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秃尾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流,水质,陕北,径流,土壤,水环境,数学模型。
秃尾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赵信峰,赵秋霞,赵锋,赵丽霞,李超华[1](2018)在《秃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秃尾河流域水沙的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Kendall和Spearman秩次相关法分析了高家川站1956—2016年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的演化趋势;采用小波分析法提取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振动周期,利用滑动t检验法、有序聚类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的突变年份。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年降水量没有显着减少变化,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均呈显着递减趋势;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序列呈现以5、14、28 a左右为主的变化周期;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在1979年、1996年发生突变,资料序列均划分为1956—1979年、1980—1996年、1997—2016年3个系列。(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8年11期)
杨波,王全九,郭思琪[2](2018)在《1988—2013年陕北风沙区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陕北风沙区水土流失变化,在Arc 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降雨、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数据,结合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SLE)估算榆林市秃尾河流域1988—2013年水土流失变化。结果表明:1)26年来降雨侵蚀力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C因子减少约0.29;2)整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减少,尤其是中度以上侵蚀由1988年的面状分布,变成2013年的线状和星状分布,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表现出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特征,土壤侵蚀无论从强度和面积上都有明显改善,在降雨侵蚀力相似的情况下,2013年比1988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8 713.62 t/(km2·a),总侵蚀量减少了68.33%;3)土壤侵蚀模数随高程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随坡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流域上游的木独兔镇、大保当镇侵蚀强度明显小于下游大河塔镇、安崖镇等地区;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依次是未利用土地、草地、林地和耕地。在水土流失治理后,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最明显。对比退耕还林前后,陕北风沙区典型流域的水土治理取得明显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子龙[3](2018)在《环境变化对秃尾河流域径流情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径流变化的因素大致上分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其中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径流过程的水量来源和补充,而人类活动则使流域下垫面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径流的产汇流过程。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人类活动如水土保持、煤炭开采、水利工程建设、地下水开发利用等等,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使得该区域的径流情势及洪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秃尾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和次暴雨-次洪变化叁个时间尺度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探讨环境变化对其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气象要素和径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选取1967-2010年的径流深、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的资料序列,研究分析叁者的年际变化情况,发现尽管气象要素造成了径流的小幅减小,但径流深的实际变化更为强烈,与气候要素的变化并不一致,认为该现象的出现与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改造有关,变异诊断结果为1979年和1996年,进而利用Budyko方程定最计算径流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贡献率情况,研究发现从1967-1978年到1979-1995年,径流深减小了32.66mm,其中气候变化占比57.95%,人类活动占比42.05%;相对于1967-1978年系列,1996-2010年系列的径流深减小了55.07mm,其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24.19%,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75.81%。人类活动的影响均为促使径流深减小目影响程度增大,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则相对减弱。(2)对气象要素和径流的年内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参数对径流深和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量进行计算,分析气候要素和径流在年内分配尺度的变化可知,降水量的集中程度最高,潜在蒸散发量次之,而径流深最低,叁者的年代变化走势一致,均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以其变化差异佐证径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径流深的年内分配的变异点诊断为1996年,进而通过累积斜率变化法定量计算径流年内变化中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贡献情况,由计算结果可知,对于不均匀系数的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77.67%和22.33%;对于完全调节系数的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8.72%和61.28%;对于集中度的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62%和58.38%。研究发现气候变化是影响秃尾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主要的驱动因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但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的均化作用也不容小觑,气候变化促使径流深的年内分配集中程度增大,而人类活动的作用是使径流年内分配更平均,两者抵消后,气候变化的贡献占主导作用。(3)对洪水要素的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多水源TVGM模型对次暴雨-次洪过程进行验证,洪峰、洪量的误差均在20%以内,模型适用性较好,然后将15场暴雨过程在叁个阶段分别进行洪水模拟,发现洪水要素(洪峰、洪量、洪峰滞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改造,例如煤矿开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水保措施对地表植被的修复,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径流的产汇流过程,从而使次洪在1979-1995年阶段洪峰增高,洪量增大,洪峰滞时缩短,在1996-2010年阶段洪峰降低,洪量减小,洪峰滞时延长。(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崔双科,惠璠,郭雅妮,郭战英,同帜[4](2016)在《秃尾河流域水质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水质标识指数对秃尾河流域的不同监测断面和历年来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调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的1#—7#断面的水质基本处于尚清洁状态,8#—9#断面的水质处于轻污染状态;秃尾河不同断面的综合水质级别均达到水功能区的规划类标准;历年来上游的水质处于尚清洁状态;下游的水质达到中度污染状态。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秃尾河不同断面的综合水质级别均达到水功能区的规划类标准;历年来秃尾河上下游的综合水质级别标准均高于水功能区的规划类标准。对秃尾河的水质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徐舸[5](2016)在《公元前叁千纪至前两千纪之初秃尾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秃尾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神木和佳县两县,神木石峁遗址即位于秃尾河东岸。论文首先根据已有的材料对秃尾河流域及周邻地区的有关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分期,为其后的研究建立了年代标尺。依据分期研究的结果,论文将现有的聚落材料划分为叁个大的年代组,结合GIS技术对各年代组的区域聚落形态和聚落内部形态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聚落形态进行了历时性的研究。在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引入了新进化论考古学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模型,尝试重建了秃尾河流域的史前社会进程。此外,论文还运用考古学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层面上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通过以上的研究,论文粗略地描绘出了秃尾河流域自公元前叁千纪至两千纪之初的社会图景,对社会变革的过程与背景进行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有待将来研究的新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06-01)
