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信号区论文-崔运能,李绍林,张晓东,张大伟,胡绍勇

高信号区论文-崔运能,李绍林,张晓东,张大伟,胡绍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信号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真空现象

高信号区论文文献综述

崔运能,李绍林,张晓东,张大伟,胡绍勇[1](2019)在《腰椎间盘CT真空现象与MR高信号区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痛患者腰椎间盘CT真空现象(VP)与MR高信号区(HIZ)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临床诊断为慢性腰痛的3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腰椎CT与MR检查。由从事骨肌病变诊断10年以上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双盲法共同阅片判断L4~5及L5~S1椎间盘有无VP及HIZ征象,并将各椎间盘分为HIZ(-) VP(-)、HIZ(+) VP(-)、HIZ(-) VP(+)、HIZ(+) VP(+)四组,测量椎间盘高度,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对比四组患者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差异,并将HIZ与VP共存于同一椎间盘的频率与预测的随机频率相对比。结果 325例患者,男153例,女172例,平均年龄(55.41±15.46)岁,分析650个椎间盘:HIZ (-) VP (-)组椎间盘410个(63.08%),HIZ (+) VP (-)组椎间盘111个(17.08%),HIZ(-) VP(+)组椎间盘104个(16.00%),HIZ(+) VP(+)组椎间盘25个(3.85%);HIZ(-) VP(-)、HIZ(+) VP(-)组均比HIZ(-) VP(+)、HIZ(+) VP(+)组患者年龄小(P<0.05);HIZ(-) VP(-)组与HIZ(+) VP(-)、HIZ(-) VP(+)、HIZ(+) VP(+)组椎间盘比较,HIZ(+) VP(-)组与HIZ(-) VP(+)、HIZ(+) VP(+)组椎间盘比较,其椎间盘高度较低、Pfirrmann分级较高(P<0.05),HIZ(-) VP(+)组与HIZ(+) VP(+)组椎间盘的高度、Pfirrmann分级无明显差别(P>0.05);HIZ与VP共存于同一椎间盘的频率比预测的随机频率低(P=0.000)。结论 HIZ、VP分别代表中期、晚期椎间盘退变征象,两者之间可能相互排斥,同时出现HIZ、VP征象椎间盘较少见,VP(+)表现是椎间盘严重退变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春华,陈长贤,吴志强,王汉龙,赖展龙[2](2019)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HIZ)与盘源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10出现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的30例下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组),16例MRI 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B组)。30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结合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观察HIZ的真实性质,并分析HIZ与下腰痛的相关性。结果 B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均行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显示纤维环破,并且疼痛复制阳性。A组在CT扫描后发现局限性高信号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与下腰痛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χ~2=4.570,P=0.030)。结论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崔运能,杨伟超,方晓潮,赵银霞,张晓东[3](2018)在《腰椎间盘MR高信号区形态及信号强度纵向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高信号区(HIZ)病灶形态及信号强度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月腰椎MR检查发现HIZ病灶、并在至少1.5年后复查的27名腰痛患者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读MR图像,目测判断复查时HIZ病灶形态改变,分为"增大"、"不变"、"缩小"、"消失"。利用Image J软件在MR图像上测量初查及复查时HIZ体积及HIZ信号/脑脊液信号(T2/CSF)比值,对比初查及复查体积及信号强度改变。结果初查可见HIZ累及43个椎间盘,复查时病灶增大10个(23.3%),不变22个(51.2%),缩小9个(20.9%),消失2个(4.7%),另可见4个椎间盘出现新的HIZ病灶。Image J软件测量显示,初查及复查HIZ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的T2/CSF信号比值较初查高(P<0.05)。结论经过平均3年3月时间观察,腰痛患者椎间盘大部分HIZ病灶形态保持稳定状态,但信号强度增高。(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杨成林,石志才,徐宏伟[4](2017)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着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着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着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着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着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9期)

黄剑云,欧国维,卢章健[5](2017)在《腰椎间盘纤维环T2高信号区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纤维环T2高信号区的成像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0例经磁共振显示腰椎间盘纤维环出现高信号区(HIZ)伴腰痛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择90例纤维环出现高信号区但无腰痛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2组患者高信号区成像特点。结果研究组退行性椎间盘平均ADC(1.23±0.26)×10~(-3) mm~2/s,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正常椎间盘(1.78±0.65)×10-3 mm~2/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研究组高信号区、退行性椎间盘(DDD)、终板炎Modic分型、终板退变Dominik之间的相关性,显示高信号区与终板退变、炎性改变及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终板炎等之间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密切(r_s<0.5)。结论 DWI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腰椎间盘高信号区成像特点,并分析高信号区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终板炎Modic分型及终板退变分度Dominik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Z.Shan,H.Chen,J.Liu,H.Ren,X.Zhang[6](2017)在《腰椎间盘高信号区(HIZ)是否一定代表纤维环破裂?》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研究MR矢状面T_1WI、T_2WI的高信号区(HIZ)的特征,明确其原因。材料与方法纳入73例具有下腰痛及HIZ(于T_2WI确认)的病人,年龄25~80岁(平均51岁),将其分为2组,"单序列HIZ组"定义只在T_2WI上显示HIZ,"双序列HIZ组"则在T_2WI和T_1WI上均显示HIZ。将手术切除的组织与HIZ相对应的组织进行分析。结果共研究了82个椎间盘,39例病人显示椎间盘后纤维环单序列HIZ,30例病人显示双序列HIZ,4例病人单序列HIZ和双序列(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李嵩鹏,简伟,李义凯[7](2016)在《终板炎与椎间盘高信号区、退变程度及终板形态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腰椎终板炎的诊断率越来越高。以往的研究认为终板炎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3]),是导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但我们观察发现,具有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也存在很多终板退变现象。腰椎间盘内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是指矢状位T2加权像上纤维环后方信号增高的区域~([4])。研究认为高信号区是纤维环后方继发于纤维环撕裂后形成的炎性血(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胡耀斌,王美萍[8](2015)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慢性下腰痛且无典型神经根症状的患者40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对比分析患者纤维环破裂分级同MRI高信号区出现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患者纤维环破裂的分级越高,MRI高信号区出现的比例越高,高信号区患者纤维环的破裂程度高,而无高信号区患者纤维环的破裂程度低(P<0.05)。结论 MRI高信号区在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可作为筛选性以及提示性影像学征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28期)

