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

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

一、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宋吉[1](2021)在《小萼瓜馥木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指出番荔枝科(Annonaceae)植物在全球约有120余属,2100余种。作为木兰目下的一科,其物种和分布区域均较为广泛,大多分布在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过去的研究表明:番荔枝科植物具有保健、营养和民间药用价值的作用,含黄酮、生物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其因化学成分显着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广大学者关注。小萼瓜馥木(Fissistigma minuticalyx(Mc Gr.et W.W.Sm.))为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作为一种稀少攀援灌木,生长于海拔800米及以上的地区,大多生长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密林山地中,至今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小萼瓜馥木种属于瓜馥木属,但该种植物是否也具有同属其它种植物类似的化学成分组成或生物活性,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加深对瓜馥木属药用植物的了解,为科学应用小萼瓜馥木提供实验基础,我们综合应用色谱分离技术及现代波谱学分析方法,对小萼瓜馥木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实验结果共分离和鉴定了3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炔类化合物(1-4,6-9),9个木脂素类化合物(5,10-17),4个黄酮类化合物(18-21),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22-25),4个芳香族类化合物(26-29),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30),以及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1)。这些化合物中有5个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对炔类化合物(1-4,6-9)进行NO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测试的化合物均有较好抑制NO生成的作用,提示该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此外,本论文对瓜馥木属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赵弘毅[2](2016)在《从中草药中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铜绿假单胞菌,是当今医院首要机会感染致病菌之一,以可获得对多种药物的抗性而着称。本论文对临床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分析,从调控细菌活性的角度出发,从中草药中筛选出能够直接干扰细菌生物活性而不是简单地抑制其生长的活性分子,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通过一系列生物学实验证实活性分子具有活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了 59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以及1株野生菌株对2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通过药敏片法探究了 1040种中草药对临床耐药菌株的生长抑制效果;探究了五倍子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2、以LasR蛋白为目标蛋白,构建了一个基于阵列的高通量筛选平台,用于筛选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抑制剂,从80种中草药的HPLC组分中筛选出五倍子等18种与LasR蛋白具有亲和力的中草药。3、以活性跟踪的方式对五倍子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研究了五倍子活性组分(Ye)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使用荧光定量PCR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的IasI、lasR、rhll、rhlR、pqsA以及pasR这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并研究了 Ye组分对这些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谷雪峰[3](2016)在《酒饼叶对豉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及风味成分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酒曲中添加中草药辅料的工艺历史悠久,但关于中草药在酒曲发酵过程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未见有报道。本研究以酒饼叶(桂叶、大青叶和假鹰爪叶)作为辅料,探讨添加酒饼叶对酒曲发酵物化参数及生化参数的影响。对几种酒饼叶的挥发性成分分别进行分析鉴定,发现3种酒饼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方式不同,桂叶、大青叶和假鹰爪挥发油最优提取方式为丙酮常温浸提6h、丙酮索氏抽提6h和丙酮常温浸提6h,经气质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桂叶挥发性成分24种,采用谱图比对方式可鉴定其中16种,主要成分有邻甲氧基肉桂醛(43.96%)、肉桂醛(30.02%)、香豆素(10.82%)和n-十六酸(2.49%)等;大青叶挥发性成分60种,采用谱图比对方式可鉴定其中45种,主要成分有十六烷酸(8.05%)桉油烯醇(8.02%)、石竹烯(6.96%)、反式角鲨烯(5.33%)、beta-桉叶醇(5.34%)等;假鹰爪叶挥发性成分41种,采用谱图比对方式可鉴定其中26种,主要成分有石竹烯(9.67%)、棕榈酸乙酯(9.50%)、桉油烯醇(6.21%)、金合欢基丙酮(5.86%)、大根香叶烯(4.20%)、δ-荜澄茄烯(3.16%)、α-石竹烯(2.23%)等。从酒厂酒曲中分离、纯化,得到三种霉菌、两种酵母和两种细菌。研究不同叶子的挥发油对已分离的酒曲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发现桂叶对酒曲酵母的抑制能力较强,大青叶和假鹰爪叶对细菌抑制作用较大,大青叶对霉菌抑制能力较大。酒饼基质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酒饼叶,研究发酵过程酒饼物化参数、生物活性和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桂叶(0%、1%、9%)酒曲发酵,结果发现,随着添加桂叶比例的增加,密度、水分和酸度等理化指标均下降,影响酒曲基质疏松,同时细菌和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导致发酵力和酯化力的活力也随之降低;桂叶促进霉菌的生长,提高糖化酶酶活。在酒曲发酵过程中不加叶酒曲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到6种挥发性成分,而在加叶样品中检测到20种,加桂叶后促进酯类和醇类风味物质的生成,且桂叶特征成分邻甲氧基肉桂醛、反式肉桂醛和香豆素等3种成分在发酵过程中有残留。大青叶(0%、4.5%、9%)酒曲发酵,结果显示添加大青叶可使培养密度、水分降低,促进酒曲中霉菌的生长,提高糖化酶活力,但抑制细菌和酵母生长,使酸度、液化酶活、发酵力、酯化力等下降;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发现后期酒曲中不含大青叶原有的挥发性成分,但添加大青叶使酒曲成品的挥发性成分明显增多,包括酯类、高级脂肪酸、烷烃、烯烃、酰胺、醇等多类物质,将对发酵酒的口感和风味产生影响。假鹰爪叶(0%、4.5%、9%)酒曲发酵,结果发现添加大青叶降低酒曲密度、水分和酸度。抑制细菌的生长,却促进霉菌和酵母的生长,同时提高糖化力、发酵力和酯化力。添加假鹰爪叶后,两种假鹰爪成分石竹烯和α-荜澄茄油烯在酒曲发酵过程中残留,此外添加假鹰爪叶后使酒曲成品的挥发性成分明显增多,主要增加烷烃类物质的生成,如二十一烷、二十七烷、十六烷、二十八烷、三十烷、2,4-二甲基十一烷等。

