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染色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麦草,小麦,黑麦,体系,染色体,多样性。
异染色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罗江陶,李亚洲,曾德英,李庆成[1](2019)在《合成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小麦和黑麦都是重要的小麦品种改良材料,创制人工合成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可以同时对人工合成小麦和黑麦的遗传资源加以利用。本文中,我们以人工合成小麦Syn-SAU-3为母本,中国地方黑麦-秦岭黑麦为父本杂交,得到F_1后再用普通小麦回交,对F_4、F_5和F6进行GISH和FISH鉴定和SNP分析。结果表明:F_4中的个体极大概率地形成1B/1R代换系,且连续叁代鉴定染色体组成稳定。在1R代换1B的基础上,检测到稳定遗传的4R、5R双体附加系材料和3BL.3RS、7DS.1RL易位系,以及包含2R、3R、6R、7R在内的还未稳定的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鉴定出一个1D/1R代换系,在成株期对条锈病表现出良好的抗性。除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外,这些材料在株形、生育期、穗形、芒、蜡粉、籽粒大小、抗病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大地差异,可进一步用于遗传学研究和育种改良。(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张宴萍,亓斐,徐勤省,鲍印广,王洪刚[2](2019)在《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属作为小麦的叁级基因源,具有抗多种病害及耐逆性强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近缘植物之一。本研究利用CIMMYT引进的六倍体小黑麦20090148与普通小麦材料复合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了四份遗传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127-12-2、134-5-1、131-2-3和125-3-1,对其抗病性等性状特点进行鉴定,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以明确其遗传组成。结果表明127-12-2、134-5-1和125-3-1为小麦-黑麦渐渗系,131-2-3为代换系;通过将131-2-3与其亲本进行核型比对,发现其染色体组成。四份小黑麦材料的性状和遗传组成鉴定,将为它们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殷月辉,徐勤省,亓斐,鲍印广,王洪刚[3](2019)在《小麦-长穗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Host) A. Löve,2n=2x=14,EE)具有抗病性强、耐盐碱、抗旱、多花多实等优异性状。为明确引进的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染色体遗传组成,本研究综合利用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6份小麦-长穗偃麦草种质系中,L20161461、L20161462两份材料是二体异附加系,分别附加6E和7E染色体;L20160940、L20160942、L20161457、L20161459四份材料是二体异代换系,分别是4E/4D、4E/4D、1E/1D、3E/3B;与中国春相比,L20160947的千粒重增幅57.02%,达到极显着水平;在2.2%NaCl溶液处理下,L20160940的耐盐性高于中国春。本研究为这些材料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斌[4](2019)在《小麦—大麦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和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Hordeum vulgare L.)分为野生大麦(H.vulgare ssp.spontaneum)和栽培大麦(H.vulgare ssp.vulgare),因为具有早熟、耐瘠、适应性强、抗条锈病等优良性状,所以种植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小麦种植过程中遗传背景变得狭窄、多样性的降低,所以从小麦近源或者远源物种中挖掘新的优异基因成为主要育种手段。因此大麦属物种的优良基因,成为了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重要基因来源。但是获得大麦和小麦杂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比较困难,所以成功鉴定出小麦-大麦杂交稳定后代,并获得农艺性状良好的新材料受到持续关注。本研究利用普通小麦中国春(CS)和栽培大麦经过多次杂交、回交和自交后,得到了一批含有大麦染色体的附加系。本研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建立了大麦亲本材料的染色体核型,进一步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对这批小麦-大麦附加系进行了精准鉴定,同时对稳定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的统计,进一步对农艺性状良好的材料开展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对亲本大麦材料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分析,发现探针Oligo-(GAA)_7可以区分大麦的每条染色体区,但是杂交信号不够分散,进一步实验筛选到两个在大麦染色体上分布相对广泛的探针组合:Oligo-(GAA)_7(红)和Oligo-(TAG)_6(绿),Oligo-HVT01(红)和Oligo-(ACT)_8(绿)。并且通过两套以色列大麦对两个探针组合进行了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这两套探针可以对大麦染色体进行精确鉴定。(2)利用探针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再结合探针Oligo-(GAA)_7对小大麦杂交后代进行鉴定,鉴定出了一批只含有大麦单一形式染色体的二体附加系(1HS、2H、2HS、2HL、3H、3H、3HL、4H、4HL、5H、5HS、5HL、6H、6HS、6HL、7H、7Hα短),其中2H、2HS、2HL、6H附加系能够稳定传递。对稳定传递的材料进行核型分析,发现附加系中的小麦染色体发了变异。