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收息管理 提高粮棉油贷款收息率(论文文献综述)
宫旗[1](2020)在《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现存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他的主要宗旨与愿景是支持三农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农发行业务不断地拓展,已经远远地超过当初三农建设和粮食安全的服务范围。然而农发行既有的信贷政策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的需求。同时过去几年信贷政策为了适应发展地需要,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一直在累加,存在着重复和分散地问题。因此农发行的需要进行变革,急切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信贷管理水平,来确保农发行各项业务的良性有序发展。农发行DL分行始建于1997年。农发行DL分行在建行20多年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银行经营环境因素,银行自身经营因素等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管理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增多。因此对农发行DL分行来说,要能够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着力于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效率,努力降低不良发生的可能,保证信贷业务都能够得到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了农发行DL分行在开展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以农发行DL分行为具体的案例,对其信贷政策和信贷风险防控手段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就需要调查和研究农发行DL分行的相关的信贷业务的具体情况,包括研究农发行DL分行信贷业务运行情况和业务流程、走访相关的信贷业务客户情况、与其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进行对比等。其次根据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对该银行的信贷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同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分析法,通过综合性的分析和梳理,找出目前该银行在信贷业务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然后根据这些不足和缺陷,我们还需要探讨他们所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该银行自身的情况,我们希望能够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农行湖北分行"三农"产品调研组,章跃进,田晖[2](2008)在《“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调研报告》文中指出5月份,省分行组织对咸宁、十堰、襄樊三个分行及其相关县市支行"三农"金融产品进行专题调研,着重就"三农"金融产品现有存量、创新需求、同业市场以及"三农"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等进行比较分析,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展示现有"三农"产品创新经验,针对"三农"产品服务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性调整的措施与建议。
段玉华[3](2007)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但通过金融渠道筹集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做得很不够,农村的资金仍在大量外流,农业和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要充分发挥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然而,由于职能定位、服务手段、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职能、健全机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在回顾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研究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和运作实践情况,为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提出借鉴。第四,进一步深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认识。提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总体原则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主要任务的特殊金融活动,具有扶植性、调控性、倡导性和辅导性等特有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鉴于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弱势和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会消失,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作用都将长期存在。2、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发挥:(1)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不清,国家对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分模糊,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尚未形成合力;(2)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缺位,农发行业务范围受限。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倡导性、辅导性功能基本未得到应用;(3)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4)经营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特殊性质的固有矛盾;对政策性金融认识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协调机制;政策性因素影响了资产质量。3、通过对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体制特征、资金来源和运用、功能应用、外部环境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至少有以下五点:(1)农业政策性金融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应予强化;(2)政策性保护功能要审慎使用,防止过度保护产生路径依赖;(3)发展是硬道理,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要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使自身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得到稳健、长期发挥;(4)必须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形势要求,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定位于政府支农的有效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的主要载体,在农村金融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实现全方位金融支农。为此,需要按照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协调发展原则、业务动态调整和区域差异化原则、全方位功能实现等原则,深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5、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观点:(1)明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业务,跳出原来的将金融业务简单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主张将金融业务至少要划分为强政策性业务、弱政策性业务、准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四个层次。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定期确定金融业务性质和层次,据此制订不同的管理、监督、补偿、优惠方法;(2)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的和手段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商业化经营只是手段,并非是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的本质区别,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应该主要体现在贷款的产业投向及其功能实现上,而不应体现在贷款的运作方式上;(3)进一步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允许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主体之间适当竞争。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但不是必须开办)所有的涉农金融业务(包括政策性业务),国家对其政策性业务比例进行硬性规定。(4)区分不同性质、种类和区域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深化财政、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营模式,重点加大对粮棉油、化肥、糖等物资的购销储业务,中长期建设项目,农业小企业项目等新农村建设等的“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力度;(5)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加快内部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能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6)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加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探索监管新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曲政[4](2006)在《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突出问题,破解新时期“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尤为突出,资金投入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农村资金净输入的重要源泉,融“政策性”与“金融性”为一体,是在农业之外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是,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持续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作为的金融服务。