罗艳,焦杨,邱莉,冯娴静,李福森,郭小葆[4](2014)在《假鹰爪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总结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关假鹰爪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目前已从假鹰爪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46种黄酮类化合物、36种生物碱类化合物、1个环肽化合物,还有三萜、挥发油类、有机酸、甾醇等化学成分。假鹰爪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HIV、强心作用、抗菌作用、抗氧化作用、抑制芳香酶和脂肪氧化酶、抑制NFAT转录、抗疟原虫等生物活性。

耿贺群[5](2014)在《广义假鹰爪属Desmos s.1. (番荔枝科)植物比较解剖学、花粉形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假鹰爪属Desmos s.1隶属于番荔枝科Annonaceae,包括假鹰爪属Desmos Lour.和皂帽花属Dasymaschalon Dalle&Harms,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但由于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分类历史的复杂性及两属性状的相似性,使得两属的关系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分类的混乱。本研究利用比较解剖学、孢粉学及分子系统学的实验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首次对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假鹰爪属8种植物和皂帽花属7种植物的叶片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两属存在许多共同特征,但这些特征在番荔枝科植物中普遍存在。两属植物的表皮细胞和晶体类型、油细胞的分布位置及中脉维管组织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分类依据,因此支持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为两个独立属的观点。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假鹰爪属2种植物和皂帽花属2种植物的花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属植物的花粉外壁均具刺状纹饰,形态和大小没有明显差别。但前人的研究表明该类型花粉在其它属中也存在,且皂帽花属花粉类型多样,而假鹰爪属的花粉仅一种类型。因此,认为假鹰爪属为一个自然的类群,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应该作为独立的两个属处理。基于叶绿体DNA的psbA-trnH、matK、rbcL三个片段对假鹰爪属7种植物和皂帽花属16种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假鹰爪属、皂帽花属和外类群尖花藤属Friesodielsia亲缘关系非常近。但依据现有证据不能很好地假鹰爪属和尖花藤属及皂帽花属与尖花藤属间的关系。结合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为两个独立类群,且假鹰爪属为一自然类群,支持两属独立。综合考虑本研究各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相同的果实和花粉类型在两属的近缘属中也存在,不足以成为支持二者合并的强有力证据,再加上二者明显的差异,支持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应是两个独立属的观点。

王艳婷[6](2013)在《香花暗罗树皮和枝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对采自海南的香花暗罗的树皮部分和枝叶两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CC)、反相柱色谱(ODS)、薄层色谱(P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凝胶色谱和重结晶等现代分离手段,从香花暗罗的树皮和枝叶中共得到了28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和质谱(MS)等现代的波谱鉴定技术,确定了20个化合物的结构。香花暗罗(Polyalthia rumphii)隶属暗罗属(Polyalthia),大多分布在广东、华南等地区。暗罗属植物一般都就有抗癌、抗炎、抗肿瘤、抗血栓、镇痛等生物活性。对香花暗罗树皮部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单体化合物19个,鉴定了其中14个物质的结构,它们分别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1).木栓酮(Friedelin)(2)、羽扇豆醇(Lupeol)(3)、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4)(+)-yangab-in(5)、liriodenine(6)、过氧化麦角甾醇((22E,24R)-5a,8a-epidioxyergosta-6,22-dien-β-ol)(7)、山柰酚3-0-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Kaempferol-3-o-a-L-rhamnopy ranosyl-(1→6)-β-D-galacopyranoside)(8)、6a-hy-droxy-cholest-4,22-diene-3-one(9)、6a-hydroxy-cholest-4-ene-3-one(10)、D-1-O-甲基-肌-肌醇(D-1-O-Mefhyl-myo-inosi tol)(11)、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5,7,22-trien-3-ol)(12)、lysicamine(13).槲皮素(Quercetin)(14)。随后有对其枝叶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得到了15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6个与树皮部分相同,其余6个分别为24-亚甲基胆甾醇(Ergosta-5,24(28)-dien-3β-ol)(15)、豆甾醇(stigmasterol)(16).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5,7,3’-trihydroxy-4’-methoxylflavonoid)(17)、甘草素(liquiritigen in)(18)、新化合物1(19)、8-氧-四氢巴马亭(8-oxotetrahydropalmatine)(20)。