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

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

张慧泉[1]2003年在《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文中指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最快也是变化最大的时期。本文谨对这一时期的基础美术教育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将其分为“恢复与建设”和“发展与提高”两个时期。1978年至1992年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进入了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国家成立了多级美术教育研究组织,美术教育显示出了组织化和有序化的特点;国家共颁布了3个美术教学大纲,每一部大纲都适应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并有所改进。1988年,教育部决定中小学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各种版本的教材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具特色;我国的师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极大影响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从1993年至2002年,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进入了发展与提高时期。艺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方案》,艺术教学体系逐步建立,学校艺术课开课率也大幅度提高。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日趋完善。教育部的“园丁工程”,使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艺术师范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并完善。回首历史,展望明天,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健全并完善美术教育管理机构,把知识目标和人的目标综合起来,改善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编写,确立以终身学习为背景师资目标,中国的美术教育定会在未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张婷[2]2012年在《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文中认为如果要追溯我国近代美术课程发展的历史,那要从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开设“画法”科目开始,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如今的美术课程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在美术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成为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课题“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理论建设,对现在与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课题从美术学科史的角度,以时间为顺序,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艺术教育法规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结合相关史料,运用课程相关理论,力图详细考察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课程内容(选择标准、教材结构、分类、比重、课时数量等)及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历史嬗变过程,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美术课程的特点,总结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与教训,为现今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概括本课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经历了六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年),社会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8年),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89-1998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1999至今)。对各个阶段,从历史背景、事件及其影响叁个大方面展现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历程。第二,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状况等方面的梳理,总结出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观念的转变而不断发展的,其中有过停滞,但主流是进步的。这种进步表现在对美术课程由不重视到重视,由选修课到必修课,由分科课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同时,美育的教育方针对美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但在研究过程中,个人研究功底有限,加之对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搜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马幼梅[3]2010年在《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共分四个主要章节来研究马鞍山市区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概况,第一章节主要阐述本文研究马鞍山市区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概况的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所采取研究方法、国内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节主要通过查阅马鞍山市小学美术教育相关的历史记载及发展走势的史学资料首先了解我们国家在1979—1995年期间调整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恢复建设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再从马鞍山市小学美术教育管理系统恢复建设、小学美术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小学美术办学条件的改善、小学美术教学与科研的恢复与发展四个方面来研究1979—1995年期间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恢复建设时期的发展概况。通过研究来了解马鞍山市区改革开放初期的美术教育状况和教育思想,梳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面貌和脉络,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出马鞍山地方学校小学美术教育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和一般规律,。第叁章节主要通过问卷调研、访谈记录收集整理马鞍山市小学美术教育相关的历史记载仍然从马鞍山市小学美术教育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及发挥的重要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小学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四个方面研究1996—2006年期间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蓬勃发展时期的历史概况,通过研究来了解在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分析马鞍山市小学美术教育繁荣发展的成因及探究出马鞍山地方学校小学美术教育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特色。第四章节主要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概况分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转变观念提高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校美术教育管理系统,找出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潜力以及解决目前存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的办法,思考马鞍山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分析探索适合马鞍山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西蒙[4]2013年在《中国艺术类高校附中专业教学大纲的解析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摘要:本文对中国艺术类高校附中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改革前后附中阶段中国美术教育的情况,并介绍了西方现代的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概况。本文通过对现有一些附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教学大纲为例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优化措施。在新的大纲中提出更加注重教学教案的丰富性,并在素描、色彩两门基础课的大纲优化中相关教学问题进行专题探究,进而提出艺术类院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专业教学与艺术文化理论的联系、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怎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紧密联系各个课程,如何达到每个学生对自己特性的认识。在原有的课程计划的编排上增加了设计,国画,艺术史,建筑,动画,版画,透视,雕塑等八个课程,在课程评分方法上也有所改变等。希望本次研究能够改善附中专业美术教育的一些不足,探索一种更加好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发现适合他们的未来艺术发展方向,培养出一批有艺术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肖俊[5]2008年在《面向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是以国家把创意产业作为重大的产业发展战略为背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中小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群体和课题研究的对象,把面向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创新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及历史的调研、分析、对比与总结,试图完善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并提出“尽快改变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设计艺术教育状况”的呼吁,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文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概论,主要探讨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说明从中小学开展设计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第二章,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主要研究了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新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设计内容的演变。第叁章,我国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的现状研究,通过对中小学设计艺术教育现状教师问卷调查表以及中小学校长和学生的调研分析,探讨研究当前我国中小学设计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第四章,围绕当前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并且以浙美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法研究新美术教科书设计教学内容的优缺点,提出完善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为关注中小学设计艺术的创新研究作铺垫。第五章,通过对比国外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学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思路。第六章,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教学评估五方面的创新研究,来面对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并为之服务。

