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迁移累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金属,生物,砖红壤,菌根,橡胶林,沉积物,堆场。
迁移累积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1](2019)在《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省中西部3个煤矿区煤矸石堆场周边污染农田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探讨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中Cd、Hg含量分别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田)的2.20~9.33倍、0.34~2.48倍,86.7%的污染农田中Cd含量水平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煤矿区造成农田污染的重金属元素首要是Cd,其次是Hg,再次是Cu、Cr。调查对应的污染农田排水中Cd含量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或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限值(水作),而Hg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污染农田排水对周边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是Cd、Hg。此外,调查区稻米中Cd、Hg、As含量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的0.74~1.77倍、0.45~1.35倍、0.50~1.16倍,超标率分别为73.3%、33.3%和20.0%,煤矿区污染农田中生产的稻米出现明显的Cd污染及一定程度的Hg、As污染。(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倪妮,宋洋,孔德洋,单正军,蒋新[2](2019)在《生物炭阻控PAHs由土壤向水稻迁移累积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农田土壤上通过水作进行农业生产时,PAHs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向农作物富集,继而进入食物链。因此,降低水田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是减少PAHs由淹水土壤转移进入农作物的重要策略。添加生物炭被看作是降低土壤中PAHs环境风险的有效措施。作物分泌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尤其是对根际中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明确在PAHs污染胁迫和生物炭存在下,7水稻根系分泌物对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和生物炭吸附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是PAHs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的重要前提。本文选取于300℃高温热解而成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1000℃高温热解而成的竹炭(BB),设置对照、0.5%和2%两种添加比例(Control、0.5%CB300、2%CB300、0.5%BB700、2%BB700)开展了水稻盆栽实验。150天后,2%CB300、0.5%BB700和2%BB700处理组中水稻根部中PAHs的富集浓度均发生显着降低,尤其是高环PAHs。BB7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生物有效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因此,竹炭在厌氧环境中仍主要是通过吸附固定的作用达到对污染物的阻控效果。CB3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和生物有效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低分子量有机酸较易使得CB300处理组根际中的PAHs发生解吸,从而提高PAHs的生物有效性。BB700处理组中,PAHs较难发生解吸。根际土壤中与PAHs降解相关的细菌、产甲烷菌以及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均在2%CB300处理组中显着提高。以上结果说明,CB300主要是通过"生物炭强化吸附-根系分泌物促进解吸-生物强化降解"的步骤方式实现了对PAHs的阻控效果。综上所述,在PAHs老化农田土壤上水作,添加高养分含量的低温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农田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的同时,改善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王大鹏,罗雪华,郭澎涛,陈传洋,张永发[3](2019)在《橡胶林氮肥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和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土壤氮库的重要补充,对于维持土壤氮水平和保证作物高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人们对热带季风气候下橡胶林氮肥施用后的残留特征了解还很少。利用微区试验结合~(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橡胶林酸性砖红壤中不同施氮水平下(0、100、200和400 kg·hm~(-2))氮肥的残留、累积和迁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当年根层土壤(0-100cm)残留量为23.36-109.36 kg·hm~(-2),残留率为23.36%-31.85%,施氮量的升高显着增加了肥料氮的残留量;2年后,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根层土壤残留量仅20.45-41.78 kg·hm~(-2),残留率10.45%-20.45%,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了肥料氮残留率;试验第1年(枯水年),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硝态氮主要在根层土壤累积(24.61-172.47 kg·hm~(-2)),而淋洗迁移到深层土壤(100-200 cm)的硝态氮不多(13.89-51.66 kg·hm~(-2))。根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试验第2年(丰水年),不同处理的根层土壤硝态氮累积很少(仅5.39-22.95 kg·hm~(-2))。