这20个化合物从香花暗罗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舒彦松[7](2013)在《Desmosdumotin C芳香A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文中认为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20年来,我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确诊癌症患者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确诊为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6人确诊为癌症。全国癌症死亡率为180.53/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症死亡。由于现有抗肿瘤药的严重副作用,及近年来出现的耐药性的增长,这都给抗肿瘤药的使用和研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抗肿瘤先导化合物Desmosdumotin C的新系列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抗肿瘤活性评价。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首先和磺酰氯反应,接着与碘甲烷反应得到甲醚化中间产物,最后一步与各种芳香醛及杂环醛反应得到最终目标产物,共合成出21个化合物,其中19个目标产物。中间体有:1-(3-氯-2,4,6-三羟基苯基)乙酮[1-(3-chloro-2,4,6-trihydroxyphenyl)ethanon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酮[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ethanone]。合成的目标产物有:(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氯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chlorophenyl)prop-2-en-1-one](1),(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硝基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nitrophenyl)prop-2-en-1-one](2),(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异丙基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3-isopropylphenyl)prop-2-en-1-one](3),(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3-二氟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3-difluorophenyl)prop-2-en-1-one](4),(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氟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fluorophenyl)prop-2-en-1-one](5),(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4-二溴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3,4-dibromophenyl)prop-2-en-1-one](6),(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硝基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3-nitrophenyl)prop-2-en-1-one](7),(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trifluoromethyl)phenyl)prop-2-en-1-one](8),(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5-二氟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5-difluorophenyl)prop-2-en-1-one](9),(E)-3-(4-溴苯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E)-3-(4-bromophenyl)-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prop-2-en-1-one](10),(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氯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3-chlorophenyl)prop-2-en-1-one](11),(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4-二氯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3,4-dichlorophenyl)prop-2-en-1-one](12),(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氟-5-(三氟甲基)苯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2-fluoro-5-(trifluoromethyl)phenyl)prop-2-en-1-one](13),(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吡啶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pyridin-2-yl)prop-2-en-1-one](14),(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吡啶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pyridin-3-yl)prop-2-en-1-one](15),(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4-吡啶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pyridine-4-yl)prop-2-en-1-one](16),(E)-3-(-9-蒽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E)-3-(anthracen-9-yl)-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prop-2-en-1-one](17),(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萘基)-2-丙烯-1-酮[(E)-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3-(naphthalen-2-yl)prop-2-en-1-one](18),(E)-3-(5-溴-2-呋喃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E)-3-(5-bromofuran-2-yl)-1-(3-chloro-2,6-dihydroxy-4-methoxyphenyl)prop-2-en-1-one](19),其中19个目标产物均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选取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抗肿瘤增殖抑制活性评价模型,对19个目标产物进行了活性评价,其中3个目标产物抗肿瘤活性高于先导化合物,10个化合物与先导化合物相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分析:A环保留苯环结构,C-3位引入原子是药效团,B环引入-CF3基团,及B环替换为呋喃环,对于先导化合物的活性增长有利。

