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盖蕨科论文_郭春燕,王翔,卢宁,刘新志,董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蹄盖蕨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皮,形态,性状,日安,特征,蕨类,亲缘。

蹄盖蕨科论文文献综述

郭春燕,王翔,卢宁,刘新志,董娟[1](2019)在《山西省叁种蹄盖蕨科植物总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蹄盖蕨科植物(多齿蹄盖蕨、中华蹄盖蕨、羽节蕨)为试材,研究了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3种蹄盖蕨科植物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在10.56 mg/g~28.80 mg/g之间,总酚酸的质量分数在22.68 mg/g~47.42 mg/g之间,均为羽节蕨含量最高;3种蹄盖蕨科的黄酮提取液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羽节蕨的抗氧化能力较高。(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晓娟,李建秀[2](2019)在《山东对囊蕨属(蹄盖蕨科)植物孢粉学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着;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 1. 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 2. Lunathyrium)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着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 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韦宏金,陈彬,杨庆华[3](2018)在《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杂交种——华日安蕨》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的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华日安蕨(Anisocampium×saitoanum (Sugim.) M. Kato)。推测该植物是华东安蕨(A. sheareri (Baker) Ching)与日本安蕨(A. niponicum(Mett.) Yea C. Liu,W. L. Chiou et M. Kato)的自然杂交种,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华日安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墨线图和安蕨属植物分类检索表。(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韦宏金,陈彬[4](2018)在《中国蹄盖蕨科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的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Deparia otomasui(Sa.Kurata)Seriz.。光叶对囊蕨之前仅发现于日本,其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一回羽状,羽片羽状分裂,叶为纸质,有光泽,近光滑无毛,是对囊蕨属中形态较为独特的一个物种。该文对光叶对囊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生态照片和线描图,编制了安徽省对囊蕨属部分物种的检索表,同时对该种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凭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剑锋,阿卜杜凯尤木·喀斯木,陈国君,曹建国,戴锡玲[5](2016)在《15种蹄盖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蹄盖蕨科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15种植物的上、下表皮细胞均为无规则型,垂周壁为凹凸状或深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0~3.2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0~2.6之间;在这15种植物中共观察到6种气孔器类型,即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无规则型,每种植物具有3~4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在1.3~2.1之间;气孔密度在32~90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17.7%~40.9%。依据上述叶表皮形态特征将15种蹄盖蕨科植物分为3类,即双盖蕨类、蹄盖蕨类和对囊蕨类。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Christenhusz分类系统对蹄盖蕨科的划分,为蹄盖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戴锡玲,沈卓彦,王佳,叶雯婷[6](2014)在《4种蹄盖蕨科植物配子体形态和发育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蹄盖蕨科(Athyriaceae)2属4种植物,即蹄盖蕨属的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长柄蹄盖蕨(A.longius)和喜马拉雅蹄盖蕨(A.fimbriatum)以及亮毛蕨属的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4种植物的孢子都为单裂缝,两侧对称,孢子萌发类型为向心型,配子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性器官都为薄囊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无毛状体;种间差异包括孢子纹饰、孢子萌发时间、配子体形成时间、丝状体长度、片状体和原叶体的形态以及性器官大小。(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卢元,王玛丽[7](2010)在《蹄盖蕨科5种植物管状分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蹄盖蕨科3属5种植物的管状分子,发现安蕨属、拟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管状分子结构类似,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1)梯状穿孔板,无穿孔板二型性现象;(2)梯状穿孔板,有穿孔板二型性现象;(3)梯状-网状混合穿孔板。除长江蹄盖蕨不具有梯状穿孔板,有穿孔板二型性现象外,其余4种均具有上述3种类型。该结果支持安蕨属、拟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叁者之间有亲密关系的观点,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管胞定义:管胞是指维管植物木质部中存在的一类狭长中空,端部圆凸或尖削,不具有明显端壁,侧壁具有多个侧壁穿孔板,纹孔膜从缺失到不同程度存在的死细胞。(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卢元[8](2010)在《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羽节蕨属Gymnocarpium Newman 5种植物的叶表皮、鳞片、孢子囊、孢子和管状分子等形态方面的系统研究,为确定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羽节蕨G.jessoense (Koidz.) Koidz.和细齿羽节蕨G. remotepinnatum (Hayata) Ching的关系进行探讨。1.叶表皮本文从上下表皮的特征、气孔类型和气孔密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羽节蕨属5种植物叶表皮细胞特征比较类似,上下表皮细胞有两种类型:长形和星芒状,垂周壁均为不规则凹凸,上表皮细胞大小在90×45μm左右,下表皮细胞大小在100×55μm左右,气孔器大小在35×25μm左右,气孔密度在29.3-37.0/mm2,气孔器类型基本一致,以极细胞型数量最多,均不具有短平列型、带状细胞型和围绕型这叁种类型,其他类型数量较为接近。2.鳞片根状茎鳞片结构中,欧洲羽节蕨G. dryopteris (L.) Newman、东亚羽节蕨G. oyamense (Bak.) Ching和蜜腺羽节蕨G. robrtianum (Hoffm.) Newman3种植物鳞片为披针形,其余2种为卵状披针形;欧洲羽节蕨G. dryopteris (L.) Newman和蜜腺羽节蕨G. robrtianum (Hoffm.) Newman的鳞片边缘具突起而不具腺毛,其余3种边缘具腺毛;网眼形态上5种植物较为相似,均为大网眼,长梭形或长方形的细胞。3.孢子羽节蕨属5种植物孢子极面观和赤道面观形状分别为椭圆形和肾形,孢子表面的纹饰差异较大,除东亚羽节蕨G. oyamense (Bak.) Ching外,其余4种植物孢子表面均有穴状纹饰,但是孢子表面突起的类型各不相同。孢子表面的纹饰反应了属内的种间差异。4.管状分子该属5种植物管状分子的类型相同,均为梯状穿孔板,但5种植物纹孔膜残留程度有所区别,欧洲羽节蕨G. dryopteris (L.) Newman、羽节蕨G. jessoense (Koidz.) Koidz.纹孔膜残留程度较小,没有完全保留纹孔膜现象,而东亚羽节蕨G. oyamense (Bak.)Ching、细裂羽节蕨G.remotepinnatum (Hayata) Ching、蜜腺羽节蕨G. robrtianum (Hoffm.) Newman叁种纹孔膜残留程度较大,具有纹孔膜完整保留的区域。因此推测前两种植物关系更为亲密,且处于相对进化的地位,后叁者之间较为亲密,且进化地位较低。综上所述,国产羽节蕨属5种植物虽然在叶形和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但其他形态结构特征相似,因此认为羽节蕨属属内种间的亲缘关系较为亲密。简单的依据叶形将其分为一回羽裂单叶的东亚羽节蕨组Sect Curranea (Copel.) Ching ex Z. R. Wang和二至叁回羽状复叶的羽节蕨组Sect. Gymnocarpium Ching是不合适的。通过对羽节蕨G. jessoense (Koidz.) Koidz.与细裂羽节蕨G. remotepinnatum (Hayata) Ching植物形态各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两个种应该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种,《云南植物志》将其合并为一个种,并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做法不合适。(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4-01)

