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代前中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代前中期,北直隶县政,地方社会,名宦评定
明代前中期论文文献综述
甄鹏[1](2019)在《明代前中期北直隶的县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县是明代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在整个行政系统中“位低”却“职重”。“郡县治,天下安”,县政有序运行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条件。北直隶各县在元末明初、“靖难之役”两次战乱中社会遭受重创,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围绕恢复和开发北直隶的议题,明朝对北直隶的省级政区、州县级别和职官人数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为县政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北直隶县政主要包括农桑与学校、教化与秩序、水利与营建、赋役与赈灾等四个方面。永乐迁都之后北直隶地区京畿地位的奠定,也为县政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京畿重地和边疆要地的双重地位、从明初到明中期时代发展的变化,使北直隶县政在共性之中呈现出某些特征。知县作为县政的施政主体,在履行官府职责的同时也吸纳地方精英参与县政,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的良性发展。地方精英在在参与县政时逐渐掌握了对知县为政的评判权,并由此建立了一套名宦评定的标准。北直隶知县入《名宦志》的两大标准是政绩和品德,但由于各地社会情况的不同,在记录名宦事迹时呈现出地区差异,部分名宦事迹记载存在详略不同的现象。同时,由于评定过程中人的因素始终存在,名宦标准出现固定性和变动性并存的情况。为论证名宦入志的合理性,通过书写塑造名宦形象的行为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通过对北直隶县政的梳理和地方社会的考察,可以发现北直隶社会在洪武至正德时期的154年时间内,呈现稳定和动荡交替出现的状态。以成化为分界线,在成化之前北直隶社会处在抹平战乱创伤的恢复期,成化之后地方社会摆脱战争影响进入发展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田雨[2](2017)在《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粮具有"任土作贡"的性质,北运白粮则是明代重役的代表。起初,江南五府距京城路途较近,明廷又以粮长制作为组织形式佥征大户承担重役,并未危及小民。但随着朱棣迁都,京城与五府间转运空间距离变长,白粮重役规模不断扩充。运输距离的激增致使运输白粮的地方应役人户所附带的财政责任被不断追加。由于大户多逃避白粮役并将其转嫁于小民,加之各种逃避赋役形式迭起,明廷采取措施抑制世充粮长在地方上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即废除有关粮长专业人户并褫夺他们常年把持的白粮等重役的佥点科派之权。明中期开始白粮又以"户"的形式轮充与朋充,以政令的形式使这种重役由专门针对大户的负担转变为"里甲"全体人户共同负担,可以说明代北运白粮重役征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7年04期)
陈巍[3](2017)在《明代前中期江西地区讲学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讲学活动,是学术传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明代的讲学活动,人数众多,持续时间很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江西,宋代就是理学重地,重视理学的特征明代前中期得到了延续。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江西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等内部因素,以及明代前中期主要的文化政策等外部因素,来具体考察明代前中期江西讲学活动的兴起原因,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这一时期,江西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着名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讲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例如吴与弼、胡居仁、娄谅、罗伦、张元桢等。他们的讲学活动是这一时期江西地区讲学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本文要把握的要点之一。第叁,在讲学的活动中,书院是讲学主要场所,其兴衰过程是讲学活动发展的另一个侧面,所以本文准备以江西地区着名的白鹿洞书院为例,探究其兴废过程,从江西官员与书院关系、书院与科举关系等角度对这一时期江西的讲学活动进行更全面的把握。最后,根据前叁章的论述和分析,联系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时期江西地区讲学活动的传承性、讲学内容和方式的一些特征和变化,以及在学术思想方面所表现出的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这一重要特点,并总结这一时期的讲学活动对于明代后期江西文化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5)
王宝全[4](2016)在《明代前中期京军役占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军是明朝军事上的核心力量,是明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军事支柱,承担着内卫京师、外出征战的重要职责。洪武、永乐时期,京军从形成到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战斗力与日俱增,明初几次大规模战争,皆赖京军。洪武、永乐以后,由于承平日久,使得统治者及统治集团内部腐化堕落现象日益严重,京军成为役使的对象。统治者、勋戚权贵、宦官大量的役使京军,侵占屯田、草场,克扣军士月钱,京军中精锐军士不堪重负出现大量逃亡,导致京军兵额锐减,操阅废弛,战斗力低下,京军逐渐衰微。京军虽经多次变革,但其结果都是不尽人意。京军中严重的役占问题,在损害京军的同时,也加速了明朝覆亡的脚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25)
秦博[5](2015)在《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明代"文武兼才"国家教育制度的推行及"偃武兴文"社会风气的兴起,明初武职的文化教育活动业已发展,至明中叶呈蓬勃之势。自勋贵到千百户的各级武臣及其子弟迅速摆脱短文少礼的尴尬处境,与此同时,具备高级文化素养的武官亦不断涌现,武职的"文教化"成为显着的社会现象。明中叶以降"以文统武"机制形成,进一步刺激武职文教进程,武臣们积极参与举荐、武举甚至科举,谋求家族的多元化发展,并努力渐染文雅,通过融入士大夫文化圈来维护自身社会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明代武职世袭禁锢有所松动,而武官群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多元化倾向渐趋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期刊2015年00期)
