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1]2003年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篇研究论文的题目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把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概况和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基础条件、运行机制和体制以及中国目前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具体做法作为研究对象,借以考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当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和健康发展。这篇研究论文是在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论文的理论研究框架。论文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社会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力资本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展开的。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思想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以及对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得出研究结论是: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的差异是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论文从八个方面对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章,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概念的定义,并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理论溯源,分析探讨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国际分工与技术进步的理论论述,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力思想的有关论述。第二章,主要是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角度,对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特点、国际分工的状况以及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和描述;第叁章,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概况(规模、结构、发展速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描述,还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剖析。第四章,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基础,重点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和研究开发与创新的基础。第五章,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对于美国、西欧国家、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章,主要是从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论述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带来了那些发展机遇与挑战,包括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主要是从世界范围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对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分析,也包括对于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规律进行总结。第八章,在前面几章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扩大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
程池超[2]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技术产品开始层出不穷。由于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低,因此,发达国家不断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我国外贸竞争力影响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主要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出口竞争力指数、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叁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中运用出口竞争力的叁大衡量指标一出口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证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出口竞争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进而,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出口技术领域、出口技术层次几个方面,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低技术产品为主,仅仅是赚取加工费。这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获取等量劳动的国际价值和国际分工利益上,处于较低层次。然后,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挖掘了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宏观层面分析结果表明,高新技术行业的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外商投资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都有显着的影响;微观层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受价格、质量,技术、人才、出口摩擦、国内市场竞争度等内外因素影响制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构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赵霞[3]2011年在《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一个以高科技为基础,从事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新兴行业。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国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的对比。只要拥有了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就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且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说经历了从无到有,先引进学习后吸收出口的发展过程。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对外贸易一直是逆差状态,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技术、人才、设备;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我国顺利完成了从资源驱动型国家到投资驱动型国家的转变,虽然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这个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在产量还是产值上都有了质的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国际贸易实现了出口顺差;截至到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论是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还是市场竞争力,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危机面前,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资源积极稳妥地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科学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成为迎接挑战,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机遇。本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以下思路进行的:首先,对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状况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地扩大,同时主要经济指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同时R&D投入水平显着提高,并高于制造行业总体水平。在肯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的成绩以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性质以叁资企业为主,国企为辅;贸易出口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所占比例较小等。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加剧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各行业R&D强度(R&D强度等于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发展失衡,R&D投入水平有待加强。其次,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金融危机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背景,通过寻找影响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叁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相应地从政府政策环境、产业结构与价值链、企业创新体制叁方面入手,认为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行为下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价值链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情况;企业内部创新活力。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遵从了这叁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竞争环境评价、竞争实力评价以及竞争潜力评价叁个方面,各评价体系下再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重点研究,在力求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具体的代表性指标包括:竞争环境中的产业政策环境分析、金融政策环境以及技术与创新环境;竞争实力中产业价值链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产业技术能力分析;竞争潜力则包含了创新活力与出口潜力两个方面。综合对金融危机后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方面,在良好的产业政策、金融制度环境与技术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明显上升。分析中也包含了当前存在的竞争劣势:包括相关及配套的产业设施制约、产业价值链延伸问题、企业自主性问题以及创新体制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削弱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最后,为提高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本文概括出了增强竞争实力的对策意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主体地位的建设、风险投资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制的完善。具体来说,在金融政策方面,积极推进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建立,例如利用债券、股票、信托基金等形式建立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融资平台;在技术支持方面,完善并规范我国技术要素市场,积极建立统一的技术成果推广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平台;向上游产业链发展,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功能;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创建学习型出口企业是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优化;建设一个适合经济外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库,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状况,应该从优化教育资源出发,增强企业凝聚力,培养与引进人才队伍并举;坚持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产业间交流与合作,增强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希望这些具体建议的提出,有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为基础,从产业竞争力基础理论出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在收集数据时主要采用了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上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相关数据,并利用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显示性指标算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状况。