邱丽氚,金丽君[9](2010)在《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地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有14属、59种,半数以上的种属于短肠蕨属或蹄盖蕨属,单种属比例明显偏高.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分布广泛,从属和种的数量来看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多于中部、北部和东部地区.浙江省单种属中除安蕨属在省内山地丘陵均有分布外,其余6属分布范围很狭小,只分布在浙西、浙西南和浙南地区.蹄盖蕨科植物在海拔400~900m之间物种最多.(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王金虎[10](2009)在《中国蹄盖蕨属(蹄盖蕨科)的分类学修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观察蹄盖蕨属部分种类、查阅标本馆所藏本属植物标本以及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本属20余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和叶表面微形态基础上,对国产该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并作区系地理学分析,推断其分布、分化中心及可能的起源地;通过对本属现生种及已知化石种的形态性状分析,讨论了本属植物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1、蹄盖蕨属植物根状茎类型、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态、羽片基部上侧具否耳状突起、具否棘头状腺毛等5个性状较稳定,可作该属属下分类性状,而叶或羽片的形状、羽片具否柄等性状可作分种性状,但叶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的多少、裂片形状等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分种性状。本属植物的孢子表面纹饰具高度多样性,对澄清该属某些可疑种具否独立地位有一定意义。本属植物就表皮微形态特征而言有很强的亲缘关系。2、本文把国产蹄盖蕨属划分为10组3系;归并了13个名称为新异名;把7种降为变种;认为草地蹄盖蕨应归入尖头蹄盖蕨,狭叶蹄盖蕨应并入毛翼蹄盖蕨;最后确认我国有本属植物82种,15变种,1变型。3、发现裸囊蹄盖蕨羽轴上面有短刺,对描述作了修改。4、为1个种指定了后选模式。5、国产蹄盖蕨属植物可划分为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3个类型。本属为温带地理成份,横断山脉地区是其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但不是起源中心,其起源时间至少可追朔到早白垩世,属温带起源。(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蹄盖蕨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8种对囊蕨属(Deparia)植物进行孢粉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对对囊蕨属(Deparia Hook.&Grev.)蹄盖蕨科(Athyriaceae)新分类系统首次进行孢子形态亚显微结构研究;该属孢子形态圆肾形,左右对称,具周壁,其周壁纹饰在种内稳定,种间区别显着;为建立假蹄盖蕨亚属(Subgen. 1. Athyriopsis)和蛾眉蕨亚属(Subgen. 2. Lunathyrium)提供孢粉学依据;依据山东蛾眉蕨和东北蛾眉蕨孢壁纹饰的显着差异,山东蛾眉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东北蛾眉蕨,建议恢复山东蛾眉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依照对囊蕨属新分类系统,山东蛾眉蕨(Lunathyrium shandongense)新组合为中华山东对囊蕨(D. sinoshandongensis)。该研究不仅为对囊蕨属孢粉学积累了新的资料,也为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因此对囊蕨属孢子形态研究,在该属孢粉学、分类学及系统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蹄盖蕨科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春燕,王翔,卢宁,刘新志,董娟.山西省叁种蹄盖蕨科植物总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分析[J].山西科技.2019

