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判断论文_徐剑,刘丛,谢添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正判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正,程序,自我,信念,道德,不确定性,媒介。

公正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徐剑,刘丛,谢添[1](2019)在《感受公正:媒介形态对公众司法公正判断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过实验探索了同一案件的不同媒介形态(庭审视频及裁判文书)对公众司法程序公正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让公众感受程序正义上,裁判文书与庭审视频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接触两种媒介形态的被试比接触单一类型媒介形态的被试在程序正义方面有更高的评价。通过进一步分析程序正义标准的六个维度(包括陈述权、一致性、中立性、伦理性、判决质量和可校正性),发现两种媒介形态作用机制不同:庭审视频主要通过陈述权与一致性发挥作用,而裁判文书更有利于人们感知程序正义的中立性及伦理性。(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郑忠民[2](2018)在《媒介伦理判断中的公正和关爱取向及其影响——基于“复旦才女外滩遇难报道”引发伦理争议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新闻职业伦理准则中公正和关爱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并以一个媒介伦理争议个案中媒体从业者和网民在道德判断的评论话语为样本,发现双方在作出道德判断时存在着公正、关爱、公正和关爱这叁类道德取向,并统计了网民评论中叁种不同道德取向对各自立场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网民道德判断中的关爱取向对网民反对媒体报道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易兰新,温舒雯,胡伊璇子,高园园,杨小君[3](2016)在《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模型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也随之丰富起来。公正性作为道德基础之一,在道德判断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社会直觉是否也己无意识地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却仍未可知。公正世界信念如同一把双刃剑,对亲社会行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为深入探究公正世界信念不同功能的来源,研究者将其划分为指向自我和指向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已有研究表明,他人公正世界信念明显与严厉的社会态度有关,而自我公正世界信念与亲社会行为有关,且通常涉及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往研究发现,情绪与道德判断同样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同时探究情绪在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情境故事法与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的关系,旨在考察自我公正世界信念与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两难情景判断的影响。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采用回忆启动范式,进一步证实持不同公正世界信念类型的个体对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存在显着相关,具体表现在自我公正世界信念偏向义务性的道德判断,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偏向功利性判断,并有极化判断倾向。即,将道德的行为判断得更加道德,而将不道德的行为判断得更不道德。此外,本研究未发现情绪在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之间的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李慧敏[4](2016)在《解释水平对社会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基础是解释水平理论,在解释水平理论基本观点基础上探讨解释水平在个体公正判断中的作用。解释水平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宏理论,广泛应用于个体决策、政策制定等领域,其中应用于个体决策中道德判断的研究越趋完善。解释水平理论及系列研究表明,解释水平越高对道德判断的态度越鲜明(即,合乎道德的事件被评价为更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的事件被评价为更不合乎道德)。本研究旨在将道德判断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公正判断上,重点探讨的是对不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最终期待拓展解释水平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包括四部分:均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的第一步和第二部旨在编制和修订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第一步通过问卷调查,选出符合研究需要的社会不公正事件。第二步二根据已有研究社会公正度的四个维度设计情境化的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最终获得一个可有效测查青年大学生社会公正感的诊断性的量表。量表内容包括:情境一:高考分省份录取,情境二:非985、211毕业生就业歧视,情境叁:“走关系”现象,情境四: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情境五:官方控制网络言论,情境六:科研工作者工资水平较低。量表情境的设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现实发生的事件进行适当的改编。实验一在前两步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诱导后的个体解释水平对社会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实验采用How&why启动范式诱导被试的解释水平,接着施测行为识别量表以及社会公正事件评价量表,最终分析解释水平对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解释水平高低对道德情境二、五、八以及公正情境一、四、七的判断存在显着影响,即高解释水平倾向对公正判断的态度越鲜明(即,不合乎公正的事件被评价为更不公正)。对情境叁、六、九的判断并没有出现差异,正文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实验二探讨心理距离对个体公正判断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在解释水平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心理距离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远,被试倾向于高解释水平表征;心理距离近,被试倾向于低解释水平。实验二通过对心理距离的操纵,发现人们在远的心理距离条件下,被试对于情境一、九的评价更加严厉,而在近的心理距离条件下则会显得相对温和。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距离的不同对情境叁、四、六、七的评价并没有产生影响,正文对可能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6-05-15)