本文在分析农业政策性银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重点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为:一是对中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借鉴国外高效运行的组织体制、灵活的制度和政策、明确合理的外部关系、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合适的资金运用和完善的政策性银行功能等成功经验。二是阐述了农业政策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银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采取问题与原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剖析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对其存在的制度性根源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完善它的产业开发功能。四是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研究,澄清了人们对农发行认识片面的看法,分析了决定可持续发展定位的决定因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思路,进一步确立了其可持续发展定位是农业产业开发银行。五是分析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深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银行;理顺经营关系,改善外部环境:加快立法进程,推进依法治行;健全经营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多元化融资,构建资金来源体系:调整资金运用,逐步扩展业务领域;完善风险机制,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张孝成[5](2002)在《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规范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证研究:通过系统探讨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比较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活动,揭示了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依据;通过考察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史,对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发展、现状及其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模式、功能作用、经营机制、业绩评价、监管机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模式改造、资金筹措运用、业务范围调整、监管体系设计、法律制度规范、发展趋势预测的构想和政策建议。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及其金融活动一直存在于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千年农业和农业金融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曲折漫长、历史悠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中国农业金融活动是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的,具有行政化、政策化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变革在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建立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原专业银行也由单纯“经营政策性业务”到“兼营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直至1994年“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由新成立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并在运行中调整、改革、发展。 2、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有充分的理论依据。(1)中国农业的弱质地位没有显着改变和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理论依据;(2)中国农村市场发育不足、机制不健全(而不是市场充分发育后出现的所谓“市场失灵”)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信息和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具有信息生产和资金供给优势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明智选择;(3)多种金融机构分散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状况已成为农村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制约,发展专司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的金融机构是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3、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主要问题是运作不规范。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但在广大农村却没有分支机构,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资产负债失衡。总量方面,资金来源与其所承担的任务所需资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也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筹资功能不健全,且在期限结构上存在突出矛盾;三是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危及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四是贷款业务范围偏窄,功能发挥受限,严重缺乏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林业、治沙以及农业科技改良等方面的中长期贷款,这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很不相称;五是利益补偿不足,弱化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自我积累能力;六是外部环境不佳。农业政策性金融不仅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与财政、中央银 在止硬衣咐公付盾舟乏片贝q广行、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的关系也没有理顺。究其原因,外部在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反复不定、对农业扶持和保护的力度不够;内部在于制度上的缺陷所致:一是缺乏管理和运营的法律制度;二是在于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成果的计算和组织管理比较困难;三是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要代替商业金融对存在外部性的农业进行投资,这种业务在中国本来就是商业金融尽力回避的困难工作;四是特殊的政策性制度设计导致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产风险大;五是自主经营权落实不够。 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嫁接”是构造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模式的现实选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完善业务功能的同时需要在农村地区增设分支机构,但设置成本很大;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唯一遍布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但它“群龙无首”;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又是相近或相同的。有鉴于此,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纳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管辖范围,形成“上官下民”或“上虚下实”模式是现实的选择,是最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机构模式,也能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群龙无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基层无腿”的双重难题。 5、建立主要以财政为中介的多元化农业政策性资金筹措机制,切断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联系。(1)由财政部提供担保,集中统一发行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可面向国内,也可面向国外,?
李高奎[6](2002)在《农业发展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具体建议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发展银行是进行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 ,因建行时间不长 ,各项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逐步建立和完善。加之 ,近年来粮棉油流通体制的不断变革 ,使业务经营面临金融风险冲击 ,而金融风险往往直接表现为会计风险。如何防范会计风险 ,本文从如何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简述了笔者的建议和对策 ,以求得对消除农业发展银行会计风险有一定的作用。
何林祥[7](2001)在《何林祥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这次分行行长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加强和改进农发行系统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做好后两个月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农发行系统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党的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
郑晓宁,宋晓青[8](2001)在《当前农发行利率政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
蒋远胜,白永强[9](2000)在《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的实证研究Ⅱ——对四川省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地区间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区三类农业政策性金融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 ,实证地对农业政策性资金在三类金融区域的运行效果和运行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找出了区域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各金融区域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的策略选择。
郑良芳[10](2000)在《五大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对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扭转盈利下滑的十条建议》文中认为
