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人民医院628200
摘要:目的:分析供应室护理实习带教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方法:择取120名在我院供应室实习的护生,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0名护生采用常规方法带教,研究组60名护生采用创新性方法带教,对两组带教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以及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综合实践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供应室护理实习带教期间,应注重创新,使护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实习;带教质量;方法
供应室作为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为医院工作提供器材等,在实习带教期间,利用有效带教可以提升护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强化护生的操作能力,使其综合水平得到提升,为供应室工作提供保障[1]。但常规带教方式,护生学习兴趣比较低,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对于此应创新带教方式,提高带教效果[2]。基于此,本文择取120名在我院供应室实习的护生,分析供应室护理实习带教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120名在我院供应室实习的护生,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0名护生中,男2例,女58例,年龄最大为25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21.6±8.2)岁;研究组60名护生中,男4例,女56例,年龄最大为24岁,最小为21岁,年龄均值为(21.5±8.3)岁。两组护生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方法带教,由带教教师就供应室护理理论知识向护生进行一一讲解,再进行一定示范操作,然后由不同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组织护生进行理论考核以及实践操作考核。研究组护生采用创新性方法带教:①创新带教形式。在带教开始时,通过问题导入方式进行教学,与供应室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问题,引发护生的思考以及讨论。然后利用问题引入需要学习的知识,再进行逐步分析和处理,提高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和掌握程度。②创新带教内容。实习带教期间,与供应室常用器械清洗以及消毒等方面相结合,使护生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解,并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一些实用性消毒工具和清洗工具可指导护生自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其积极思考,对器械清洗以及消毒水平的提高方式和途径进行分析,对供应室工作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每项考核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说明理论知识掌握越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越强。同时,对两组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护生沟通能力提升、综合归纳能力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主动学习意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以及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针对供应室实习带教,应将供应室本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并与其自身特点相结合,为护生开展对应带教教学,使护生对供应室工作充分认识并重视,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进一步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4]。常规带教工作中,护生学习热情不足,使实际带教效果受到影响。对于此,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应积极创新,不仅要从带教形式上进行创新,还应从带教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带教效果。本次研究中,采用创新性带教方法进行带教的护生不管是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还是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常规带教的护生,同时采用创新性带教方法进行带教的护生在综合实践能力评估上也优于常规带教护生,由此可见创新性实习带教的优势明显。
在创新性带教过程中,从形式、内容出发进行创新。带教形式的创新,可以有效吸引护生注意力,使护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带教内容的创新,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这不仅可以使护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使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带教方式的创新可以改善护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使其为日后供应室工作贡献力量,避免因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工作失误及问题等,将临床实习带教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5]。
结语
供应室护理实习带教期间,应注重创新,使护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对其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友慧.关于提升护理实习生带教质量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5,01(47):9.
[2]杜妍琳.医院供应室实习护士带教要点探讨[J].医药前沿,2015,02(10):82-82,83.
[3]谭艳.供应室护生实习带教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01(04):258-259.
[4]莫秋菊.基层医院供应室护生带教方法之初探讨[J].医学信息,2015,02(03):3-4.
[5]李汝珂,刘春秀.影响护理实习生带教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1(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