在数据分析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主要采用出口价格指数、贸易特化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算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让各级政府、相关企业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有科学的认识,使其在对外贸易中能够发挥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带动国内传统产业发展。本文为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依据,找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制约因素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对策意见,使高新技术产业在面临诸如金融危机一类的不确定风险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陈琳[4]2014年在《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文中提出1985年4月1日我国正式确立了出口退税制度,之后历经了多次重大调整,其中以2004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总量调整为主,之后实行“差别出口退税率”政策,出口退税更多地作为一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工具。那么,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出口鼓励措施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机理是怎样的?它的出口激励效果如何?能否起到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出口退税影响行业出口贸易的机理,出口退税通过影响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行业内厂商的利润,从而影响行业内厂商的产出政策,最终达到影响行业出口总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差别退税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目的。接着,文章通过大量的行业数据深入地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存在加工贸易方式的比例过大、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品牌技术等问题。文章进而总结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退税率的历次调整,并探讨了其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在实证方面,本文按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45-2002)将高新技术产业划分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类行业。在总量分析上,选取出口退税率、国外需求和汇率作为解释变量,使用月度数据建立了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讨论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得出结论出口退税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短期影响比长期影响要大。在结构分析上,本文使用出口退税、国外需求、汇率、产值、科技进步五个变量的年度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出口决定模型,分析得出: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促进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文章最后顺势提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主张。
王分棉[5]2006年在《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主体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比例呈快速增长。而北京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最集聚的地区。据最新统计,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于31.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的30%。然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高风险性,许多企业在还没有发展到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时就纷纷倒闭了。而纵观国内外理论,目前尚未有人系统完整地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尤其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本文就是基于这一考虑,在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为其国际化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从六个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一章,分析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我国及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基础;第叁章,分析我国及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及尚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第五章,以联想集团、京东方-冠捷和中兴微电子为例对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包括政策保障、财政支持、金融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
郑代良[6]2011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国家与国家竞争的实质是高科技竞争,其核心就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抢占了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和话语权,谁就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跨越式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抢占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作为战略目标,同样中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政府必须扮演杠杆性、建设性的角色,其中就要科学地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其旨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达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纵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它经历了恢复和探索期、启动和发展期、应用和规范期、转型与法制期、跨越与创新期等五个历史阶段,实现了战略思想由“技术引进”、“市场换技术”、“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凸显高新技术产业指导方针由“全面安排、重点突出”、“面向、依靠”、“科教兴国”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迈进历程。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中的权威主体构成、政策主题及年度分布、政策文本的特别说明和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等基础上得出:政策文本制定结构具有“多权威性与强精英性”;政策文本法定效力凸显“多规章性与少法规性”;政策文本制定方式体现“试探性与渐进性”;政策文本主题内容表现“强具体性与弱基础性”;政策文本发展趋势呈现“突出自主性与弱化依赖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层次人才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起支柱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政策需从营造知识积聚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机制;出台人才基本法律,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人才政策法律体系;实践人才强国战略,启动“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战略转型;创新政策评估机制,完善人才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国际接轨制度,强化以企业为主的人才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完善与创新。技术政策需立足国情和资源禀赋,集中力量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实现“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和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大高新技术理论前沿探索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产、学、研、政”一体化格局和互动沟通机制;构筑国际性高技术交流平台,以加强区域、国际性科技合作和经济互动,激励和引导本地企业走国际化技术革新道路。高新技术产业财税政策应从借鉴国际经验,从立法层面保证R&D经费稳定增长和投入;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并设计财税优惠政策;正视高新技术产业活动特性,全面完善鼓励风险投资的财税优惠政策体系;凸显高科技人才的决定作用,加强对高技术研发人员薪酬的财税优惠激励;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绩效管理,建立“税式支出”管理实现“政策创造”。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切实发挥政府引导和杠杆作用;健全和完善投融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和改善投融资条件;营造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在走自身特色道路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效应,有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具有显着的中国特色,即“上下齐心,大力协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科技举国体制”,全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两级联动,一体促进”,自主创新战略;“有限目标,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两条腿走路”,科技与经济结合。走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应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发挥社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应当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应当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应当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总之,走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是历史和未来的理性选择。
