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改不仅只是改课(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琴[1](2021)在《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名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拥有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名师的素质影响教育质量,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研究名师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名师成长的经验、路径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四川省特级教师姚嗣芳老师为个案,以个案研究的窗口理论、内外因素论、教学做合一和终身学习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观察法对名师成长经历进行考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并发现与探讨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和作用。在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到了名师成长的如下特点:首先,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二,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第三,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贯穿着教学做合一;第四,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最后,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方面有如下发现:第一,名师发挥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第二,名师影响的发挥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学校和社会应积极为名师影响的发挥创设条件。个人在研究中的收获和启示: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广泛读书,敢于实践,注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发展自己;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坚定教育信念,积极反思,设置目标;最后,以课为本,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彰显教育风格。
龙宝新[2](2020)在《论教师课改行动的发生逻辑与至高追求》文中研究表明课改行动是课改实践的细胞与基点,是课改原创力、执行力与生命力的原发点。课改是由目的、行为与效果构成的有机体与连续体,课改行动追求的是目的正当性、行为有效性、效果价值性,构成了教师课改行动的系统依据。在课改小环境中,触发教师课改行动的直接诱因与微观依据是课改理由与课改形势。课改行动的至高境界是"真做",是课改真心、真情、真行的合而为一,是我思、我欲、我悦的三位一体。应对课改意志软弱,用课改理性压倒课改意欲,是课改行动成功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王永保[3](2018)在《课改中“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博弈》文中研究表明课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常态化工作。课改没有固定模式,有的只是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新理念引导下的教育探索。若将课改当成可以普遍推广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形成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博弈。一、当前课改模式相关问题分析而今,每所学校都在积极探讨课改模式,甚至将课改模式看成是学校的特色。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课改模式,大多是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收场。其根本原因在
凌宗伟[4](2017)在《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文中研究表明"快思慢想",从直觉判断到理性分析最近我对"悲情局长"在全县强行推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写了一篇《教育行政管理需有明确的边界意识》的文字。不断有人问我,教育局难道不能领导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吗?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给我
骆增翼[5](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李琳琳[6](2017)在《栾川一高“二·五·二”历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是师生组织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因此,抓好课堂、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学校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2008年,河南省加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给高中历史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改变历史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如何将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开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洛阳市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后均简称“栾川一高”),从2008年新课改至今,已初步形成一套较成熟的“二·五·二”教学模式。经多次名校联考实践证明,该模式效果良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简单探讨栾川一高历史课堂在此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首先,笔者通过实践经历和理论学习,将“二·五·二”教学模式简单界定:这是一种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大板块。课前有“二备”:一备教案;二备学生;课堂有“五学”: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合作学习,三是引导学习,四是应用学习,五是总结学习。课后有“二反馈”:一是对学情的反馈,二是对教情的反馈。其中,课堂上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重中之重。“二备·五学·二反馈”三大模块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循环发展的整体,教学过程前后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该校学生和历史教师进行询问,归纳整理了当前实际操作中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如课改课占比小,且课型分布不平衡;课堂容量小;不同层次的班级效果差异大等。除此之外,通过对比国内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并结合栾川一高的实际,笔者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三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是学校应继续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二对一线教师来说,提高自身课改能力,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三针对学生而言,应鼓励其做好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
