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季冬晓[1]2004年在《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注:为论述方便,以下凡不注明者,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一律简称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党建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它是从监督制约的角度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的党内监督并不是执政后才开始的,执政前已开始了党内监督。把执政后的党内监督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由于执政前我们党处于非法状态,党内监督比较简单,对现阶段党内监督的借鉴意义不是很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点分析执政条件下党内监督的历史实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现阶段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内监督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构想。本文以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法为主,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党内监督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党内监督的含义、重点对象、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执政条件下党内监督的历史实践并对此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执政后的党内监督经历了以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为界所划分的两大历史时期和六个不同阶段,其中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有显着的特点。对执政条件下的党内监督的总体评价是党内监督的有效功能仍然不强。 第叁部分:对执政条件下党内监督存在问题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执政条件下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体制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是最直接的原因。 第四部分: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内监督的思路: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内监督意识、突出党内监督重点对象、改革党内监督机制和完善党外监督体系,从而确保党内监督的有效实施。

季冬晓[2]2014年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领导国家社会和管党治党等方面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都与其对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认识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对其实现机制的把握还不够强有关。本文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机制的初步研究。研究这一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挑战和新考验的深刻回应。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学说为理论指导,在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进行全面理论阐释的基础上,着力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及其实现机制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通过法制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在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方面,论文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依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展开。除导论外,论文分为六章。在导论部分主要谈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治生成机制、文化建设机制、制度运行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和评价机制。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论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党内关系科学化、党政关系科学化、党与社会关系科学化及政党关系的科学化。实现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需要通过党的建设推动国家和社会建设,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的建设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实现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需要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的价值取向。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机制是党实现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运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是实现两者关系科学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在运动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用过程。从结构要素上分析,它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法治生成机制、文化建设机制、制度运行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和评价机制。上述五大机制作为实现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机制中的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进程。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治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逻辑起点在于党的领导权始终处于法律的有效监控之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有效的法治运作机制使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活动都体现法治原则,使党在公民社会与公共权力中始终保持畅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有效地增强党与国家、社会的内在契合性,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治生成机理是借鉴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生成模式的优点,实现自然演化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共生;发展逻辑是从制度构建转向提高法治能力,实现由浅层法治向深层法治的转变。建立健全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治生成机制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国家宪法和政党章程处理好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的关系,具体途径是培养有利于实现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律文化、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的创新、推进党的领导行为和政党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培养党员的法权人格、加强法治文化资源的整合以及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第叁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文化建设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认为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为标示要素和评价要素两部分。标示要素包括政党意识、政党心理、政党伦理、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评价要素指的是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政党意识、政党心理、政党伦理、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政党形象的统一有机体,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实现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进程,从文化的角度来考量,实际上就是建设政党文化的过程。构建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文化建设机制需要发挥党员在建设政党文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建设政党文化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需要加强政党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制度载体建设、心理载体建设、行为载体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需要运用生态协调规律,推动政党文化内部系统均衡发展;需要遵循生态交互法则,优化政党文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第四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制度权威在党的治国理政事业和自身建设工程中逐步确立并强化的过程。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持续创新的过程。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的作用空间主要由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和法治空间组成。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党内关系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党政关系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党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和政党关系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这一机制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需要提高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制定和执行力水平,需要实现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制度制定和执行的程序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并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第五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能力提升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党在建立健全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法治生成机制、文化建设机制、制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为了科学处理两者关系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要保证党实现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将政党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与其他政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意志与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把这几部分有机整合起来的主体,在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整体的意志与力量就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综合能力。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综合能力是在党推动自身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其他政党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能力、国家政权组织的能力、社会的能力和其他政党能力多方互动的产物。建立健全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能力提升机制需要加强管党治党能力建设、执掌政权能力建设、多党合作能力建设、领导社会能力建设和政党外交能力建设。第六章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认为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评价机制是由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技术整合、评价结果运用等一系列要素所构成的。建立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党在实现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进程中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评价的最根本的标准。构建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评价机制从动态连续的过程角度而言包括评价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以及评价结果的管理阶段等一系列环节,建立健全这一机制需要加强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评价机制的主体设计、指标设计、方法设计,实现评价体系的技术整合,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动态的管理。