用CINAU二同源引物对2H附加系稳定材料进行筛选,其中43对引物定位于大麦2HL上,17对引物定位于大麦2HS。(3)对附加系材料进行了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H、2HL附加系具有良好的条锈病抗性,但是2HS附加系对条锈病高感,进而推测条锈病抗性基因来自于2HL染色体上。(4)大麦染色体2H导入小麦背景中,对小麦背景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其中最显着的是,在2A染色体上大量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对2A染色体上下调的基因和2H染色体的上调基因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功能主要集中在蛋白代谢、细胞内大分子代谢等,而且2H染色体的导入对小麦2A染色体上功能缺失有一定的弥补作用。综上,本研究鉴定出了一批小麦-大麦染色体的附加系材料,以及定位于大麦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并且对部分材料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为小麦背景中转入的大麦优异基因鉴定与育种利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5)
殷月辉[5](2019)在《普通小麦中国春背景异染色体系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近缘物种蕴含丰富的优良基因,如百萨偃麦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 L?ve,JJ或E~bE~b)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Host)A.L?ve,EE或E~eE~e)具有抗多种小麦病害、耐盐、耐旱等特点,是小麦遗传改良过程中重要的基因库。本研究综合利用原位杂交与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对从CIMMYT、堪萨斯州立大学小麦资源中心等处引进的14份小麦-百萨偃麦草后代种质材料和16份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材料进行鉴定,以明确其遗传组成,为其进一步利用、创制遗传稳定并具有优良性状的优异基因资源材料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在株高方面,小麦-百萨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株高变化幅度大,与中国春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附加5J染色体的L20160437-1和L20160458;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的株高基本一致,且与中国春株高差异不明显。在穗部长度的比较中发现,L20160455-2、L20160456等材料的穗部长度远远大于中国春,但平均小穗数却相差不明显,表明穗部长度增加是由于小穗节间长度的增加而引起的。在平均小穗数相差不明显的情况下,多数材料的平均穗粒数与中国春相比有较大的提高,说明上述材料的结实率有所提高。同时还鉴定得到特殊材料,如籽粒颜色为蓝色的L20160436,经后期鉴定确认该材料附加一对4J染色体;L20160947的千粒重相对于中国春有较大的变化,增幅高达57.02%,达到极显着水平。(2)田间抗冻性鉴定结果显示,中国春的抗冻性较差,叶片基本全部干枯,冻害较为严重。30份材料的抗冻性调查表明,有L20160438等5份材料,叶片干枯程度在1/4-1/2之间,属于2级冻害;L20160437-1等9份材料属于3级冻害。上述材料的抗冻性与中国春相比具有明显提高。(3)2%(350nmol/mL)盐浓度下,对30份材料进行芽期耐盐性实验,选择耐盐性优于中国春且耐盐等级在1-2的13份材料,在2.2%盐浓度下进一步筛选,得到L20160455、L20160455-2、L20160456、L20160458-2、L20160941等5份耐盐性高于中国春的种质材料,涉及1J、3J、5J和3E外源染色体,为在小麦改良中利用外源染色体上耐盐性相关基因奠定基础。(4)利用GISH和FISH技术,对14份小麦-百萨偃麦草后代种质系和16份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种质系进行鉴定,结果在L20160436等7份材料中检测到外源染色体的存在,且染色体数目为2n=44,由此确认上述7份材料是异附加系;在L20160455-2等5份材料中检测到外源染色体的存在,且染色体数目为2n=42,由此确认上述5份材料是异代换系。为确定其外源染色体的同源群归属,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上述12份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显示,7份二体异附加系:L20160436附加一对4J、L20160437-1附加一对5J、L20160456附加一对3J、L20160458附加一对5J、L20160460-1附加一对6J、L20161461附加一对6E、L20161462附加一对7E;5份二体异代换系:L20160455-2是1J/1B二体代换系、L20160940是4E/4D二体代换系、L20160942是4E/4D二体代换系、L20161457是1E/1D二体代换系、L20161459是3E/3B二体代换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高丹[6](2017)在《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6x=42,JJJsJsStSt)是小麦重要的野生近缘属种之一,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均有种植。因为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易杂交成功,且具有耐盐、耐寒、耐旱以及抗白粉病、抗叁锈、抗黄矮病等优良特性,因而被广泛运用到小麦的遗传改良中,成为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重要基因源。由于中间偃麦草的异花授粉属性,其与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较复杂,因此对于小麦背景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准确鉴定受到持续关注。本研究利用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89074与普通小麦品种绵阳26进行杂交、自交后,得到95083系列。95083系列再与绵阳11进行杂交、自交后,得到201501165系列。