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尖叶拟船叶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尖叶拟船叶藓,湿地匐灯藓,生态适应性,脱水与复水
尖叶拟船叶藓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1](2014)在《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布湿生藓类——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快速脱水和复水胁迫下PSⅡ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两种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以初步确定尖叶拟船叶藓受水分条件限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1)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在脱水后可被极微弱光完全抑制,其抑制光强的恢复明显慢于湿地匐灯藓;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先降而后升,恢复较慢;光化学淬灭(q P)复水后恢复较快,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则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2)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其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整体变化幅度较大,抗氧化保护物质(As A)含量则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受到环境水分因子限制的原因主要有:(1)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伤害较为敏感;(2)复水修复过程中抗氧化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力偏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3期)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佑稷,舒洲[2](2013)在《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对照,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脱水和复水胁迫下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广布湿生藓类与濒危湿生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并从耐脱水生理生态的角度揭示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结果显示:在脱水与复水过程中,(1)荧光光响应曲线(ETR-PAR)体现的两种藓类的抑制光强均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但在脱水60min后,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会被极微弱光所完全抑制,同时在复水过程中抑制光强的恢复速率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2)两种藓类的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的变化趋势与抑制光强变化一致,同样,尖叶拟船叶藓在脱水过程中下降较快,复水过程中恢复较慢;(3)相较于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化学淬灭(qP)脱水时下降快,复水时恢复更快,而其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均处于低水平。(4)氧代谢方面,两种藓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升而后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5)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均表现出与活性氧变化一致的趋势,但尖叶拟船叶藓在复水过程中活性下降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的变化趋势与活性氧变化趋势相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绝对值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广泛分布的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尤其是反应中心色素(P680)易受脱水与复水胁迫损伤,加之其抗氧化保护物质始终处于低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在复水过程中过快降低,导致尖叶拟船叶藓对脱水胁迫更为敏感。光系统受损和抗氧化系统的不完善是濒危湿生藓类受到水分生态限制的主要生理因素,耐脱水的光保护机制的匮乏是尖叶拟船叶藓濒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期刊2013-10-13)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3](2013)在《脱水和复水对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和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脂质过氧化、渗调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和和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实验材料,并以相对电解质渗漏速率(REC)、丙二醛(MDA)、脯氨酸(Proline)、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和净光合呼吸效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光合呼吸作用参数作为主要指标,探讨了二者在不同脱水和复水胁迫下的生理变化。结果显示:(1)尖叶拟船叶藓脂质过氧化突出和复水后细胞膜修复能力不及湿地匐灯藓,可降解生物大分子能力差;(2)尖叶拟船叶藓可以在干旱下处于"假死"状态,而复水后,光合器官可以恢复;(3)光合作用下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可能是由于活性氧代谢失调诱发的非气孔因素成为尖叶拟船叶藓Pn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期刊2013-10-13)
杜晓蒙[4](2013)在《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植物(Bryophyta)具有极强的脱水耐性,是一类“干而不死”(dryingwithout dying)的复苏植物。近年来,对其脱水耐性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很多均已进入分子机制的层次。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不同藓类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特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完全有可能用来解释藓类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濒危机制。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Mitt.)Nog.)为东亚特有藓种,在我国西南地区仅在梵净山的狭小区域有少量分布。