周晓磊,史宁,白皎,李秉滔,吴久鸿[8](2012)在《皂帽花属与假鹰爪属的亲缘关系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对番荔枝科皂帽花属与其近缘植物假鹰爪属的生源关系,从形态结构、叶的解剖形态和分子系统学3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在形态结构和解剖形态方面有明显差异,支持两属独立的观点;同时对近年来皂帽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属植物与假鹰爪属植物在现有化学成分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两属植物中均含有A环全取代、B环未取代且具甲酰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而此类化合物之前被认为是假鹰爪属植物的特征化合物,因此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支持两属植物合并。对皂帽花属植物进行更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应该能够为两属植物的分合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厉恩振[9](2012)在《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其特征是细胞生长失控,组织损伤,侵蚀以及转移。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预计,2012年将有1,638,910新增癌症病例,并有577,190例死于癌症。尽管今年癌症的死亡率已降低了0.6%,但总体死亡率仍不容乐观。目前,癌症仅次于心血管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二号死因,并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跃居首位。近年来,由于现有药物严重的副作用,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有限可用的化学空间使得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举步维艰,这对于寻找具有新骨架的化学药物实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敦促我们发现新的高活性的化学实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报道了毛叶假鹰爪素C的新系列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碱性条件下制备三甲基取代产物,粗产品以少量甲醇洗涤后,以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可得纯净产物。此方法避免了繁琐的柱层析操作,使操作更加简便。设计并完成了三条合成路线:一是通过2步反应制备4,4-二乙硫基-3-烯-2-丁酮,然后与Desmosdumotin C在乙酰氯催化下制得Des-C上的硫醇Micheal加成产物;二是通过Schotten-Baumann反应制备4-氨基酸酰胺苯甲醛,而后与4,6,6-三烷基-2-乙酰基-3-羟基-5-甲氧基-2,4-环己二烯酮羟醛缩合制备B环氨基酸酰胺修饰的衍生物;三是对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在苯环上引入甲酰基,与碘甲烷反应引入甲基,与TMSCHN2反应实现O-甲基化,羟醛缩合制备目标化合物。以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GNM)作为抗肿瘤增殖抑制活性评价模型,对15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活性评价,其中1个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高于Des-C,8个与Des-C活性相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分析:C-5,C-6位结构保持是Des-C的药效团,B环引入氨基酸酰胺等刚性结构,对于Des-C的活性增长有利。

胡春梅[10](2007)在《活性先导化合物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文中研究指明毛叶假鹰爪素C是从番荔枝科(Annonaceae)假鹰爪属植物(Desmos Lour)毛叶假鹰爪根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新骨架化合物。该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表明它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选择毛叶假鹰爪素C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其衍生物并对其中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同时对毛叶假鹰爪素C进行了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本研究为进一步合成新的衍生物及活性筛选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根据导师的前期研究工作,选定毛叶假鹰爪素C为本课题的先导化合物,通过对该化合物进行逆合成分析和文献调研从而确定衍生物的合成路线。2.我们选择2,4,6-三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化学全合成的方法对毛叶假鹰爪素C进行全合成、结构修饰与改造,得到类似查尔酮结构的衍生物H1-1~H1-9及H2-1~H2-5。由于查尔酮类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得到黄酮类化合物,而毛叶假鹰爪素C结构与查尔酮类似,故在不同酸性下进行合环反应,得到其合环衍生物H3-1-1,H3-1,H3-2-1,H3-3-1和H3-3-2。以上共合成化合物19个,应用1HNMR对全部的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确认,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3.为研究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初筛。采用MTT法,观察了前期合成的10个化合物(H1-1,H1-2,H1-4,H1-5,H1-6,H2-2,H2-3,H2-4,H2-5和H3-2-1)分别对肿瘤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株)和MOL-4(人白血病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对两种肿瘤细胞均有活性,包括H1-1,H1-2,H1-4,H1-5,H2-2,H2-3,H2-4。H2-2在浓度为10-5mol/L时对HL-60的抑制率为99.3%,是对HL-60细胞抑制率最高的化合物。H2-4在浓度为10-5mol/L时对MOL-4细胞的抑制率为83.0%,是对MOL-4细胞抑制率最高的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表明:苯环末端被溴取代使化合物活性增加;氟在苯环上取代的位置对化合物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呋喃环替代苯环使化合物活性降低;化合物合环后活性降低。