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酸钛氧钾激光,应用特性,口腔疾病,治疗学
磷酸钛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黄淡远,廖文[1](2019)在《磷酸钛氧钾激光应用于口腔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因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特点而逐渐被运用于临床以辅助或替代传统治疗方法。磷酸钛氧钾激光作为一种新型激光技术,因其波长较短、激光性能较好,且具有热损伤小、切割软组织能力及杀菌力较强、减少麻醉药用量及无痛等优点而被运用于口腔领域。本文综述了磷酸钛氧钾激光在口腔治疗中的特性及应用,以期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肖哲[2](2019)在《花状纳米磷酸钛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水,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些废水成为核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众多处理方法中,吸附法具有高效、易操作、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其中新型吸附剂的开发,特别是高效纳米吸附剂,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M(HPO_4)_2(M=Zr,Ti,Sn)是一类良好的离子交换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但金属氧化物链交联和随机交错将使磷酸基团失效。花状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积、制备工艺简单、活性位点更为丰富等特点。因此,制备花状磷酸钛纳米材料并应用于分离和富集废液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以钛酸四丁酯(TBOT)作为前驱体,以磷酸为磷源,采用无模板一步法合成出新型花状纳米磷酸钛(TiP/T)吸附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N_2吸附-脱附、Zeta电位分析仪等表征了不同的温度合成的TiP/T。同时,将TiP/T应用于水溶液中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去除。SEM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由40℃升高至60℃时,花状磷酸钛的平均尺寸由1.46μm增大至4.57μm;FT-IR表明,制备的TiP/T含有O-H、P-O、Ti-O等功能基团;XRD分析表明,合成材料的物相为Ti(HPO_4)_2·2H_2O;Zeta电位表明,在pH=2~8范围内花状磷酸钛均呈电负性。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溶液pH值、温度、时间、放射性核素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等模型研究了TiP/T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宏观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iP/T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最佳吸附pH值分别为6.0、3.0、5.5和7.0。上述四种离子的吸附速率较快,平衡时间分别为360 min、180 min、120 min和180 min。动力学研究表明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均主要是受化学作用控制的。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对比可知,TiP/T对铀(Ⅵ)、钍(Ⅳ)和铕(Ⅲ)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而铯(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其中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308.64 mg/g、263.16mg/g、250.16 mg/g、295.86mg/g。吸附热力学参数ΔH>0、ΔS>0且ΔG<0,表明吸附是吸热的自发不可逆过程。研究结果表明,TiP/T可有效的去除水溶液中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吸附剂。本研究拓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材料范围,可为放射性废液的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贾晨阳,张行愚,丛振华,秦增光,刘兆军[3](2019)在《大能量磷酸钛氧钾太赫兹参量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磷酸钛氧钾(KTiOPO_4,KTP)晶体,采用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与太赫兹波表面垂直出射的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相结合的实验方案,获得了大能量的太赫兹波输出。抽运源是调Q脉冲激光器,输出波长为1064.2 nm,脉宽为7.5 ns,脉冲重复频率为1 Hz。斯托克斯光波长为1086.2 nm,抽运光与斯托克斯光的夹角为4.4°,太赫兹波频率为5.7 THz。抽运光路上的延时装置可以保证抽运光脉冲与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脉冲有很好的时间重合性。当抽运光脉冲能量为770 mJ、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脉冲能量为16.8 mJ时,放大后斯托克斯光脉冲能量为185.4 mJ,太赫兹波脉冲能量最大为6.4μJ。(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9年06期)
