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收入预测与税收能力估算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兰[1](2019)在《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文中指出个人所得税因其征管难度大、纳税遵从度不高,一直被诟病为“天下第一难征的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规模、在税收收入的占比来看,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及其规模问题也不容忽视。2018年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出台以来迎来了第七次大修,实现了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方式的革命性改革,其纳税遵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情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如何、历年的变化情况如何?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应该如何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文章遵循“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以问题为导向,执果索因,运用文献研究法掌握了个人所得税的研究成果与尚存在的不足,运用调查研究法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因素,并进一步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各影响因素对纳税遵从形成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最后根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提高的建议。具体而言,文章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第一,界定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还原为有限理性的、有情感的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人类行为,解释行为产生的动机,做到“对症下药”。在阐述纳税遵从的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讨论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新公共管理主义对纳税遵从理论发展的影响,并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分析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心理因素。由于不同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纳税人遵从或不遵从的纳税行为。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受到税制模式、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纳税人权利保护以及社会纳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预期效用理论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探讨的是在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主体以效用最大化为行为决策标准所做的选择。而A-S模型是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最经典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模型,该模型基于理性人假设,行为主体通过预期效用衡量自己面临的机会,决策时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结论表明,提高稽查率、罚款率都有利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额。尽管A-S模型是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经典理论分析模型,但以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并且不考虑纳税人的心理特征越来越受到质疑。将行为经济学引入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显得十分必要,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将行为主体还原为“真实”的人,更能解释税收实践中纳税人的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在参照依赖的基础上,结合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构建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决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税率、罚款率、心理成本、损失厌恶程度、主观稽查率都是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决策的因素,导致纳税人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纳税决策。第三,通过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从整体上考察其纳税遵从情况。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个人所得税结束了“三税并征”的局面。1994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72.7亿元,是税收收入总额5126.88亿元的1.62%,所占比重低,筹集财政收入的能力有限,涉税人员少,在征管中并未受到重视。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在界定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现金比率法分别对2007年至2017年间公开经济、地下经济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规模都较大,税收流失率达到50%左右,且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收入能力的增长。可见,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及流失率不容乐观,纳税遵从状况堪忧。第四,从制度、税收征管及纳税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较低的原因。税收征管是影响纳税遵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纳税遵从是税收征管的目标与着眼点,税收征管模式与手段、稽查与处罚以及纳税服务对促进纳税遵从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的高低本身也受到税种本身特征的影响。个人所得税无论从其征税范围、费用扣除、税率设计来看,还是从其涉及的纳税人员来看,都较其他税种复杂,征管难度大。同时,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是在分类征收模式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个人所得税转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模式,税收征管的弊端凸现出来。另外,个人纳税人需要税务机关提供精准的纳税服务,而纳税服务不到位势必也会影响到其税收征管的效果,最终影响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第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行为经济学对个人纳税决策的影响分析,考虑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结合专家访谈,依据李克特量表法设计预调研问卷,回收预调研有效问卷139份,通过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结果剔除一些题项,修改调查问卷形成最终问卷。问卷通过问卷网发放,收回问卷838份,剔除无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740份。将样本随机分成两个子样本,一个样本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个样本运用软件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显着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税制公平的感知、税收征管制度、纳税服务、逃税的心理成本和税后激励是影响因素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主要因素。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纳税遵从的影响具有显着性,且税制公平的感知、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心理成本以及税后激励都对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产生正向影响,即促进个人所得税公平的感知、完善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增加心理成本与税后激励都有利于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度的提高。第六,提出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政策建议。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较大,纳税遵从度不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是税收机关、纳税人以及纳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行为经济学,更重要地通过影响纳税人的心理达到影响其纳税行为的目的。一是从纳税主体、征税范围的列举方式、费用扣除制度以及税率几个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使个人所得税更趋于公平,提高纳税人对税制公平的感知;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与处罚的实际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税源控制,严把征管环节关;三是税务机关应树立纳税服务意识,简化纳税流程、创新服务方式确实为纳税人提供便利、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完善纳税服务;四是建立纳税遵从的激励约束机制。“胡萝卜加大棒”,既要增加逃税纳税人的心理成本,也要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双管齐下,共同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最后,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促进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状态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其制度与征管,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措施。首先,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掌握自然人的财产状况;其次,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使其所有的交易、消费都有据可查,并完善部门间联网协同制度,使纳税人的财产、收入与支出等信息能够进行比对,实现信息管税。最后,将个人纳税信息纳入个人信用数据库,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使个人纳税信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制度改革中,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纳税服务,并通过配套制度的完善,最终实现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目标。