同时运用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一系列方法,对95083和201501165系列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运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亲本部分双二倍体89074进行鉴定后发现,它附加了7对染色体(A-G)。在95083系列中鉴定出叁种典型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附加系:95083-1(42+Ⅱ+Ⅱ),95083-2(41+Ⅱ+Ⅰ),95083-3(42+Ⅱ+Ⅱ)。附加的外源染色体共有叁种类型(“1号,2号,3号”),且属于Js染色体组。在201501165系列中鉴定出叁种典型的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附加系:201501165-1(42+Ⅱ+Ⅱ),201501165-3-2(42+Ⅰ),201501165-6-1(42+Ⅰ)。附加的外源染色体共两种类型(“3号和4号”),都属于Js染色体组。(2)运用TNAC分子标记和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同源群归属鉴定,结果发现:95083-1中的长外源染色体“1号”为4Js,短断片染色体“2号”与第7同源群有关。201501165-3-2中的外源染色体“3号”为7Js。201501165-6-1中的短断片外源染色体“4号”为4Js长臂。(3)田间抗病性鉴定,得到一批条锈病抗性良好的材料。运用TNAC分子标记分析,确定这些材料的条锈病抗性与第7同源群外源染色体有关。对所有抗条锈材料用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发现抗条锈材料多数附加一条、少数附加两条“3号”7Js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综上,确定材料的条锈病抗性来自于附加的中间偃麦草第七同源群染色体7Js。(4)矮变1号具有对赤霉素不敏感的矮秆基因Rht10,因此选取表现矮秆性状的95083系列植株和201501165系列植株进行赤霉素敏感性实验,以中国春为赤霉素敏感对照,皖麦38为赤霉素不敏感对照,共得到叁种对赤霉素不敏感的材料,可用于未来的矮秆育种。(5)对材料进行耐盐性试验,以青麦6号为耐盐对照,中国春为不耐盐对照,得到中度耐盐材料201501165-35-1。该材料在去除盐胁迫之后的复水生长实验时,1.00%浓度处理后的材料在二十天时的相对苗高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该材料可以作为1.00%左右浓度盐碱土壤中的潜在材料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马莹雪[7](2016)在《六倍体小黑麦多样性分析及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属(Secale L.)是小麦的叁级基因源,具有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免疫多种病害,抗逆性强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基因供体。六倍体小黑麦是四倍体小麦与黑麦杂种F1经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新物种,兼具小麦和黑麦的优良特点,且更易于与普通小麦杂交,是黑麦优良基因向小麦转移的桥梁亲本。本研究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222份六倍体小黑麦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利用细胞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六倍体小黑麦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和F2的染色体构成进行了分析;综合应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在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进行了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筛选和鉴定,对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染色体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222份引自CIMMYT的六倍体小黑麦的3种主要病害抗性、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小黑麦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田间抗性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具有生长繁茂、穗大粒多、强秆抗倒等优良特点;其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表现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黑麦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它们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2)综合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明确了六倍体小黑麦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1和F2的染色体组成及黑麦染色体的传递特点。结合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结果,从六倍体小黑麦与不同普通小麦品种杂种后代筛选出58个细胞学及性状基本稳定的异染色体系,明确了它们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特点。(3)在58份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中进一步筛选出35份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它们具有繁茂性好、多花多实、籽粒饱满、茎秆粗壮、抗倒伏、耐寒、蛋白质含量较高或抗病性较好等特点,具有重要研究和利用价值。综合利用细胞学、原位杂交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明确了它们的细胞学和染色体组成特点。结果表明:35份异染色体系具有较高的细胞学稳定性,其中1BL/1RS易位系20份、1R/1D代换系3份、2R/2D代换系3份、1R/1D-2R/2D四体代换系1份、2R附加系1份、1BL/1RS-2R/2D的易位代换系1份、1BL/1RS-2RL/2RL易位附加系1份,5份材料推测为渐渗系。并且发现部分异染色体系中普通小麦的1A、5A、6A、5B、6B、1D、3D和4D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2)