[2].李晓娟,李建秀.山东对囊蕨属(蹄盖蕨科)植物孢粉学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J].植物研究.2019

[3].韦宏金,陈彬,杨庆华.中国蹄盖蕨科安蕨属一新记录杂交种——华日安蕨[J].植物科学学报.2018

[4].韦宏金,陈彬.中国蹄盖蕨科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J].西北植物学报.2018

[5].张剑锋,阿卜杜凯尤木·喀斯木,陈国君,曹建国,戴锡玲.15种蹄盖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6

[6].戴锡玲,沈卓彦,王佳,叶雯婷.4种蹄盖蕨科植物配子体形态和发育的比较研究[J].植物研究.2014

[7].卢元,王玛丽.蹄盖蕨科5种植物管状分子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0

[8].卢元.国产羽节蕨属(蹄盖蕨科)的系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

[9].邱丽氚,金丽君.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地理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王金虎.中国蹄盖蕨属(蹄盖蕨科)的分类学修订[D].南京林业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中只有一个...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属种分布浙江省蹄盖蕨科单种属分布蹄盖蕨科蹄盖蕨科四种分类系统的比较蹄盖蕨科-分属检索表

标签:;  ;  ;  ;  ;  ;  ;  

蹄盖蕨科论文_郭春燕,王翔,卢宁,刘新志,董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