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共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共识,相对主义,伦理道德,伦理,人类,核心价值观。
道德共识论文文献综述
龙书芹[1](2019)在《公众对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的认知:共识与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3年、2017年的两轮江苏道德状况调查和全国道德状况调查,分析社会大众对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认知和评价差异。在区域比较上,2013年和2017年的特点比较类似,社会大众对诸伦理道德问题及其严重性程度的认知和评价所呈现的显着差异都表现为江苏的状况比全国严重,江苏民众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的晴雨表,那些被认为严重性程度较高的伦理道德问题,江苏会表现的更加尖锐。在时序比较上,诸伦理道德问题在2013-2017年的比较中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着改善,但江苏和全国的改善重点和程度均有不同。前者主要侧重于个人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及组织伦理道德问题,后者的侧重点是与权力与公平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及个人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从程度而言,诸伦理道德问题在全国范围的改善程度不及江苏。(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9年05期)
牛俊美,杨振动[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职业共识与差异——基于叁次全国大调查的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轮全国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诸职业群体在伦理道德方面已经形成许多共识,同一性是其基本方面;但由于历史与现实伦理境遇殊异,诸职业群体在整体道德气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职业群体间伦理道德发展不平衡乃至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为建构和谐伦理关系,不仅应在全社会营造充满伦理关怀的良好氛围,引导诸职业群体走向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理性的道德态度,还应当实施叁大战略: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诸职业群体,尤其是农民、无业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工人和小生意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中间机制的作用,凝聚职业共识,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培育实体伦理精神,提升职业之间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加深社会各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樊浩[3](2019)在《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至2017年持续10年的叁轮全国调查、四轮江苏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流和信息链及其精神哲学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大众的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已经形成。文化共识的要义一言概之:伦理型文化的共识,其核心是关于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形态的共识。这一文化共识从叁个维度展现。一是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伦理道德传统的文化认同与回归期待;对于伦理道德优先地位的文化守望;对于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信心,它们从传统、现实、未来叁个维度呈现关于伦理型文化的共识。二是"新五伦"—"新五常"的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共识: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新五伦",爱、诚信、责任、公正、宽容的"新五常",呈现"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叁是伦理实体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家庭伦理守望中问题意识由道德品质向伦理能力的转化、分配公正与社会伦理实体的文化认同、干部道德与国家伦理实体的认同,形成家庭—社会—国家叁大伦理实体的文化共识。这叁大共识展现出中国伦理型文化"认同—转型—发展"的精神谱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贺衡艳[4](2019)在《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视角探讨道德共识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形成道德共识建设的研究,先后从国内外学者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研究、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分析视角,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们的生活细微处能反应出来,但由于道德价值主体的统一性、市场经济运行开放性的合理性基础,促进现代社会道德共识达成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4期)
刘亦凡[5](2019)在《1688年革命与英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共识危机”——休谟《道德和政治论集》的思想史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688年革命后,英国开启了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但辉格党和托利党在如何重建英国政治秩序的问题上爆发了意识形态争论,产生了现代国家建设的"共识危机"。休谟于18世纪40—60年代出版的《道德和政治论集》,可视作针对这一危机的学理考察和政治回应。休谟敏锐地将"原则党派"作为一个"现代"政治现象加以分析,并从1688年革命后的政体特点和汉诺威王朝统治权利两方面入手,澄清了"共识危机"的性质、原因和论战结构。休谟的政治和学理洞见,既有助于理解英国道路的"危机"与1688年革命遗产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革命正当性、历史-政治共识、成功的现代国家建设这叁组问题在政治理论和现代政治史上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贺衡艳[6](2019)在《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形成道德共识建设为研究对象,简要对道德相对主义对立面的有关学说进行梳理,展开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评价及超越思考。道德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存在的形式,尤其社会的积极、消极影响,总结出道德共识的特征以及形成道德共识的原则,在肯定道德相对主义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本质以及在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提出寻找建立道德共识的途径来帮助现代人摆脱道德相对主义困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3期)
张耀南[7](2019)在《论“可久可大可新”之作为“中华共识”——“华学道德说”之辨析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仅视"中华文化"为"道德文化",是片面的。"中华文化"有"道德"之一面,但并非仅为"道德文化"。倡导"道德文化"者,以儒家为主;此外又有释家,倡导"智慧文化";尚有道家与道教,倡导"身体文化"。儒、释、道叁家有共同目标,曰"可久可大可新"。各家各派之别,乃路径之别,非目标之别。儒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德修"或"修性";释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智修"或"修心";道家与道教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体修"或"修命"。路径不同,乃"术"之异;目标相同,乃"道"之同。"中华文化"即此"道同而术异"之文化体系,非仅为"道德文化"也。(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谈际尊[8](2019)在《“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道德国情",探讨人类道德发展前景,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了"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发布会,300多位来自国内外哲学伦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成果发布,携手寻求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的新思想、新路径。会议设置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2期)
洪明[9](2019)在《基于正义 建构共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和观点。道德相对主义对人们现实的道德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对大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道德教育应该对道德相对主义作出回应,在方法论层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具有绝对意义的道德价值原则;在方法层面,要培养大学生以正义为前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正义化为道德意义上的"定言命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正义建构共识性道德规范。(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赵浩[10](2019)在《“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东南大学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2月1日,"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郭广银,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赵金松,国际哲学联合会主席Luca M.Scarantino教授,中国哲学伦理学界九位长江学者及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印度、韩国等两百多位专家学者,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出席会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道德共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叁轮全国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诸职业群体在伦理道德方面已经形成许多共识,同一性是其基本方面;但由于历史与现实伦理境遇殊异,诸职业群体在整体道德气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职业群体间伦理道德发展不平衡乃至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为建构和谐伦理关系,不仅应在全社会营造充满伦理关怀的良好氛围,引导诸职业群体走向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理性的道德态度,还应当实施叁大战略: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诸职业群体,尤其是农民、无业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工人和小生意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中间机制的作用,凝聚职业共识,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培育实体伦理精神,提升职业之间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加深社会各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共识论文参考文献
[1].龙书芹.公众对当前中国伦理道德问题的认知:共识与差异[J].学海.2019
[2].牛俊美,杨振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职业共识与差异——基于叁次全国大调查的追踪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樊浩.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年持续调查的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9
[4].贺衡艳.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形成视角探讨道德共识建设[J].山西青年.2019
[5].刘亦凡.1688年革命与英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共识危机”——休谟《道德和政治论集》的思想史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贺衡艳.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
[7].张耀南.论“可久可大可新”之作为“中华共识”——“华学道德说”之辨析与批评[J].广东社会科学.2019
[8].谈际尊.“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述要[J].道德与文明.2019
[9].洪明.基于正义建构共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J].高等教育研究.2019
[10].赵浩.“伦理共识与人类道德发展”国际会议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与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东南大学召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