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傅进[1]2004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分析来解释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理,对如何发挥金融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性,运用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系统研究。 在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作用分析入手。分析了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理是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这一传递过程就越明显、有效。具体地说通过资金形成机制、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对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两种金融模式为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和资本主导型金融模式。银行主导模式的优点是:(1)政府借助银行体系,能够迅速贯彻自己的意愿,实现总体产业发展战略;(2)所有权变更不作为控制企业的手段;(3)现银行与公司间的信息共享。它的局限性在于它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以及导致企业信息具有内部占有性特征,最终影响资本配置效率。资本主导型模式的优势在于:(1)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巨额投资和风险集中问题;(2)能够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资产专用性和体制进入壁垒等矛盾;(3)有利于克服产权障碍,活化资产存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局限性在于:(1)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导致决策者缺乏产业创新的内在动力;(2)使所有权进一步分散,股东对企业缺乏长期投资意愿,从而降低了投资者推进企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调整的外在压力。 本研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研究着重从货币政策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调,运用货币政策的总量与结构政策的结合,实现货币政策选择与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有机结合,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经济、金融环境。针对目前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发展水平不同,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效应也有较大差别。这是因为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在经济波动周期上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也相应有一定的反差。居民收入水平和企业组织规模的差别使区域间居民和企业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不一致;经济货币化程度和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不同导致区域之间的资金供应能力和对央行资金的需求规模相差较大;各地金融机构经营状况、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有效性影响较大。因此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特点,合理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货币政策的区域化操作,实现货币政策效能的区域性均衡已显得十分必要。可通过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制定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份额,选择有差别的再货款、再贴现对象,用活信货政策工具,强化人民银行“窗口指导”工具的约束力来达到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 本文的第四部分,实证地研究了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首先结合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分析和判断: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及特征判断,参照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结合江苏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江苏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与发达国家、与工业化高级阶段相比差距较大,从叁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7:45.6:44.7的参照值来看,目前江苏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其次,通过对江苏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深刻的影响,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性趋强,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信货投入对GDP增长的发挥积极的作用。资本市场对江苏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江苏铁本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产业结构运动中的金融风险,揭示在我国对于一些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地区,如果没有预先的准备性产业街接,在某些经济局部就会造成产业缺位风险,一旦遇上经济宏观调控,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融资结构中,产业风险将直接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从而提出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的重要性。 文章的最后部分,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对策建议: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做好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提高金融业整体实力。加快金融改革与发展,高度重视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提高经济金融化水平、金融总量水平。加快发展江苏金融产业,并将金融业列为支柱产业,提高其在第叁产业的经济比重。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功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争取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改革政策。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马洪芹[2]2007年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创新高,海洋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同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日趋合理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已有的多种海洋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海洋第一、二、叁产业比例也日趋协调,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然而,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式为主,行业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简言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高度化水平不够理想,海洋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不充分,海洋产业结构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有着多层次的原因的。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金融抑制,即投融资“瓶颈”。资金投入不足、融通渠道不畅一直都制约着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程。正是因为金融支持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从深化金融支持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寻找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路、以我国现有的金融支持体系最大限度地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保驾护航,不仅对于我国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优化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4部分内容的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明确界定了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的相关概念,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相关的产业结构理论及金融发展理论。第二部分在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评,并得出结论: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高度化水平不够理想,海洋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第叁部分系统地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种因素,详细论述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着重于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金融支持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性的实证检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即我国金融支持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短期内是显着相关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与拓展,通过比较分析银行主导型和资本市场主导型两种金融支持模式形成的金融背景和效用机制,并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特征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实证分析,结合我国海洋产业的融资现状确定适合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模式——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并通过可行性分析得出,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融资是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支持拓展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李杨[3]2006年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导致资源浪费、破坏和供不应求,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自净能力难以支撑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2年世界各国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以来,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途径,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是适应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传统模式在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因此,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观逐渐受到我国政府、理论界、实践领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正从启动阶段走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显然都处于探索阶段,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现实必要性。