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固沙植被论文_李云飞,谢婷,石万里,李小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固沙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土壤,水分,群落,灌木,固沙林,入渗。

人工固沙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谢婷,石万里,李小军[1](2019)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矿化是调控土壤碳库时空格局、土壤碳收支平衡和植物养分供应的重要过程,植物残体和凋落物分解释放CO_2直接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了不同类型凋落物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植于1956年的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凋落物添加显着促进了有机碳矿化,添加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凋落物后,CO_2-C最大矿化速率分别增大了6.94、5.17、3.46倍,0~5 cm层土壤是5~10 cm层土壤的1.09、1.55、1.22倍;CO_2-C累积释放量分别增加了3.73、3.38、2.34倍,0~5 cm层土壤是5~10 cm层土壤的1.17、1.30、1.57倍。凋落物对有机碳矿化的促进作用与温度和水分密切相关,25℃时,CO_2-C平均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速率、累积碳释放量分别是10℃的2.21、3.60、2.21倍,而含水量10%时,CO_2-C平均释放速率、最大释放速率和累积碳释放量分别是含水量5%时的1.25、1.20、1.25倍。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碳氮含量、碳氮比、木质素比氮和土壤有机碳以及全氮是影响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子。凋落添加土壤后潜在可矿化碳表现为柠条锦鸡儿>油蒿>小画眉草>对照。凋落物添加显着促进了有机碳矿化过程及碳周转,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植物凋落物的输入更有利于土壤碳固存,凋落物对土壤碳库的调控作用受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热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5期)

罗青红,宁虎森,陈启民[2](2018)在《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固沙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固沙林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耦合特征,以揭示植被与土壤相互促进影响的过程,为优化干旱沙区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7~42年梭梭人工固沙林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了11个植被因子和7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9个固沙年限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降维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梭梭林植被恢复不同时段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不同固沙年限林地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植被固沙过程中人工梭梭林系统始终停留在失调衰退阶段,林地植被和土壤均处于损益型状态。提取了5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42年人工梭梭林,可以推测人工梭梭林植被-土壤系统有从衰退型向协调发展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人为抚育管理措施,促进植被土壤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4期)

石薇,王新平,张亚峰[3](2018)在《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对降水和生物结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3种典型的地表覆被类型(藓类结皮、藻类结皮和流沙)土壤为对象,选取发生在7月和9月的两次降水事件,研究浅层土壤(3、5、10cm)水分入渗与再分布过程。结果表明:浅表层3cm深度土壤水分在降雨初期均表现为跳跃式增加,而在降雨中后期由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水势梯度减小,降水入渗速率降低,土壤水分仅呈现小幅波动。在两次降水事件中,藓类结皮和藻类结皮对降水入渗的阻碍作用比较显着,入渗速率表现为沙土>藻类结皮>藓类结皮;从水分再分布看,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致使水分再分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浅层化;降水过程结束后,结皮促进水分的蒸发损失,从而减少植被可利用水分含量。人工固沙植被区广泛发育的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入渗与再分布过程以及土壤水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3期)

赵文智,郑颖,张格非[4](2018)在《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自组织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植被自组织过程研究进展评述的基础上,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格局40年来自组织及种群自疏过程,发现在干旱区,特别是降水量200mm以下的荒漠区,绿洲边缘雨养或者降水和地下水共同维系的沙丘人工植被也会发生自组织过程,原来基本均匀栽植的植被出现斑块化,最大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聚集度在20~30a出现,但种群自疏过程并未遵循随植被发育年龄变化的规律,而与生境与绿洲的距离及生境地下水埋深显着相关。未来应加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条件下植被格局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的研究,也应加强干旱区人工植被自组织过程及其变化等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刘继亮,赵文智,李锋瑞,潘成臣[5](2018)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为了维护绿洲稳定而营建的防护林强烈改变地表生态水文过程,进而影响着地上和地下生物多样性。然而,以往的研究对地上植被关注较多,而对土壤动物研究较少。以张掖绿洲外围人工固沙植被群落和天然固沙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荒漠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天然固沙植被群落转变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显着降低了地表节肢动物数量,但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这在5月份表现尤为明显。植被类型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8月人工柽柳林群落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高于人工梭梭林群落。人工固沙植被恢复显着降低了适应荒漠环境的拟步甲科甲虫,而蚁科和部分蜘蛛的数量显着增加,它们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模式不同决定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不同生境具有强烈的指示作用,如拟步甲科等可指示荒漠生境,潮虫科等可指示梭梭林生境,而蠼螋科和狼蛛科等可指示柽柳林生境。综上所述,人工栽植固沙灌木形成的固沙植被群落导致了一些适应荒漠环境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但也为更多的地表节肢动物类群提供了适应栖居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等,从而提高了地表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定海,李新荣,陈永乐[6](2016)在《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固沙灌木影响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木是我国沙漠地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类型,固沙灌木的存在有益于沙丘的固定进而有利于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基于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50多年的人工植被区长期观测研究,建立生态-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地区固沙灌木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固沙灌木的建立改变了沙区原有的生态-水文过程,在固沙灌木建立40多年后,固沙灌木的盖度和深层土壤水分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灌木盖度逐渐稳定在(10±0.9)%左右,而深层土壤水分稳定在(2.58±0.2)%左右。因此,在年均降雨量为186mm的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土壤水分的最大植被承载力为:灌木和生物土壤结皮的盖度分别维持在10%和60%,深层土壤水分维持在3%左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李刚,赵杰才[7](2016)在《基于较大降水事件的人工固沙植被区植物水分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为了探究较大降水事件后两种常见人工固沙植物柠条与油蒿的水分来源差异,分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和植物茎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并采用直接对比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对植物水分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83δ~(18)O+5.64(R2=0.91).降水δ~(18)O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生长季前期与后期δ~(18)O值相对较高,生长旺盛期δ~(18)O处于较低水平.浅层土壤水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δ~(18)O值变幅减小且呈减小趋势.在降水后第一天,柠条和油蒿分别对40~80与20~60 cm土层土壤水利用比例较高,利用比率分别为56.1%和56.4%.降水一周后,柠条与油蒿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柠条和油蒿对0~40和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2.5%和10%.表明在较大降水事件后,柠条和油蒿会通过调整水分利用策略来积极适应干旱环境.(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智慧,晋勇,高云昌,邢存旺,马增旺[8](2015)在《人工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特性。该文对稳定性概念的发展以及人工植被和防风固沙林的群落稳定性进行了综述。稳定性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即维持现行状态的能力;二是系统的恢复能力,即当干扰消除后恢复到现行状态的可能性。人工植被群落稳定性的研究应主要针对系统功能,其实质是植被的可持续性。而防风固沙林群落稳定性应能体现其沙漠化的环境条件和防护功能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杨昊天,李刚[9](2015)在《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及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干旱区固沙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了解其动态变化特征对沙区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EnviroSMART土壤水分监测系统,于2009—2013年对宁夏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动态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降水对土壤水分状况及动态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土壤水分总体处于过度消耗状态,在非生长季,土壤水分没有明显的回升现象。(2)生长季初期(4—5月)为土壤水分弱消耗阶段;生长旺盛期(6—8月)为土壤水分快速消耗阶段,水分变化波动较剧烈,空间异质性最强;生长季末期(9—10月)的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呈"S"形变化趋势,浅层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深度,200cm深度土壤含水量较低且年际间变化不大(1.53%~2.10%)。湿润年份土壤水分剧烈变化的土层深度为0~100cm,而干旱年份为0~20cm。(4)相对于干旱年份,湿润年份的土壤含水量不但较高,而且水分变化波动较为剧烈。当土壤水分较低时,其变异性会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试验区灌木盖度在5年间呈下降趋势,一年生草本受降水量影响年际变化较大。受降水时空分布影响的土壤水分是沙坡头人工植被演替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4期)