4.体内活性试验考查了观察了毛叶假鹰爪素C在体内对S180实体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和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毛叶假鹰爪素C对小鼠的移植性肿瘤S180有抑制作用,并且急性毒性小。在2.5mg/kg,5mg/kg和10mg/kg三个剂量组毛叶假鹰爪素C对S180实体瘤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30.18%,43.16%和47.02%。急性毒性试验显示该化合物的LD50=46.0(39.8~53.1)mg/kg。5.在对假鹰爪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文献调研时,发现该属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上具有以下共同特点:B-环无取代,A-环全取代(个别三取代),半数以上含有甲酰基,且主要以黄酮、查尔酮、双氢黄酮三种形式存在。在对黄酮类化合物生源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属植物中黄酮的生物转化进行了探讨,得到这些化合物的生物转化途径,即:二氢黄酮以2′-羟基查尔酮为中间体形成6,8位取代基互换的异构体;二氢黄酮在氧化酶作用下氧化形成β-羟基查尔酮;β-羟基查尔酮环合形成2-羟基二氢黄酮;2-羟基二氢黄酮脱水形成黄酮。该转化途径包括了该属植物中的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另一方面,我们在合成毛叶假鹰爪素C合环衍生物时得到的化合物不是设计的化合物,由于得到的产物与设计的化合物结构上具有某些相似点,故对反应机理亦进行了探讨。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毛叶假鹰爪素C的衍生物19个:对其中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多数化合物具有活性,说明实验设计合理;对毛叶假鹰爪素C体内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进一步确证了该化合物的研究价值;对生源关系的探讨,为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思路——得到一类合环衍生物,为构效关系的研究可能提供更宽的筛选范围。本研究为合成新的衍生物及活性筛选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基本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研究目的。

二、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小萼瓜馥木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mpounds from Fissistigma minuticalyx(*new compounds)
第一章 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瓜馥木属植物种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1 生物碱类成分
        1.2.1.1 阿朴菲类生物碱
        1.2.1.2 马兜铃内酰胺生物碱
        1.2.2 黄酮类
        1.2.2.1 黄酮
        1.2.2.2 二氢黄酮
        1.2.2.3 查耳酮
        1.2.3 萜类
        1.2.3.1 倍半萜类
        1.2.4 其他类
    1.3 瓜馥木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抗炎活性
        1.3.2 抗肿瘤活性
        1.3.3 抗菌及抗氧化活性
        1.3.4 其他活性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小萼瓜馥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结果
    2.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1 新化合物的鉴定
        2.3.2 已知化合物的鉴定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
    3.2 填料与试剂
    3.3 植物来源
    3.4 提取与分离
    3.5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5.1 新化合物
        3.5.2 已知化合物
    3.6 小萼化馥木中炔类化合物对RAW264.7 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影响
        3.6.1 引言
        3.6.2 实验材料
        3.6.3 实验方法
        3.6.4 实验结果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从中草药中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
    1.2 细菌耐药性
        1.2.1 近3年我国细菌耐药性检测
        1.2.2 细菌耐药性的成因
        1.2.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1.2.4 耐药基因
    1.3 群体感应
        1.3.1 群体感应简介
        1.3.2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1.3.3 群体感应抑制剂
    1.4 中草药
        1.4.1 中草药消除耐药质粒
        1.4.2 天然产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
    1.5 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1040种中草药对耐药菌株抑制作用的筛选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2.3 实验材料
        2.2.4 临床菌株的活化培养
        2.2.5 耐药性检测
        2.2.6 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2.2.7 抑菌中草药的筛选
        2.2.8 耐药质粒消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来源分布
        2.3.2 临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结果
        2.3.3 中药抑菌实验结果
        2.3.4 耐药质粒消除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体感应抑制剂高通量筛选平台的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中草药的提取
        3.2.4 HPLC分离条件
        3.2.5 Herbochips的制备
        3.2.6 His-LasR蛋白的纯化
        3.2.7 LasR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8 LasR蛋白结合活性的筛选
        3.2.9 β-半乳糖苷酶(LacZ)活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筛选平台构建的原理
        3.3.2 His-LasR蛋白纯化结果
        3.3.3 中草药HPLC组分与His-LasR结合活性筛选结果