3个氮肥处理的硝态氮均不同程度地迁移、淋洗到深层土壤,达53.36-201.42 kg·hm~(-2)。深层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橡胶林氮肥施用后的土壤残留率较低,施氮量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硝态氮累积、迁移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何亚群,谢卫宁,王昱杰,王帅,黄勇[4](2019)在《燃煤电厂中速磨煤机内矿物质累积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速磨煤机运行过程中,分离器返料反复研磨会降低磨机处理能力、增加磨机能耗和设备磨损。返料中富集的矿物质在研磨成合格煤粉进入锅炉燃烧后会加剧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为明确矿物质在磨机内部各节点物料中的累积迁移规律,奠定矿物质在线或离线去除的工艺基础,选用高硫煤和褐煤为代表性煤样,利用自制辊磨机进行煤样的循环破碎试验,研究循环破碎中合格煤粉和循环负荷粒度组成、灰分及矿物质变化情况,揭示磨机中矿物质的累积及迁移规律。(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罗松英,梁艺琼,陈碧珊,林梦婷,梁家新[5](2019)在《徐闻南山镇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重金属在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的分布累积及迁移规律,选取了徐闻南山镇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不同部位(根、茎、叶)的重金属质量分数,运用富集因子、生物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表现为铬(Cr)>锌(Zn)>镍(Ni)>铜(Cu)>铅(Pb)>砷(As)>汞(Hg)>镉(Cd),为中等变异程度;除了镍(Ni)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除了铅(Pb)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均超过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说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2)沉积物中砷(As)、铜(Cu)、锌(Zn)、汞(Hg)、镍(Ni)、铬(Cr)富集因子值均>1.5,说明受到轻微人为活动影响;各站位镍(Ni)富集因子值均>5,结合研究区背景,反映了镍(Ni)受到自然和人为输入的共同影响。3)白骨壤体内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根部,而红海榄体内重金属在根茎叶中分布相对均匀。白骨壤根茎叶部位的大多数重金属质量分数远高于红海榄,说明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比红海榄强。汞(Hg)集中分布在植物的叶片部位,且与其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推测汞(Hg)主要通过叶片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与交通运输污染有关。4)不同红树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各异,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镉(Cd)>砷(As)>铜(Cu)>锌(Zn)>汞(Hg)>铅(Pb)>镍(Ni)>铬(Cr),红海榄表现为:镉(Cd)>铜(Cu)>汞(Hg)>锌(Zn)>铅(Pb)>砷(As)>镍(Ni)>铬(Cr)。白骨壤和红海榄对汞(Hg)的运移能力都较强;红海榄对镉(Cd)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都较强,而白骨壤对镉(Cd)富集能力较强,转运能力却较弱,这说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与转运能力不存在正比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范佳明[6](2019)在《大气颗粒物中铅的污染特征及其在植物叶片中的迁移累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是当前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社会各界探讨大气颗粒物治理的同时,颗粒物中有毒成分的研究对于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长叁角南翼中心城市(杭州)作为研究区域,对大气污染高发季节(冬、春季)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铅浓度水平、赋存形态、污染来源以及区域传输进行研究;通过盆栽和水培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不同粒径范围和不同排放源颗粒物中铅在牧草(黑麦草)和蔬菜(小青菜)中的迁移累积特征;最后对浙江省内多个县区小青菜和西兰花可食部分铅含量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大气和土壤铅污染水平与蔬菜中富集铅的相关性,并对各采.样地区蔬菜中铅的大气源贡献水平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杭州地区冬、春季大气铅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中,冬季PMTotal(各分级颗粒物总和)、PM3.3和PM1.1中铅的体积浓度(65.28±38.43、49.05±31.49和28.34±16.29 ng/m3)均高于春季(51.85±9.39、39.70±6.94和20.49±2.96 ng/m3)。大气细颗粒物中生物有效态铅占比高于粗颗粒,春季生物有效态铅占比高于冬季。结合铅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后向轨迹模型研究发现,工业源、燃煤以及尾气排放是杭州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冬季受外源输入影响显着,春季主要来自本地污染排放。(2)通过盆栽和水培实验,研究不同季节、不同粒径范围和不同排放源颗粒物中铅在黑麦草和青菜中的富集情况,发现春季植物对大气铅富集能力强于冬季,温度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影响植物叶面吸收大气颗粒物中铅的重要因素。黑麦草叶表滞尘能力强,对大气粗颗粒中铅具有较强富集能力;青菜受大气颗粒物粒径变化影响较小。亚细胞和组织分布结果表明,黑麦草叶面吸收大气颗粒物铅的主要途径是沉积-浸润-渗透,青菜下表皮气孔对大气细颗粒物中铅的吸收作用较为显着。燃煤飞灰中铅在植物细胞壁的富集比例最高,垃圾焚烧飞灰中铅由植物叶片表皮组织向海绵组织迁移趋势最为明显,燃煤飞灰中铅主要富集于上、下表皮组织。