由于其适生生境的破坏,尖叶拟船叶藓已经成为中国藓类植物濒临灭绝的类群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尖叶拟船叶藓作为湿生藓类,对水分因子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我们从耐脱水生理机制出发,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可能揭示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本论文以含水量为水分胁迫依据,从脱水与复水过程中渗调保护能力、叶绿素荧光参数、CO2交换参数和活性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指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脱水与复水条件对梵净山地区尖叶拟船叶藓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以同为湿生藓类但分布范围广的湿地匍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脱水方式下,硅胶快速脱水方式更接近阳光直射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和湿地匐灯藓的水分丧失情况;根据两种藓类在同一脱水和复水时间下含水量的变化,将处理时间最终设为0(CK)、30min (D30)、60min (D60)和脱水60min后复水30min (R30)、60min (R60)、120min (R120);二者都在D60和R120含水量达到稳定,而脱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失水幅度明显大于湿地匐灯藓,D60时最高下降了89%,说明尖叶拟船叶藓虽然具备一定的耐脱水能力,然而与湿地匐灯藓相比较差,这直接体现在尖叶拟船叶藓拟叶体细胞结构特化较湿地匐灯藓简单,使得其更容易与外界环境建立水势梯度。(2)随着含水量的变化,湿地匐灯藓可以维持较低的膜透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尖叶拟船叶藓MDA含量则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H2O2)的变化与MDA含量变化相似,呈先升后降趋势;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酶活性受活性氧诱导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尖叶拟船叶藓抗氧化酶对活性氧迸发的应答更快,活性更强;抗坏血酸(AsA)含量呈先降后升态势,而尖叶拟船叶藓AsA含量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所以整体来说,干旱胁迫对尖叶拟船叶藓造成较强的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尽管可以通过大量氧迸发诱导更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来减少膜脂过氧化,然而活性氧清除水平的下降幅度仍然高于湿地匐灯藓。(3)含水量的高低造成两种藓类植物脯氨酸(Proline)和可溶性还原糖Soluble reducing sugar)的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脯氨酸的积累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D60时甚至达到湿地匐灯藓的1.5倍左右;而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则相反。说明湿地匐灯藓可以依靠其较强的降解可溶性还原糖大分子能力,提高细胞膜的修复水平,而同等伤害下尖叶拟船叶藓的膜系统则更容易受到脯氨酸积累的负面影响。(4)脱水过程中,湿地匐灯藓的抑制光强(ETR)可低至400μmol/(m2s)左右;其中D60时,湿地匐灯藓ETR值可从10降至0,而尖叶拟船叶藓始终维持在0;两种藓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效率Y(II)、光化学猝灭(qP)、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等均下降,但湿地匐灯藓Fv/Fm、Y(II)较尖叶拟船叶藓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均先升后降,幅度变化一致,而湿地匐灯藓的峰值远高于尖叶拟船叶藓,且尖叶拟船叶藓Pn和Cond下降幅度明显,而Ci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复水过程中,两种藓类抑制光强和ETR均迅速恢复后又略有下降,尖叶拟船叶藓的恢复速度比湿地匐灯藓较慢,且变化小;qP、NPQ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Fv/Fm、Y(II)始终都低于对照;相对的Pn、Cond、Ci也能逐渐恢复。说明尖叶拟船叶藓的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较为敏感,干旱胁迫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呼吸“休眠”时间要早于湿地匐灯藓,结合活性氧代谢变化看,这与脱水胁迫和复水修复过程中保护酶系统尤其SOD活性出现紊乱有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朝阳,李菁,田向荣,陈军,刘冰[5](2010)在《水分因子对尖叶拟船叶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0个引物对采自贵州青冈树上、中、下3个部位的15个居群尖叶拟船叶藓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上部尖叶拟船叶藓在居群间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最低;下部的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最高。各部位遗传多样性与树皮含水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与树皮含水量呈负相关,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则与树皮含水量呈正相关;聚类分析显示15个居群基本按各自附生部位聚类,进一步证实了小生境中的水分因子对尖叶拟船叶藓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李菁,魏华,刘冰,王亚琴,陈军[6](2009)在《尖叶拟船叶藓营养元素生殖配置格局(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尖叶拟船叶藓营养元素生殖配置规律,本文对其12种营养元素的生殖配置格局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成熟孢子体的生物量配置为6.67%;在成熟孢子体中12种营养元素的含量顺序是:C(452mg/g)>N(35mg/g)>K(8439.9μg/g)>Ca(7012.9μg/g)>P(2129.2μg/g)>Mg(1482.9μg/g)>Na(432.9μg/g)>Mn(196.3μg/g)>Fe(177.7μg/g)>Al(174.8μg/g)>Zn(68.1μg/g)>Cu(19.4μg/g);成熟孢子体中营养元素生殖配置顺序是:K(17.7%)>P(15.1%)>Cu(13.3%)>N(11.6%)>Na(10.5%)>Mn(7.8%)>Zn(7.5%)>C(6.9%)>Mg(6.8%)>Ca(5.4%)>Fe(1.3%)>Al(1.2%)。(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魏华,王亚琴,李菁,陈军[7](2008)在《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生殖配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苔藓类植物的能量生殖配置情况。在尖叶拟船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种群整个生长周期中,各器官热值由大到小顺序为:雌器苞(9305.1J/g)>成熟孢子体(9196.1J/g)>配子体(4075.6~6558.6J/g)。能量配置比例的顺序为:配子体>孢子体>雌器苞。配子体生长所分配的能量占绝对优势,成熟孢子体的能量配置仅为3.2%。实验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生殖器官(雌器苞和孢子体)的能量配置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热值,生殖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刘冰,李菁,田启建,陈功锡,陈军[8](2008)在《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性比和有性生殖的比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梵净山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在44个被调查样方共计1320株植株中,尖叶拟船叶藓单株的性比为8♀∶1♂(N=1320),其中25.0%的单株没有进行性表达;其种群的性比为5♀∶1♀♂(雌性种群:混合种群,N=44),没有发现雄性种群;其单株的有性生殖的比例为10.5%,种群的有性生殖比例为9.3%。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种群具有明显的雌性偏向,其种群的自然更新更多的是依赖各种营养繁殖。(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8年04期)