张振涛[8](2016)在《甜瓜属主要物种染色体进化分析及种间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甜瓜属(Cucumis),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由于黄瓜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缺乏重要抗性基因,因而其对病害、高低温逆境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普遍较为敏感。黄瓜近缘野生资源丰富,包含约52种同属近缘野生物种。揭示甜瓜属物种的基因组构成,阐明其进化关系,对充分利用近缘物种优异基因具有重要作用。起源于我国云南的酸黄瓜(C.hystrix Chakr.,2n=24)是黄瓜近缘野生物种,具有抗线虫、蔓枯病、霜霉病、耐低温、耐弱光等优异特性。通过种间杂交转移利用野生资源的抗性基因对于黄瓜改良尤其重要。本文首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通过比较甜瓜属20个物种中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特征,进一步针对黄瓜和甜瓜等几个主要物种,利用单拷贝基因探针的FISH定位,初步分析了甜瓜属主要物种间的染色体重排特征和进化关系,得出甜瓜与黄瓜染色体基数由12到7主要涉及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融合;利用黄瓜与野生酸黄瓜的异源四倍体材料,与栽培黄瓜回交,创制出包括异源叁倍体、异附加系和渐渗系等种间异染色体系,为加速黄瓜品种改良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45S和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研究甜瓜属染色体进化本研究利用FISH对甜瓜属20个物种的45S和5S rDNA进行定位。结果显示不同的物种中,45SrDNA的数目从1对到5对不等,其位置主要分布于染色体末端。在染色体数目最少的黄瓜(2n=14)中,检测到最多的45SrDNA位点数(高达5对)。在C.heptadactylus、C.和C.spp中,有2对5S rDNA位点被检测到,其余物种只观察到1对5S rDNA信号位点。从位点分布来看,5S rDNA比45S rDNA更具有多样性。2.单拷贝基因FISH分析甜瓜属物种间染色体重排本研究利用覆盖黄瓜6号连锁群的单拷贝基因混池,对黄瓜与甜瓜的粗线期染色体进行涂染分析。结果表明,探针在黄瓜6号染色体上产生清晰可辨的连续涂染信号,而在甜瓜染色体上产生不同于黄瓜染色体的连续涂染信号,表现为物理位置在21-26Mb的混池探针在甜瓜粗线期染色体中产生两段信号。利用覆盖黄瓜5号染色体的9个单拷贝基因研究黄瓜与甜瓜的染色体进化关系。通过信息比对,发现有5个探针分布在甜瓜9号染色体上,4个探针分布在10号染色体上。3.酸黄瓜和黄瓜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和鉴定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异源四倍体、异源叁倍体和栽培黄瓜为基础材料进行正反杂交及回交,创制出异源叁倍体材料、渐渗系材料和附加系(Alien addition lines,AAL)材料。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利用特异重复序列及分子标记方法对获得的材料进行鉴定,结果证明获得的材料为真实可靠的渐渗系和AAL。(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龙丹[9](2015)在《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后代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全球35%人口的主要粮食,是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之一。但普通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差异小,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利用传统或现代的育种手段增强普通小麦的产量和抗性是当前小麦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在小麦近缘属物种中,具有许多改良小麦所需的目标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将这些优良基因或性状导入普通小麦,可以提高普通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其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长穗偃麦划(Lophopyrum elongatum,2n=2x=14)含Ee基因组,是小麦族近缘多年生物种,具有较强抗条锈、叶锈、黑穗和白粉病等优良性状,利用这些优良特性对普通小麦的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产生的衍生后代为材料,以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和根尖GISH实验为主,对材料进行外源鉴定,结果如下.1.根尖染色统计结果分析表明:染色体条数2n=40-49;其中2n=42的植株最多,占43.75%;2n=43的植株占18.75%;2n=44的植株占12.50%;2n=45的植株占9.37%;2n=40、2n=41的植株各占6.25%;2n=47的植株最少,占3.12%。2.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结果与分析表明:外源条数在1-11之间不等。同一杂交组合不同株系以及同一株系不同单株出现的外源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外源染色体系多数为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部分材料为异附加,代换系,同时少数材料出现罗宾逊易位染色体。在这些材料中,筛选出了附加系k13-439-1(2n=45=42W+3E),代换系k14-501-4(2n=42=40W+2E)以及带有罗宾逊易位k13-415-2 (2n=42 35W+6E+1W/E)、k14-479-4(2n=42=40W+1E+1W/E)等材料。由此可见,长穗偃麦草基因不仅能导入普通小麦,并且还能遗传给后代,虽然不能稳定,但是为创制新材料提供了可能。3.农艺性状调查及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平均株高为71.8±13.2cm;平均分蘖数为3.94±1.8个;平均穗长为11.1±2.3cm;平均小穗数为16.2±3.2个;均干粒重为23.7±18.2g;平均穗粒数为26.4±19.7粒。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为94.5%。多数材料成株期形态、穗型及种子与普通小麦相似,少数与8801相似。