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血管生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肺癌,内皮,抑制剂,细胞,肿瘤,胶原酶。
抗血管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马胜林,陈雪琴[1](2019)在《晚期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发展迅速,但是寻求更为确切的治疗手段永不停息。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由血管内皮细胞等组成的肿瘤微环境是影响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提示,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获得惊人的疗效,本文就晚期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述评。(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方勇,程曦[2](2019)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的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较高、患者存活率较低的肿瘤。近十余年来,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血管靶向治疗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内外已批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各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本文就血管靶向药物治疗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述评。(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周建娅,阮柯欣[3](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新曙光: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在NSCLC中,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对维持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力等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贝伐珠单抗成为NSCLC一线治疗药物,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显着。但是因无法显着延长总生存期和维持长期有效性,抗血管生成治疗渐渐显露出局限性。近几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着延长了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目前仍有超过半数患者难以从中获益。然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还能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从而发挥增效作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牟海波[4](2019)在《晚期肝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肝癌治疗中,自2007年索拉非尼上市后,近年来又有新的靶向药物问世,如仑伐替尼、瑞格非尼、雷莫芦单抗等。不少研究对这些药物在晚期一二线及后线人群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就晚期肝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作一阐述。(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钱江,傅仲学[5](2019)在《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胃癌[1]。即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诊断和围手术期治疗有所改善,但效果仍很差,5年生存率低于[40%2]。而胃癌早期阶段可通过切除治愈,在晚期转移性肿瘤阶段或不可切除性的情况下治疗选择是有限的。由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低应答率和化疗药物耐药的发展,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血管本身由广泛的网络形成,营养身体所有组织(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苏建,曾林祥[6](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药:尼达尼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尼达尼布是一种叁重血管激酶抑制剂,可靶向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通路,避免肿瘤转向正常逃逸机制,已被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联合多西他赛用于治疗一线化疗后局部转移或局部复发的晚期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至今为止,尼达尼布治疗NSCLC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大量研究证实尼达尼布单药或联合治疗NSCLC均具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其常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受损、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黄雪梅,张宏桂,田学浩,贾晓慧,曹寅秋[7](2019)在《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构拼合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有效途径,以此为指导合成一系列新型小檗碱衍生物,并用Ⅳ型胶原酶和鸡胚尿囊膜(CAM)模型评价其活性和安全性。方法以小檗碱为母核,结合中药常见活性成分,运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小檗碱系列衍生物,并采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Ⅳ型胶原酶和CAM模型,快速评价小檗碱衍生物对Ⅳ型胶原酶的抑制作用和对新生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设计并合成了4个新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认,其中化合物CYQ-44、CYQ-48、CYQ-50对Ⅳ型胶原酶有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且均高于阳性药盐酸四环素;与此同时,化合物CYQ-48、CYQ-对新生胚胎血管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成功合成了4个新型小檗碱衍生物,它们不仅对Ⅳ型胶原酶和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安全指数高,进一步表明以结构拼合为指导可高效、简便获得具有中医药特点的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李菁,孔令妍[8](2019)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比较两组近期治疗效果、治疗期间药物副作用及远期生存质量。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心脏损伤及发热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躯体、角色、情感、社会及总健康领域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均<0.05);疲倦、恶心呕吐、疼痛、气促、食欲丧失、便秘、肺癌特异模块和症状子量表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0.05)。结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显着,可减少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时光丽[9](2019)在《CT能谱成像评价胰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能谱成像评价胰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将20只经过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种植的BALB/c裸鼠分为两组,观察组10只,于肿瘤种植后15d、22d,向腹腔内注入含有贝伐珠单抗的0.1ml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10只,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肿瘤种植28d后给予能谱CT平扫与叁期增强扫描,获得碘基图,计算并比较叁期扫描时两组裸鼠的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心区的碘含量标准化值。处死裸鼠后,给予染色处理,比较两组裸鼠的微血管密度,分析叁期增强扫描肿瘤组织碘含量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实验裸鼠叁期增强扫描时的肿瘤边缘区碘含量标准化值均显着高于肿瘤中心区(P<0.05);观察组肿瘤边缘区、肿瘤中心区叁期增强扫描碘含量标准化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相应数值(P<0.05);染色处理后微血管计数分析显示,观察组MVD值为17.18±1.71,对照组为47.11±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叁期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边缘区碘含量标准化值与MVD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38(P<0.05)、0.819(P<0.05)、0.955(P<0.05),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结论:实验提示,能谱CT能够对活体内的肿瘤组织碘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有效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以此评估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9期)
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10](2019)在《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的生成,不同于正常的血管,异常的肿瘤血管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进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正常化。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临床数据,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抗血管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较高、患者存活率较低的肿瘤。近十余年来,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血管靶向治疗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内外已批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用于各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本文就血管靶向药物治疗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一述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血管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1].马胜林,陈雪琴.晚期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J].浙江医学.2019
[2].方勇,程曦.消化道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的现状[J].浙江医学.2019
[3].周建娅,阮柯欣.非小细胞肺癌的新曙光: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J].浙江医学.2019
[4].牟海波.晚期肝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9
[5].钱江,傅仲学.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
[6].苏建,曾林祥.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药:尼达尼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
[7].黄雪梅,张宏桂,田学浩,贾晓慧,曹寅秋.小檗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8].李菁,孔令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9].时光丽.CT能谱成像评价胰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10].牛志成,何东伟,汪治宇.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