二、加强收息管理 提高粮棉油贷款收息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收息管理 提高粮棉油贷款收息率(论文提纲范文)
(1)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概述 |
2.1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1.1 农村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2.1.2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涵 |
2.1.3 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特征 |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2.1 资产、负债及综合管理理论 |
2.2.2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 |
2.2.3 资产组合管理理论 |
2.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
3.1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
3.1.1 农发行DL分行概况 |
3.1.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3 农发行贷款类型 |
3.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信贷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
3.2.2 实施分层级信贷管理模式 |
3.2.3 逐步完善信贷客户分类标准 |
3.2.4 强化风险监测水平 |
3.2.5 有效防控风险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
4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风险识别与衡量分析 |
4.1 农发行DL分行信贷管理风险识别 |
4.1.1 农发行信贷风险一般性分析 |
4.1.2 农发行DL分行风险识别概述 |
4.1.3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资产概况 |
4.1.4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
4.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的问题分析及因素分析 |
4.2.1 农发行DL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2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
4.2.3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
5 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 |
5.1 夯实基础管理 |
5.1.1 加强调查人员队伍建设 |
5.1.2 强化内部控制建设 |
5.1.3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
5.2 加强风险掌控 |
5.2.1 采用现代化风险测量方法 |
5.2.2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
5.3 加强贷后管理 |
5.3.1 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有效性 |
5.3.2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
5.4 优化信贷风险处置模式 |
5.4.1 推动政府主导的风险化解模式 |
5.4.2 落实与创新抵押物的有效处置 |
5.4.3 创新和推进第三方代偿 |
5.4.4 运用法律手段进行风险处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现有“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 |
“三农”金融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
(一) “三农”金融产品创新的实证分析 |
1、公安县支行产品创新经验。 |
2、马口纺织行业整体授信方案。 |
3、黄石铜单质押贷款。 |
4、信贷担保方式创新。 |
5、洋马农机个人贷款。 |
(二) “三农”产品创新的需求分析 |
(三) “三农”产品创新的障碍分析 |
银行同业“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 |
(一) 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三农”信贷产品 |
(二) 农村信用社主要“三农”信贷产品 |
(三) 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其它商业银行主要“三农”信贷产品 |
“三农”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比较分析 |
“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的启示与建议 |
(3)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和理论边界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逻辑思路、结构安排 |
1.6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 |
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 经济起飞理论 |
2.3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2.4 农村金融理论 |
2.5 博弈论及神经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 |
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沿革 |
3.1 建国以前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3.2 建国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回顾 |
3.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历史回顾 |
4 现有问题和成因分析 |
4.1 中国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抑制问题严重 |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
4.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 |
5.1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5.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
5.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总体比较 |
5.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6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设想 |
6.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及金融需求 |
6.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领域 |
6.3 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的原则 |
6.4 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
6.5 农发行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
6.6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
6.7 区域化信贷政策 |
6.8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综合改革 |
7 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保障机制 |
7.1 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和补偿机制 |
7.2 资金补偿中的博弈问题 |
7.3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
7.4 探索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新模式 |
7.5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4)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2.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理论 |
2.1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
2.2 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农业经济 |
2.3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与行为特征 |
3.中外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比较分析及启示 |
3.1 中外农业政策性银行概况 |
3.2 发展比较分析 |
3.3 国外经验启示 |
4.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4.2 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 |
5.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
5.1 业务萎缩,功能弱化 |
5.2 资产与负债约束失衡 |
5.3 自主筹资功能缺乏,资金来源不足 |
5.4 信贷结构不合理,资金投放过于集中 |
5.5 收购资金封闭运行难度加大 |
5.6 经营风险呈现新变化,持续运营困难重重 |
5.7 制度性根源剖析 |
6.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 |
6.1 澄清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片面认识 |
6.2 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定位的决定因素 |
6.3 科学地定位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
7.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对策建议 |
7.1 WTO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冲击 |
7.2 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村金融形势 |
7.3 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8.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5)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 |
1.5 研究的数据资料 |
第2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框架 |
2.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
2.1.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
2.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政策性金融 |
2.2.2 信息经济理论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3 农业弱质地位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4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5 市场机制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2.6 金融抑制与农业政策性金融 |