叶片表面铅的富集特征主要与颗粒物尺寸大小、铅浸出特征以及叶表结构(滞尘能力和气孔密度)有关。(3)浙江省内多个县区小青菜和西兰花铅含量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两种蔬菜中铅含量(鲜重)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限值,青菜平均浓度为0.018±0.009 mg/kg,西兰花平均浓度为0.019±0.016 mg/kg。相关性分析和铅稳定同位素源解析结果表明,各地大气源对青菜铅富集的平均贡献率超过70%,西兰花中铅的大气源平均贡献率高达91.53%。(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刘巍,陈效民,景峰,郭碧林,杨之江[7](2019)在《生物质炭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迁移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生物质炭添加对Cd污染土壤中Cd形态、植株对Cd的吸收分配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污染稻田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南省长沙市Cd污染稻田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0,10,20,30,40t/hm~2),分析生物质炭对Cd在土壤中形态转化和水稻器官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通过将土壤中酸溶态Cd钝化为可还原态Cd以减少在水稻器官中的累积,钝化量随着生物质炭增加而增加,土壤酸溶态Cd较CK降低3.83%~19.08%;且茎对根和糙米对茎的转运系数随生物质炭的添加分别降低4.23%~9.30%和1.39%~8.33%;土壤酸溶态Cd含量直接影响糙米中Cd含量,且受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的调控。Cd污染稻田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Cd生物有效性,20t/hm~2生物质炭添加量可以作为研究区周边Cd污染稻田修复的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保冬,张莘,伍松林,李林凤[8](2019)在《丛枝菌根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机制及其生态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专性共生土壤微生物,能够与80%左右的陆地植物建立共生关系。AMF从宿主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以维系自身生长;作为回报,AMF能够帮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和水分。很多研究表明,AM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如贫瘠、干旱、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下,AMF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和解毒过程,并对植物产生保护效应。本文围绕AM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系统评述了金属元素种类及污染程度、宿主植物和AMF种类,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AM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并从AMF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行为的直接作用(包括菌丝吸收和固持,以及改变根际重金属形态等),及AMF改善植物矿质营养促进植物生长从而间接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两方面讨论了AM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的机理,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最后,对菌根技术在农田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9年01期)
石宁,李彦,张英鹏,罗加法,仲子文[9](2018)在《控释肥对小麦/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田间试验研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肥料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损失量、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规律的影响,为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大田试验设置3个处理:(1)不施氮(CK);(2)普通尿素优化施肥处理(OPT,基施50%,小麦返青、玉米拔节50%);(3)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CRF,80%OPT施氮量)。小麦OPT和CRF处理氮用量分别为180和144 kg·hm~(-2),玉米OPT和CRF处理氮分别为210和168 kg·hm~(-2),小麦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 90 kg·hm~(-2)、K2O 60 kg·hm~(-2),玉米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 60 kg·hm~(-2)、K2O 60 kg·hm~(-2),肥源分别为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收获期以及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按照20 cm土层采集0—100 cm土壤剖面土样进行分析,在收获时收集植株叶片及籽粒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并测定其产量。【结果】与优化施肥相比,控释肥在减少20%施氮量的情况下,小麦产量达到7.87 t·hm~(-2),地上部总氮吸收量为209 kg·hm~(-2),玉米产量和吸氮量分别为7.57 t·hm~(-2)和142 kg·hm~(-2),不仅保证了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地上部总氮吸收量,小麦玉米持续施用控释肥还减少了土壤中氮的表观损失量。土层中硝态氮素累积主要发生在40—60 cm土层,控释肥能够有效减少硝态氮在0—100 cm土层中的累积量,同时减缓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的速率。【结论】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中,控释肥能够实现减量施氮不减产,同时减少氮肥损失,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降低环境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0期)