刘喆[5](2016)在《自我、他人程序信息对个体公正判断和行为反应的影响: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序公正领域的研究一致表明,程序公正对个体的态度、情感、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研究只关注了个体自身的程序信息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他人的程序信息对个体判断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在已有探讨自我、他人程序信息影响个体公正判断和行为反应的研究中,结果也存在分歧。为了探讨当个体同时了解自我、他人程序信息时,个体的判断和反应是否受他人程序信息影响以及如何受他人程序信息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社会比较的视角,首先验证了自我和他人程序信息共同影响个体的公正判断(研究1),其次考察了自我建构对自我、他人程序信息影响个体判断和反应形式的调节作用(研究2、研究3)。研究1以17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境故事法,通过2(自我程序信息:有发言权vs.无发言权)X 2(他人程序信息:有发言权vs.无发言权)的被试间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我和他人程序信息的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程序公正判断。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探讨了自我建构对自我、他人程序信息交互形式的调节作用。以175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2采用了实验室实验,通过2(自我程序信息:准确vs.不准确)X 2(他人程序信息:准确vs.不准确)X 2(自我建构类型:独立vs.依存)的被试间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激活个体的独立型自我建构时,自我程序不公正/他人程序公正时,个体的公正判断最低;当激活个体的依存型自我建构时,自我程序公正/他人程序公正时,个体的公正判断最为积极。研究3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以236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拟将研究2的结果拓展到行为层面,探讨自我、他人程序信息的交互作用对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建构对影响形式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自我程序信息、他人程序信息和自我建构的叁项交互显着,对依存型自我建构的个体,自我程序公正/他人程序公正时,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反应最积极;而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未出现预期的结果,虽然对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他人程序信息也影响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但是影响形式与依存型自我建构个体相同,即自我程序公正/他人程序公正时,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反应最积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梁娟,马红宇[6](2015)在《程序公正对权威正当性判断的影响:基于关系关注还是工具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程序公正是影响个体权威正当性判断的重要前因变量。并且,大多研究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视角,运用关系模型来解释程序公正对权威正当性的影响,并认为个体关注权威正当性主要原因是对关系的关注。但是影响个体权威正当性判断的因素不仅有对关系因素的关注,还有对工具因素的关注,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只是在不同条件下会凸显不同因素,已有实证研究并未同时对两种因素的关注。程序公正本身包含有多重信息,它不仅向个体传递与权威和群体关系的信息,同时还传递非关系的工具性信息。虽然信任与程序公正和权威正当性关系密切,但未有研究同时探讨信任在程序公正与权威正当性中的关系。信任可分为认知性信任(与工具利益有关)与情感信任(与社会情感投入有关),本研究认为程序公正既可通过认知信任影响权威正当性也可通过情感信任影响权威正当性,即本研究拟建立程序公正与权威正当性的双路径模型。并且,本研究认为群体认同调节两条路径。研究拟采用叁个子研究探讨以上问题,研究一运用问卷调查,验证程序公正与权威正当性的双路径模型;研究二同样运用问卷研究探讨群体认同对两条路径的调节作用;研究叁通过操作程序公正与群体认同进一步重复研究研究二的结果。本研究有助于进步了解程序公正对权威正当性的影响机制,同时有助于为管理者提供建议以更有效地提高不同个体的权威正当性判断。(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张嘉江[7](2015)在《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且道德教育素来是教育中的重头戏,但是,当代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似乎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则纵繁复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对公平的解读,甚是引人瞩目。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阶段,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并趋于稳定。当前社会中发生的一系列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其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及道德判断发展情况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选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以及林德道德判断测验作为研究工具,研究首先对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进行因素结构的探索和检验、对公正世界信念进行中学生群体的适用性检验以及对道德判断测验进行质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叁个测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其次,从不同中学选取初一到高叁各年级,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被试人数为827人,对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以及道德判断进行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并对叁者关系进行探讨,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整体较低。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中存在显着差异。2.中学生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随年级升高则出现上升趋势,终极公正世界信念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而内在公正世界信念则波动发展。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中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在性别、独生子女、年级等类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中学生道德判断结果显示,整个中学阶段C分数发展呈“U”形状,C分数从初二年级开始表现出随年级的提高而提高。而且男女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年级差异显示,高中生C分数显着高于初中生。4.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显着负相关,与内在公正世界信念显着正相关。道德判断测验态度1、态度2与终极公正显着正相关,与内在不公正显着负相关,态度2与稳定水平显着负相关。C分数与阶段1、阶段2、阶段3显着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影响较大。5.对中学生进行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稳定水平与态度2中介作用分析检验,发现中学生群体、男生群体以及高中生群体中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稳定水平与态度2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女生群体和初中生群体中,内在不公正世界信念无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5)

彭文华[8](2015)在《量刑的价值判断与公正量刑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量刑的事实判断以犯罪的主客观事实为基础,量刑的价值判断体现国家和社会惩罚与预防犯罪的特殊需要。《刑法》第61条规定的是量刑的事实根据与法律根据,在价值判断上有所缺漏。量刑的价值判断与规范判断并不相同。影响量刑的非规范性价值评价因素主要包括:情势变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犯罪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等。公正量刑的途径在于: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适时调整量刑的依据和标准;赋予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程序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法学》期刊2015年02期)

