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薄膜论文_夏丽,刘宪云,方佳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薄膜,纳米,晶格,磁控溅射,巯基,等离子体。

颗粒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夏丽,刘宪云,方佳怡[1](2019)在《铜箔上制备CoSb_3纳米颗粒薄膜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和提高已成为化学电源领域热点,使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法在铜箔上制备CoSb_3纳米颗粒薄膜,该薄膜不添加任何粘合剂,直接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50次充放电测试数据表明:使用CoSb_3纳米颗粒薄膜的电极充放电性能良好,电荷存储容量较高;初始放电容量为378.8 mA·h/g,在初始充电过程中测试得到充入电容量为205.2 mA·h/g、库仑效率为54.1%;在第二个充放电周期获得了低了些的放电容量为222.6 mA·h/g和相应的充电容量205.2 mA·h/g,库仑效率为92.2%,从第二个循环周期开始锂离子电池已经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在50个充放电周期后CoSb_3纳米薄膜的电容量下降到55.4 mA·h/g。在CoSb_3纳米薄膜的充放电周期中如此重大的电容量损失是归因于在锂化过程中产生了大型结构变化。(本文来源于《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程飞帆,倪晓昌,王雅欣,李彤,芦宇[2](2018)在《氧化钛纳米颗粒薄膜制备技术及制氢应用进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果真正有效合理的利用辐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人类将会大大缓解或改进能源危机的状况。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可见光部分能量和降低光生载流子——空穴的复合率,提高Ti O2纳米颗粒薄膜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效果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重点问题。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纳米颗粒薄膜制备技术、氧化钛材料特性及催化特性改进技术以及制氢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8年05期)

欧修龙[3](2018)在《GHz频段用高致密度Fe基纳米颗粒薄膜制备与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元器件向高频化、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便对作为电子元器件核心的软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传统的块体软磁材料受自身属性的限制,很难具有GHz磁共振频率和较高的磁导率。在这样的背景和潜在需求的推动下,能够工作于GHz微波频段的软磁纳米薄膜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微型化磁性电子元器件对其性能的具体要求是:高饱和磁化强度、高电阻率、高稳定性、低矫顽力、合适大小的面内磁各向异性场。此外,软磁薄膜材料微型化后,电磁性能的变化也是器件集成化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制备纳米薄膜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磁控溅射、热蒸发和分子束外延等。但由于纳米颗粒的超顺磁特性,该类材料都展示出低的饱和磁化特性。本研究采用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制备高致密度Fe基合金纳米颗粒薄膜,并利用光刻剥离工艺对纳米颗粒薄膜材料进行图形化处理。同时对薄膜的微观结构、静态和微波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Fe_(50)Ni_(50)纳米颗粒薄膜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颗粒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随沉积电场增加而显着提高。在20 kV沉积电场下,其M_S为1.32 T,已达到块体Fe_(50)Ni_(50)合金的85%。厚度为200 nm的样品经真空热退火处理,其共振频率达到3.2 GHz。(2)在无诱导磁场的条件下,制备出高致密度图形化Fe_(50)Ni_(50)纳米颗粒薄膜。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辅助沉积电场,能够实现其饱和磁化强度M_S和面内有效磁各向异性场H_k的双提高。(3)图形化Fe_(50)Ni_(50)纳米颗粒薄膜在200~400℃温度下经过真空退火,其H_k值随温度的增加大幅度提高,并且展现出优异的软磁特性。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这个温度范围恰好是CMOS和MEMS加工技术相关工艺的工作温度。所以,本研究制备的纳米颗粒薄膜材料,在采用CMOS和MEMS技术加工的GHz电子磁性器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图形化(Fe_(65)Co_(35))_(97)B_3/SiO_2复合纳米颗粒薄膜具有高电阻率、高饱和磁化强度、低矫顽力和合适大小的面内磁各向异性场等综合磁特性。并且通过改变SiO_2条纹的宽度,在v大于50%的情况下(v表示SiO_2的体积分数),样品仍然维持优异的微波特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总院》期刊2018-05-01)