徐艳[10](2018)在《互花米草和芦苇生长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的累积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滩湿地由于其独特的水文条件及沉积物的理化特征承接并累积大量重金属污染物。互花米草和芦苇作为河口典型的湿地植物,在重金属等痕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表铁膜的形成是湿地植物的普遍现象,铁膜的形成对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以及重金属的迁移转化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潮滩湿地周期性的潮汐浸淹决定了湿地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特征的周期性改变,而滩涂高程决定了潮滩植物的淹水时间和淹水频率,这些因素必然影响湿地植物的铁膜产生以及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效性,也会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累积迁移转运产生影响。同时,多变的潮滩环境也使植物组织的分解过程、沉积物和植物之间重金属的交换更加复杂。本文主要研究了野外不同潮滩高程(光滩,低,中,高潮滩)下,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以及互花米草和芦苇中主要重金属(Cu,Zn,Pb,Cr)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不同淹水时间和复合重金属处理对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形成以及重金属累积转运的影响;跟踪测定了两种植物各部位在潮滩的分解动态及分解过程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等。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互花米草和芦苇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受滩涂高程的影响,高潮滩沉积物中会累积较多的Cu、Zn,而Cr更多的在低潮滩累积,重金属主要在根部富集,随高程的变化趋势与沉积物中一致;互花米草对Zn富集迁移能力较强,芦苇对Cu的富集迁移能力较强。两种植物的根系沉积物中Cu和Zn的含量均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Cr的含量在潮位最低的光滩含量最高,Pb含量在各潮位无显着性差异。Pb和Cr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互花米草沉积物Cu和Zn弱酸可提取态的含量在各潮位没有明显差异,而芦苇根系沉积物的弱酸可提取态Cu和Zn在光滩含量最高;两种植物Cu和Zn弱酸可提取态与总重金属含量的比值均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四种重金属在两种植物中均主要积累于根部,其次为茎,叶片中最少。在各潮位中,高潮位的互花米草根和茎中Cu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低潮位的,叶片Cu的含量则在各潮位中无显着性差异;高程变化对互花米草各部位中Zn的含量无显着影响;根部Pb和Cr含量在低潮滩最高,然而茎和叶片的Pb、Cr含量在各潮位没有显着差异。芦苇中根和茎Cu、Pb含量在各潮位无显着性差异,叶片中高潮位较高。Zn在茎和叶片中呈现中潮滩较高的规律。Cr在根部含量随潮位的增加而降低,叶片中与此相反。两种植物对Zn的富集和迁移能力最强,但随高程的变化不明显,Cu的富集能力随高程的增加而降低。互花米草中,四种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低潮滩最高,芦苇中叶片对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基本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在中高潮滩的迁移能力最强。2.室内处理中,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含量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与野外芦苇高潮滩铁膜含量最高的规律相一致。而互花米草铁膜含量最高值出现在中潮滩。复合重金属浓度对铁膜含量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铁膜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主要与铁膜含量有关。本研究用DCB提取法研究了互花米草和芦苇根系铁膜的含量和铁膜中结合重金属的情况,结果显示,中潮滩互花米草的根表铁膜含量最高,而高潮滩芦苇的根表铁膜含量最高。两种植物根表铁膜中Cu和Cr的含量随潮滩高程的升高而显着降低,而Zn和Pb的含量则随高程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室内不同时间淹水的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每日3小时淹水处理下铁膜含量最高,而12小时淹水铁膜含量最低,铁膜中Cu含量在不同淹水时间下呈现与铁膜类似的变化规律,而铁膜中Zn、Pb、Cr的含量变化皆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复合重金属处理下,互花米草根表铁膜含量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铁膜中重金属含量也呈现相似的趋势。3.高潮滩芦苇和互花米草各部位的质量损失率最大,两种植物叶片的质量损失率随埋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b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埋藏的前290天,互花米草中重金属从根部向沉积物释放的速率较快,之后重金属的释放速率明显变缓。本研究用潮滩埋藏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的分解动态和在分解过程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各部位的质量损失率、C/N、木质素、纤维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互花米草根部质量损失率与C/N比、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两种植物叶片的质量损失率与C/N比呈显着正相关,茎部质量损失率与C/N、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大。