王蕾[4](2019)在《钠离子电池磷酸钛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聚阴离子体系衍生而来的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结构化合物具有开放的结构框架、较大的间隙通道、高离子迁移率等优势,已经作为一种活性材料被用于钠离子电池等能源存储设备中。其中,NASICON型的磷酸钛钠材料因其理论容量较高、热稳定性良好、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磷酸钛钠材料存在电子导电性低,不利于电子传输的固有缺点,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的充分发挥,从而限制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研究开发有效的改性方法以提高磷酸钛钠材料的电子传输特性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设计和制备了磷酸钛钠复合电极材料,目的是改善磷酸钛钠材料差的电子导电性。对材料制备的工艺条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嵌钠后相转变及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形貌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深入研究了磷酸钛钠电化学反应机理,为磷酸钛钠的开发提供了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采用一步溶剂热法,以十六胺(HDA)为结构导向剂制备磷酸钛钠纳米立方体电极材料。合成过程中,通过控制HDA添加量,可调控材料的微观形貌,并减少焦磷酸钛杂质相的生成。此外,来自于前驱物的有机成分经高温碳化后可转化为碳包覆层,有效地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该材料在0.5C测试倍率下,比容量可以达到117.9 mAh g~(-1),在1 C倍率下经15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为104.5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88.6%。此外,分析了焦磷酸钛杂质相对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杂质相与活性材料紧密结合阻碍了钠离子扩散,导致电极材料具有较大的传荷电阻,较小的钠离子扩散系数。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磷酸钛钠/碳纳米管复合材料(NTP/C-CNTs)。制备的颗粒状磷酸钛钠材料平均尺寸在100 nm以下,复合的碳纳米管形成了交织的导电网络,将磷酸钛钠材料包裹其中,形成了快速的电子传输路径,提升了NTP/C-CNTs的电化学性能。NTP/C-CNTs在1 C倍率下,初始比容量为112.3 mAh g~(-1),经2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为108.5 mAh g~(-1),容量保持率达97%,在-20 ~oC的低温环境下,在10 C倍率时放电比容量为62.2 mAh g~(-1),表现出好的低温适应性。以钛基金属有机框架(MIL-125)为原材料,氧化石墨烯为添加剂,制备了磷酸钛钠/石墨烯复合材料(NTP-rGO)。多孔结构的MIL-125不仅作为钛源,同时作为原位刻蚀模板,使得磷酸钛钠前驱体具有片层状多级结构。在水热过程中,氧化石墨烯通过自组装进入磷酸钛钠前驱体,与其形成紧密的结合。这种结构设计将磷酸钛钠快速离子扩散的特性和石墨烯高电子导电性相结合,协同增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NTP-rGO材料在0.1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高达129.2 mAh g~(-1),在测试倍率增加500倍的情况下(50 C)容量保持率为76.9%,10 C循环1000次后比容量为92.0 mAh g~(-1)。通过XRD和原位TEM测试,分析了磷酸钛钠放电过程中的相转变及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形貌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了磷酸钛钠的嵌钠反应机理;DFT计算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中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更多,表明复合界面具有更强的电化学活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晨阳[5](2019)在《高性能磷酸钛氧钾太赫兹参量源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赫兹波是指介于0.1 THz到10 THz之间的电磁辐射波,其在电磁波谱中所处的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微波和红外辐射之间,因而拥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安全监测、通信和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太赫兹辐射源是太赫兹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素,寻找性能更加优良的太赫兹辐射源一直是太赫兹科研工作者的追求。其中,太赫兹参量源是重要的太赫兹辐射源之一,具有窄线宽、可连续调谐、室温工作、结构简单、峰值功率高、时间和空间相干性好等诸多优点。太赫兹参量源的物理基础是受激电磁耦子散射,受激电磁耦子散射过程的发生需要有合适的太赫兹参量源晶体。目前,已发现LiNb03(LN)晶体、KTiOP04(KTP)晶体,KTi0As04(KTA)晶体,RbTiOP04(RTP)晶体可用于太赫兹参量源。遗憾的是,其产生的太赫兹波能量十分有限。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和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结合的实验方案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的作用是产生待放大的斯托克斯光脉冲,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的作用是在放大入射的斯托克斯光脉冲能量的同时,通过受激电磁耦子散射得到太赫兹脉冲。在该方式中,在保证泵浦光能量密度小于非线性晶体损伤阈值的情况下,泵浦光束的光斑尺寸不受限制因而泵浦脉冲能量不受限制,通过对待放大斯托克斯脉冲进行扩束,可以实现很好的泵浦光束和斯托克斯光束空间重合性;泵浦光路上的延时装置可以保证泵浦光脉冲与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脉冲有很好的时间重合性。太赫兹参量源的运转过程可用耦合波方程组来描述。耦合波方程组理论描述了相互作用的每个光波在传输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然而,在以往的理论处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假设。其一,将泵浦光强视为常数;其二,将泵浦光,斯托克斯光和太赫兹波的传播方向视为共线。