        3.3.4 阳性组分对β-半乳糖苷酶(LacZ)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倍子成分分离及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体外抑菌活性检测
        4.2.3 五倍子活性成分的提取与萃取
        4.2.4 乙酸乙酯组分中活性成分的粗分离
        4.2.5 HPLC-MS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组分萃取物的抑菌活性
        4.3.2 乙酸乙酯组分分离结果
        4.3.3 8个组分对临床菌株的抑菌效果
        4.3.4 Ye组分加入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3.5 Ye组分的HPLC-MS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倍子分离组分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5.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4 LasR蛋白电泳实验
        5.2.5 β-半乳糖苷酶(LacZ)活性实验
        5.2.6 绿脓菌素的提取与检测
        5.2.7 鼠李糖脂的提取与检测
        5.2.8 RNA的提取
        5.2.9 cDNA第一链合成和gDNA去除
        5.2.10 荧光定量PCR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乙酸乙酯分离组分对LasR蛋白的影响
        5.3.2 乙酸乙酯分离组分对β-半乳糖苷酶(LacZ)活性的影响
        5.3.3 Ye组分对绿脓菌素产量的影响
        5.3.4 Ye组分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5.3.5 RNA电泳检测结果
        5.3.6 熔解及扩增曲线
        5.3.7 Ye对六个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酒饼叶对豉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及风味成分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豉香型白酒简介
    1.2 豉香型白酒的酒曲
    1.3 酒饼叶研究现状
        1.3.1 桂叶研究现状
        1.3.2 大青叶研究现状
        1.3.3 假鹰爪叶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酒饼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最优提取溶剂的确定
        2.3.2 浸提法
        2.3.3 超声提取法
        2.3.4 索氏抽提法
        2.3.5 GC-MS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确定提取溶剂
        2.4.2 确定提取方法和提取时间
        2.4.3 桂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2.4.4 大青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2.4.5 假鹰爪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酒饼叶对酒曲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酒曲
        3.2.2 酒饼叶
        3.2.3 培养基
        3.2.4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微生物分离实验
        3.3.2 酒饼叶挥发油提取
        3.3.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酒曲微生物分离结果
        3.4.2 酒饼叶挥发油的MIC值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酒饼叶对酒曲质量和风味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酒曲原材料
        4.2.2 培养基
        4.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酒曲制作
        4.3.2 水分测定
        4.3.3 密度测定
        4.3.4 酸度测定
        4.3.5 酒曲微生物生长分析
        4.3.6 糖化酶酶活测定
        4.3.7 发酵力测定
        4.3.8 酯化力测定
        4.3.9 酒曲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添加酒饼叶对酒曲发酵过程理化指标的影响
        4.4.2 添加酒饼叶对酒曲发酵过程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4.3 添加酒饼叶对酒曲发酵过程酶活的影响
        4.4.4 添加酒饼叶对酒曲发酵过程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广义假鹰爪属Desmos s.1. (番荔枝科)植物比较解剖学、花粉形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广义假鹰爪属植物分类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1.1 分类历史
        1.1.2 存在的问题
    1.2 假鹰爪属和皂帽花属关系的研究现状
        1.2.1 形态学研究
        1.2.2 叶的解剖学研究
        1.2.3 植物化学研究
        1.2.4 孢粉学研究
        1.2.5 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广义假鹰爪属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2.1 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2.2 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2.3 材料和方法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光学显微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
        2.4.2 扫描电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
        2.4.3 叶解剖结构
    2.5 讨论
    图版说明
    Explanation of Plates
第3章 广义假鹰爪属的花粉形态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光学显微镜下的花粉形态
        3.2.2 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形态
    3.3 讨论
    图版说明
    Explanation of Plates
第4章 广义假鹰爪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单序列分析
        4.2.2 合并序列分析
    4.3 讨论
        4.3.1 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4.3.2 三个cpDNA序列比较