王付敏[2](2019)在《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我国征收以来,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税收领域的体现则是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建设的不充分与落后、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较低等方面。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主要包括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税务部门的征收能力,税收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严重、纳税人纳税遵从度低等进而使个人所得税没有很好的起到缩小社会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等方面。本文在这种逻辑下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在税收能力、税收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继而寻找了个人所得税纳税能力和征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纳税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纳税人本人的初始禀赋、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等)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居民收入来源和税制设计等);影响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技术水平、税制模式、税收环境、税收处罚等。然后对可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可量化或者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数理论证,论证结束后寻找了我国目前相关影响因素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中地下经济猖獗、纳税人应税收入项目比例失衡、个税规模逐渐变大但占GDP比重仍然很低等限制了个人所得税纳税能力的提高;税收信息化水平较低、税制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纳税遵从度低、基层税收队伍素质存在诸多问题等限制了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的提高。最后通过借鉴欧美和日韩等国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包括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改善我国纳税环境、优化改善税制模式、完善税制结构等一系列举措,期待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与完善税收制度改革与发展,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进而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制度。
欧阳宇琦[3](2019)在《税收收入预测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各项机制的正常运行以及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物品的提供都离不开税收收入的支持,可以说税收是一国发展之本。税收对于国家发展的举足轻重地位也决定了税收规模的确定和预测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量数据的提供已不是难事。这为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为了对税收收入进行预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采用模型进行估计。为了确定模型中各变量的组成,需要进一步研究税收收入的各影响因素。而税收与经济关系密切,税收通过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税收收入也受到经济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模型做好税收收入预测对税源管理、税收计划、税收政策制定、财政预决算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税收收入模型预测的意义切入,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按时间梳理了常用的模型类别,接下来论述了税收收入预测的内涵界定和类型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税收收入与宏观经济各因素的双向影响关系,包括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税收与价格、税收与产业结构、税收与投资、税收与消费、税收与进出口、税收与就业、税收与环境、税收与技术等宏观经济指标关系,为之后选择建立模型所需的指标提供思路。模型的特征会影响预测的准确度,为了选择适合的模型进行分析,需要先了解各模型的应用条件及优缺点,因此,接下来对税收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和模型作了介绍和比较,模型的分类具体包括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数据挖掘算法的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比较发现模型各有优劣,分析发现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为解决现有模型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所以,本文尝试使用这种学者较少使用的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税收收入预测,并选择了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型作为比较,包括运用降维思想提取主要影响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模型,采用税收自身数据进行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以及数据挖掘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为了对模型变量进行选择,本文还剖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情况,包括吉林省的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特点、吉林省税收收入的规模、增速和税源结构特点。在选定了税收收入影响因素指标之后,进行了税收收入预测模型实证分析。依次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时间序列ARIMA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对预测税收收入的效果进行比较。几个预测模型各从不同角度进行税收收入预测,但时间序列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可以不依赖同期其他因素指标进行预测的优势,将二者结合进行税收收入预测,互相补充,可以得出有效的预测结果。
孙雁冰[4](2019)在《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国理政思想在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思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改善民生。稳中求进是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创新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改善民生是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赋予了税收调控在特定时期特定的调控职能。由于税收调控受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税制体系等方面的制约,为防止税收调控无效或过度,为控制和规避税收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税收调控的实施主要通过总量调整、结构调整和个别调整来进行,具体的说,税收调控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来实现。这三个方面是税收调控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政策合力,影响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这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税收调控合理限度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第一,经济标准。税收调控应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其核心在于税收调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和谐统一。第二,财政标准。财政职能是税收的最基本职能,税收既要能满足国家必须的财政支出,又不能征收过多税收,妨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取之有度而民不伤”。第三,社会标准。税收调控能够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外部效应,如果税收调控不能够引起积极的社会效应,那么也不能认为税收调控是有效的。将总标准应用于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形成具体的判定标准。在具体标准的指导下,本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研究税收调控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科学定位税收调控,税收调控不是万能的,不应赋予税收调控无法承受的任务;完善税收制度,税收调控合理限度为税制优化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确定减税空间,优化税制结构,约束税式支出,全力服务发展大局,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派”;防范风险,把握好税收调控的“度”,可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和扭曲风险;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为下一步的政策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研究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每个维度的研究思路是:一是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国际比较与借鉴,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较,发现我国税收调控与别国的差距。三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收调控现状及问题,确定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最后,基于合理限度下,提出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建议。本文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运用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七章三个部分,一至三章为理论分析,四至六章为实证分析,第七章为政策建议。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结构安排、研究方法、技术路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研究存在的不足,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题、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介绍税收调控理论,选取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税收调控思想进行综述,接着介绍我国关于税收调控理论的研究文献。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宏观税负调控区间、税制结构优化模式、税式支出合理约束三个方面的文献,最后梳理了税收政策方面的文献。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多基于理论层面,定量研究较少,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确定了方向。第三章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税收调控的理论依据:社会再生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风险控制理论和治国理政思想。再从宏观和微观介绍税收调控的经济效应,然后指出税收调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对税收调控合理限度进行了界定。第四章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研究。首先介绍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和影响因素,再对我国宏观税负进行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然后在巴罗模型的基础上,用拉姆赛—卡斯—库普曼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最后在赤字、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探讨经济和债务所能承受的最大赤字率,最大赤字率与实际赤字率之差,全部用于减税,得到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下限,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为上限,从而确定宏观税负的合理区间。第五章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首先介绍税制结构的层次及量化标准,分析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再从组合方式和相对地位两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然后,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宏观税负、税系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税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税系、税类和税种结构优化方向。最后,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税制结构的优化模式。