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周全来,王永翠[10](2014)在《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科尔沁沙地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在植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含量、蒸散量和植被盖度的综合分析,优选出可以维持较好的土壤水分状况、形成有效的植被盖度和保障稳定固沙效果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初期的配置模式。结果表明:7种人工固沙配置模式处于人工固沙林定植初级阶段,沙地土壤含水量维持在2.32%~3.41%,基本满足固沙植被水分需求。但在降雨量较低的月份,部分固沙模式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低水平,影响固沙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7种人工固沙植被配置模式蒸散量占同期降雨量94%以上,基本能够维持土壤水量平衡。柠条纯林(525株/hm2)、山竹岩黄芪+沙蒿混交(沙蒿2 800株/hm2、山竹岩黄芪500株/hm2)、山竹岩黄芪(3 300株/hm2)的人工固沙配置模式适合初期建立的固沙工程应用。虽然山竹岩黄芪纯林(3 300株/hm2)固沙模式盖度较高,防风固沙效果好,但由于土壤耗水大,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密度。由于小叶杨纯林(1 350株/hm2)的固沙模式土壤耗水较高、植被盖度低,在固沙初级阶段,相对其他6种固沙模式,综合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人工固沙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固沙林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耦合特征,以揭示植被与土壤相互促进影响的过程,为优化干旱沙区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7~42年梭梭人工固沙林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了11个植被因子和7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9个固沙年限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降维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梭梭林植被恢复不同时段的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不同固沙年限林地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植被固沙过程中人工梭梭林系统始终停留在失调衰退阶段,林地植被和土壤均处于损益型状态。提取了5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42年人工梭梭林,可以推测人工梭梭林植被-土壤系统有从衰退型向协调发展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人为抚育管理措施,促进植被土壤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固沙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飞,谢婷,石万里,李小军.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凋落物添加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9

[2].罗青红,宁虎森,陈启民.人工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林固沙过程中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J].中国沙漠.2018

[3].石薇,王新平,张亚峰.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对降水和生物结皮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8

[4].赵文智,郑颖,张格非.绿洲边缘人工固沙植被自组织过程[J].中国沙漠.2018

[5].刘继亮,赵文智,李锋瑞,潘成臣.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6].张定海,李新荣,陈永乐.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固沙灌木影响深层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研究[J].生态学报.2016

[7].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李刚,赵杰才.基于较大降水事件的人工固沙植被区植物水分来源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6

[8].张智慧,晋勇,高云昌,邢存旺,马增旺.人工固沙植被群落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技.2015

[9].王艳莉,刘立超,高艳红,杨昊天,李刚.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及空间分布[J].中国沙漠.2015

[10].蒋德明,张娜,阿拉木萨,周全来,王永翠.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优化配置模式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4

论文知识图

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的...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的...生物土壤结皮孔隙率与孔径分布0~200 cm各层土壤水分半方差图一3盐池县土壤类型图沙坡头地区1996年降水量逐月分布图

标签:;  ;  ;  ;  ;  ;  ;  

人工固沙植被论文_李云飞,谢婷,石万里,李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