徐州市教育局[7](2016)在《“学讲”计划——全方位推进区域课改的教育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诉求和现实选择。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如何将行政推动与自主创新有效结合,合理规划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整体优化教研工作发展模式,有效整合
凌宗伟[8](2016)在《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文中研究表明课改的指向是课程改革,着眼点是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把课程改革看成是课堂改革,是一种窄化。"快思慢想",从直觉判断到理性分析最近我对"悲情局长"在全县强行推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写了一篇《教育行政管理需有明确的边界意识》的文字。不断有人问我,教育局难道不能领导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吗?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她孩子的老师催促孩子们赶紧进教室,孩子很不高兴地问老师,还没到上课时间,为什么进教室?老师毫不客气地回了
罗江,邢兵,沈玉明[9](2016)在《把课改理念变成课改信念——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深化课改实践探索》文中提出课改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个有前瞻性的学校必然要参与其中,成为这个大浪潮中的弄潮儿。课改对各个学校和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抓住了能乘着课改的东风完成一次蜕变,反之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泸县五中由于地处玄滩镇,远离县城,缺少优质生源,优秀教师也存在流失危机,这成为制约泸县五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泸县五中要想长久在泸县教育乃至泸州教育中立足,那么就必须以课改的方式突围,
任荣辉,赵华[10](2016)在《开启自主发展之门的密码——沈阳市辉山学校教学改革之路探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辉山学校的教学改革,本意并非宣传一个典型,而是剖析一个样本。这所地处城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化朴实而多元,虽依辉山而建,但学校本身"不显山",也"不露水"。也许正因为如此,其样本的研究讨论价值才更大。我们也并不打算用"宏大"的视角去剖析这所学校,而是把目光集中在2014年9月到现在的一段时间,聚焦他们的"153"。2014年9月,
二、课改不仅只是改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改不仅只是改课(论文提纲范文)
(1)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育改革呼唤名师 |
1.1.2 课程改革需要名师 |
1.1.3 学生发展需要名师 |
1.1.4 个人心向与导师意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个人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对“名师”概念的界定 |
2.1.2 对“名师成长”的界定 |
2.1.3 对“名师影响”的界定 |
2.1.4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
2.1.5 对“个案研究”的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窗口理论 |
2.2.2 内外因素论 |
2.2.3 教学做合一 |
2.2.4 终身学习 |
2.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对象 |
2.4.1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
2.4.2 姚嗣芳老师 |
2.4.3 研究的访谈对象 |
3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3.1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内部因素 |
3.1.1 “最适合当老师” |
3.1.2 “不忘初心,必有轴心” |
3.1.3 “走了研究性变革之路” |
3.2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外部因素 |
3.2.1 师范教育:铺好一块基石 |
3.2.2 学校环境:培育一片沃土 |
3.2.3 外部支持:搭建一步台阶 |
4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和作用 |
4.1 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 |
4.1.1 带教徒弟制度化 |
4.1.2 教育媒体传师魂 |
4.1.3 着书立说论教育 |
4.1.4 示范课堂显风格 |
4.2 名师影响发挥的作用 |
4.2.1 理清教学思路 |
4.2.2 鼓励给足勇气 |
4.2.3 敢于接受挑战 |
5 研究发现与启示 |
5.1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成长 |
5.1.1 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
5.1.2 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 |
5.1.3 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教学做合一 |
5.1.4 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 |
5.1.5 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 |
5.2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 |
5.2.1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多样 |
5.2.2 名师影响的发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
5.2.3 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名师发挥作用 |
5.3 研究的个人收获与启示 |
5.3.1 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 |
5.3.2 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
5.3.3 以课堂彰显教学主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成都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名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论教师课改行动的发生逻辑与至高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改行动的系统依据 |
(一)目的的正当性 |
(二)行为的有效性 |
(三)效果的价值性 |
二、课改行动的诱因分析 |
(一)理由:课改行动的主观世界 |
1. 行动理由是教师课改认知向课改行动转化的中介。 |
2. 教师课改的充分理由来自其行动的正当性、合理性与目的性。 |
3. 教师课改行动的直接理由是事实、认识、意向与欲望的诱发。 |
(二)形势:课改行动的客观世界 |
1. 社会境遇决定课改的空间。 |
2. 课改形势整合课改的背景。 |
3.课改是“蓄势”“造势”与“乘势”的合谋。 |
三、真做:课改行动追求的至高境界 |
(一)课改“真做”的意向要素:我思、我欲、我悦 |
1. 基于理性认识的“我思”。 |
2. 基于明智抉择的“我欲” 。 |
3. 基于真心接纳的“我悦” 。 |
(二)意志软弱:“当行而不行” |
1. 课改理性:超越性与价值性。 |
2. 课改意欲:可变性与偶然性。 |
3. 课改意志软弱:意欲对理性压倒性的胜利。 |
(3)课改中“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课改模式相关问题分析 |