第六章我国税式支出合理约束研究。首先介绍税式支出的作用机理,接着分析我国税式支出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总结国际经验,提出合理约束税式支出,先要界定好税式支出范围,再要控制好税式支出规模,还要确定好税式支出结构。第七章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政策建议。在前几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建议。总体设计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框架。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明确减税方向,选择减税策略,把握减税力度。第二,优化税制结构:继续降低增值税比重,提升消费税比重,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改税”,开征房地产税。第三,编制税式支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编制目的、编制范围、成本估计、绩效评价和管理模式。本文的创新点有:第一,贯彻治国理政思想,基于风险控制视角研究税收调控合理限度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为我国税收调控提供了方向,第一,我国正处于结构性改革时期,经济质量的提升会带来经济增速的下滑,同时,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过重,无法为市场注入活力,这种情况就决定了税收调控的主基调是减税,这就对税制结构和宏观税负提出了要求,第二,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结构转型、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等,这些对税式支出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自觉的防范各种风险,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的风险防范机制。本文从风险控制的视角研究税收调控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可保证税收调控的有效性,可规避税收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估算宏观税负合理区间,服务减税政策本文基于改进的巴罗模型测算了最优宏观税负水平,该水平作为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上限,又综合考虑赤字率、负债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测算出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下限。结合我国宏观税负现状,发现宏观税负水平偏高,应采取减税措施,该结论与我国当前的政策方向一致。用实际宏观税负率与合理区间下限的差乘以国内生产总值,得到最大减税规模。这从事前角度为我国当前减税政策提供参考,利于我国掌控减税空间,合理利用税收调控。第三,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税制结构的调整方向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税系结构、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实证结论是,提升直接税占比,宏观税负下降,经济增长。用工具变量法分析税种变动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结论是降低增值税比重、营业税比重和个人所得比重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税比重和企业所得税比重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着。这些结论为我国税制结构调整提出了方向。第四,形成三位一体的税收调控体系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税收调控体系。从政府视角出发,政府调整税种以及税种要素,税制结构变动体现普遍性和确定性。政府通过税式支出对特殊纳税人进行税收减免,体现特殊性和灵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作用结果显示为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又反作用于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宏观税负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影响税制结构,影响税式支出的规模、方向及侧重点。本文基于风险把控视角研究这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旨在发挥政策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税收调控体系。
赵瑞芬[5](2019)在《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文中提出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未能进入主流改革议程,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研究的不充分,以致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始终未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准财政活动实施基于良治的管理变得困难重重,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进展缓慢。基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与预算脱节的现状,旨在设计一套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以期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并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提供基础。准财政活动通常是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实体实施的一种特殊类型支出活动。与由预算支出加以推动的公共支出政策工具相比,准财政活动没有可见的资金流量,隐蔽性较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轨国家一直未纳入预算的范畴。但准财政活动与公共支出工具一样,同样消耗的是公共资源,起到类似公共支出的作用。因此,从本质上讲,准财政活动是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准财政活动在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和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的工具,并为中国等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准财政活动和其它财政活动一样都是政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财政活动不仅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同样也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准财政活动报告作为预算报告的一部分。我国准财政活动规模庞大,然而相关研究很不充分,尤其是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缺乏导致基于良治的管理结构化信息不足。良治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质量判断标准,基于良治的管理即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是管理的基础。遵循良治基本原则的管理亟待良好的结构化信息,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设立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是实现基于良治管理的基石,对于良好管理至关重要。按照宪法、法律体系的规定,预算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立法机关批准预算的行为就是法定授权,法定授权是良治的底线。缘于法定授权,一方面,行政部门拥有了广泛的权力,包括难以明确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获得了过度使用权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公众和政府之间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求代理人就其行为尤其是取得和使用公款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并对此负责,这就是受托责任。受托责任是对法定授权的补救机制。政府施政的行为就是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受托责任是良治的核心。为保障和促进受托责任,要求公共账目公开、透明并及时披露,同时公众能够及时、免费获得相关信息,因此透明机制非常重要。透明机制是受托责任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也是良治的关键因素。预见机制和参与机制也是保障问责的两个强有力机制。与透明度不同,预见性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需要对政府的所作所为有所预见,只有在资源流量高度预见时才能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而参与机制通过公民的话语权表达和政府回应,不仅可以强化问责,也是形成良好决策的前提。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和参与环环相扣,构成了良治的五项基本原则。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有利于良治五项基本原则的有效实施。授权机制中人大审批的预算报告包含了结构化的信息;问责机制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间有要求解释、报告受托责任的权利和义务;透明度更是要求信息及时公开、免费披露;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加强预见性的一个关键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预算过程中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信息的完善,体现公众的利益。预算是实现公共管理的核心工具,公共支出管理的所有目标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预算过程加以实现。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要以“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作为有效途径。纳入预算不仅包括把准财政活动写入预算文件(预决算报告),还包括纳入正式的预算过程。纳入预算过程是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纳入预算过程需要满足两个前提:结构化信息和良治原则。可见,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对支持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也很重要,没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纳入预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纳入预算过程是指通过将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每个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阶段、预算审批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实现标准化计量和报告体系提供的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无缝对接。以指标和报告信息作为申报和批准预算的基础,在预算执行阶段自动监测和追踪指标的实时进度以及偏离目标值的程度,在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对预算执行的结果信息进行常态化分析并提供制式的绩效报告、审计报告,为预算过程进入下一个循环反馈信息。总之,本文致力于三项依次展开的努力:为准财政活动的管理改革建构适当的信息基础——“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基于良治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尤其是与预算过程的对接。围绕这三项内容,本文的研究焦点在于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不能计量无以管理”,无计量无管理。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准财政活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梳理准财政活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在于未能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以致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滞后和偏差的风险很高。因此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在于:构建标准化、常态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以标准化、常态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第二部分是理论与现状分析。