在电磁耦子散射过程中,泵浦光被剧烈消耗,且泵浦光和太赫兹波的非共线相位匹配角度也非常大(可达60°左右)。因此,泵浦光的剧烈损耗和大的相位匹配角是理论处理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此外,表面垂直发射结构对晶体内太赫兹波的传输有巨大的影响;泵浦光和待放大斯托克斯光的脉冲形状、光斑形状及其强度分布对晶体内光场分布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KTP晶体作为新型太赫兹参量源晶体之一,具有生长技术成熟、晶体光学质量好、损伤阈值高的优良特性,产生的太赫兹波段(主要为3.3~6.5 THz)也与MgO:LiNbCO3晶体产生的太赫兹波段(主要为0.9~3.1 THz)不同。因此探究KTP晶体在获得大能量太赫兹脉冲方面的潜力是极有必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使用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和表面垂直发射的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结合的实验方案,分别研究了基于KTP晶体的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和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的运转特性,获得了大能量的太赫兹波输出;同时就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而言,给出了耦合波方程的数值解法,模拟了其运转过程。其理论结果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有助于太赫兹参量源的设计和优化。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产生高能量斯托克斯脉冲输出的实验研究。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的主要目的为产生一个较高的斯托克斯光脉冲,以待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进行后续放大。因此主要研究了基于KTiOPO4晶体的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的斯托克斯光输出特性,分别考虑了角度调谐曲线、偏振方向和输出镜透过率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泵浦光和斯托克斯光夹角为4.4°,泵浦光偏振方向平行于晶体z轴,输出镜透过率为60%时,可以得到最大的斯托克斯光脉冲输出。2.基于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和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相结合的方案,产生高能量太赫兹波输出的实验研究。根据斯托克斯参量振荡器的实验研究结果,选取4.4°作为该实验中的非共线匹配角度。在泵浦光和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能量最大时,通过调节泵浦光和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脉冲之间的延时,使太赫兹波输出能量得到了优化。当泵浦光脉冲能量为580.0 mJ,待放大斯托克斯光脉冲能量为36.6 mJ,延时为1.7 ns时,获得放大后斯托克斯光脉冲能量为192.1 mJ,太赫兹波脉冲能量最大为17.0μJ。此外,通过研究不同延时下泵浦损耗特性,进一步证实了延时的调整对产生高能量太赫兹波脉冲具有重要意义。3.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的理论仿真研究。考虑到大角度非共线相位匹配、泵浦光束消耗大、太赫兹波表面垂直发射结构、高斯脉冲分布等实际因素,我们利用耦合波方程组对斯托克斯参量放大器工作过程进行了理论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照,理论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对于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差异,我们也给出了合理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叶嘉明,李昌明[6](2019)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NASICON结构的磷酸钛锂[LiTi_2(PO_4)_3]作为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环境友好、循环性能好、优异的热稳定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负极材料。LiTi_2(PO_4)_3具有138 m A·h/g的理论容量和2.5 V的平稳放电平台,但是LiTi_2(PO_4)_3电子电导率低、锂离子扩散系数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针对以上缺点,众多研究者通过对LiTi_2(PO_4)_3进行改性,极大地提高其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简单介绍了LiTi_2(PO_4)_3的结构与性能,主要从制备方法和改性方法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LiTi_2(PO_4)_3材料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陈卓[7](2019)在《NASICON型磷酸钛钠纳米晶的制备与储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钠离子电池具有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储能机理,且拥有良好的安全性、较低的成本、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是一种有潜力的新一代储能体系。然而,钠离子较大的半径使得其可逆充放电性能较差、比容量偏低以及倍率循环性能差,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因此开展提升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相关研究对于钠离子电池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众多被研究的钠离子负极材料中,拥有叁维开放式框架的钠超离子导体型(NASICON)结构的NaTi_2(PO_4)_3,由于其高的离子传导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但是这类材料较差的电子导电性,使得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不理想。