张旭[6]2013年在《“不知则问,不能则学”——黎翠珍的译路历程》文中指出本文介绍当代香港双语作者兼译家黎翠珍的学术历程及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上的贡献,重点介绍她的英汉双语修养背景及其学术转型过程,以及她是如何借助于自己的修养从事不同文类作品的翻译,以此来营构其"语言的音乐性",继而实现她人生的"尽言"、"尽象"、"尽意”之目的。

周维宏[7]1997年在《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文中认为20世纪还剩下两叁个年头,21世纪正大步朝向我们走来。在这世纪之交日益临近的时刻,舆论传媒传来了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的悲观材料,如其一,1996年1月日本总理府民意测验表明:“不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人达45. 7%,首次超过认为“良好”的人数(45. 2%),对中国感到“亲切”和“不亲切”的人均占48. 4%,感到“亲切”者为1986年以来最低点~①。其二,1997年2月15白《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就中国青年对日认识进行的读者调查结果,其中认为中日关系“很好”者为0. 7%,“较好”者为13. 1%,“一般”者为60. 7%,“不好”者为21. 6%,“很不好”者为3. 9%,

龙达瑞[8]2017年在《着名美国川籍学者吴文津先生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文中指出《国学》集刊准备刊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长吴文津先生的论文,介绍美国东亚图书馆发展史及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以飨国内读者,请我写一篇介绍。一方面感到很难:我并没有在哈佛读过书,仅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各作过一学期的访问学者,时间不到一年。严格地説,我对哈佛的了解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我感到很荣幸,吴先生的大作《美国东亚图书馆发展史及其他》是我从海外带回成都。《国学》年刊编辑部看

辛德勇[9]2014年在《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文中指出关于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现代学者中较早探索这一问题的人,如藤田豊八、向达和秃氏佑祥诸人,本来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解析路径,并且已经阐明其基本发展脉络。然而,后来的论述,不仅未能循其轨辙,更进一步,反而去其真相渐行渐远。本文一一辨析现有各种説法,试图说明,印刷术在中国产生的时间,不得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而导致这一技术产生的文化和技术背景,是密教的全面典盛和从印度傅入中国的佛像捺印技术。

刘庆柱[10]2006年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都城以其作为古代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成为其国家的历史缩影。重视古代都城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传统与特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可分为始创期(1928年~1937年)、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至1966年)与继续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发展,古代都城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在发生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在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都城概念的界定与都城的构成要素问题,都城布局形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关于中国古代都城中的经济分工与工商业在其中的反映等问题;在方法论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古代东方夯土建筑遗址的辨识,发掘方法从探沟到大面积揭露,对古代都城建筑遗址的地层堆积特点认识,古代建筑遗址中的打破关系时代问题,古代都城遗址考古课题设计中的都城范围的确定、路网的勘查、作为都城“座标”的城门与宫门的发掘,都城考古中突出宫庙建筑遗址与宫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D]. 张慧泉.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新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D]. 张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3].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区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D]. 马幼梅. 安徽大学. 2010

[4]. 中国艺术类高校附中专业教学大纲的解析和借鉴[D]. 西蒙. 中国美术学院. 2013

[5]. 面向中小学的设计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 肖俊. 江南大学. 2008

[6].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黎翠珍的译路历程[J]. 张旭. 东方翻译. 2013

[7]. 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J]. 周维宏. 日本学研究. 1997

[8]. 着名美国川籍学者吴文津先生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J]. 龙达瑞. 国学. 2017

[9]. 论中国书籍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时间[J]. 辛德勇.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4

[10].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J]. 刘庆柱. 考古学集刊. 2006

标签:;  ;  ;  ;  ;  ;  

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