4.抗病性(锈病)鉴定表明:亲本8801为免疫,川农16和蜀麦482为中感。鉴定出杂交后代k14-501-4、k14-516-4、k14-501-5等抗条锈病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海鸽[10](2013)在《小偃9366和华山新麦草与小麦异染色体系的SSR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菌能够随气流做远距离传播并引起大范围的小麦发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方法,而借助SSR分子标记技术标记抗病基因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加速培育抗病小麦品种进程和检测育种中间材料间关系的快速精确新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SSR方法:对小偃9366抗条锈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对华山新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获得的育种中间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的鉴定;对绵阳2000抗条锈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接种CYR31的小偃9366与名贤169杂交的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发现位于2AL上的6个标记Xwmc794、Xwmc455、Xwmc261、Xgwm47、Xgwm294和Xcfd168与其抗条锈基因连锁,暂命名为Yrxy9366。通过基因来源、抗病性分析以及分子检测结果表明,Yrxy9366可能是1个新基因。2、用与Yrxy9366紧密连锁的SSR引物Xwmc261和Xgwm47检测99个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结果表明:其中95%的黄淮麦区主栽品种没有检测出与Yrxy9366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可见该抗病基因在抗病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3、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华山新麦草与7182杂交的33个异染色体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2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302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SSR引物检测到9.17个位点。可见本实验用的引物多,多态性位点多,可参考的片段多。4、将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和CYR33接种于绵阳2000与铭贤169以及杂交后代F1、F2代,进行温室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绵阳2000对我国流行的条锈生理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绵阳2000F2代对CYR32和CYR33抗感分离比分别为9:7和3:1。(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异染色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麦属作为小麦的叁级基因源,具有抗多种病害及耐逆性强等特性,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近缘植物之一。本研究利用CIMMYT引进的六倍体小黑麦20090148与普通小麦材料复合杂交,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了四份遗传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127-12-2、134-5-1、131-2-3和125-3-1,对其抗病性等性状特点进行鉴定,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以明确其遗传组成。结果表明127-12-2、134-5-1和125-3-1为小麦-黑麦渐渗系,131-2-3为代换系;通过将131-2-3与其亲本进行核型比对,发现其染色体组成。四份小黑麦材料的性状和遗传组成鉴定,将为它们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染色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黄磊,罗江陶,李亚洲,曾德英,李庆成.合成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及评价[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张宴萍,亓斐,徐勤省,鲍印广,王洪刚.抗病小黑麦异染色体系的创制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9
[3].殷月辉,徐勤省,亓斐,鲍印广,王洪刚.小麦-长穗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筛选与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9
[4].李斌.小麦—大麦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和转录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殷月辉.普通小麦中国春背景异染色体系的筛选与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
[6].高丹.新型小麦—中间偃麦草异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电子科技大学.2017
[7].马莹雪.六倍体小黑麦多样性分析及小麦—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6
[8].张振涛.甜瓜属主要物种染色体进化分析及种间异染色体系的创制和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16
[9].龙丹.小麦与硬粒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二倍体杂交后代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0].王海鸽.小偃9366和华山新麦草与小麦异染色体系的SSR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