        4.3.3 假鹰爪属、皂帽花属及尖花藤属的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香花暗罗树皮和枝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番荔枝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番荔枝科植物简介
    1.2 香花暗罗(Polyalthia rumphii)植物简介
    1.3 番荔枝科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3.2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甾醇类化合物
        1.3.4 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
        1.3.5 萜类化合物
        1.3.6 酰胺类化合物
        1.3.7 多氧取代环己烯类
    1.4 番荔枝科植物的药理活性进展
        1.4.1 抗肿瘤活性
        1.4.2 抗癌活性
        1.4.3 细胞毒活性
        1.4.4 抗HIV活性
        1.4.5 抗疟活性
        1.4.6 抗霉菌活性
        1.4.7 强心作用
        1.4.8 抗炎镇痛作用
        1.4.9 对心血管作用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香花暗罗树皮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单体化合物的解析与鉴定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过程
    第三节 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香花暗罗枝叶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引言
    3.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 实验部分
        3.3.1 材料来源
        3.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3.3 分离过程
    3.4 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数据
    参考文献
论文工作创新点及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Desmosdumotin C芳香A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抗肿瘤天然药物简介
    1.2 番荔枝科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3 毛叶假鹰爪素(Desmosdumotins)的研究进展
        1.3.1 毛叶假鹰爪素系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3.2 毛叶假鹰爪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1.3.3 Des-C 以及衍生物化学合成的研究
        1.3.4 Des-C 的结构修饰与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1.3.5 Des-C 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2.1 论文选题与研究工作
        2.1.1 论文选题
        2.1.2 论文研究工作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试剂处理
        2.2.3 仪器
    2.3 Des-C 衍生物逆合成分析及合成路线设计
    2.4 实验部分及化合物结构解析
        2.4.1 1-(3-氯-2,4,6-三羟基苯基)乙酮的合成
        2.4.2 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酮的合成
        2.4.3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氯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
        2.4.4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硝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2)
        2.4.5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异丙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3)
        2.4.6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3-二氟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4)
        2.4.7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氟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5)
        2.4.8 (E)-1-(3 -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3,4-二溴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6)
        2.4.9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硝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7)
        2.4.10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三氟甲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8)
        2.4.11 (E)-1-(3-氯-2,6 -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2,5-二氟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9)
        2.4.12 (E)-3-(4-溴苯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0)
        2.4.13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3-氯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1)
        2.4.14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3,4-二氯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2)
        2.4.15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2-氟-5-(三氟甲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3)
        2.4.16 (E)-1- (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2-吡啶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4)