准财政活动具有瑕瑜互见的特性,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管理,适当的信息是良好管理的基础和“血液”。本部分介绍了准财政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对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原因,指出准财政活动妥善管理需要以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为基础。零碎、散乱的信息不利于有效管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建构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机制当务之急。第三部分是准财政活动标准化计量和报告机制的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计量是以适当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广义的计量还包括报告和披露,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具体分为两章:第三章是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第四章是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要满足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相关性、可计量性、可解释性等技术标准,因此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同时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两种典型的准财政活动为切入点设计具体指标,并对成本指标进行了简单测算或方法说明。报告是将计量信息呈现和披露给相关使用者的过程。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体系的信息要以报告为载体进行披露,因此构建制式的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管理中的技术问题,还便于公众理解,亲善使用者。由于准财政活动类型繁多,设计完整的报表和报告制式非常复杂。第四章同样以税式支出、政府贷款担保为切入点从基本信息、报告内容、报表设计以及评估审计报告、相关说明等方面设计报告机制,并对报告的披露标准和披露方式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部分是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标准化的计量与报告体系信息在于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本部分首先论证了计量和报告体系的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法定授权、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的实施机制都离不开制式的报告信息。接着对“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的过程就是将计量与报告信息融入预算准备、审查、执行和评估每个阶段的过程。第五部分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设计。预算是实现管理的核心工具,基于良治的管理依赖于纳入预算,因此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本部分在借鉴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以及预算管理国际经验的基础,指出基于良治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朝向预算的两个有效途径——“纳入预算”和“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是遵循良治的基本原则并融入预算过程的每个阶段——预算准备阶段、预算审查阶段、预算执行阶段、预算评估和审计阶段。总之,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工具,对准财政活动的妥善管理依赖良好的信息结构。本文在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并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信息对支持基于良治的管理、对支持纳入预算的作用,最后指出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是在遵从良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以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为前提,以融入预算过程为路径来实现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基础。准财政活动作为公共支出政策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工具,管理与预算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结构化信息,尤其是未能建构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2)良好的结构化信息依托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准财政活动的计量指标可以尝试从总量、适当性、绩效、风险和透明度五个方面设计,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报告应包括一些基础性规定材料和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材料,如报表设计、评估和审计、相关说明等。(3)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于良治基础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有利于确保法定授权、强化受托责任、提高透明度、增强预见性和公民参与,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良治的基本原则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计量信息和预算报告是预算准备、预算审查的前提;指标的实时进度和执行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过程;预算评估和审计更是依赖于信息的质量,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反映了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标准化和常态化的计量与报告机制信息对于支持预算管理也很重要。(4)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朝向预算——“纳入预算”或“比照预算”。朝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在于实现准财政活动良好结构化信息与预算过程的无缝对接。将准财政活动融入预算准备和编制中;建立单独的准财政活动预算审查机制;对准财政活动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计。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1)由于国内对准财政活动关注度不足,对构建准财政活动结构化信息的研究更是空白,而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可以解决信息的结构化集成。因此,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创建标准化计量(指标)和报告体系,以提供结构化集成的信息。(2)信息的结构化集成是管理的基础。良治基础的准财政活动管理高度依赖结构化的信息集成,良好的结构化信息对促进基于良治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构建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机制的基础上,论证了标准化的计量指标与报告体系信息对“良治基本原则”的作用、对支持准财政活动纳入预算管理的作用。(3)预算是实现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工具。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在于纳入预算,纳入预算包括纳入预算过程和纳入预算报告。本文基于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脆弱性,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阐明了我国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纳入预算的运作流程。
邱宏[6](2018)在《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开展了对税收收入能力的研究。税收收入能力研究的是可征税的总能力,指的是纳税人根据税法里的字面和精神意思所应形成的税收收入。在既定的经济活动水平和税制下,可以根据一个地区的税务部门征管水平来估算其最大的税收收入规模。为了清晰反映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水平及其税收流失率,本文基于宁波市的税收结构,整理宁波市2006-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方法和模型对宁波市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估算,并且对宁波市的税收收入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影响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提出提升税收收入能力的建议对策。本文的重要结论是:(1)宁波市潜在税收收入能力与实际税收收入能力存在差异,税收努力指数和税收流失率不同。(2)通过将宁波市各年的税收努力值和全国平均税收努力值进行比较,得出2006-2008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宁波市的税收收入能力较好;2010年和2014年宁波市的税收收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而2009年和2012年宁波市的税收收入能力表现出劣势。(3)对于宁波市潜在和实际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4)针对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第五章从主要税种角度分别提出相关可行意见来提高宁波市的税收收入能力水平。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讨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了税收收入能力及其相关概念,并且简述了税收收入能力的基本原则及分析方法;第三章通过整理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估算宁波市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能力和整体税收收入能力;第四章评价了2006-2015年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的好坏,并且分析了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即对影响税收努力值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五章是为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的提高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传统的税收收入能力估算方法和Ewiews8.0软件相结合进行研究,估算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并且推测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给出的建议中包括了基于“营改增”背景下的税收征管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未对宁波市各区不同行业的税收收入能力进行研究;在年份的选取上涉及增值税的改革和营改增等,可能会造成一定计算上的误差;在研究范围上不够细致,未与其他的研究方法成果作比较。