苏阿妹[4](2018)在《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磁元件朝着微型化、薄膜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对材料在探测、传输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极大提高。单一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器件不断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发新型复合材料进一步扩展和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是必然选择。磁性颗粒膜是一类非常值得研究的新型人工纳米复合功能材料,颗粒膜中的电输运特性与材料种类,颗粒成分、颗粒尺寸、颗粒间距、颗粒间的势垒以及测量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关颗粒膜中微结构、表界面与电磁输运特性的探究一直是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颗粒膜微结构的影响因素复杂且相互关联,目前仍有一些颗粒膜的电磁输运现象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一系列厚度约为150 nm,不同Co体积比的Co-Si、Co-Al2O3、Co-Cu纳米颗粒薄膜,系统地研究了薄膜的成分、形貌、颗粒结构和颗粒间界面等因素对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Co-Si纳米颗粒薄膜中,Co微晶颗粒均匀地分布在非晶状态的Si基质中,形成许多的Co/Si界面。不同Co体积成分的Co-Si纳米颗粒薄膜导电机制不同,在逾渗阈值以上区域(x>0.36),颗粒膜的导电行为在整个温度区间主要由内有FIT模型和散射机制共同决定。当Co体积分数低于逾渗阈值时(x<0.36),电阻率主要由FIT机制决定。随着Si含量的增加,霍尔效应明显增强。当Si含量由0增加到0.6时,样品的饱和反常霍尔电阻率从0.11μΩ cm增大到2.86μΩcm,霍尔灵敏度也0.82μΩ cm/T上升到7.16μΩ cm/T。(2)在Co-A1203颗粒薄膜体系中,不同Co体积分数的Co-A1203颗粒薄膜的导电机制有所差异。在逾渗阈值以上区域(x>0.5),电阻率主要由热涨落隧穿和温度相关散射共同主导,在逾渗阈值以下区域(x<0.5),样品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满足不同的导电机制,当电阻温度系数(TCR)为正值时主要由热涨落隧穿主导,当电阻温度系数(TCR)为负值时主要导电机制为Abeles等人的跳跃传导模型。饱和反常霍尔电阻率在x=0.5达到最大值5.13 μΩ cm,这比x=1时的0.23μμ cm增大了约22倍。(3)在Co-Cu纳米颗粒薄膜中,Co微晶颗粒与Cu晶体颗粒均匀分布在薄膜中,形成边界明显的颗粒薄膜形貌。随着Cu成分的持续增加,反常霍尔效应经历先增强,后减弱,最后消失的过程。当x≥0.65时,薄膜满足标度关系ΡAxy∝Ρnxx对于样品x=1、0.85、0.73和0.65的样品,n的值分别为2.01、4.34、4.32和4.56。(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军,廖峻,薛书文[5](2017)在《CZTS基单晶颗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CZTS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熔盐法制备单晶颗粒的优势,对单晶颗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单晶颗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戴林君,徐雨,SIDDIG,Eshraga.A.A.,王德信,李雪[6](2017)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的气相反应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压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AP-PECVD)制备了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滞留时间下气相反应对沉积过程的影响.采用发射光谱(OES)测量拟合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Te约为32 492.6K、离子温度Ti约为850K,采用热电偶(TC)在线测量等离子体外电极温度T约为662K;由于沉积所获样品为TiO_2锐铁矿晶型,认为等离子体气相温度为662~850K,主要受功率密度的影响.外加电压和电流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电形式为等离子体容性耦合辉光放电.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等测量了沉积薄膜的形貌和结构,分析后发现:当反应气体在等离子体相滞留时间仅为27ns时,沉积的薄膜就开始出现明显的锐钛矿相TiO_2结晶结构,并均为粒径10nm左右的纳米颗粒组成的薄膜;同时随着滞留时间的增加,结晶度增加,薄膜的形貌由分离的纳米团簇变为由锐钛矿纳米颗粒连接的多孔均匀薄膜.研究结果对快速制备多孔锐钛矿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志青,梁志伟[7](2017)在《(ITO)_x(SiO2)_(1-x)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理解叁维纳米颗粒薄膜体系中电子的跳跃传导行为,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n:In_2O_3(ITO)体积分数的叁维(ITO)_x(SiO_2)_(1-x)纳米颗粒薄膜样品,对绝缘性样品在2~300,K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低温区(<120,K),电导率与温度遵从lnσ■T~(-1/2)的关系,体系的电子输运机制符合Abeles等提出的跳跃传导模型,电子的输运以颗粒间的跳跃为主,颗粒库仑充电能主导着颗粒间电子的输运过程.而在高温区,体系的电子输运机制符合热涨落诱导的隧穿导电模型,热涨落电势主导着颗粒间电子的输运过程.(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7年08期)