        2.4.17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3-吡啶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5)
        2.4.18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4-吡啶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6)
        2.4.19 (E) -3-( -9-蒽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丙-2-烯-1-酮的合成(17)
        2.4.20 (E)-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3-( -2-萘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8)
        2.4.21 (E)-3-(5-溴-2-呋喃基)-1-(3-氯-2,6-二羟基-4-甲氧基苯基) -2-丙烯-1-酮的合成(19)
    2.5 讨论
第三章 Des-C 衍生物的活性评价与构效关系
    3.1 Des-C 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实验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材料
        3.3.1 试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构效关系初步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发表文章

(9)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背景和立题依据
    1.1 抗肿瘤天然药物简介
    1.2 番荔枝科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2.1 番荔枝科的抗肿瘤有效成分
        1.2.2 番荔枝科假鹰爪属黄酮及抗肿瘤活性
    1.3 毛叶假鹰爪素(Desmosdumotins)的研究进展
        1.3.1 毛叶假鹰爪素系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3.2 毛叶假鹰爪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1.3.3 Des-C的结构修饰研究与初步构效关系研究
        1.3.4 Des-C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
        2.1.1 论文选题
        2.1.2 论文研究工作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试剂处理
        2.2.3 仪器
    2.3 Des-C的关键合成反应优化以及B环吡啶衍生物的合成
        2.3.1 设计思路
        2.3.2 实验部分
        2.3.3 讨论
    2.4 Des-C的C链硫醇加成衍生物的合成
        2.4.1 设计思路
        2.4.2 实验部分
        2.4.3 讨论
    2.5 Des-C的B环氨基酸酰胺修饰衍生物的合成
        2.5.1 设计思路
        2.5.2 实验部分
        2.5.3 讨论
    2.6 Des-C的A环6位甲酰基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6.1 设计思路
        2.6.2 实验部分
        2.6.3 讨论
第三章 Des-C衍生物的活性评价与构效关系
    3.1 Des-C衍生物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2 Des-C系列衍生物B环初步构效关系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附图
发表论文

(10)活性先导化合物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假鹰爪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 课题研究思路
    1.3 立题意义
第二章 化合物设计
    2.1 先导化合物的选择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3.2 化合物的结构
    3.3 实验部分
第四章 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毛叶假鹰爪素C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
    5.1 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假鹰爪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生源关系探讨
    6.1 假鹰爪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之间的生物转化
    6.2 毛叶假鹰爪素C合环衍生物反应机理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综述

四、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萼瓜馥木的化学成分研究[D]. 宋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从中草药中筛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抑制剂[D]. 赵弘毅. 广西大学, 2016(06)
  • [3]酒饼叶对豉香型白酒酒曲微生物及风味成分的调节作用[D]. 谷雪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4]假鹰爪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罗艳,焦杨,邱莉,冯娴静,李福森,郭小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06)
  • [5]广义假鹰爪属Desmos s.1. (番荔枝科)植物比较解剖学、花粉形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耿贺群. 厦门大学, 2014(09)
  • [6]香花暗罗树皮和枝叶的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艳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7]Desmosdumotin C芳香A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评价[D]. 舒彦松.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8]皂帽花属与假鹰爪属的亲缘关系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周晓磊,史宁,白皎,李秉滔,吴久鸿. 中草药, 2012(09)
  • [9]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评价[D]. 厉恩振.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02)
  • [10]活性先导化合物毛叶假鹰爪素C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D]. 胡春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标签:;  ;  ;  ;  ;  

云南假鹰爪的生物碱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