陆炜[7](2017)在《福建省市(地)级税收收入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收入能力是指在现行税制下,通过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税收政策规定和税务部门征管水平等因素,以法定税率估算的最大口径的税收收入规模。税收的理论收入能力与实际收入的背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客观评价一个地区税收收入能力的实现水平,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类、税制类、征纳类等各种因素。为了客观量化福建省内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水平及其税收努力程度,本文基于福建省各市近十年相关统计数据建立随机前沿面模型。通过比较模型测算出的税收收入能力和实际税收收入,进一步分析了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实际税收收入与税收收入能力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重要结论是:(1)经济类、税制类和征管类三种因素对税收收入能力产生显着影响;福建省各市近十年税收收入能力平均增长率为15.3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2)沿海城市的税收收入能力增长速率高于内陆城市,如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的平均税收收入能力高于三明、南平、宁德等内地城市。(3)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与实际税收收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设置状况、税收背离现象及税收征管能力等方面引起的。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税收收入能力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了税收收入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论述了各影响因素,简述了测算基本原则及传统分析方法和随机前沿面分析法;第三章通过研究随机前沿面分析法理论基础,选取福建省各市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测算模型,并对模型测算结果进行显着性分析与解释;第四章评价了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得出税收征纳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税收背离是造成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基于前文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福建省各市经济发展均衡,提高税收收入能力水平。本文可能创新点是使用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面模型,测算出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基于模型测算结果,针对各市提出提升税收收入能力的相应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未对各市不同行业、不同税种的税收收入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且未与其他传统测算模型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赵连伟,郭龙,张平竺,高凤勤[8](2015)在《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有效加强税收收入管理是各国税务机关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一。西班牙税务局在收入目标跟踪落实、严格欠税管理、加强国际税务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于加强税收收入管理、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制度,总结其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田国珍[9](2013)在《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手段。税收不足将会直接导致政府无法良好地履行其管理和监督等社会职能;而税收过度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保证政府税收的合理性,如何评价地区政府税收工作的努力程度,就需要有一个可比较的标准。税收收入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可能的税收征收量,是世界各地区通用的比较评价标准。通过将实际税收与税收收入能力进行比较,既可以衡量政府宏观税负的合理性,又可以比较各地政府税收工作的努力程度。本文正是从这一问题需求出发,在系统整理和分析税收收入能力和税收努力的有关理论和测算模型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面模型和代表性税制法分别对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和山东省地区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进行了测算研究。论文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逻辑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分别从总量税收收入能力和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测算研究。在地区总量税收收入能力测算过程中,本文选用实际人均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等指标,构建了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随机前沿面模型,并基于山东省17地市2006年至2011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测算。测算发现:(1)2006年至2011年间,山东省及各地市的税收收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中,沿海地市的税收收入能力均值一般大于内陆地市的均值,税收收入能力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内陆地市的增长速度。(2)受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调整的影响,各地市的税收收入能力的增长趋势在2009年呈现调整变化态势。(3)山东省各地市的宏观理论税负有所不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地市,其宏观理论税负相对较轻;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市,其宏观理论税负相对较重。这与农业税取消以及产业结构不同有关。(4)具有较高的宏观理论税负的地市一般也具有较高的税收流失率。这与税收体制中的绩效目标管理有关。在使用代表性税制法测算地区增值税的税收收入能力过程中,依据现行税制,本文选择了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标准税基,利用增值税与标准税基的线性回归关系测算出标准税率,进而测算出各地市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结果分析发现:山东省增值税平均标准税率在2009年转型之后有明显降低,但各地市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较大的影响。
姜铭[10](2012)在《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收征管效率是税收理论研究和税制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理论界对税收征管效率的研究比较薄弱,税务机关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也忽视了效率问题。本文以完善税收理论和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为目的,建立了税收征管效率评价的混合型DEA模型,在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性、法律和技术性、指标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全方位、动态的DEA分析,提出了相对有效性改进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制度性、法律和技术性、指标性影响因素。通过对指标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认为指标性影响因素可以较好地拟合和解释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水平。结合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对中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效率状况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的税收征管效率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与其他国家相差甚远,需要从经济税源管理、改革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降低征管成本、改善技术水平等方面对税收征管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讨论单输入输出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建立了税收征管投入产出可能集。根据税收征管效率值求解的特点,对经典的数据包络模型进行扩展和改进,分析了税收征管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讨论税收征管成本输入的锥性,建立了税收征管效率评价的混合型DEA模型,并对其加性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了模型评价的相对有效性改进。然后,依据税收征管的指标性影响因素建立了5个维度的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描述了各指标的基础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排除了时间序列性和多重共线性,降低了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DEA模型的选择进行了说明。分别对各省市国税、地税和整体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DEA有效性分析,并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动态的有效性评价。认为我国的税收征管效率水平较低且呈现地区性差异;总体效率大多来源于规模效率,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国税和地税税收征管效率有特征性差异,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性改进;各维度指标的无效率比存在差异,应对税收征管资源的质量和结构配置进行有效性改进。最后,依据DEA分析结果,从输入和输出两个层面进行了有效性改进,对未达到相对有效的税收征管部门提供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建议。认为各维度的改进量和改进方式有差异且存在一定的联系,各省市应根据其税收征管部门相对无效的特点和各维度指标的无效率比科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税收征管效率改进计划。
二、税收收入预测与税收能力估算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收收入预测与税收能力估算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
一、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
二、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 |
三、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 |
第二节 纳税遵从的基础理论 |
一、纳税遵从的内涵及分类 |
二、纳税遵从的理论发展 |
第三节 纳税遵从主体行为 |
一、纳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
二、征税人行为与纳税遵从 |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的影响因素 |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特殊性 |
二、税制与税制模式论 |
三、税收征管立法执法论 |
四、纳税服务与纳税人权利保护论 |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理论模型分析 |
第一节 A-S模型及其评价 |
一、A-S模型的基本内容 |
二、A-S模型的评价 |
第二节 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 |
一、纳税遵从决策模型的假设 |
二、模型的参数变量 |
三、建立模型 |
四、前景理论下的纳税决策模型结论 |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现状:流失规模 |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征管、服务的改革进程与举措 |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历程及举措 |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改革及举措 |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改革 |
第二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现状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历年收入状况分析 |
二、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能力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规模的实证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的流失规模测算 |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规模的分析 |
第四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原因分析:制度、征管与服务 |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税制影响纳税遵从 |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因素与纳税遵从 |
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与纳税遵从 |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征管影响纳税遵从 |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影响纳税遵从 |
二、税收征管模式影响纳税遵从 |
三、税收征管成本高企影响纳税遵从 |
四、征管配套措施影响纳税遵从 |