李佳[3]2010年在《江泽民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党的十叁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共中央第叁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面临的严峻挑战,紧紧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党建理论的新突破。江泽民的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江泽民的党建思想内容丰富,他高度强调了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性,提出治国必先治党的重要观点。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他指出,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提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忽视了党的建设,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他提出要把党的建设当作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去抓,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建设必须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提高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他提出了按照“叁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党员和党的干部是党的中坚,是组成党的肌体的重要元素。江泽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不良状况,探索了社会转型时期党政干部的政治道德建设问题,要求党政干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同时,要坚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清正廉洁、勤政敬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政治道德规范,指出了法制化和制度化是干部政治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提出了党政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和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在民主集中制的总原则和总制度下,建立和健全党活动的具体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都纳入制度的轨道,使党的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江泽民提出,反腐败斗争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清除腐败要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实现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财政制度改革,强化管理和监督。他指出反腐败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标本兼治原则、人民参与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常抓不懈与阶段性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加强领导和发挥整体合力的原则。他特别强调反腐败斗争要靠教育和法制,并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江泽民的党建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党的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吉秦雁[4]2011年在《胡锦涛民主执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6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主执政”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目前针对胡锦涛同志的民主执政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胡锦涛民主执政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阐述了胡锦涛民主执政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国内叁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执政思想的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执政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且通过对胡锦涛书记的民主执政思想在贯彻落实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民主执政思想在贯彻落实中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论析,对胡锦涛民主执政思想中的执政意识、执政者素质、民主执政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制度建设、法制建设以及民主执政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等问题的厘清,对进一步规范职权,规范机构设置、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增强领导干部民主执政的素质和能力、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说明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做到民主执政,使权力通过民主的途径和方式透明化,对执政党的兴衰成败和中国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主执政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同时,也对执政党民主执政思想的执政理念、执政规律、执政制度、执政方式、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和创新;表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都要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党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都要坚持为民执政、靠民执政,实行民主执政。

杜锐[5]2012年在《从政治权力到政治权威》文中研究指明政治权力是政治学、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政治权力是工具形态与价值形态的有机统一体。就工具形态而言,政治权力在实质上展现为一种以强制性力量为依凭的暴力;就价值形态而言,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指向了特定类型的阶级统治。在政治实践中,政治权力在工具维度与价值维度之间的背反现象却时有发生,这是因为作为工具形态的政治权力能否有效运转、作为价值形态的政治权力能否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在根本上取决于政治权力能否获得政治权力相对人的服从以及何种程度的服从。政治权力唯有建立在坚实的正当性基础之上即转化为政治权威,才能获得权力相对人自觉认同与普遍服从。因此,政治权威在实质上就是获得权力相对人自觉的认同与普遍的服从的政治权力:政治权威的形成理路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因之,我们党无疑成为最重要的政治权威主体;亦即,当代中国政治权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权威情况。总体而言,我们党的政治权威是稳固的,这是因为:就过去而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就当下而言,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过,在我们党执政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我们党的政治权威的确立与巩固。正视与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为我们党巩固自身的政治权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也成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的基本论域。具体而言,探求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基本内涵仅仅关涉政治权力的事实之维即“是其所是”与应然之维即“应其所是”,也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的理论基础;从政治价值、执政美德与政治民主等叁个维度探求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则直接指向了政治权威的生成理路。价值认同是获得普遍认同与自觉服从的观念基础。在当代中国,政治权力只有立基于特定的政治价值之上才能转化为政治权威。因此,我们党尤其重视将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政治自由与政治平等——作为团结人民以获得普遍认同与自觉服从的必要前提,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拔高为政治权威奠定了价值基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论域中,自由是政治权力的终极诉求,平等是政治权力的伦理意蕴。其次,政治权力在主体维度上必须立基于特定的执政美德之上。具备优良的执政品德即执政美德的执政主体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可、拥护和服从,如此,政治权威的确立也就成为应然之义。当代中国所应确立的执政美德主要包含以人为本美德与执政作风美德两大方面。以人为本美德包括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叁方面;优良的执政作风美德则涵盖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作风,以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为核心的学习作风,以忠于职守、民主平等为内容的工作作风,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内容的生活作风等美德。最后,政治权力在制度维度上必须立基于特定的政治民主之上。现代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基础只能来自于人民的同意,政治权威的制度性基础只能是政治民主了。当代中国,作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基础的政治民主包括了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两方面。就人民民主而言,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其实质是“权力民有”与“权力民享”;作为一种政治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就党内民主而言,它是当代中国确立政治权威与执政党权威的必要前提,更是推进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真正保障党员行使各项民主权利、真正做到党政分开以及切实落实党内监督制度。