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制度、政策、手段的支持,而金融正是重要的推动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离不开金融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调节。因此,亟需探索一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立论展开论述的。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写作构想。第二章介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现状,从理论渊源与相关理论基础、概念与基本特征、理论框架、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叁章把金融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探讨了基于金融支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管理方法和其衡量。本文第四章从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学根源以及现实渊源叁个方面,从理论与现实双重视角,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为全文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奠定了充分的逻辑基础。本文第五章重点探讨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孙莉娜[4]2011年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及其经济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微观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微观经济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方面,企业等微观经济组织内部及其之间的资源配置的状况是实现全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合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本身就是使经济发展过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企业与金融机构作为微观经济组织,在上述两方面的作为必然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部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金融业又一向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两大部门在经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立足于我国经济现状,并借鉴国际经验,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实现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有效融合及其经济效应等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一个社会中的资本从大的角度而言,可分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非金融资本)两个方面,因此,在优化资本配置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而通过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会对资本的数量扩张、质量提升产生重大的影响。产融结合若能得到合理推行,是会促进一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推进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本文即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积累和配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的活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作用。科学、完整的产融结合的内涵应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组织之间的资本交易及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配置的经济绩效。产融结合做为一种经济现象,事实上包含了微观上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及宏观上非金融业与金融业的结合。微观上的产融结合是产融资本的一体化,可以表现为,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相互投资和人事互派等,宏观上的产融结合是将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独立的产业,研究产业发展与金融业的相互关系,产业与金融业的协调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微观上的产融结合有助于提升各经济主体的效率,宏观上的产融结合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融结合是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通过股权、债权等的参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营思想、企业文化等的结合所形成的资本融合的关系,是加速社会资本集中的有效方式。完整的产融结合过程应当包括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从分离到结合生成金融资本,再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由单一的信贷关系发展到双向的资本(股本)结合、乃至人事结合,是由契约关系到产权关系的逐步深化。产融结合具有流动性、稳定性等特征,及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和风险分散的功能。产融结合对经济的发展与安全等也会产生影响。无论是从资本形态的演化、还是虚拟经济的演进、企业股权结构的演变来看,产融结合在我国虽然只有20余年的历史,但已经和正在日益丰富与活跃,并呈现双向流动融合的形态(产业资本流向金融资本及金融资本流向产业资本),也促进了金融市场质量的提升、资金融通效率的提高、综合类金融集团的培育、企业集团化发展、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参与产融结合企业的区域分布和所涉及产业的地区分布基本上与我国企业整体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而从融合的规模分布和业绩表现上来看,与我国企业整体的地区分布却不完全一致。金融通过信贷资产、股权投资等方式,金融资源可以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施以渗透和影响。特别是直接的股权投资,实际上就转化成了金融资本的法人控制。产融结合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资本结构、核心竞争力、市场价值、资本使用效率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产融结合的出现,使得我国金融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银行资产规模在全部金融机构中市场份额的比重在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在上升,国有金融机构比例在下降,外资金融机构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例在上升。新兴金融机构的相继创立,使得金融组织结构正在日趋多元化。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发放证券信贷、进行证券投资等途径积极参与到产融结合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对于宏观经济效率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都有重要意义。一定的产业结构是由相应的投融资结构决定的,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从调整投融资结构入手,通过投融资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转换。在我国现阶段产融结合的发展中,各种类型的金融集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投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都是可以积极尝试推广的形式。产融结合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产业资本直接设立金融机构、或间接参股现有的金融机构,及金融资本参股产业资本等,以实现资本与增长机会的结合、投资与融资的结合、金融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以及政府的激励政策与经济主体经济利益驱动的结合。产融结合、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产融结合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在国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电子化的浪潮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交易带动了社会资本的运动,从而,资金流动的数量和速度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金融交易的扩大,大规模资金的过快游移必然增加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管理上的艰巨性,从而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伴随着产融结合的不断扩大、虚拟金融资产的不断扩张,现代金融风险的整体形态与变化机理也将出现重大变化,在风险规模、结构、传导机制、发生频率及扩散速度上都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金融风险数量增多、频率加快、风险规模与风险损失的扩大都是有可能的。在产融结合中要加强金融监管,合理防范金融风险、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风险。无论是一国的宏观经济实力,还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实力,都是发展产融结合的关键;诚信的构建又是发展产融结合的重要保障;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合理股权结构的设置对于发展我国的产融结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活跃、又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其在中国的出现不过是最近二叁十年的事情。产融结合出现后,更多的研究是基于资本运动的方向,对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现象关注较多,但在笔者有限的视野内,基于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触向产融结合的较为全面、深层的探究较为少见。本文运用了抽象分析法、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产融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总之,本文对产融结合的理论依据、产生发展的缘由、及其经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所总结出的各种规律又可用以指导产融结合中已经和将要发生的交易行为。诚然,产融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课题,涉及到许多的问题,囿于研究背景资料以及自身工作经历、专业领域、研究水平等的限制,在这样一篇文章中是不可能一一加以论述的,本文存在的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以使我国的产融结合获得更为充分、健康的发展。