五、第三方信息获取困难影响纳税遵从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纳税服务影响纳税遵从 |
一、管理观念与服务理念的冲突制约着纳税遵从 |
二、共性供给与个性需求脱节制约着纳税遵从 |
三、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失衡 |
四、纳税服务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 |
第五章 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一、调研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与过程 |
三、问卷的数据收集 |
四、问卷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二节 问卷的预调研 |
一、预调研的调查说明 |
二、预调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
四、测量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三节 正式调研及统计分析 |
一、正式调研说明 |
二、样本基本特征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
三、因子分析的解释总方差 |
四、提取公因子 |
五、因子命名 |
第五节 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一、路径系数与载荷系数的显着性评价 |
二、方差估计的显着性检验 |
三、模型拟合度评价 |
四、模型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六节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一、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 |
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三、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建议 |
第一节 促进个人所得税的税制公平 |
一、以家庭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单位 |
二、采用“概括+反列举”方式扩大税基 |
三、进一步完善费用扣除制度 |
四、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 |
第二节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 |
一、实行全民自行申报纳税、增强纳税意识 |
二、加强税源控制,强化税收信息管理 |
三、强化风险管控,加大稽查力度 |
四、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处罚方式 |
第三节 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服务 |
一、转变观念,树立纳税服务意识 |
二、做好纳税过程服务,降低遵从成本 |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
四、大力发展个人税务代理业务 |
第四节 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一、建立诚实纳税奖励机制 |
二、建立逃税的约束机制 |
第五节 提高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度的配套措施建设 |
一、建立自然人财产登记制度 |
二、建立非现金交易制度 |
三、健全部门联网协作制度 |
四、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2)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税收能力和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 |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收能力 |
(二)税源 |
(三)税收制度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决定因素与形成机理 |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能力的决定因素与形成机理 |
(一)内部因素对纳税能力的影响 |
(二)外部因素对纳税能力的影响 |
二、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的决定因素与形成机理 |
(一)税收征管技术水平与税收征收能力 |
(二)税制模式与税收征收能力 |
(三)税收环境与税收征收能力 |
第三章 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与其决定因素的数理模型与实证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与不易量化因素的数理模型 |
二、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与其易量化因素的回归模型 |
(一)模型变量选择与建立 |
(二)模型回归过程与结果解释 |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现状与税收能力偏低的成因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纳税能力现状 |
(一)经济发展中地下经济猖獗 |
(二)纳税人应税收入项目比例失衡 |
(三)个税规模逐渐变大但比重仍然很低 |
二、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现状 |
(一)税务机构设置现状 |
(二)税收队伍素质现状 |
(三)税收税制模式现状 |
(四)税收信息化水平现状 |
(五)税收法律法规现状 |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偏低的要素缺陷分析 |
(一)宏观经济中存在诸多缺陷 |
(二)税收信息化水平较低 |
(三)税制模式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
(四)纳税遵从度较低 |
(五)基层税收队伍素质存在诸多问题 |
(六)纳税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
第五章 国外提升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经验借鉴 |
一、适应国情的税制模式 |
(一)以混合征收为主 |
(二)以综合征收为主 |
二、发达的税收信息化建设 |
(一)美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
(二)澳大利亚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
(三)荷兰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
三、科学缜密的税源监控体系 |
(一)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体系 |
(二)德国、瑞典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体系 |
(三)日本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体系 |
四、完善的税收制度 |
五、完善的税务行政处罚制度 |
第六章 提升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税收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
一、严厉打击地下经济 |
二、提高居民应税收入水平,均衡应税项目发展 |
三、优化改善税制模式、完善税制结构 |
四、大力进行税务信息化建设 |
五、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和税务行政处罚制度 |
六、改善我国纳税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税收收入预测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影响税收收入预测的相关因素 |
2.1 税收收入预测的内涵与类型 |
2.1.1 税收收入预测的内涵界定 |
2.1.2 税收收入预测的类型 |
2.2 税收收入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
2.2.1 税收与国民收入 |
2.2.2 税收与财政支出 |
2.2.3 税收与价格 |
2.2.4 税收与产业结构 |
2.2.5 税收与投资 |
2.2.6 税收与消费 |
2.2.7 税收与进出口 |
2.2.8 税收与就业 |
2.2.9 税收与技术 |
2.2.10 税收与环境 |
第3章 税收收入预测的方法和模型 |
3.1 税收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 |
3.1.1 回归分析方法 |
3.1.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3.1.3 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
3.1.4 组合预测方法 |
3.1.5 灰色预测方法 |
3.1.6 其他方法 |
3.2 税收收入预测常用模型简介 |
3.2.1 回归分析模型 |
3.2.2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3.2.3 数据挖掘分析模型 |
3.2.4 组合预测模型 |
3.2.5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3.2.6 灰色预测模型 |
3.3 税收收入预测模型的选择 |
3.3.1 系统动力学 |
3.3.2 其他模型的选择 |
第4章 吉林省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现状分析 |
4.1 税收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 |
4.2 税收收入结构 |
4.2.1 分行业 |
4.2.2 分税种 |
4.2.3 分三次产业 |
4.3 税源结构特点 |
第5章 吉林省税收收入预测模型实证分析 |
5.1 吉林省税收收入数据描述 |
5.2 主成分分析 |
5.2.1 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
5.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5.3 ARIMA模型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时间序列分析 |
5.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4.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5.4.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5.4.3 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果 |
5.5 系统动力学模型 |
5.5.1 原理概述 |
5.5.2 系统因果关系图的构建 |
5.5.3 系统流图的构建 |
5.5.4 系统模拟仿真和结果分析 |
5.6 模型估计效果比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4)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2.1 税收中性 |
1.2.2 税收调控 |
1.2.3 宏观税负 |
1.2.4 税制结构 |
1.2.5 税式支出及相关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径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1.5.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1.1 西方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1.2 我国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2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 |
2.2.1 宏观税负调控区间研究 |
2.2.2 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 |
2.2.3 税式支出研究 |
2.3 我国税收政策研究 |
2.3.1 减税政策研究 |
2.3.2 优化税制结构研究 |
2.3.3 税式支出报告制度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4.1 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 |
2.4.2 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 |
第3章 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 |
3.1 税收调控的理论依据 |
3.1.1 社会再生产理论 |
3.1.2 市场失灵理论 |
3.1.3 风险控制理论 |
3.1.4 治国理政思想 |
3.2 税收调控的经济效应 |
3.2.1 税收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 |
3.2.2 税收调控的微观经济效应 |
3.3 税收调控的局限性 |
3.3.1 外在局限性 |
3.3.2 内在局限性 |
3.4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界定 |
3.4.1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总标准 |
3.4.2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具体标准 |
3.4.3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质和量界定 |
第4章 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研究 |
4.1 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及影响因素 |
4.1.1 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