姜雅静[6]2016年在《中囯共产党执政成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源泉。党执政的合法性归根到底在于其政绩和民众的支持率。但党执政的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关注合法性,尤其要关注执政成本这一重要因素,因为它事关国家和一个执政党的兴衰和成败。“一种理性的执政形态,除了具有法治执政、集约执政、廉洁执政、人本执政这些内涵外,还必须具有重绩效产出的“成本执政”的品质,实现执政低成本与高绩效之间的统一。”(1)我们对此可以得出结论,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和进步的程度与否要把执政成本作为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执政成本既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需要。进入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是党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课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党的执政成本是什么、党的执政成本为什么会升高、如何在社会转型期降低党的执政成本叁个基本问题。在系统梳理党的执政成本思想,并总结国外政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释执政成本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挖掘执政成本的理论价值,全面分析我党在降低执政成本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正确认识执政成本升高的体制、观念、组织和干部素质等方面原因,提出新时期降低执政成本的相应对策。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重点阐释了与执政成本相关的几种主要理论。在阐发执政成本科学内涵和分类基础上,对执政成本与行政成本、执政资源和执政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厘清,阐释了执政成本在执政党整个执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理解执政成本及其如何展开具体实践。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代领导人关于对党的执政成本的重要理解进行归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一步揭示执政党建设蕴含的规律性。第叁章总结概括国外政党的经验教训。重点分析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兴衰过程中在执政成本方面的教训与经验及其它政党的共性对我党的启示。第四章深入剖析了影响执政成本升高的因素,包括合理性因素,并结合我党发展实际,探讨观念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组织和干部素质因素如何对执政成本升高产生影响。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降低成本应采取的具体对策。在强化执政成本意识基础上,教育并启发民众,加强其对执政党的支持与认同,进一步健全党的执政方式,完善评估机制,具体包括巩固和扩充党的执政资源、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树立执政党的良好形象、遏制党内的权力腐败,使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完善,执政成本评估机制更加科学优化,从而达到执政成本不断降低以及执政效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陈蔡志[7]2005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文中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与着力点。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借鉴了政治学关于执政的本质、功能及过程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到实践,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路径及其思路对策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导论:着重论述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并指明了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理论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是党适应执政环境变化和新的执政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任何执政者都无法回避的规律性的实践课题,尤其对具有“一党长期执政”特点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章:围绕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点作了一些探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能力是“人的本质的公开展示”的命题和“执政是一种过程”作为逻辑起点,结合了政治学关于执政本质、功能及过程的理论观点,对能力、执政以及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演绎。并指明了执政能力所具有的六个内涵特点:即政治组织性、过程系统性、功能有效性、发展变动性、评价合法性和可建设性。其次,对执政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作为授权者的人民群众是执政能力评价的主导者。执政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状况是执政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客观地看,执政能力有强弱之分,存在正确性与现实合理性问题。正确评价执政能力的维度,从根本看,以历史进步为根本标尺,而从现实看,则涉及域、量、质、度四个基本维度,而每个维度均有其限度。再次,对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进行了宏观思考。一般来说,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历史性原则、执政为民原则、均衡适度原则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最后,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即满足

