是:硝氮滞留率3.2%;总氮滞留率32.1%;正磷滞留率-62.9%;总磷滞留率11%。总氮和总磷滞留率高于离子态营养盐,其中正磷更是较高的负滞留,说明生物可利用营养盐在该贫营养水体的利用率很高。流溪河水库水质得以保持较好的原因,一是流域的水土保持较好,营养盐负荷水平低;二是该水库的湖沼学特征,利于营养盐排放,使得营养盐在水库的滞留率较低。应用OECD模型和Vollenweider模型模拟该水库总磷的负荷-响应,结果说明基于温带水体的预测模式也适合流溪河水库这一热带亚热带水体。(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6-10)

冉祥滨,姚庆祯,巩瑶,陈洪涛,米铁柱[9](2009)在《蓄水前后叁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10年来长江叁峡库区江段氮、磷营养盐的历史数据,以及叁峡库区支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淹没土壤释放、工农业排放等主要形式的氮、磷营养盐负荷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的结果,采用箱式模型对蓄水(135~139m)前后叁峡水库营养盐进行收支计算,以期为叁峡成库后叁峡江段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长江营养盐输送过程提供研究基础。结果表明:上游输入的总氮、总磷是叁峡水库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占入库负荷的80%~90%;蓄水后入库营养盐负荷种类增加,主要是淹没土壤的释放作用。蓄水前总氮、总磷入库负荷与出库负荷相等,蓄水后入库营养盐有约18%的总氮和15%的总磷滞留于水库中,而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受蓄水因素影响较小。颗粒氮磷营养盐的沉降、生物吸收以及残体的沉降作用是导致出库营养盐减少的主要原因,其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柴超,俞志明,葛蔚[10](2008)在《河口海岸带地区营养盐收支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统计,现代海岸带虽然只占世界海洋表面的15%,水体积的0.5%,但目前世界上大约50%~60%的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60 km的狭长地带[1]。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近几十年间河口及近岸地区的营养盐浓度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氮、磷向海岸带的(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营养盐收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在黄渤海的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分布;结合历史数据构建了黄渤海DIN和DIP的收支模型,并分析了陆源输入变化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渤海DIN和DIP的含量受季节、河流输入和沉积物界面扩散作用的影响,具有秋季高于春季和近岸高于离岸的时空分布特征.收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渤海水体DIN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周边河流、地下水和东海的输入;黄渤海水体DIN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反硝化.黄渤海水体DIP的来源主要是磷酸盐吸附解吸,占91%,底界面扩散和大气输入为其次,河流和地下水的输入贡献较小.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黄渤海每年有11Gmol的氮在水体积累,并导致其浓度提高约0.6μmol/(L·a).近些年来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的持续增加,加剧了氮营养盐的积累,导致非硅藻类浮游植物比例以及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着增加,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磷的埋藏量以及加剧了磷限制的趋势,并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盐收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水产养殖系统氮磷营养盐收支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水产学杂志.2018

[2].赵晨英,臧家业,刘军,孙涛,冉祥滨.黄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收支与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6

[3].徐皓.长江口营养盐的收支平衡及迁移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冯丹.不同饲料组成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生长、消化吸收及营养盐收支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黄廷林,秦昌海,李璇.石砭峪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收支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孙侦龙,高勤峰,董双林,王芳.不同配比饲料对刺参C、N、P营养盐收支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张鹏.黄河叁角洲南部潮间带营养盐的收支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林国恩.流溪河水库氮磷营养盐动态与收支分析[D].暨南大学.2009

[9].冉祥滨,姚庆祯,巩瑶,陈洪涛,米铁柱.蓄水前后叁峡水库营养盐收支计算[J].水生态学杂志.2009

[10].柴超,俞志明,葛蔚.河口海岸带地区营养盐收支及模型研究[J].海洋科学.2008

论文知识图

克尔卡河口上层的营养盐收支平...中国明对虾精养池塘P、N和C营养盐全年各个过程对桑沟湾营养盐收支...胶州湾地形及地理位置叁峡库区示意系统物质收支平衡模型

标签:;  ;  ;  ;  ;  ;  ;  

营养盐收支论文_王申,高珊珊,蒋力,黎祖福,申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