马畅柠,郭雅妮,郭战英,韩丹丹[6](2016)在《标识指数法在秃尾河流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收集2007年-2013年秃尾河流域水质参数,以DO、COD、B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等16项为评价指标,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秃尾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分别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秃尾河历年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都未超过水功能区标准;秃尾河的各项单因子标识指数大部分达标,只有COD、BOD、氨氮和石油类有不达标的情况出现,水质治理时可以COD、BOD、氨氮和石油类作为重点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安乐平,李雷,王平平,贺俊斌[7](2015)在《基于航空影像的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和分布情况,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011年9月分辨率为0.38 m的航摄影像和比尺为1∶1万的DEM,在Arc GIS10.0环境下,通过人机交互,提取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及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生成各专题图并进行迭加分析,依据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分别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强度进行了判别、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9月,秃尾河流域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3 076.33 km2,占流域面积的93.39%,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90.74 km2,占流域面积的14.90%;中度侵蚀面积724.30 km2,占流域面积的21.99%;强烈侵蚀面积634.23 km2,占流域面积的19.25%;极强烈侵蚀面积558.69km2,占流域面积的16.96%;剧烈侵蚀面积668.37 km2,占流域面积的20.29%。该流域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多发生在风蚀区,而以沟道侵蚀为主的剧烈侵蚀主要发生在水蚀区,上游风蚀区侵蚀强度远小于中下游水蚀区侵蚀强度。(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5年09期)
王晓,逄勇,谢蓉蓉,王雪,吴大刚[8](2015)在《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的秃尾河流域总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秃尾河作为黄河上游主要一级支流,是陕西省内重要的水源及纳污河段,故开展秃尾河总量控制研究对保护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及维持西北、华北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混合带长度与污染混合均匀断面水质质量浓度等污染带特征指标作为控制因子来进行污染控制总量确定的方法,并利用已率定验证合理的秃尾河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分别对现状排污方案、区域环评规划排污方案及后续水环境研究专题报告专家推荐削减方案等3套不同方案进行水质模拟,通过对不同方案形成的污染带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根据秃尾河流域水质、水文同步监测数据率定秃尾河水环境数学模型,确定了二维模型参数,其中糙率R为0.029~0.033;COD的降解系数为0.10~0.14 d-1,氨氮降解系数为0.09~0.12 d-1,污染物横向扩散系数为0.88 m2/s.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确定专家推荐削减方案可满足控制条件,即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下的秃尾河流域控制排放总量分别为氨氮0.185 t/d,COD 1.25 t/d.(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郭战英,惠璠,崔双科,王志刚,韩丹丹[9](2015)在《秃尾河流域污染现状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秃尾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采用资料收集法和实际调查法对秃尾河流域污染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内锦界工业园区周围的地表水水质较差,其余的水质较好,均在Ⅲ类水标准范围内;地表水污染物主要为COD、氨氮、石油类污染物;锦界工业园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影响秃尾河水质的主导因素;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效果是秃尾河未来水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针对调查结果对秃尾河流域的污染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01期)
王雪,逄勇,谢蓉蓉,吴大刚,付鹏[10](2015)在《基于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秃尾河流域总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秃尾河流域水文、水质同步监测资料,构建了MIKE 11一维非稳态水环境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率定验证得到:河道糙率在0.016~0.023,氨氮降解系数为0.10/d~0.24/d,COD降解系数为0.11/d~0.24/d.为保证秃尾河重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利用模型计算了不同枯水保证率条件下重要控制断面水质状况,提出了6套研究区域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氨氮区域总量控制值为38.33 t/a,COD区域总量控制值为102.2 t/a;满足远期区域水环境质量要求,计算得到氨氮区域总量控制值为43.80 t/a,COD区域总量控制值为131.4 t/a.(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秃尾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陕北风沙区水土流失变化,在Arc GIS和ENVI软件中,利用降雨、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数据,结合通用土壤侵蚀模型(USLE)估算榆林市秃尾河流域1988—2013年水土流失变化。结果表明:1)26年来降雨侵蚀力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C因子减少约0.29;2)整个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减少,尤其是中度以上侵蚀由1988年的面状分布,变成2013年的线状和星状分布,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表现出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特征,土壤侵蚀无论从强度和面积上都有明显改善,在降雨侵蚀力相似的情况下,2013年比1988年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8 713.62 t/(km2·a),总侵蚀量减少了68.33%;3)土壤侵蚀模数随高程增加呈现递减趋势,随坡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流域上游的木独兔镇、大保当镇侵蚀强度明显小于下游大河塔镇、安崖镇等地区;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依次是未利用土地、草地、林地和耕地。在水土流失治理后,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水土保持效益最明显。对比退耕还林前后,陕北风沙区典型流域的水土治理取得明显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秃尾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信峰,赵秋霞,赵锋,赵丽霞,李超华.秃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8
[2].杨波,王全九,郭思琪.1988—2013年陕北风沙区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3].李子龙.环境变化对秃尾河流域径流情势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崔双科,惠璠,郭雅妮,郭战英,同帜.秃尾河流域水质调查与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6
[5].徐舸.公元前叁千纪至前两千纪之初秃尾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D].西北大学.2016
[6].马畅柠,郭雅妮,郭战英,韩丹丹.标识指数法在秃尾河流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
[7].安乐平,李雷,王平平,贺俊斌.基于航空影像的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J].人民黄河.2015
[8].王晓,逄勇,谢蓉蓉,王雪,吴大刚.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的秃尾河流域总量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
[9].郭战英,惠璠,崔双科,王志刚,韩丹丹.秃尾河流域污染现状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
[10].王雪,逄勇,谢蓉蓉,吴大刚,付鹏.基于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秃尾河流域总量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