程振东,季庚午,王菲,张晓楠,杨迎国[8](2017)在《11-巯基十一烷酸包裹的金纳米颗粒薄膜的二次电子发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Peterk合成法合成11-巯基十一烷酸(Mercaptoundecanoic Acid,MUA)包覆的金纳米颗粒。通过调控MUA与氯金酸质量比,得到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好的不同粒径(<3 nm)的纳米金颗粒前驱体溶液,进而滴加该溶液形成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到薄膜中具有大量微米级的块状集团。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揭示其具有面外长程有序的超晶格结构;X射线光电子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证实薄膜中Au-S键的形成。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UPS)进一步发现常温下1.5 nm粒径的薄膜具有比单晶金样品强10倍的优异二次电子发射能力,且发射峰半高宽是单晶金样品的1/4。本研究表明,MUA包覆的金纳米薄膜在电子发射源以及光电探测上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程振东[9](2017)在《有机配体包裹金纳米颗粒薄膜制备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由于金纳米颗粒(Au nanoparticles,Au NPs)在催化、纳米微电子、药物载体、信息储存、光学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研究兴趣。纳米金颗粒可利用其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来做生物传感器,也常常在光伏器件中用来增强光吸收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但较少有在电子发射效应上的研究报道。虽然纯金的费米能级附近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其4.5-5.2 eV的功函数不利于电子的发射。通过Au纳米粒子与其它配体,比如烷烃复合,可以降低材料的功函数,从而促进来自金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另一方面,烷烃虽具有低(或者负)的电子亲和能(Low electron affinity,LEA;Negative electron affinity,NEA),但较大的HOMO-LU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间隙(>8 eV)使这种小分子表现出电绝缘性质,因而没有利用烷烃直接作为电子发射体的报道。烷烃硫醇是修饰金纳米粒子最常见的配位体,它很容易通过Au-S键自组装在金纳米颗粒球上。Au-S键的存在降低了有机分子包覆的纳米金颗粒的HOMO-LUMO间隙,进而增强电子从配体包裹的纳米金颗粒发射到真空中的能力。有机配体包覆的金纳米颗粒球,在液态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在干净的Si3N4基底上,通过滴加5.5 nm有机包覆的金颗粒前驱体溶液可以自组装得到长程有序的超晶格(Superlattice,SL)结构的薄膜,而薄膜的连续完整性有利于电子的传输。前期工作发现烷烃包裹的3 nm金纳米颗粒具有增强二次电子发射的现象,然而并没有针对更小尺寸的纳米金颗粒发射二次电子的相关研究报道。这主要是因为小于3 nm以下的纳米金颗粒具有比较差的单分散性,很难得到单分散性较好的前驱体溶液。为了研究影响金纳米颗粒薄膜的电子发射的因素,本文选择采用液-液两相法在还原氯金酸溶液中加入11-巯基十一烷酸(Mercaptoundecanoic acid,MUA)。我们通过调控Au:S的摩尔比例制备了1.5 nm、1.8 nm、2.4 nm以及3.9 nm粒径的单分散金纳米颗粒,进而采用滴加的方法制得长程有序的金纳米颗粒薄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到薄膜中具有大量微米级的块状集团。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Grazing Incidence X-ray Diffraction,GIXRD)揭示其具有面外长程有序的超晶格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证实薄膜中Au-S键的形成。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UPS)进一步发现常温下1.5 nm粒径的薄膜具有比单晶金样品强10倍的优异二次电子发射能力,且发射峰半高宽是单晶金样品的1/4。本研究表明3 nm粒径以下MUA包覆的金纳米薄膜在电子发射源以及光电探测器上具有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4-01)