本文将介孔NASICON型NaTi_2(PO_4)_3纳米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金属离子掺杂以及碳包覆的改性手段,对NaTi_2(PO_4)_3储钠性能的增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溶剂热法和退火处理制备了不同含量的Gd~(3+)掺杂介孔NaTi_2(PO_4)_3纳米晶材料。从微观表征上可以看出掺杂后介孔纳米晶的颗粒分布更加均匀。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掺杂浓度为5%的材料在5C电流密度下初始比容量为84.5mA h g~(-1),循环2000次后比容量仍有63.4 mA h g~(-1),库伦效率高于99%;在50C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高达47.5 mA h g~(-1),库伦效率超过97%。动力学分析表明,Gd~(3+)引入介孔NaTi_2(PO_4)_3纳米晶后,具有更高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率。研究表明Gd~(3+)掺杂为提高NASICON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2)通过溶剂热法以及退火处理制备了碳包覆Mn~(2+)掺杂介孔NaTi_2(PO_4)_3纳米复合材料。从微观表征上可以看出锰元素在介孔NaTi_2(PO_4)_3纳米晶中分布均匀,表面包覆碳的厚度为2 nm左右。该复合材料通过制浆涂膜法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良好的钠储存性能。在0.5C、1C、2C、5C、10C、20C、30C和50C电流密度下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20、118、115、110、106、102、99和95 mA h g~(-1);在电流为1C的情况下,循环200次后仍具有111.85 mA h g~(-1)的可逆储钠比容量;在20C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之后仍有92 mA h g~(-1)的比容量。研究表明这种碳包覆Mn~(2+)掺杂介孔NaTi_2(PO4)_3复合材料在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12)
刘璐,姜臻,刘娜,何章兴[8](2019)在《水系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水系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特点、发展现状,以及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的特点,综述了磷酸钛锂性能提升改性方法,包括特殊结构改性、晶格掺杂、引入高效导电剂等磷酸钛锂的研究进展阐释了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宗晓[9](2019)在《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酸钛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系钠离子电池具有离子电导率高、安全不会自燃、原料价格低、组装条件要求低等优点。这种电池体系可以满足大规模储能的需求,受到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NaTi_2(PO_4)_3是一种具有钠超离子导体结构(NASICON)的材料,其内部叁维开放的框架结构有利于Na~+的扩散。NaTi_2(PO_4)_3的充放电平台在-0.82 V(vs.Ag/AgCl)左右,具有132.8 mAh g~(-1)的理论比容量,可作为水系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但其较低的电子电导率使其倍率性能较差。为了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采用高导电率材料修饰以及材料表面氮化处理等方法,对NaTi_2(PO_4)_3进行改性,并组装了不同体系的水系钠离子全电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纯相的NaTi_2(PO_4)_3材料,再将其置于氨气气氛中煅烧,成功合成了TiN包覆的NaTi_2(PO_4)_3。氮化过程不会改变NaTi_2(PO_4)_3材料的晶体结构,但是部分Ti~(4+)可以被还原成Ti~(3+),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无定型TiN层。经过氮化处理后,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显着提高。通过调节氮化时间,我们合成了具有最佳氮化效果的NaTi_2(PO_4)_3材料,并阐明了氮化过程对NaTi_2(PO_4)_3材料的影响。与纯相的NaTi_2(PO_4)_3材料相比,TiN修饰的NaTi_2(PO_4)_3材料倍率性能有了提高,2 C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以达131.9 mAh g~(-1),循环100圈后依然有92 mAh g~(-1)。(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纯相的NaTi_2(PO_4)_3材料,再在其表面聚合了一层聚多巴胺,经高温煅烧合成了碳包覆的NaTi_2(PO_4)_3材料,解决了纯相材料电子导电率低的问题。我们又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正极材料Na_2NiFe(CN)_6,并组装了NaTi_2(PO_4)_3-Na_2NiFe(CN)_6水系钠离子全电池。全电池的工作电压区间是0.2~1.6 V,首圈比容量为76 mAh g~(-1)。循环1000圈后依然有74mAh g~(-1)的比容量,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3)合成了NaTi_2(PO_4)_3负极材料和MnO_2正极材料,分别研究了两种材料在Na_2SO_4、MgSO_4以及Na_2SO_4-MgSO_4混合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nO_2在含有Mg~(2+)的电解液中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容量可达100 mAh g~(-1)左右。Na~+和Mg~(2+)可以同时可逆地从正极MnO_2材料中嵌入/脱出,而负极NaTi_2(PO_4)_3材料只能嵌入/脱出Na~+。