4.1.2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
4.2 我国宏观税负现状 |
4.2.1 总量分析 |
4.2.2 相对量分析 |
4.2.3 税收弹性系数分析 |
4.3 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
4.3.1 与OECD国家比较 |
4.3.2 与金砖国家比较 |
4.3.3 国际比较结论及启示 |
4.4 基于改进Barro模型的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研究 |
4.4.1 模型构建 |
4.4.2 数据描述 |
4.4.3 计量结果及分析 |
4.5 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 |
4.5.1 赤字、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4.5.2 确定宏观税负合理区间 |
第5章 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 |
5.1 税制结构的层次及量化标准 |
5.1.1 税制结构的层次 |
5.1.2 税制结构的量化标准 |
5.2 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及问题 |
5.2.1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
5.2.2 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 我国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 |
5.3.1 组合方式比较 |
5.3.2 相对地位比较 |
5.3.3 国际比较结论及启示 |
5.4 基于PVAR模型的税系结构、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5.4.1 PVAR模型 |
5.4.2 数据描述 |
5.4.3 实证分析 |
5.4.4 主要结论 |
5.5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税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
5.5.1 模型设定 |
5.5.2 数据描述 |
5.5.3 结果分析1: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5.4 结果分析2: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6 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 |
5.6.1 优化税种组合方式 |
5.6.2 优化税类税种结构 |
第6章 我国税式支出合理约束研究 |
6.1 税式支出的作用机理 |
6.1.1 税式支出的激励效应 |
6.1.2 税式支出的抑制效应 |
6.1.3 基于静态面板模型的研发税收优惠对产业结构影响分析 |
6.1.4 合理约束税式支出的必要性 |
6.2 我国税式支出现状及问题 |
6.2.1 我国税式支出的现状 |
6.2.3 我国税式支出存在的问题 |
6.3 税式支出制度的国际经验 |
6.3.1 清晰界定税式支出范围 |
6.3.2 注重控制税式支出规模 |
6.3.3 优化税式支出结构 |
6.3.4 建立税式支出报告制度 |
6.4 我国税式支出的合理约束 |
6.4.1 合理界定税式支出范围 |
6.4.2 合理控制税式支出规模 |
6.4.3 合理确定税式支出结构 |
第7章 基于合理限度下税收调控的政策建议 |
7.1 基于合理限度下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基本原则 |
7.1.3 主要目标 |
7.1.4 总体框架 |
7.2 降低宏观税负:总量把控 |
7.2.1 明确减税方向 |
7.2.2 选择减税策略 |
7.2.3 把握减税力度 |
7.3 优化税制结构:结构优化 |
7.3.1 逐步降低流转税比重 |
7.3.2 稳步提升所得税比重 |
7.3.3 完善财产税体系 |
7.4 编制税式支出报告:突出重点 |
7.4.1 编制目的 |
7.4.2 编制范围 |
7.4.3 成本估计 |
7.4.4 绩效评价 |
7.4.5 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准财政活动含义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的文献综述 |
三、准财政活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
四、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文献综述 |
五、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理论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公地悲剧”理论 |
三、现代预算管理的理论 |
第二节 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关概念及逻辑关系 |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相关概念 |
二、准财政活动管理中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的主要类型 |
一、政府贷款担保 |
二、税式支出 |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 |
第四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准财政活动存在的必要性 |
二、当前我国典型准财政活动管理的现状 |
第五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准财政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成因分析 |
三、标准化的计量和报告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一、准财政活动计量的内容 |
二、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设计的具体要求 |
三、准财政活动计量指标的设计 |
第二节 税式支出计量指标与成本估算 |
一、我国税式支出的计量指标 |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 |
三、我国税式支出成本的估算 |
第三节 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
一、政府贷款担保的计量指标 |
二、政府贷款担保预计成本计量的主要步骤 |
第四节 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
一、我国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依据 |
二、央行准财政活动成本的估算 |
三、央行准财政活动的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设计 |
第一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机制的构成 |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含义与特征 |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作用 |
三、准财政活动报告的编制者和使用者 |
第二节 制式准财政活动报告的设计 |
一、税式支出报告的设计 |
二、政府贷款担保报告的设计 |
三、金融系统准财政活动报告的内容 |
第三节 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 |
一、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标准 |
二、准财政活动报告的披露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的管理应用 |
第一节 指向良治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
一、确保法定授权 |
二、强化受托责任 |
三、提高财政透明度 |
四、增强预见性 |
五、加强公民参与 |
第二节 指向预算的准财政活动计量与报告体系 |
一、预算准备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二、预算审查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三、预算执行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四、预算评估、审计与计量和报告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准财政活动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改革议程 |
第一节 国外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
一、西方国家税式支出管理概述 |
二、西方国家或有债务管理概述 |
三、西方国家央行准财政活动管理概述 |
四、其它国家准财政活动概况 |
第二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思路 |
一、加强准财政活动立法,以法律约束政府的准财政活动 |
二、建立标准化的准财政活动计量和报告机制 |
三、将良治的基本原则融入准财政活动预算过程 |
四、建立配套的准财政活动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
五、探索准财政活动预算管理的有效路径 |
第三节 我国准财政活动管理改革的优先议程 |
一、预算准备阶段的改革 |
二、预算审查阶段的改革 |
三、预算执行阶段的改革 |
四、预算控制、评估和审计阶段的改革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现有文献不足之处 |
1.3 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2.1.1 税收收入 |
2.1.2 税收收入能力 |
2.1.3 税收收入能力与税收努力的关系 |
2.1.4 相关概念关系梳理 |
2.2 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的原则和方法 |
2.2.1 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的原则 |
2.2.2 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的方法 |
2.3 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因素 |
2.3.1 经济类因素 |
2.3.2 税制类因素 |
2.3.3 征管类因素 |
2.3.4 纳税人因素 |
第3章 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实证分析 |
3.1 宁波市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 |
3.2 宁波市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 |
3.2.1 工业和商业存在的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 |
3.2.2 工业和商业取消的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 |
3.2.3 宁波市总体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的估算 |
3.3 宁波市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 |
3.3.1 工资、薪金所得税收收入能力估计 |
3.3.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税收收入能力估计 |
3.3.3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收收入能力估计 |
3.3.4 宁波市总体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估计 |
3.4 宁波市整体税收收入能力测算 |
第4章 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评价和差异分析 |
4.1 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的评价 |
4.2 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
4.2.1 企业所得税潜在和实际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 |
4.2.2 增值税潜在和实际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 |
4.2.3 个人所得税潜在和实际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原因 |
第5章 提高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的政策建议 |
5.1 企业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提升的建议 |
5.1.1 规范企业自身管理 |
5.1.2 提升税务部门的征管效率 |
5.1.3 税收优惠公平 |
5.2 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提升的建议 |
5.2.1 妥善处理增值税转型 |
5.2.2 规范增值税专票的管理 |
5.2.3 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 |
5.2.4 宁波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
5.3 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能力提升的建议 |
5.3.1 完善税制 |
5.3.2 重视良好纳税环境的创造 |
5.3.3 提高征管水平 |
5.4 基于“营改增”之下的征管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福建省市(地)级税收收入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理论基础 |