王蔷[6](2015)在《明代前中期河套与边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明朝自建国到隆庆年间,明蒙双方围绕河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争夺与防御的军事活动,并梳理了河套问题对明朝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明朝历代统治者对蒙古部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明朝建国之初,尚能够对河套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北边局势相对稳定。但宣德后,明朝北边防线大幅度内缩,到英宗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后,蒙古部族开始陆续入据河套,并以河套为据点频繁入掠明边。为此,明廷于成化、弘治年间展开了多次“搜套”、“剿套”的活动,企图在河套地区形成无人区,来巩固明朝的北边防线。正德年间,朝廷中已有人提出复套的建议,但并未被武宗所采纳,直到曾铣于嘉靖年间再次提出复套建议后,才被明廷所采纳。就当曾铣准备在北边大力实施复套大计之时,由于世宗多疑及阁臣间的斗争,复套之议失败。此后,嘉靖采取闭关拒贡的政策来应对蒙古,使得明蒙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隆庆年间,明蒙间达成了通贡互市的隆庆和议,才使明蒙间紧张的关系得以缓和,明蒙此后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河套地区的经济在此时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本文在查阅、搜集、整理大量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对明朝前中期河套与北部边防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叙述了明代前中期河套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3)
田靖[7](2015)在《简述明代前中期大同防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同作为明代北方边境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以京师防御为中心的北边防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明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大同地区的防御系统,从而更好的防御来自蒙古势力的南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01期)
喻堰田[8](2012)在《明代前中期西北四镇边粮来源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西北设置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并广置边堡,重兵防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给政府造成了边粮供给的困难。为解决边粮供应难题,明初边粮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屯田粮,二是民运粮,叁是开中,四是京拨年例银购买,其各自在边粮供应中的比重与作用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边粮是明代整个北边防御体系的物资基础,是军队能否长期驻守,在军事冲突中制胜,并维持西北安稳局势的重要因素和保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0期)
刘志华[9](2012)在《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研究(1368-1522)》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讲学活动是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参照之一。明代前中讲学活动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中后期相比,但就社会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来讲,无论对后来的阳明心学的发展和繁盛,还是对于后来讲学运动高峰的出现,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对明代前中期经济、政治、思想、文教政策等社会背景的讨论,宏观的把握讲学活动所展开的大背景,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纵观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影响。其次,以这一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位讲学大家,如开明代讲学活动之先河的曹端、开创河东学派的薛瑄、兼采朱陆之长而成为王学之发端的吴与弼、“刊落浮华,一趋本实”的道学典范胡居仁,和开创江门一派成为理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人物陈献章的讲学活动为着眼点研究这一时期讲学的整体特征以作为文章的横向主线。最后,第叁章通过对以上纵、横交织所勾勒出的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完整画卷的论述和分析,明确明代前中期(1368-1522)的讲学活动的主要特点,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理学式微与心学发展的脉络,总结这一时期对明代中后期的讲学运动的展开以及学术思想的转型所起到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2-04-18)
刘志华[10](2012)在《明代前中期陈献章讲学活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从孔子时期就已经存在的进行教育以及进行文化思想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研究各朝代讲学活动,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明代的讲学大家中,陈献章的地位尤为重要。他的讲学活动不仅开启了江门学派,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也是明代思想从理学向心学转向的关键环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明代前中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粮具有"任土作贡"的性质,北运白粮则是明代重役的代表。起初,江南五府距京城路途较近,明廷又以粮长制作为组织形式佥征大户承担重役,并未危及小民。但随着朱棣迁都,京城与五府间转运空间距离变长,白粮重役规模不断扩充。运输距离的激增致使运输白粮的地方应役人户所附带的财政责任被不断追加。由于大户多逃避白粮役并将其转嫁于小民,加之各种逃避赋役形式迭起,明廷采取措施抑制世充粮长在地方上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即废除有关粮长专业人户并褫夺他们常年把持的白粮等重役的佥点科派之权。明中期开始白粮又以"户"的形式轮充与朋充,以政令的形式使这种重役由专门针对大户的负担转变为"里甲"全体人户共同负担,可以说明代北运白粮重役征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代前中期论文参考文献
[1].甄鹏.明代前中期北直隶的县政与地方社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田雨.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社会科学辑刊.2017
[3].陈巍.明代前中期江西地区讲学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王宝全.明代前中期京军役占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5].秦博.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5
[6].王蔷.明代前中期河套与边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7].田靖.简述明代前中期大同防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5
[8].喻堰田.明代前中期西北四镇边粮来源浅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刘志华.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研究(1368-1522)[D].黑龙江大学.2012
[10].刘志华.明代前中期陈献章讲学活动初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