基于此,我们构建了水系钠镁混合离子电池体系,负极是碳包覆的NaTi_2(PO_4)_3材料,正极是MnO_2/CNTs复合材料,所使用的电解液是Na_2SO_4和MgSO_4混合水溶液。全电池的工作电压在1.4 V左右,容量可达97 mAh g~(-1)。(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全文,吕溉之,李荣德[10](2018)在《磷酸钛氧钾晶体人工合成及应用专利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磷酸钛氧钾人工合成、应用相关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领域、申请人、主要发明人、地域分布、法律及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国内磷酸钛氧钾人工合成及应用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技术、技术空白点,为相关科研人员在本领域的专利布局和技术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8年10期)
磷酸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水,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些废水成为核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众多处理方法中,吸附法具有高效、易操作、低成本、环保等优点。其中新型吸附剂的开发,特别是高效纳米吸附剂,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M(HPO_4)_2(M=Zr,Ti,Sn)是一类良好的离子交换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但金属氧化物链交联和随机交错将使磷酸基团失效。花状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积、制备工艺简单、活性位点更为丰富等特点。因此,制备花状磷酸钛纳米材料并应用于分离和富集废液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以钛酸四丁酯(TBOT)作为前驱体,以磷酸为磷源,采用无模板一步法合成出新型花状纳米磷酸钛(TiP/T)吸附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N_2吸附-脱附、Zeta电位分析仪等表征了不同的温度合成的TiP/T。同时,将TiP/T应用于水溶液中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去除。SEM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由40℃升高至60℃时,花状磷酸钛的平均尺寸由1.46μm增大至4.57μm;FT-IR表明,制备的TiP/T含有O-H、P-O、Ti-O等功能基团;XRD分析表明,合成材料的物相为Ti(HPO_4)_2·2H_2O;Zeta电位表明,在pH=2~8范围内花状磷酸钛均呈电负性。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溶液pH值、温度、时间、放射性核素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并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等模型研究了TiP/T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宏观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iP/T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最佳吸附pH值分别为6.0、3.0、5.5和7.0。上述四种离子的吸附速率较快,平衡时间分别为360 min、180 min、120 min和180 min。动力学研究表明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均主要是受化学作用控制的。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对比可知,TiP/T对铀(Ⅵ)、钍(Ⅳ)和铕(Ⅲ)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而铯(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为多分子层吸附。其中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308.64 mg/g、263.16mg/g、250.16 mg/g、295.86mg/g。吸附热力学参数ΔH>0、ΔS>0且ΔG<0,表明吸附是吸热的自发不可逆过程。研究结果表明,TiP/T可有效的去除水溶液中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是具有应用潜力的吸附剂。本研究拓展了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材料范围,可为放射性废液的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钛论文参考文献
[1].姜雪,黄淡远,廖文.磷酸钛氧钾激光应用于口腔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9
[2].肖哲.花状纳米磷酸钛对铀(Ⅵ)、钍(Ⅳ)、铕(Ⅲ)和铯(Ⅰ)吸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3].贾晨阳,张行愚,丛振华,秦增光,刘兆军.大能量磷酸钛氧钾太赫兹参量源[J].中国激光.2019
[4].王蕾.钠离子电池磷酸钛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贾晨阳.高性能磷酸钛氧钾太赫兹参量源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叶嘉明,李昌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9
[7].陈卓.NASICON型磷酸钛钠纳米晶的制备与储钠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8].刘璐,姜臻,刘娜,何章兴.水系负极材料磷酸钛锂的研究进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宗晓.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磷酸钛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10].李全文,吕溉之,李荣德.磷酸钛氧钾晶体人工合成及应用专利分析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