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摩擦论文_张晓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日贸易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贸易,中日,日本,中国,贸易壁垒,中美。

中日贸易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燕[1](2016)在《浅谈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被称为全球贸易"压舱石"。而日本又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两个国家都无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着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而持续加剧。贸易摩擦的特点主要以程度不断加深、范围更加扩大、数量逐渐增多为主。事实证明,中日间贸易摩擦的加剧会使两国两败俱伤。因此,面对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把风险个损失降到最低,是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探究了近期中日贸易出现摩擦日本和中国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对解决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6年08期)

封韬[2](2011)在《中日贸易发展与贸易摩擦以及中国的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贸易关系非常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018.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叁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进口的贸易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然而,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因素,中日贸易争端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数据,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如下六个部分对中日贸易摩擦与中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与贸易摩擦的基础理论。介绍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摩擦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中日贸易发展概述。通过叁个时间阶段即战后中日经贸关系的形成、1978-2000年中日贸易的发展和2001年以来中日贸易的发展,对中日贸易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战后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及贸易领域的变化。第四部分,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着重分析中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其中,中日农产品摩擦的主要特点是摩擦涉及范围极其广泛、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化发展、贸易摩擦的损害涉及面广;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有日本检查制度过于苛刻、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农产品缺乏竞争力、WTO规则不够完善等。第五部分,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着重分析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其中,中日工业品摩擦的主要特点是纺织业摩擦逐渐减少、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严重;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保护国内纺织业的发展、日本产品质量下降、日本国内经济低迷等因素。第六部分,中日贸易摩擦的影响与对策。论述了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与对策。中日贸易摩擦对两国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应当采取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出口市场、大力发展内需、进一步加强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政策措施,尽可能地化解和应对贸易摩擦。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进一步,通过收集大量的最新资料和数据,对中日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归纳总结了中日贸易摩擦的特点,分析了中日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中日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可供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对日贸易企业参考。但是,由于作者理论基础薄弱,日语水平不高,因而对日本学者及其他国家学者的观点了解不多,影响了对有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所有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1-11-01)

张海虹[3](2011)在《中日贸易摩擦的危害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陈述了中日贸易摩擦的危害,尝试提出了我国应对此摩擦的策略。前者主要是:贸易摩擦给双方的相关行业带来很大损失、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日本在华投资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扩大内需,拓展国内市场、实行标准化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探索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合作与沟通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1年17期)

柳剑平,张兴泉[4](2011)在《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差异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1995~2009年间中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进行统计上的比较,结合中美、中日贸易摩擦的状况,进一步证实产业内贸易水平与贸易摩擦之间的反向关系。产业结构的差异对中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均消费差异、产业规模差异以及经济外向度差异与两者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而对华FDI与两者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但影响的强弱则大有区别。只有缩小中美两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才能有效提高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并逐步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王茁[5](2009)在《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日贸易摩擦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的特点。事实表明,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升级会使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成功(教育)》期刊2009年09期)

杜金东[6](2009)在《中日贸易摩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以经验研究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了中日贸易摩擦的影响和原因。本文认为,贸易摩擦对中日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同时贸易摩擦的正确应对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本文认为,中日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不同是中日贸易摩擦的背景,中日双边贸易的相对平衡和中日经济的高度融合减轻了中日贸易摩擦的强度和烈度,人民币升值对中日贸易摩擦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博弈是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部门利益对中日贸易摩擦影响比较大。中日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占中日贸易摩擦的较高比例,本文重点分析了这种类型的中日贸易摩擦。本文对日本对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日鳗鱼出口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日本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鳗鱼的对日出口,但是我国针对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采取的应对政策有助于我国鳗鱼的对日出口。随着我国出台的相关农产品技术标准逐步完善,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限制效果将会越来越不明显。本文认为,中日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在农业部门的竞争力是比较弱的,农业对于日本的优势只是相对的、中日间技术标准体系存在差异、中国生产企业和出口产品本身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中日贸易摩擦的情况与特点,认为总体来看由贸易救济措施引起的中日贸易摩擦较少、中日贸易摩擦形式主要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中日贸易摩擦多集中于农产品和纺织品、中日贸易摩擦与欧美相比数量较少、中国较多采用特别关税和反倾销手段应对中日贸易摩擦。本文提出了中日贸易摩擦的对策。本文认为,要减少和解决贸易摩擦,应该正确认识当今的贸易摩擦、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应对由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本文认为中国可以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加以研究,积极应对。(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09-05-01)