徐鸿明[9](2015)在《椎前间隙的磁共振T2像高信号区的形态学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MRI T2像正中矢状位椎前间隙高信号区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6名健康志愿者(男43例,49.82±11.28)和82例颈椎损伤(64名男性,6.15±13.56),所有志愿者都是无症状,无颈椎损伤或退行性疾病病史,分入正常组,82例患者为高强度组。在T2加权矢状面上,分别在C1前结节中央水平,C2,C3,C4,C5,C6,C7中份水平及C2/3,C3/4,C4/5,C5/6,C6/7水平测量椎前间隙高信号区域的宽度。结果:正常颈椎MRI图像T2加权正中矢状位图像上存在一条波浪状高信号带,平均宽度约为1.33mm。此外,对于男性于女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颈椎过伸性伤患者的椎前间隙宽度不均匀增宽,波浪状消失,信号增强,但该变化仅止于C5椎体(正常组:1.46±0.47毫米,高强度组:2.94±2.09毫米,P<0.001)。脊髓及椎间盘损伤的分布与椎前血肿和水肿程度之间的差异无明显联系(P>0.05)。结论:颈椎MRI椎前间隙高信号区形态学测量为判断颈椎损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基础与骨病学组专题》期刊2015-09-10)

戴畅,任晓平,王成虎,赵秀芹,谢国华[10](2014)在《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发生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LBP)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发生特点与规律。方法对72例椎间盘源性LBP患者(LBP组)、30例无LBP病史患者(对照组)行1.5T腰椎MRI,评价所有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HIZ,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HIZ均发生于Ⅲ~V级退变椎间盘,以L3-4、L4-5、L5-S1腰椎间盘最易受累。LBP组HIZ阳性34例,共累及99个腰椎间盘,25例为多发HIZ(HIZ累及≥2个腰椎间盘);对照组HIZ阳性11例,共累及21个腰椎间盘,4例为多发HIZ。两组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LBP组:99/360,27.50%;对照组:21/150,14.00%)、多发HIZ患者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5、5.010,P=0.001、0.025)。结论 HIZ是Ⅲ级以上椎间盘退变的表现,并不是椎间盘源性LBP的特异性征象,但LBP患者椎间盘HIZ发生率增高,多椎间盘受累对提示椎间盘源性LBP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高信号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HIZ)与盘源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10出现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的30例下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组),16例MRI 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B组)。30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结合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观察HIZ的真实性质,并分析HIZ与下腰痛的相关性。结果 B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均行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显示纤维环破,并且疼痛复制阳性。A组在CT扫描后发现局限性高信号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与下腰痛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χ~2=4.570,P=0.030)。结论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信号区论文参考文献

[1].崔运能,李绍林,张晓东,张大伟,胡绍勇.腰椎间盘CT真空现象与MR高信号区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2].刘春华,陈长贤,吴志强,王汉龙,赖展龙.腰椎间盘矢状位MRIT2加权像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崔运能,杨伟超,方晓潮,赵银霞,张晓东.腰椎间盘MR高信号区形态及信号强度纵向追踪[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

[4].杨成林,石志才,徐宏伟.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

[5].黄剑云,欧国维,卢章健.腰椎间盘纤维环T2高信号区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7

[6].Z.Shan,H.Chen,J.Liu,H.Ren,X.Zhang.腰椎间盘高信号区(HIZ)是否一定代表纤维环破裂?[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

[7].李嵩鹏,简伟,李义凯.终板炎与椎间盘高信号区、退变程度及终板形态的相关性[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

[8].胡耀斌,王美萍.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意义[J].当代医学.2015

[9].徐鸿明.椎前间隙的磁共振T2像高信号区的形态学测量分析[C].2015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基础与骨病学组专题.2015

[10].戴畅,任晓平,王成虎,赵秀芹,谢国华.椎间盘源性下腰部疼痛患者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发生特点[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

标签:;  ;  ;  ;  ;  

高信号区论文-崔运能,李绍林,张晓东,张大伟,胡绍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