2.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济金融功能 |
2.3.1 一般性经济金融功能 |
2.3.2 特有的经济金融功能 |
2.4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目标 |
2.4.1 农业政策性金融经营目标的类型 |
2.4.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目标 |
2.5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原则 |
2.6 发展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假设 |
第3章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比较分析 |
3.1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3.2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结构的比较分析 |
3.3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活动的比较分析 |
3.3.1 几个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
3.3.2 几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
3.4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性质和职能的比较分析 |
3.5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利率与利益补偿的比较分析 |
3.6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
第4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分析 |
4.1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分析 |
4.1.1 原始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4.1.2 传统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4.1.3 改革中的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4.1.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历程 |
4.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分析 |
4.2.1 机构设置不全 |
4.2.2 资产负债失衡 |
4.2.3 潜在的风险大 |
4.2.4 功能发挥受限 |
4.2.5 利益补偿不足 |
4.2.6 外部环境不佳 |
第5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
5.1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5.1.1 外部原因 |
5.1.2 内部原因 |
5.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产生的影响分析 |
5.2.1 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
5.2.2 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
5.2.3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5.2.4 对商业金融的影响 |
第6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组织模式 |
6.1 组织结构与有效管理 |
6.2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理 |
6.2.1 纵向层次结构设计 |
6.2.2 横向部门结构设计 |
6.3 组织模式的选择分析 |
6.3.1 组织模式的类型 |
6.3.2 组织模式的选择 |
6.4 组织模式的构建设想 |
6.4.1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政策性特征 |
6.4.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模式构建 |
第7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营机制 |
7.1 资金筹措机制 |
7.2 贷款投放机制 |
7.2.1 小额农贷运作机制 |
7.2.2 项目贷款选评机制 |
7.2.3 收购贷款管理机制 |
7.3 业绩评价机制 |
7.3.1 定量指标考核 |
7.3.2 定性分析评价 |
第8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机制 |
8.1 内部监管机制 |
8.1.1 自我约束 |
8.1.2 内部监督 |
8.2 外部监管机制 |
8.2.1 政府的监管 |
8.2.2 部门的监管 |
8.2.3 监事会监管 |
8.2.4 社会的约束 |
8.3 监管体系设计 |
第9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
9.1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区域发展战略 |
9.1.1 农业政策性金融区域发展战略的经济基础 |
9.1.2 贫困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
9.1.3 农业主产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
9.1.4 大中城市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
9.1.5 沿海开放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 |
9.2 农业经济国际化与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
9.2.1 农业经济国际化与中国农业政策调整 |
9.2.2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金融政策调整 |
9.3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趋势预测 |
9.3.1 完善经营机制阶段 |
9.3.2 业务迅速发展阶段 |
9.3.3 商业化发展阶段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运用 |
10.2.1 改造组织机构 |
10.2.2 调整业务范围 |
10.2.3 健全运营机制 |
10.2.4 优化市场环境 |
10.2.5 规范法律制度 |
10.2.6 完善监管措施 |
10.3 还需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的实证研究Ⅱ——对四川省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地区间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与结果 |
2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资金运行的比较分析 |
2.1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规模与结构分析 |
2.1.1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规模增速不一, 农业主产区相对不利 |
2.1.2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用结构转变, 农业主产区的不合理 |
2.1.3 收购贷款、加工贷款和开发贷款非均衡发展 |
2.2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质量与效益分析 |
2.2.1 贷款的物资保证率均逐步提高 |
2.2.2 三地的收息率和利息收回率各不相同及其原因 |
3 农业政策性资金运行特征及其经济根源 |
3.1 德阳市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规模增速快、结构趋于合理、资金收益率高 |
3.2 内江市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行规模增速慢、结构单一、资金收益率低、农业开发乏力 |
3.3 雅安地区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行规模 |
4 区域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1 区域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
4.1.2 各类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不当 |
4.2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的策略选择 |
4.2.1 大中城市区要突出重点与稳定规模 |
4.2.1 农业主产区既要保收购, 又要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 |
4.2.3 贫困地区要解决“瓶颈”与开发优势资源并重, 并体现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 |
(10)五大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对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扭转盈利下滑的十条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向商业银行转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下滑的主客观原因 |
采取有效措施, 扭转盈利下滑的建议 |
四、加强收息管理 提高粮棉油贷款收息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农发行D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宫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2]“三农”金融产品比较分析调研报告[J]. 农行湖北分行"三农"产品调研组,章跃进,田晖.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8(09)
- [3]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研究 ——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D]. 段玉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4]农业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曲政. 贵州大学, 2006(12)
- [5]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及实证研究[D]. 张孝成. 西南农业大学, 2002(01)
- [6]农业发展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具体建议与对策[J]. 李高奎. 生产力研究, 2002(03)
- [7]何林祥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何林祥.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1(11)
- [8]当前农发行利率政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郑晓宁,宋晓青. 青海金融, 2001(01)
- [9]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行的实证研究Ⅱ——对四川省大中城市区、农业主产区和贫困地区间的比较分析[J]. 蒋远胜,白永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04)
- [10]五大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对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扭转盈利下滑的十条建议[J]. 郑良芳. 青海金融, 2000(06)
标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