张一[9](2014)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判断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1款第(4)项提出了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概念。目前,实务界和理论界对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作为行政滥用职权第二层次的基本定位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判断标准的问题上,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法院典型案例裁判部分的初步整理,发现法院在判决中流露出了一些比例原则和平等对待原则的思想。对学术史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的观点往往更倾向于通过对实质性标准的逐一列举的方式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判定标准进行完善,而这些标准在本质上大都脱胎于比例原则和平等对待原则。因此本文认为,因为法规范的“稀缺”,使得法院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学理的观点。然而,面对学理标准现实的局限性,法院在面对实务审判时似乎又与学理的实质标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通过对现有学理和实务观点的梳理与反思,本文试图在传统以比例原则、平等对待原则为基准的基础上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判断标准作模式化处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司法审查的权力界限、程序要件以及对相对人、法规范与客观结果等实质性审查的角度对这一审查模式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的挖掘了比例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领域的独特个性。此外,本文认为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审查标准之类型化模式既具有某种确定性,同时也随着具体案情的变化具有流动性,需要在审查过程中将第叁人、相对入主观因素等纳入考量范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梁娟[10](2014)在《提取容易性对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信息不确定与自我不确定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发现个体不仅基于程序本身的特征进行程序公正判断,个体还基于提取程序相关公正或不公正信息时的困难或容易的感觉,即提取容易性进行程序公正判断。那么,个体何时基于何种信息源进行程序公正判断?目前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调节变量是不确定性。两类较受研究者关注的不确定性是自我不确定性与信息不确定性,现有研究大部分关注自我不确定性对个体基于提取容易性进行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而少有研究关注信息不确定性的这一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实验1)探讨信息不确定性对个体基于提取容易性形成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实验(实验2、3)深入探讨当自我不确定性与信息不确定性同时存在时,对个体形成程序公正判断的信息源的影响。实验1以80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2(程序:内隐无发言权程序VS.外显无发言权程序×2(回忆不公正信息量:少VS.多)组间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程序与回忆不公正信息量交互作用显着,即信息不确定性是个体基于提取容易性进行程序公正判断的调节变量。具体来讲,在外显无发言权(信息确定性)条件下,与回忆更多不公正的被试相比,回忆更少不公正的被试认为程序更加公正,这体现基于内容信息的程序公正判断;相反,在内隐无发言权(信息不确定性)条件下,与回忆更多不公正的被试相比,回忆更少不公正的被试认为程序更加不公正,这体现基于提取容易性的程序公正判断;实验2以144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2(程序:内隐无发言权VS.外显无发言权)×2(状态自我不确定性:自我确定性VS.自我不确定性)×2(回忆不公正信息量:少VS.多)组间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程序、状态自我不确定性与回忆不公正信息量叁项交互作用显着。结果表明,在外显无发言权程序下,具有自我不确定性的被试在提取更少不公正后认为程序更加公正,这表明了基于内容信息进行程序公正判断;相反,具有自我确定性的被试在提取更少不公正时认为程序更加不公正,这表明了提取容易性效应。即自我不确定性与信息不确定性相交互后影响个体基于提取容易性的判断。这一结果表明自我不确定性与信息不确定性相交互的效应与信息不确定性或自我不确定性单独起作用的效应有不同;实验3以147名本科生为被试进行2(程序:内隐无发言权VS.外显无发言权)×2(回忆不公正信息量:少VS.多)组间实验。层级回归结果表明程序、回忆不公正信息量、特质自我不确定性叁项交互显着。在外显无发言权程序下,对于特质自我不确定性高的个体而言,在回忆更多不公正条件下与在回忆更少不公正条件下所做的程序公正判断差异不显着,未出现预期的内容信息效应;对特质自我不确定性低的个体而言,在回忆更多不公正条件下与在回忆更少不公正条件下所做的程序公正判断差异不显着,未出现预期的提取容易性效应。同样,在内隐无发言权程序下,回忆更多不公正的个体与回忆更少不公正的个体所做的程序公正判断差异不显着,未出现预期的提取容易性效应。以上研究结果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丰富了不确定管理理论、自我不确定性的研究。本文从人-情境交互视角下对实验2、3不一致的结果进行讨论。本文还从研究变量、研究情境和研究范式的扩展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公正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分析了新闻职业伦理准则中公正和关爱两种不同的道德取向,并以一个媒介伦理争议个案中媒体从业者和网民在道德判断的评论话语为样本,发现双方在作出道德判断时存在着公正、关爱、公正和关爱这叁类道德取向,并统计了网民评论中叁种不同道德取向对各自立场所产生的影响,其中,网民道德判断中的关爱取向对网民反对媒体报道有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正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1].徐剑,刘丛,谢添.感受公正:媒介形态对公众司法公正判断的影响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2].郑忠民.媒介伦理判断中的公正和关爱取向及其影响——基于“复旦才女外滩遇难报道”引发伦理争议的个案研究[J].华中传播研究.2018

[3].易兰新,温舒雯,胡伊璇子,高园园,杨小君.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4].李慧敏.解释水平对社会公正事件判断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5].刘喆.自我、他人程序信息对个体公正判断和行为反应的影响:自我建构类型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梁娟,马红宇.程序公正对权威正当性判断的影响:基于关系关注还是工具关注[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7].张嘉江.中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判断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8].彭文华.量刑的价值判断与公正量刑的途径[J].现代法学.2015

[9].张一.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判断标准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0].梁娟.提取容易性对程序公正判断的影响:信息不确定与自我不确定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接线图交互作用图示工作后大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6-2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道德公正IAT...公平性理论叁要素关系简图投资者内涵区分

标签:;  ;  ;  ;  ;  ;  ;  

公正判断论文_徐剑,刘丛,谢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