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电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磁场,环境,输电线,测量,高压,效应,生物。
环境电磁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3)在《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振动模态分析及环境电磁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英晶体谐振器是现代电子通信信息系统中频率基准源的核心元器件,随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和机械等领域中相关技术的发展,对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石英晶体谐振器频率的稳定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降低寄生振动克服外界干扰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入手研究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稳定问题,一方面,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振动模态,另一方面,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石英晶体谐振器受磁场影响的机理。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探索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高精度石英晶体谐振器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基于压电振动理论,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圆盘式AT切石英晶体谐振器在自由边界条件下的叁维振动模态,仿真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采用X射线拍摄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不但可以获取石英晶体表面的振动位移分布信息,而且还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边缘的振动模态,从而有助于了解寄生耦合模态的存在状况。借助该方法的这一特点,发现在AT切石英晶体谐振器中厚度剪切振动模式起主要作用,但同时伴随了较强的面剪切振动和弯曲振动等寄生振动,针对这些寄生振动对石英晶体谐振器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模态分析法对SMD(贴片式)石英晶体谐振器中的方形石英晶片长/宽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分析不同尺寸下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振动位移分布状态,寻求晶片的最佳尺寸以抑制寄生振动的干扰,从而优化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温-频和阻抗特性,该方法已在实际产品的设计研发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2.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预应力条件下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振动模态。通过有限元方法仿真计算AT切石英晶体谐振器在自由状态下前8阶的振动模态,并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仿真计算了AT切石英晶体谐振器在不同方位角约束条件下的振动模态,发现谐振器的主要振动方向随着不同约束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进一步,本文研究了AT切石英晶体谐振器在不同方位角施加对径力条件下的振动模态,发现不仅谐振器的主振方向随着对径力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其主振中心也随着对径力角度的改变发生相应的偏移。仿真结果发现在0°和180°方位角施加对径力时厚度剪切振动会加强同时寄生振动也相应得加强,相反在60°和120°方位角施加对径力时所有方向的振动位移与自由振动模态相比变化不明显。该方法获取的频率变化量与文献报道的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力-频效应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以上分析结果对于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点胶位置的选取设计以及基于石英晶体的加速度等力学传感器的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探讨了石英晶体谐振器在静磁场中频率发生漂移的机理。通过将复杂结构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分解为几种简单的谐振器结构,分别从实验上研究这几种简单结构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在静磁场中的频率变化,从而阐明了石英晶体谐振器在静磁场中频率发生漂移的机理,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建立一种基于磁-弹耦合原理的物理模型,对石英晶体谐振器在静磁场中的应力分布进行仿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静磁场对石英晶体谐振器频率的影响作用机制。4.研究了工频交变电磁场对石英晶体谐振器的影响。通过对石英晶体谐振器施加不同强度和不同方向的工频交变电磁场,观测到石英晶体谐振器在不同强度和不同方向工频交变电磁场的影响下其频率的变化规律;利用阻抗分析仪,对石英晶体谐振器在工频交变电磁场中Butterworth-can-Dyke (BVD)等效电路参数(静态电容、动态电容、动态电阻等)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阐明了石英晶体谐振器在工频交变电磁场中频率变化的机理。(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7-01)
耿读艳,徐桂芝,万晓伟,邢凌霄,谢红娟[2](2013)在《模拟输电环境电磁场对动物血清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交流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低频环境电磁场对人体的生物效应,采用哺乳动物在体实验研究了具有椭圆极化场源特征的模拟电磁环境对动物血清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血清生化分析显示,当实验动物经过Ⅰ区域电磁场(3.5~4.5kV/m、40~48μT)曝露后,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尿素氮(BUN)含量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当实验动物经过Ⅱ区域电磁场(2.3~3.5kV/m、48~50μT)曝露后,上述指标未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由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可知,2种实验参数均使得细胞线粒体的大部分嵴和膜出现轻中度融合。