(一) 将“课改”理解成授课形式的改变 |
(二) 将课改作为模式加以推广 |
(三) 各种“课改名词”让课堂复杂化 |
(四) 将教学理念理解成教学方法 |
(五) “教”与“学”顺序与时间的博弈 |
(六) 将课改的着力点放在教室空间的调整上 |
(七) 将课改的着力点放在学习空间的转换上 |
(八) “快乐学习”为着力点的课改对“学习责任”的淡化 |
(九) 以电子设备的使用为着力点的课改模式 |
(十) 迷路的“优课”对教学本真的冲击 |
二、加强对教学理念的研究, 让课改真实有效 |
(一) 对课改的目的要有清醒的认识 |
(二) 教育主管部门对课改要有系统的规划 |
(三) 课改是教育理念的提升而非教学模式的改变 |
(四) 实施课改要抓住核心问题 |
(五) 勿让课改将教育复杂化 |
(六) 课改不应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七) 教学模式要具备生态特征 |
(八) 教育管理者要谨慎推广课改模式 |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6)栾川一高“二·五·二”历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二·五·二”课程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1.1 栾川一高新课程改革纪要 |
1.2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
1.2.1 关于学生对“二·五·二”教学模式引入历史课态度的调查 |
1.2.2“二·五·二”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现状的调查 |
1.3 对历史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
第二章“二·五·二”课程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 |
2.1“二·五·二”课程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
2.2“二·五·二”课程教学模式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 |
2.2.1 学校课改宣传不到位,未能真正引起重视 |
2.2.2 教师课改经验不够足,未能真正放手学生 |
2.2.3 学生学习观念未转变,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
第三章 对“二·五·二”课程教学模式现存问题的优化策略 |
3.1 学校营造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 |
3.1.1 及时制定课改方案加大课改宣传力度 |
3.1.2 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变革考核评价体系 |
3.2 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
3.2.1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坚定课程改革信念 |
3.2.2 转化教师传统角色提升自身课改素质 |
3.2.3 放手学生参与课堂多元化课堂评价标准 |
3.3 引导学生积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
3.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做好课前预习 |
3.3.2 鼓励克服自身惰性积极展示自我 |
3.3.3 严抓落实课后总结提升思维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栾川一高历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栾川一高历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9)把课改理念变成课改信念——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深化课改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穿新鞋走新路 |
(一)新形式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
(二)以课改课为载体共议课改教学 |
(三)监管督促确保教师课改一个不少 |
(四)在赛课中培养青年教师 |
二、树榜样重宣传 |
(一)教室走廊就是榜样墙、宣传栏 |
(二)多渠道宣传表扬课改先进教师 |
三、“两自”管理让学生成为主角 |
(一)课堂“自主学习” |
(二)日常“自主管理” |
(10)开启自主发展之门的密码——沈阳市辉山学校教学改革之路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一、“153”是什么 |
(一) “1”个“自学报告” |
(二) “5”个课堂环节 |
1. 课上交流: |
2. 展示汇报:在小组讨论后, 把全组同学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和困惑与全班同学分享, 收获大家的补充和指正。 |
3. 质疑提升: |
4. 巩固拓展: |
5. 课堂测试: |
(三) “3”种评价方式 |
1. 自我评价: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信力。 |
2. 小组评价: |
3. 教师评价: |
二、“153”特在哪里? |
(一) 每个学生都是“1” |
(二) “5”条自主发展之路 |
1. 攀上去, 获得自信的通道 |
2. 慢下来, 质疑的徘徊是必经之路 |
3. 走下去, 每一次选择都是成功的积累 |
4. 跑起来, 做学习效率的主人 |
5. 踏出痕, 经验和方法最有用 |
(三) 突破“3”种课堂教学误区 |
1. 情境, 从为“课”服务到为“学”服务 |
2. 效率, 从轻量级的效率到有分量的效率 |
3. 成果, 从少数人的成果到全员的成果 |
三、“153”如何牵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
(一) 突出“1”效应, 成败在教师 |
(二) 重塑教师的“5”种课改角色 |
1. 共同的开发者 |
2. 个性的实施者 |
3. 互助的评价者 |
4. 务实的完善者 |
5. 勇敢的创新者 |
(三) 实现“3”种扩张效应 |
1. 由课堂改变向课程改变扩张 |
2. 由短期效应向长线效应扩张 |
3. 由教学改革向整体工作扩张 |
四、“153”的普遍意义 |
(一) “1”个中心:课改必须改课 |
(二) “5”件大事:课改总前提 |
1. 以课改为中心的学校管理 |
2. 以课改为统领的教师培训 |
3. 以课改为导向的学生评价 |
4. 以课改为底蕴的校园文化 |
5. 以课改为基调的家长工作 |
(三) “3”重保障:课改持续动力 |
1. 营造实事求是的学风 |
2. 打造丰厚多元的课程资源 |
3. 践行科学长远的科学规划 |
四、课改不仅只是改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D]. 赵雪琴. 成都大学, 2021(07)
- [2]论教师课改行动的发生逻辑与至高追求[J]. 龙宝新.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04)
- [3]课改中“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博弈[J]. 王永保. 中小学校长, 2018(07)
- [4]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J]. 凌宗伟. 基础教育论坛, 2017(12)
-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6]栾川一高“二·五·二”历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李琳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学讲”计划——全方位推进区域课改的教育实践[A]. 徐州市教育局. 2016年江苏省初中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8]课程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J]. 凌宗伟. 今日教育, 2016(09)
- [9]把课改理念变成课改信念——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深化课改实践探索[J]. 罗江,邢兵,沈玉明. 教育科学论坛, 2016(16)
- [10]开启自主发展之门的密码——沈阳市辉山学校教学改革之路探秘[J]. 任荣辉,赵华. 基础教育论坛,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