杜佳慧[7]2005年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品出口带来的技术进步对就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当劳动力所具备的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时,就业问题应该会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本文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来提高我国劳动力技能,促进他们的就业。 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就业技能结构提高表现为技能型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增加。本文从企业、产业、国家叁个层面阐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中运用新技术的企业如果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会有示范作用,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会相继采用新技术,那么该产业的技术会提高,即发生部门偏向性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关联,其他产业的技术也会提高,于是整个经济发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笔者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发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产业内就业技能结构并没有提升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使高新技术产业能吸纳更多的技能型劳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强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能型劳动力在产业中的就业比例。外资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较好的示范效果,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能型劳动力的就业。而长期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带来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从而提高我国的就业技能结构。 所以我国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增加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王莹[8]2008年在《中国贸易格局变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在世界市场中缺乏定价权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处于下游地位,中国目前还是世界整体经济中的“小国”。但是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增幅迅猛,我国国际分工向上游发展,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呈上升趋势,带动出口结构改善,有力推动了我国贸易格局的变迁。在世界分工更加专业化的今天,行业和产品进出口额度、竞争力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世界中的比较优势及变化趋势。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中国贸易格局变迁的现状,通过研究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程度和影响因素,探讨我国究竟是处于“中国制造”的阶段,还是开始了“中国创造”变迁的萌芽。第1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张,推动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贸易格局的改变。总体而言,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引擎之一。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变迁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Money是讲普通话的”正是外资对中国投资热情的映射。同时,高技术行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开始彰显效用。我们也就需要判断高技术产业内部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内产业升级对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的因素。第2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回顾了中国贸易格局变迁的原因及其表现,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及竞争力的含义,并衡量了高新技术贸易对经济影响的途径。国外的研究均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额迅速增加是由于出口增加过快,但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定位有不同的看法,并对中国产业保持下游优势还是向上游转型也进行了不同的趋势判断。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产业及竞争力的界定比较一致,普遍认为进出口贸易增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进口作用大于出口。在外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主要有“关联说”和“竞争说”,但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也就是说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竞争,从而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并且,研究也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第3章中,我们选取了贸易方式、高新技术竞争力两者作为贸易格局转变的关联指标。贸易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趋势,其中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长、经济拉动作用大的显着特点,因而侧面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转变的趋势。此外,作为经济转型的主要环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对中国完整产业链的最终形成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将通过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竞争力和技术含量的变化,进一步判断认为我国已经开始迈向经济“大国”的进程。第4章是对前面章节的深化,关于对外贸易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考虑到对外贸易的种种外溢效应最终也会作用于GDP的增长变化,所以我们多数从检验对外贸易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出发,并在研究二者作用机制的框架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运用联立方程组考察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运用面板数据等计量方法,进一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产业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制造业及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中叁资企业投资额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其相应的产业分别增加十叁单位以上的产出,可见高新技术产业中,投资能够显着的产出的增加。同时在途径的传导上,外资对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较为显着的规模效应,与包括R&D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项)、R&D从业人员在内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内外促进了我国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第5章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和政策建议,主要认为:(1)贸易方式、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表明我国已经开始了深刻的贸易格局转变的进程;(2)高技术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由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传导途径。针对我国贸易格局的现状,我们应该创造并维护良性的竞争环境,集中管理协调吸引外资的策略,并且继续大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从两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格局变动对整个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成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杨欢[9]2012年在《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FDI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外资的进入,不仅引入了资金,还调整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分析和研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效果,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FDI对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和机理。接着,量化评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并进行国际间与行业间的比较。然后,运用我国1996-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别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单因素的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进行整体和行业的横向比较。最后,提出有效利用FDI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FDI能够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大于FDI对我国整体经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影响。从行业看,行业间利用外资的质量存在差距,FDI能够促使我国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会降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李拓晨[10]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主要大国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21世纪保持强国优势的法宝,由此引发的企业间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发展环境竞争空前激烈。这种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较传统产业竞争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甚至超出了国际间的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培育和提升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大国所普遍关注的战略性课题。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前景,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数据资料,依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差别,在对既有竞争力理论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论文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历史演进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状况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与评价,确定了不同高开区的发展政策;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因素,包括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化程度、风险投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政策等;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从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两个视角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利用1999-2004六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数据,运用灰色理论构建高科技产业的预测模型,并结合科技贡献率预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把预测的数据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发展的2005年、2006年、2007年数据相对照,验证了模型的科学适用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比较,指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的不足;论文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调整、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利用风险投资对策等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冯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程池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3].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 赵霞.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4].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D]. 陈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5]. 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D]. 王分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D]. 郑代良.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就业技能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D]. 杜佳慧. 湖南大学. 2005
[8]. 中国贸易格局变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 王莹. 中国人民大学. 2008
[9].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杨欢.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10].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拓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