在分解过程中,沉积物中除了Pb在第叁次采样有所降低外,其他时间均与初始值变化不明显。互花米草根和叶片中Cu的含量与初始值相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芦苇中则是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Zn的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在两种植物的茎中和互花米草的根中始终为负值,说明Zn在分解过程中减少,而两种植物的叶片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b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在互花米草的叶片中及芦苇的各个部位皆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互花米草中Cr含量与初始值的差值除在第叁次采样根部为负值外,其余皆为正值,并且呈现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芦苇叶片中与初始值的变化先增加后降低,根和茎中与叶片相反。Pb稳定同位素的结果表明,在分解的第290天(10月26日),互花米草根部~(207)Pb/~(206)Pb、~(208)Pb/~(206)Pb的值有所降低,但在最后一次采样时又出现了略微的上升。沉积物中~(207)Pb/~(206)Pb的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幅度不大。通过计算根和根系沉积物中两个比值的差值同样发现,在分解的第290天(10月26日)时出现最低值。总体来说,潮滩高程对互花米草和芦苇各部位重金属的累积及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有一定的影响,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部,高潮滩沉积物会累积较多的重金属,并且有较高的质量损失率。随着淹水时间和复合重金属浓度的增加,互花米草和芦苇根表铁膜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植物根表累积重金属的多少与铁膜含量有关。在分解过程中,不同重金属在两种植物的不同部位随埋藏时间的增加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迁移累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农田土壤上通过水作进行农业生产时,PAHs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向农作物富集,继而进入食物链。因此,降低水田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是减少PAHs由淹水土壤转移进入农作物的重要策略。添加生物炭被看作是降低土壤中PAHs环境风险的有效措施。作物分泌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尤其是对根际中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明确在PAHs污染胁迫和生物炭存在下,7水稻根系分泌物对污染物的环境效应和生物炭吸附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是PAHs污染农田土壤原位修复的重要前提。本文选取于300℃高温热解而成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和1000℃高温热解而成的竹炭(BB),设置对照、0.5%和2%两种添加比例(Control、0.5%CB300、2%CB300、0.5%BB700、2%BB700)开展了水稻盆栽实验。150天后,2%CB300、0.5%BB700和2%BB700处理组中水稻根部中PAHs的富集浓度均发生显着降低,尤其是高环PAHs。BB7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生物有效性显着低于对照组。因此,竹炭在厌氧环境中仍主要是通过吸附固定的作用达到对污染物的阻控效果。CB300处理组根际中PAHs的残留和生物有效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低分子量有机酸较易使得CB300处理组根际中的PAHs发生解吸,从而提高PAHs的生物有效性。BB700处理组中,PAHs较难发生解吸。根际土壤中与PAHs降解相关的细菌、产甲烷菌以及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均在2%CB300处理组中显着提高。以上结果说明,CB300主要是通过"生物炭强化吸附-根系分泌物促进解吸-生物强化降解"的步骤方式实现了对PAHs的阻控效果。综上所述,在PAHs老化农田土壤上水作,添加高养分含量的低温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污染农田土壤中PAHs生物有效性的同时,改善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迁移累积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倪妮,宋洋,孔德洋,单正军,蒋新.生物炭阻控PAHs由土壤向水稻迁移累积的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王大鹏,罗雪华,郭澎涛,陈传洋,张永发.橡胶林氮肥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累积和迁移[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何亚群,谢卫宁,王昱杰,王帅,黄勇.燃煤电厂中速磨煤机内矿物质累积迁移规律研究[J].选煤技术.2019
[5].罗松英,梁艺琼,陈碧珊,林梦婷,梁家新.徐闻南山镇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征与迁移规律[J].热带地理.2019
[6].范佳明.大气颗粒物中铅的污染特征及其在植物叶片中的迁移累积[D].浙江大学.2019
[7].刘巍,陈效民,景峰,郭碧林,杨之江.生物质炭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迁移累积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陈保冬,张莘,伍松林,李林凤.丛枝菌根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机制及其生态应用[J].岩矿测试.2019
[9].石宁,李彦,张英鹏,罗加法,仲子文.控释肥对小麦/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迁移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10].徐艳.互花米草和芦苇生长及枯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金属的累积迁移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