陈蔚[8]2008年在《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实质,是全球化时代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站在非执政党的立场,系统论述了民主执政的应然状态和何以可能。即执政党要实现民主执政,必须确立民主执政的理念、完善民主执政的体制、健全民主执政的运行机制。这个基于对民主执政完整过程的论述是论文的“核”。同时本文以为,在中国的特殊政治生态中,民主执政在当前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它直接关乎民主执政的实践水平、实践路径。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交待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基本思路。第一章论述民主执政的提出、内涵与意义。主要的创新在于:一是指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提出是执政党的执政自觉与自信的产物;二是对党和政府文件中民主执政的内涵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叁重内涵。即本文以为“所谓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将民主精神和民主执政理念贯穿在执政体制的设置与完善中,并通过民主运行机制实现执政目的的实践过程。它包括民主执政理念、民主执政体制、民主的运行机制叁个维度”。叁是对民主执政提出现实意义的探讨,也是对本文研究价值的一个交待。第二章论述民主执政的理念,认为这是民主执政的前提。主要突破在于: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提出的历程,指出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逐步构建了一个以“执政为民”为核心、以民主执政为关键和执政方略为外围的执政理念的叁重理念体系。第叁章论述民主执政体制,认为完备的民主执政体制是民主执政的硬件系统,是民主执政过程的核心。主要的突破:一是民主执政体制四个向度的概括,即认为民主执政体制包括民主的党政体制、党际体制、党群体制(党与社会关系)党内体制(见图表3—1);二是对传统的高度集权型执政体制固化的逻辑梳理及弊端的政治学分析,不泛泛而谈;叁是对叁代领导集体(包括十七大报告)在执政体制改革中的探索及其贡献从本文涉及的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四是在健全民主执政体制的具体对策方面注重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这一章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和分量最重之处。第四章论述民主执政的运行机制,认为要让民主执政这个陀螺真正运转起来。还必须建立民主的参与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监督机制的探讨主要针对中国执政体制中执政党的权力缺乏监督问题展开,侧重探讨对执政党的监督机制的完善。第五章探讨民主执政在当前的着力点,认为这就是党内民主建设。这既是文章的落脚点。也是对前文民主执政“内核”部分的呼应。主要的贡献:一是对民主执政在当前为什么必须落实到党内民主建设上做了理论与现实的分析;二是围绕党内民主建设突出的问题展开对策性探讨。结束语在主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民主执政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水平与实现程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育、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执政党的建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民主执政在中国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民主执政理念的落实、执政体制的健全与运行机制的完善,还应该走一条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民主、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共同发展的道路。本文的探讨仅仅是对民主执政这个综合性课题的一个过程视角的粗略分析。

商志晓[9]2005年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政党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新课题。目前开始被关注,但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党虽然很早提出了先进性问题,并把先进性作为自身建设的要求和目标,但起初主要是在论证自身阶级基础的优势时涉及到的,而且在较长时期内使先进性从属于阶级性,把先进性建设笼统地纳入到党的建设之中,消融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内。也就是说,政党先进性问题尽管早已存在,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没有以一个重要而独立的问题被突出出来。这固然缘于现实还不需要、条件还不具备、任务还不显着等客观因素,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特定时代背景下认识所能达到的水平及其局限有关。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特别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才有根本改观。到这时,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从客观需求上还是从主观意愿上,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认识中,都必须作带有方向性的根本调整和改变,即:要在执政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夺权的意义上思考问题,要在和平与发展的框架内而不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框架内采取行动,要在把握执政的普遍规律中而不仅仅是在强调共产党掌权的特殊性中开展工作,要从先进性与执政地位相统一的角度而不是使先进性从属于阶级性方面进行党的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维观念下,政党先进性问题摆脱了对阶级性的依附和从属,超越了原有的作用范围和影响界限,拓展为党的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上升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认真面对而又务必解决好的最重要问题的地位,直接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及执政成败相关,直接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及生死存亡相联。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条件下的根本特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当今时代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重要追求,先进性由此突出出来了,先进性问题开始愈来愈受到关注。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我国逐渐恢复并得以迅速发展的政治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对其学术视野中的政党问题也表现出愈来愈浓的

李小雨[10]2005年在《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执政党来说,科学的执政方式是巩固其执政地位,加强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奋斗的党。”执政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的探索道路上曲折前进,取得了初步成绩。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和党自身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在新世纪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本文拟从政党执政规律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执政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得出在新世纪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作一初步的探索,为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党执政及执政方式的内涵及主要类型作普遍性的分析。第二部分论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在新世纪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前车之鉴和新世纪党的执政环境及党自身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给党的执政方式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两方面分析,得出结论:在新世纪伊始,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不但必要,而且迫切。第叁部分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结合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轨迹,从政党执政规律的角度探讨了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叁条路径:即确立科学思想,建立科学制度,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实现执政方式的民主化;坚持依法治国,落实依法执政,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第四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指出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虽然是叁个方面,但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必须确保叁个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D]. 季冬晓.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2].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科学化的实现机制研究[D]. 季冬晓. 山东大学. 2014

[3]. 江泽民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李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4]. 胡锦涛民主执政思想研究[D]. 吉秦雁. 太原科技大学. 2011

[5]. 从政治权力到政治权威[D]. 杜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6]. 中囯共产党执政成本问题研究[D]. 姜雅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7].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选择[D]. 陈蔡志.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8].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 陈蔚.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9].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问题研究[D]. 商志晓. 山东大学. 2005

[10].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 李小雨.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