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低频电磁场(2~5kV/m,20~60μT,50Hz)曝露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肝、肾功能,并能通过某种途径诱导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王琴,苏海峰,包家立,李宇波,朱朝阳[3](2013)在《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机制是阐述电磁健康的环节,是制修订我国环境电磁标准的重要基础。为此,对220kV的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进行了现场监测,将SD大鼠海马神经元暴露在瑞士IT’IS系统中,观察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钙离子(Ca2+)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对磁感应强度为0.1mT、0.5mT和1.0mT的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电场强度≤1kV/m,磁场磁感应强度≤1.5μT;神经元胞内活性氧自由基、钙离子、线粒体膜电位对磁感应强度≥0.1mT的磁场有生物反应。因此,电场能量密度和磁场能量密度可作为电磁健康效应的评价参数;ROS是电磁因果链原初作用中连接物理和生物解释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足够强度的电磁场才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笼统说"电磁场对健康有影响"会误导公众。(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阿凌[4](2012)在《移动基站周围环境电磁场分布情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建立并分析了移动基站周围环境电磁场的分布情况,首先采用高频电磁场分析仪NBM-550为检测仪器,选定分布于安徽联通马鞍山地区的基站,勘查适合测量的空旷地点,建立基地周围环境电磁场分布情形,收集国内外电磁场限制规范并与实际测量数据相互比较是否符国际间的限制标准。(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2年01期)
周宏杰[5](2011)在《环境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与卫生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广播、电视、通信和电力事业迅速发展,环境中由此而生的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辐照范围和强度不断提高,随之引起的健康问题亦备受瞩目。在EMF生物学研究领域,发表的同一主题的论文缺乏一致性,阳性和阴性结果并存,给EMF的健康风险评价以及卫生标准制定带来了困难。为此,本学位论文一方面综合评估了EMF的暴露特征、人群接触情况以及生物学效应,创新提出了EMF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并由此确定了EMF暴露限值。另一方面,有关极低频电磁场(ELF-EMF)职业暴露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存在不不一致,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第一部分:环境电磁场卫生标准研究为了制定我国环境EMF的卫生标准,我们评估了EMF的人群接触特点,发现其不同于普通化学物质,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及不可避免性,提示其潜在的长期累积效应能在人群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危险度评价方法制定EMF限值(如ICNIRP导则)忽视了EMF的长期累积效应及其潜在的健康危害,从而导致现行EMF标准难以对公众健康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为此,在本论文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EMF的长期累积效应和潜在的健康危害效应,以保证限值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根据谨慎性预防的原则,我们重新设定了标准制定策略:选择科学数据、确定阈值水平、选择安全系数、设定暴露限值、保证可行性。根据目前可以获得的科学数据,确定工频电磁场危害阈值50μT,射频电磁场生物学阈值0.4 W/kg(比吸收率SAR)。针对研究结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分别设定工频电磁场和射频电磁场的安全系数为50和10。由此,得到工频电磁场暴露限值1μT、射频电磁场暴露限值0.04 W/kg。最后,通过我国环境电磁场暴露水平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设定工频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暴露限值为5μT,电场强度暴露限值为4 kV/m;设定射频电磁场暴露限值,即SAR限值为0.04 W/kg,10MHz-400MHz、400MHz-2000MHz、2GHz-300GHz波段功率密度的限值分别为:1 W/m2、f/400 W/m2(f为频率,单位MHz)、5 W/m2.第二部分:极低频电磁场职业暴露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关系的Meta分析为了综合评价ELF-EMF职业暴露与ALS的相关性,我们采用合适的关键词从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多个电子数据库中检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1980-2010),提取所需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然后应用STATA11.0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再处理,包括异质性检验、效应值合并和偏倚评估等。在估计效应合并值及其95%CI时,若资料具有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的Peto法,若具有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D-L法。最后,按研究设计、暴露分类以及病例来源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所有研究报道的效应合并值为RR=1.31 (95% CI=1.03-1.66),其中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合并值OR=1.39 (95% CI=1.05-1.84),队列研究结果合并值RR=1.21 (95%CI=0.79-1.86)。根据职业名称进行暴露分类的研究结果合并值为OR=1.45(95% CI=1.15-1.84),根据ELF-EMFs暴露强度进行暴露分类的研究结果合并值为RR=1.12 (95% CI=0.88-1.42).病例来自临床诊断的研究结果合并值为RR=2.31 (95% CI=1.34-3.99),来自死亡登记的研究结果合并值为RR=1.12(95%CI=0.88-1.42)。在所有的研究中,均发现中等强度的异质性。根据Meta分析,我们认为ELF-EMF职业暴露会增加ALS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01)