赵辰辉[7](2008)在《中日贸易摩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关系不断的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日本频繁发起各种对华贸易争端,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到较大损失。基于对国家利益和贸易公平的关注,作者选择将中日贸易摩擦作为论文题目,在肯定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必然性的前提下,期望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究中日贸易摩擦的产生根源,提出预警、应对、减少贸易争端的策略及思路。根据这个研究目标,本文采用了理论、实证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的梳理了贸易保护理论,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中日贸易摩擦的现状及主要特征,对比分析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摩擦,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此基础上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利益集团因素、我国出口企业自身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中日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我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叁个角度给出中日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目前我国关于中日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以及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分析。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中日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通过双边贸易谈判敦促日本在新的国际形式下彻底转变观念;消除双边贸易统计误差,化解中日宏观经济摩擦;建立双边贸易预警机制。贸易保护理论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持续发展:传统贸易保护理论阶段与新贸易保护理论阶段。两个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1)传统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2)新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夕阳产业保护论、保护就业论、非经济目标论、公共关系理论。所有这些贸易保护理论,无论其合理性如何,其根本的出发点都是自身的利益的考虑。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中日双边贸易关系经历了叁个主要发展阶段: 1950~1972年,民间贸易开启中日贸易的发展历程; 1972年~20世纪80年代,邦交正常化推动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技术合作成为必然。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多为产业间贸易,日本向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向日本的出口则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日两国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此起彼伏。中日两国之间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纺织品、服装、化工产品等几大行业。表现形式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的知识产权纠纷、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反倾销等。自1993年初中日第一起中日贸易摩擦案至今,中日贸易摩擦历经了两个高发期:(一)1993年~1996年,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均为日方发起,其形式以反倾销、保障措施、限制措施为主,涉案产品也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日方主要利用WTO基本规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我国的应对措施也相对简单。(二)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的贸易摩擦仍以日方发起为主,且摩擦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以技术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等为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和策略仍显不足。中日贸易摩擦的主要特征:摩擦形式多种多样、日方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贸易摩擦发生在日日贸易之间。对比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中欧、中韩贸易摩擦,得出如下结论:中日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都存在政治因素,但日方更多是由于其国内的政治目标而发起贸易争端;相较与中欧贸易摩擦,引起中日贸易摩擦的因素更加繁杂,且中日之间与中欧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与中韩贸易摩擦不同,中日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基于中日贸易摩擦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利益集团因素、我国出口企业自身因素等四个方面的根源,建议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叁个方面积极进行应对,以期将我国出口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8-06-05)

陈小莹[8](2008)在《用技术合作消除中日贸易摩擦》一文中研究指出UNL研究所坐落在东京市中心偏东南的五反田街区,这个研究所背靠数个日本财团,是日本信息技术界的“风向标”。研究所的所长就是全球计算机界的泰斗级人物——坂村健(Ken Sakamura)。 坂村健所研究创立的TRON计算机系统结构甚至比微(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08-05-08)

刘迪[9](2008)在《中美、中日贸易摩擦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已逐步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其中中美、中日贸易摩擦格外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认为:中美、中日贸易摩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因此,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来的双边贸易才能在"摩擦中求发展",取得"双赢"的局面(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王维金[10](2007)在《谈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及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贸易摩擦是以中日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其前提和背景的,从总体上而言,中日两国在发展阶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两国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双方互相合作应能为双方带来巨大利益。随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加深,贸易摩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较难避免的,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摩擦,尽量减少损失,是我们更应注意的。本文主要从发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并简要探讨了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期刊2007年08期)

中日贸易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两国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贸易关系非常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018.5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作为中国第叁大贸易对象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中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发激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进口的贸易壁垒,通过各种政策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及工业产品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使得双方贸易摩擦不断,对中日贸易乃至两国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然而,由于法律不健全等因素,中日贸易争端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研究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对于发展中日贸易,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数据,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如下六个部分对中日贸易摩擦与中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与贸易摩擦的基础理论。介绍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摩擦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中日贸易发展概述。通过叁个时间阶段即战后中日经贸关系的形成、1978-2000年中日贸易的发展和2001年以来中日贸易的发展,对中日贸易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战后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及贸易领域的变化。第四部分,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着重分析中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其中,中日农产品摩擦的主要特点是摩擦涉及范围极其广泛、贸易壁垒形式多样化发展、贸易摩擦的损害涉及面广;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有日本检查制度过于苛刻、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较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我国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农产品缺乏竞争力、WTO规则不够完善等。第五部分,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着重分析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其中,中日工业品摩擦的主要特点是纺织业摩擦逐渐减少、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严重;中日工业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保护国内纺织业的发展、日本产品质量下降、日本国内经济低迷等因素。第六部分,中日贸易摩擦的影响与对策。论述了中日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与对策。中日贸易摩擦对两国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应当采取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出口市场、大力发展内需、进一步加强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政策措施,尽可能地化解和应对贸易摩擦。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前进一步,通过收集大量的最新资料和数据,对中日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归纳总结了中日贸易摩擦的特点,分析了中日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中日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可供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对日贸易企业参考。但是,由于作者理论基础薄弱,日语水平不高,因而对日本学者及其他国家学者的观点了解不多,影响了对有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所有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日贸易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燕.浅谈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6

[2].封韬.中日贸易发展与贸易摩擦以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张海虹.中日贸易摩擦的危害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1

[4].柳剑平,张兴泉.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差异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

[5].王茁.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浅析[J].成功(教育).2009

[6].杜金东.中日贸易摩擦研究[D].南开大学.2009

[7].赵辰辉.中日贸易摩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8].陈小莹.用技术合作消除中日贸易摩擦[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

[9].刘迪.中美、中日贸易摩擦比较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王维金.谈中日贸易摩擦的原因及策略[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第一篇 华商经营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入世对...

标签:;  ;  ;  ;  ;  ;  ;  

中日贸易摩擦论文_张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