2.1 税收收入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2.2 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因素 |
2.2.1 经济因素 |
2.2.2 税制因素 |
2.2.3 征纳因素 |
2.3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原则与方法介绍 |
2.3.1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原则 |
2.3.2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方法比较与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实证分析 |
3.1 随机前沿面模型的介绍 |
3.2 构建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模型 |
3.2.1 变量的选取 |
3.2.2 模型设定 |
3.2.3 数据来源 |
3.3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模型的参数估计 |
3.4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及原因分析 |
4.1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情况 |
4.2 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差异的形成原因 |
4.2.1 税收征纳能力影响税收收入能力 |
4.2.2 产业结构影响税收收入能力 |
4.2.3 税收背离影响税收收入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福建省各市税收收入能力的政策建议 |
5.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5.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5.3 提升税收征管水平,防止税收流失 |
5.4 深化税制改革,提高税收收入能力水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
(一)收入预测和能力估算 |
(二)计划监测落实和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
(三)税收数据统计和发布 |
二、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的成功经验 |
(一) 专业的预测分析和收入能力估算方法 |
(二)科学的税收计划分配、监督和激励机制 |
(三)完善的信息监控网络体系 |
(四)严格的欠税追缴和拍卖制度 |
(五)严密的国际合作和情报交换网络 |
三、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的收入管理体系是税收收入管理的基础 |
(二)全面的信息管税是税收收入管理的重要手段 |
(三)准确的税收估算和监测计划的落实是税收收 入管理的前提 |
(四)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是税收收入管理的关键 |
(9)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架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架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税收收入能力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税收收入能力 |
2.1.2 税收收入能力的相关概念 |
2.2 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因素 |
2.2.1 经济因素 |
2.2.2 税制因素 |
2.2.3 征纳因素 |
2.3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原则与方法 |
2.3.1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原则 |
2.3.2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传统方法 |
2.3.3 随机前沿面模型法 |
小结 |
第3章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设定和数据整理 |
3.1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逻辑体系 |
3.2 总量税收收入能力模型构建 |
3.2.1 变量选择 |
3.2.2 模型设定 |
3.3 数据收集和整理 |
3.3.1 数据来源和处理说明 |
3.3.2 重要指标的描述分析 |
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实证分析 |
4.1 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模型的参数估计 |
4.2 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结果分析 |
4.2.1 税收收入能力分析 |
4.2.2 税收努力和税收流失分析 |
4.3 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分析结论及提升建议 |
4.3.1 实证分析结论 |
4.3.2 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提升建议 |
小结 |
第5章 山东省地区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实证分析 |
5.1 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的测算方法 |
5.1.1 标准税基的选择 |
5.1.2 标准税率的确定 |
5.2 山东省地区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的测算分析 |
5.3 实证分析结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逻辑结构 |
第2章 基本理论 |
2.1 税收征管的理论内涵 |
2.1.1 税收管理、税收征管和税务管理的概念辨析 |
2.1.2 对本文税收征管及其效率的理论界定 |
2.2 税收征管效率的系统理论构建 |
2.2.1 传统的税收征管系统及其局限性 |
2.2.2 系统论视角下的税收征管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构建 |
2.2.3 对税收征管系统的有效性控制 |
2.3 税收征管效率评价理论及其选择 |
2.3.1 目前税收征管效率评价的常用方法及其局限性 |
2.3.2 本文所采用的 DEA 法及其优点 |
2.3.3 DEA 基本理论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制度性影响因素及其改革评析 |
3.1.1 税收专管员制度 |
3.1.2 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改革 |
3.1.3 税收征管效率评价制度改革 |
3.1.4 制度改革的成果及其问题 |
3.2 法律和技术性影响因素的完善与不足 |
3.2.1 税收征管法律体系全面完善 |
3.2.2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
3.2.3 法律和技术性影响因素评析 |
3.3 指标性影响因素的选取及其拟合 |
3.3.1 模型选择 |
3.3.2 指标性影响因素对税收征管效率的拟合 |
3.3.3 经济学分析 |
3.4 指标性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经济税源状况 |
3.4.2 机构设置状况 |
3.4.3 人员构成状况 |
3.4.4 税收征管成本状况 |
3.4.5 技术投入分析 |
3.5 各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比较分析 |
3.5.1 宏观税负水平分析 |
3.5.2 部门设置合理度有一定差距 |
3.5.3 人员配置不合理且业务素质较低 |
3.5.4 税收征管成本严重偏高 |
3.5.5 信息技术投入低且结构不合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税收征管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单输入输出的 DEA 有效性评价 |
4.1.1 税收征管的投入产出函数 |
4.1.2 多个 DMU 的投入产出可能集 |
4.1.3 对税收征管投入产出函数的讨论 |
4.1.4 税收征管效率的 DEA 有效性及其特征 |
4.2 税收征管效率的 C~2GS~2模型及其改进 |
4.2.1 多输入多输出下税收征管投入产出可能集的构造 |
4.2.2 税收征管效率的 C~2GS~2模型及其前沿面上的投影 |
4.2.3 C~2GS~2模型对纯技术效率求解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
4.2.4 税收征管的狭义技术进步率 |
4.3 税收征管效率的 CR2模型及其改进 |
4.3.1 DEA 有效 C~2GS~2与 CR286 |
4.3.2 税收征管效率的 CR2模型及其锥性 |
4.3.3 税收征管最优效率评价指数 |
4.3.4 CR2模型求解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
4.3.5 税收征管的规模效率分析 |
4.4 税收征管效率的混合型 DEA 模型(M)建模 |
4.4.1 经典模型的锥性 |
4.4.2 混合型 DEA 模型及其扩展 |
4.4.3 使 DMU 变为 DEA 有效(M)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 DEA 分析 |
5.1 模型分析指标体系 |
5.1.1 现行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
5.1.2 指标设置原则 |
5.1.3 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基础数据描述 |
5.2 数据处理及评价模型的应用 |
5.2.1 面板数据的录入 |
5.2.2 样本数据的相关性处理 |
5.2.3 评价模型的应用 |
5.3 基于混合型 DEA 模型(M)的中国税收征管效率分析 |
5.3.1 各省市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效率的 DEA 分析 |
5.3.2 各省市地税系统税收征管效率的 DEA 分析 |
5.3.3 各省市动态税收征管效率的综合评价 |
5.4 DEA 结果的经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有效性改进 |
6.1 改变税收收入增长方式 |
6.2 加强经济税源管理 |
6.2.1 规范经济税源管理流程 |
6.2.2 建立经济税源综合治理的网络体系 |
6.2.3 强化经济税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
6.3 改革机构设置体系 |
6.3.1 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 |
6.3.2 按实际状况合理设置税务机构 |
6.3.3 设立扁平化税收征管机构 |
6.4 改善人员状况 |
6.4.1 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素质 |
6.4.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6.4.3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
6.5 降低征管成本 |
6.5.1 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的税制优化 |
6.5.2 加强税务机关和人员的成本意识 |
6.5.3 改善税务系统财务管理制度 |
6.5.4 强化税务稽查 |
6.5.5 完善税务代理制 |
6.6 优化技术投入 |
6.6.1 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整合 |
6.6.2 合理配置硬件资源 |
6.6.3 加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
6.6.4 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 |
6.6.5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税收收入预测与税收能力估算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遵从研究[D]. 王金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2]个人所得税税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D]. 王付敏.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9(02)
- [3]税收收入预测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以吉林省为例[D]. 欧阳宇琦.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D]. 孙雁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中国准财政活动计量、报告与管理改革[D]. 赵瑞芬.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宁波市税收收入能力研究[D]. 邱宏. 集美大学, 2018(09)
- [7]福建省市(地)级税收收入能力研究[D]. 陆炜. 集美大学, 2017(01)
- [8]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 赵连伟,郭龙,张平竺,高凤勤. 国际税收, 2015(08)
- [9]山东省地区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研究[D]. 田国珍.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10]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D]. 姜铭. 燕山大学, 2012(10)
标签:税收论文; 税收征管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论文; 美国个人所得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