张萌萌[5]2015年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国家和金融机构应该合理地、有重点地运用金融资源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首先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的理论分析,接着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主要分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作用的机理和过程、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系统性风险。

刘悦[6]2008年在《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经济在未来要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速度和效果。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有很多,本项研究主要讨论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以往研究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往往从现象入手,从某一角度讨论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效果。本文较系统地考察了金融因素影响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理,以及强化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支撑力所应考虑的相关因素。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本文在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回顾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作用分析入手,分析了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理是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金融活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品市场供给和需求,再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其中金融市场的运作是通过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信贷市场和以交易所为中介的证券市场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进一步对比了两个市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表现在两者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时间不同,以及两者自身运作的风险不同。金融活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路径是政府运用金融政策和政策性金融,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金融政策分为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而货币政策的影响路径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然后,本文回顾了1985年——2006年云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探讨这一历程与金融支持相互关联程度。在这一部分,本文先回顾了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指出现阶段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然后对云南省金融总量指标和金融效率指标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优化率与金融总量成负相关关系,与金融效率成正相关关系。虽然产业结构优化率在长期与金融指标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显示,在短期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不显着。最后分别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来考察云南省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将反映信贷规模、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以及政策性金融规模的指标和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云南省产业结构与信贷规模高度线性相关,而与其他指标线性相关性不大。根据以上分析做出结论:云南省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不足。根据这一结论,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云南省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不足的原因。基于对历史状况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云南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这些建议包括提高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努力发挥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等。

周胜强[7]2013年在《我国信贷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应对危机、走出困境,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经过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矛盾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能否尽快促进和实现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关于金融促进结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以资本市场促进结构调整的间接调控的“道路”。而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迫切、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条件下,并没有把促进结构调整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通过制定实施信贷政策,对银行信贷投放进行了引导和干预,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是在理论研究上,西方经济金融理论、中央银行教科书中没有关于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阐述,而国内的研究没有摆脱货币政策框架下研究结构调整问题的理论束缚,对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的内涵、作用、机制、目标、工具等关键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尝试研究建立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并对我国信贷政策的再实践提出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建议。论文第2、3章,介绍了有关理论基础及其与信贷政策的关系,并从实践层面,对一些国家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总结分析了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第4、第5章系统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条件下的信贷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信贷政策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信贷政策、其作用、政策制定主体、传导机制、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以及政策工具及使用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从五个方面建立了信贷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这是目前学术研究很少涉及的。首先,从货币政策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信贷政策相矛盾的角度出发,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独立于货币政策”的观点,并重新对信贷政策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学术研究的争议,探讨了信贷政策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的作用是调整银行投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缺失和促进银行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政策制定实施的主体是中央银行等观点。其次,从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信贷市场运行机制入手,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运用模型分析了信贷政策影响银行信贷投放、信贷投放影响产业结构的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对叁个命题的证明,说明信贷政策可以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成本、收入与风险来引导银行的信贷投放。第叁,根据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有关理论,分析提出了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包括促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基础产业发展、限制特定行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并建立了衡量信贷政策目标实现的标准。第四,进一步分析了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探讨了制定信贷政策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信贷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第五,在研究分析了信贷政策工具及其种类,总结提出了信贷政策工具使用的原则,对各个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归纳,并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工具在信贷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从第6章开始转入到对我国实践的分析。第6章回顾、分析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问题。第7章对信贷政策在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四省区市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建立了叁个含有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HP滤波法,分别对信贷政策与信贷结构、信贷政策与地区贷款总量、信贷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表明,我国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存在的积极影响。第8章基于论文所建立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信贷政策的制度安排,制定实施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信贷政策、提高信贷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叁个方面,对完善我国信贷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论文研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仅是对现有学术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而且这些观点及其论述共同形成了信贷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基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政策理论体系,这更是现有研究所没有涉及到的,从而为我国制定实施信贷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所提出的部分政策建议也就具有了参考的价值。