陈星星[10](2016)在《金属纳米颗粒—薄膜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中,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生物医学、光学信息存储和纳米光子学等领域。金属纳米颗粒在外界入射光照明下会引发其自由电子的集体振荡,从而产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将电磁场约束在很小的尺寸中,大大增强局域电场,而且它对周围环境的介电常数变化非常敏感。当把金属纳米颗粒放置到有一定间隙的金属薄膜附近时,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之间的杂化,电磁场模式被进一步压缩到金属纳米颗粒和金属薄膜之间的间隙(通常只有几个纳米)中,形成称之为间隙模式的等离子体共振。此时局域电场被显着的增强,而且它对于间隙距离非常敏感,这为我们研究等离激元与分子激子之间的强耦合效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另外,由于它能明显增强局域电磁场,这对于研究荧光辐射增强,表面拉曼散射增强等都很有帮助。随着间隙距离增大,等离子体间隙模式变弱,介质层的干涉效应逐渐变得明显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系统的光学特性会被显着改变,包括散射特性以及吸收特性,这为我们研究光热转换方面提供了助益。除了单个金属纳米颗粒,基于多层堆迭的金纳米棒一金属薄膜的耦合系统还能实现近红外波段的宽带高效吸收器。在本文的第一章,我们主要介绍了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研究背景以及其与金属薄膜组成的系统的光学特性,金纳米棒和金纳米方块的制备方法、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以及这一结构在强耦合方面及吸收器方面的潜在应用等。在本文的第二章,我们在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不同间隙厚度(即金纳米棒与金膜之间的距离)下与金膜相互耦合的单个金纳米棒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测量得到的单个纳米颗粒散射光谱的峰值宽度,峰值波长位置以及其偏振特性都极大的受到间隙厚度(小于20nm范围内)的调制。通过比较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这些调制特性主要是由于多个偶极子等离子体模式和多极子等离子体模式(这些模式都强烈的局域在间隙厚度中)的之间的复合杂化造成的。由于金纳米棒与金膜之间的近场相互作用,这些等离子体间隙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共振特性和空间分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间隙模式的激发完全依赖于间隙厚度。在本文的第叁章,我们在理论和实验上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放置于离金膜表面不同距离处(这里指间隙距离超过50nm的情况下)的纳米金棒的散射光谱和强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金纳米棒-薄膜系统的散射特性极其依赖入射条件。通过观测金纳米棒周围电场的分布我们发现这一系统的散射特性之所以依赖于入射条件,是由于其存在干涉造成的。理论和实验都表明,通过优化金纳米棒和金膜之间的距离,对于特定的入射情况,其散射强度可以被大大增强,达到20倍之多。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介绍了基于薄膜耦合型的单个金纳米块谐振腔(它可以将光场限制在超窄间隙中,约几个纳米)的等离激子强耦合效应。这种深亚波长级别的模式体积能极大的增强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显着调制微腔的远场散射图样,这表明间隙模式的空间分布特性在强耦合机制下会被改变。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发现相符合。我们相信我们的这一发现为理解强耦合过程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可能可以被应用在微腔量子电动力学中。在本文的第五章,我们演示了一种超宽带吸收器,它在900-1600 nm波长范围内都具有高效稳定的吸收效率。这里我们采用简单便宜的液滴蒸发法在包覆于金膜表面的薄介质层之上制备多层堆迭的金纳米棒图样。化学合成法得到的金纳米棒的复杂的随机堆迭是造成宽带吸收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超材料吸收器可能会为制备大面积高吸收超材料表面提供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最后,在本文的第六章,我们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作了一个总结以及对未来可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6-17)

颗粒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果真正有效合理的利用辐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人类将会大大缓解或改进能源危机的状况。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可见光部分能量和降低光生载流子——空穴的复合率,提高Ti O2纳米颗粒薄膜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效果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重点问题。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纳米颗粒薄膜制备技术、氧化钛材料特性及催化特性改进技术以及制氢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夏丽,刘宪云,方佳怡.铜箔上制备CoSb_3纳米颗粒薄膜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中的应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9

[2].程飞帆,倪晓昌,王雅欣,李彤,芦宇.氧化钛纳米颗粒薄膜制备技术及制氢应用进展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

[3].欧修龙.GHz频段用高致密度Fe基纳米颗粒薄膜制备与磁特性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8

[4].苏阿妹.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

[5].张军,廖峻,薛书文.CZTS基单晶颗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6].戴林君,徐雨,SIDDIG,Eshraga.A.A.,王德信,李雪.常压射频等离子体沉积TiO_2纳米晶颗粒薄膜的气相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李志青,梁志伟.(ITO)_x(SiO2)_(1-x)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7

[8].程振东,季庚午,王菲,张晓楠,杨迎国.11-巯基十一烷酸包裹的金纳米颗粒薄膜的二次电子发射[J].核技术.2017

[9].程振东.有机配体包裹金纳米颗粒薄膜制备及其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7

[10].陈星星.金属纳米颗粒—薄膜耦合系统的光学特性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实时监控拉曼...阳极氧化二氧化钛纳米管(a)侧面图...介孔硅基氧化钨薄膜XRD图和P非金属离子替位掺杂TiO2纳...室温下各类样品的M-H曲线,(a)ZnO...石墨烯/NiO“叁明治”结构杂化薄膜的...

标签:;  ;  ;  ;  ;  ;  ;  

颗粒薄膜论文_夏丽,刘宪云,方佳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