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琳[1]2004年在《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在这一段时期里的变革发展、继承、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上进行论述。本篇论文立基于过去丰厚的藏戏研究成果,以及实地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并将两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参照,做出适合于本研究的应用与整合,试图将藏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传承情形作一较为清晰的梳理。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前言,叙述选题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局限所在。本篇论文的写作以藏戏的历时性为主轴,并且强调藏戏在当下文化场景中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影响。这些交互影响将对藏戏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且将持续影响藏戏未来的发展。 第二章为藏戏的概况,将分段简述藏戏起源的几个说法、藏戏流派、八大剧目内容、藏戏的演出习俗、藏戏的面具等几个方面。并探讨“阿姐拉姆”与“藏戏”、“Tibetan Opera”这几个词的关系,这几个词的指称来自于藏族本身、汉族、以及英语使用者。 第叁章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几个特定时期对中国戏曲发展改革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藏戏造成的巨大冲击,这一部份将列举几部于此时新创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藏戏为例,并与传统藏戏作一比较。且讨论这个时期藏戏改革所产生的争论,以及近期藏戏改革所遇到的新旧融合等问题。 第四章将探讨藏戏在未来改革发展上所需特别注重的传承问题,以及藏戏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段落将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简述藏戏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及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突破传统,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方法——学校教育——委托四川省艺术学校代为培养,及异地培养的传承方式所产生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另外也列举两个民间藏剧团——雪藏戏社、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的概况,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及传承情况。本章节并对藏戏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建议,列举出来的几项已有人积极的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章是本篇论文的结论。本章将对本文做一简单回顾,且简述笔者对本篇论文写作的期望,期望论文的提出能引起更多人关注藏戏在发展及传承上的问题。
陆军[2]2009年在《试论藏戏的现代转换——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文中认为孕育于西藏传统社会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藏传统社会形态的独特艺术——藏戏,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在诸多方面经历了现代转换。其主要体现在藏戏内容的改编和创作、思想主旨的现实主义转向、表演形式的革新和传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桑吉东智[3]2006年在《论安多藏戏的发展状况与文化特点》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主要探讨藏戏艺术在安多藏区的产生、发展、变更、直至形成“南木特”戏剧种。特别将甘肃夏河拉卜楞地区和青海黄南热贡地区作为重点和主要的例子,论述“南木特”戏剧种形成以后从寺院到民间,再到国立专业剧团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特点及其意义等。论文将以前辈们的藏戏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笔者到实地调查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主,并将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起来研究,试图梳理安多“南木特”戏的发展脉络,论述“南木特”戏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以此探讨其未来发展和继承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 论文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要应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优势和研究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并对目前的藏戏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以此来强调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难点以及研究意义等。 第二章为藏戏概述,分几个小节分别论述藏戏艺术的起源、发展、传播,一直到藏戏艺术从西藏到安多藏区的发展脉络。重点论述安多藏戏的源流问题,试图讲明藏族传统文化艺术从文化中心到边缘藏区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结果及其意义。 第叁章主要探讨藏戏在安多藏区的产生、发展的过程。重点论述安多“南木特”戏剧种的形成、发展、传播、以及其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同时论述安多寺院藏戏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四章为“南木特”戏从寺院到民间的传播过程以及在民间的不同的发展、生存状态。通过对几个民间剧团现状的对比,来探讨目前民间剧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试论民间剧团存在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主要论述国立专业剧团的情况。主要以青海黄南歌舞剧团和甘肃甘南藏剧团作为例子,探讨现代“南木特”戏的产生发展,直到新派“南木特”戏
周晶[4]2005年在《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前半叶,是西藏历史上经历的最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西藏社会在和平解放之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之后,原有的社会生活形态,从物质到精神,已经彻底改变。描述和记录在这场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之前,西藏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生活状态,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和保存西藏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生活风貌,还在于探究这些典型特征对变革前后的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按照社会学分层原则,作者将西藏各社会群体按照各自典型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该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农民、牧民、市民、贵族、僧侣和部落民进行了分层。为了突出社会各阶层典型社会生活中特有或独有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全方位展现西藏社会的生活全貌,本文在把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研究背景处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1)以人身依附制度为特征的农民群体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差巴”家庭共妻婚姻;(2)以半迁徙、半定居为特点的牧民群体的生存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核心家庭形式;(3)城市手工业者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地位;(4)世俗贵族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为维持世俗权力的延续而派生出的“玛巴”婚姻制度。(5)僧侣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所享受的世俗化生活。(6)少数民族群体区别于西藏社会主流文化的氏族公社制度和原生态文化。 为达到立体或定量描述西藏社会生活的目的,笔者更多地运用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为基础,以社会调查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民族志和其它平面材料,搭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社会生活系统。笔者认为,20世纪上半叶,处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西藏各阶层,基本在17世纪以来逐步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社会阶层流动性不大,社会形态呆滞,缺乏社会进步和革新动力。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只限于贵族及上层人士的日常生活,并未触及广大农民及牧民阶层的固有社会生活系统。
参考文献:
[1]. 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D]. 陈怡琳.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2]. 试论藏戏的现代转换——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J]. 陆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 论安多藏戏的发展状况与文化特点[D]. 桑吉东智.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 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D]. 周晶. 西北大学. 2005
标签: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 藏戏论文; 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西藏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