蒋云平,范磊[6](2010)在《两种测量环境电磁场方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仪器性能、电磁发射体特点分析了非选频式宽带和选频式测量电磁场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通过实验分析测量结果,确定了偏差产生的因素,并且提出改进测量方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李振杰,柯文棋,褚新奇[7](2006)在《舰船环境电磁场的职业安全管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电磁场源对作业环境的污染程度,保护职业人群健康,在采取工程防护措施的同时,有必要严格制定并认真执行舰船环境电磁场的职业安全管理措施[1-2]。1原则和方法1.1基本原则在完善技术管理方面,确保抑制和限制有意义的场源辐射,同时强调降低设备的漏能和散在(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06年12期)
滕云飞[8](2006)在《战场环境电磁场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电磁环境已经成为作战指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开发战场环境中的电磁场数据可视化系统的就是为了给战场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直观地描述战场电磁环境,有助于指挥员对战场电磁情势准确判断、科学决策。战场环境电磁场数据可视化系统由集成用户界面、前处理模块、中心计算模块、后处理模块组成。系统的集成界面和前后处理均在Microsoft Visual C++平台下开发,前后处理部分还调用了OpenGL函数库;中心计算部分采用Visual Fortran开发。集成用户界面主要实现系统的整体集成和总体调度;前处理模块负责生成战场地形,以及提供中心计算模块所需数据的输入;中心计算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电磁场的计算;后处理模块在地形场景中显示电磁场等值面。本文探讨了战场环境中的电磁场数据可视化系统中的地形生成与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研究了随机分形地形生成及地形简化的方法,在运用步进立方体算法生成叁维等值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二维等值线扩展生成叁维等值面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徐毅,孙志杰[9](2004)在《淄博市高频作业环境电磁场强度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高频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其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亦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摸清我市高频作业点磁场强度,并为今后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全市高频作业环境点磁场强度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浙江新安江无线电(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04年07期)
习岗,宋清,杨初平[10](2003)在《异常环境电磁场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大气环境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电场,大气电离层的电势约为360 kV,地球表面的电势约为130 kV;地球又是一个大磁球,地球表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约为10~-5T,地球上生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电磁场中繁衍和进化.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力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环境电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交流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低频环境电磁场对人体的生物效应,采用哺乳动物在体实验研究了具有椭圆极化场源特征的模拟电磁环境对动物血清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血清生化分析显示,当实验动物经过Ⅰ区域电磁场(3.5~4.5kV/m、40~48μT)曝露后,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尿素氮(BUN)含量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当实验动物经过Ⅱ区域电磁场(2.3~3.5kV/m、48~50μT)曝露后,上述指标未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由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可知,2种实验参数均使得细胞线粒体的大部分嵴和膜出现轻中度融合。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低频电磁场(2~5kV/m,20~60μT,50Hz)曝露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肝、肾功能,并能通过某种途径诱导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异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电磁场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振动模态分析及环境电磁场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耿读艳,徐桂芝,万晓伟,邢凌霄,谢红娟.模拟输电环境电磁场对动物血清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3
[3].王琴,苏海峰,包家立,李宇波,朱朝阳.高压输电线环境电磁场暴露健康效应的原初作用[J].高电压技术.2013
[4].阿凌.移动基站周围环境电磁场分布情形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2
[5].周宏杰.环境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与卫生标准研究[D].浙江大学.2011
[6].蒋云平,范磊.两种测量环境电磁场方式的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
[7].李振杰,柯文棋,褚新奇.舰船环境电磁场的职业安全管理措施[J].人民军医.2006
[8].滕云飞.战场环境电磁场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9].徐毅,孙志杰.淄博市高频作业环境电磁场强度的调查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4
[10].习岗,宋清,杨初平.异常环境电磁场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