李朝阳,李菁,田向荣,姜业芳,陈军[9](2008)在《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技术,选取10个引物对梵净山的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自然分布区的南、北坡14个居群153个个体的总DNA进行了扩增,共得到196个位点。统计分析表明:(1)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在物种水平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2)该藓种遗传多样性高低与海拔高度无关,但南坡的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北坡。(3)遗传多样性的63.29%发生在居群间,只有36.71%发生在居群内。研究结果提示尖叶拟船叶藓的遗传多样性受小生境的影响较大,遗传漂变和环境适应可能是影响居群分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刘冰,李菁,陈功锡,陈军,田启建[10](2008)在《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殖苞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室观察分析,结果显示:(1)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的雌器苞在雌性单株上的平均着生数为4.54个,雌器苞在主茎和一到六次分枝上皆有着生;其雄器苞在雄性单株上的平均着生数为5.89个,雄器苞只在主茎和一到叁次分枝上有着生.(2)雌、雄器苞皆在一次分枝上分布最多,并且与在主茎或其他各次分枝上分布的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次是在主茎和二次分枝上分布较多,在这两者上的分布之间没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是它们分别与叁、四、五、六次分枝上分布的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雌、雄器苞在树干3个高度上的分布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尖叶拟船叶藓的雌雄器苞的分布格局相似,但是雌株数和雌器总苞数分别远远大于雄株数和雄器苞总数.(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尖叶拟船叶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对照,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脱水和复水胁迫下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广布湿生藓类与濒危湿生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并从耐脱水生理生态的角度揭示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结果显示:在脱水与复水过程中,(1)荧光光响应曲线(ETR-PAR)体现的两种藓类的抑制光强均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但在脱水60min后,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会被极微弱光所完全抑制,同时在复水过程中抑制光强的恢复速率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2)两种藓类的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的变化趋势与抑制光强变化一致,同样,尖叶拟船叶藓在脱水过程中下降较快,复水过程中恢复较慢;(3)相较于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化学淬灭(qP)脱水时下降快,复水时恢复更快,而其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均处于低水平。(4)氧代谢方面,两种藓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均升而后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5)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均表现出与活性氧变化一致的趋势,但尖叶拟船叶藓在复水过程中活性下降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的变化趋势与活性氧变化趋势相反,但尖叶拟船叶藓的绝对值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广泛分布的湿地匐灯藓,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尤其是反应中心色素(P680)易受脱水与复水胁迫损伤,加之其抗氧化保护物质始终处于低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在复水过程中过快降低,导致尖叶拟船叶藓对脱水胁迫更为敏感。光系统受损和抗氧化系统的不完善是濒危湿生藓类受到水分生态限制的主要生理因素,耐脱水的光保护机制的匮乏是尖叶拟船叶藓濒危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叶拟船叶藓论文参考文献
[1].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4
[2].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佑稷,舒洲.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diversiformis)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关系[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2013
[3].杜晓蒙,李菁,田向荣.脱水和复水对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diversiformis)和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acutum)脂质过氧化、渗调能[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2013
[4].杜晓蒙.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吉首大学.2013
[5].李朝阳,李菁,田向荣,陈军,刘冰.水分因子对尖叶拟船叶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李菁,魏华,刘冰,王亚琴,陈军.尖叶拟船叶藓营养元素生殖配置格局(英文)[J].云南植物研究.2009
[7].魏华,王亚琴,李菁,陈军.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生殖配置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
[8].刘冰,李菁,田启建,陈功锡,陈军.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性比和有性生殖的比例[J].广西植物.2008
[9].李朝阳,李菁,田向荣,姜业芳,陈军.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8
[10].刘冰,李菁,陈功锡,陈军,田启建.树干附生尖叶拟船叶藓生殖苞分布格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