杨旻[8]2012年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经济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的基本功能。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体系,是当前经济建设和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国内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论题。在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中,金融通过资本形成、资金导向、金融创新、资金集聚以及风险管理等机制,影响产业的资金供求和生产要素的分配,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过程和金融支持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在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的数额所占比例偏少,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国家的金融政策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影响;外资资金规模偏小,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有限。实证分析显示,广西的金融总量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率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广西金融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金融融资结构和金融转换效率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新的战略机遇期,金融要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支持。要树立金融支持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明确金融支持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商业银行业效率、发展政策性金融、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培育风险投资市场、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等角度构建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体系,促进广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王倩倩[9]2017年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第叁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0.5%,首次超过500%,2016年第叁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1.6%,第叁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强化。服务业与第叁产业概念上的交叉部分在第叁产业和服务业中分别占有绝对比重,服务业在产业体系中重要性不断凸显。我国产业发展历程表明,服务业正逐步发展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和第一就业主体,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发挥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内部结构仍然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占比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充足,十叁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服务业正不断实现与传统叁次产业的跨界融合,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从未来发展看,中国经济会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逐步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资本支持是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保障。要实现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金融支持如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提出加快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通过金融产业支持功能发挥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建议。金融支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金融支持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市场专业化分工,在市场细分和专业化水平提升过程中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金融通过资金聚集、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等职能,实现了对新兴技术行业的资金支持以及传统行业的更新改造,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金融是政府实现产业干预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存在失灵现象,自发调节功能不能解决所有的市场问题,需要政府适时地干预和调整。政府通过金融调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式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信贷倾斜政策、差别利率政策以及资本市场准入限制的产业选择功能;金融是引导消费需求升级的动力。金融发展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刺激消费者的服务消费需求。同时消费信贷等金融政策的支持实现了金融资产的跨期配置,全面提升消费者消费能力,实现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是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快完善金融体系、为金融发展构建良好的软环境、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强金融创新能力等。

董娴[10]2008年在《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是我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从2007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文件,标志着我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将出台的创业板,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将带来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就金融结构的研究、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研究、产业结构影响金融结构的研究和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而后就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做了理论阐述。金融结构首先由戈德史密斯(Goldsmith)提出,本文对金融结构的阐述分别从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企业外源融资叁个角度进行论述。产业结构内涵中介绍了克拉克(C.G.Clark)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叁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库兹涅茨的叁次产业理论。本文的金融结构主要研究金融工具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市场导向型结构和银行导向型结构。本文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考察。文章接着从影响产业结构的金融因素,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途径和过程来进行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金融结构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证券市场渠道和民间资本市场渠道叁大途径,在资本的聚集、导向和信用催化后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影响金融结构的优化从产业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作用,产业结构影响金融结构的稳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最后建立模型对我国1981-2006年期间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相互影响促进的结论,并根据结论给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傅进.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马洪芹.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3].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李杨.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 孙莉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5].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 张萌萌. 知识经济. 2015

[6]. 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D]. 刘悦. 昆明理工大学. 2008

[7]. 我国信贷政策研究[D]. 周胜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8].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D]. 杨旻.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9].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王倩倩. 山东大学. 2017

[10]. 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D]. 董娴. 西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