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文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女性,生态文化学
生态文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左文萍[1](2018)在《女性的河流——现当代女性作家笔下河流叙事的生态文化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批评将"世界"的概念拓展到了"整个生态圈",将文学研究的触角伸向了自然界。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也用自己的笔触,关注河流健康、生命价值,探索河流叙事的生态文化学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8期)
赵岚[2](2013)在《“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中国盐文化体系研究——以川盐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及巴蜀,自古入川多走两条路:北向古栈道,从汉中广元入川;东边水路,自夔门入川。太白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叹息中巴蜀文化更显瑰丽神奇。南方丝绸之路上隐约传来的驼铃声、茶马古道途中漫天黄沙背后向世人揭开了华夏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日渐清晰的面纱下面,更有一条贯穿中国腹地的千年古道——川盐古道,在向今日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繁荣。(本文来源于《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期刊2013-02-01)
赵岚[3](2013)在《“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川盐文化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叁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形成的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3年01期)
吴佩君[4](2013)在《影视美学的艺术救赎——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学和文化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研究电影艺术的审美及其所对应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行为,使其审美价值社会功能化是当今课题研究的趋势。影视美学不同于主观设定的独断论的古典美学,它立足于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和深层规律的揭示。生态文化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广泛交流的产物,是生态文明建构阶段自然系统与文化系统矛盾充分暴露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科技时代人类绝对优势和人类文明高调碰撞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赵岚[5](2012)在《“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中国盐文化体系研究——以川盐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盐古道"上,千年的川盐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影响着川、鄂、渝、湘、黔等地区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以"生态文化学"的视角,探讨以"川盐古道"为纽带的中国盐文化的繁衍史,特别是"川盐古道"对巴文化、叁峡文化以及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作用;发掘川盐文化的具体形态,梳理一段在华夏文明史上被淹没已久却显赫一时的"因盐成城"、"因盐成都"、"因盐成国"的"盐史",以此勾勒出生动的盐文化坐标系,进而提出对川盐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提要》期刊2012-10-20)
刘绪才[6](2012)在《以纯粹“草原”的名义为“现代”祛魅——里快小说《狗祭》的生态文化学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作家里快的长篇小说《狗祭》以守护"忠诚、仁义"为核心的"守护草原"的生态文化学主题表现了一种超验的文化生态意识,期冀以"草原"的精神象征意来阐明当下社会迷失于商品拜物教中的"公共理性与道德",揭示类似"自然神性"完美的"诗意的生存".以此实现基于"草原"文化精神对现代文明"祛魅"的意义表述,建构了作者自己观念中的大地伦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11期)
史云峰[7](2010)在《略论藏族农耕民俗的生态文化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民众以其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始信仰为母题基因,逐渐形成的农耕民俗,是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农耕民俗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学意蕴,以节日为其传承形式,时至今日仍以仪式行为进行文化展演,其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为在高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体系。(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李钧[8](2008)在《“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悖论与互补——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08年02期)
吴义勤[9](2007)在《建构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形象”——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序》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考生们冒着“危险”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悲壮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希望考生们全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由于山师的博士名额向来有限,最后的结果当时也不敢多想。幸运的是,“非典”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名额,我们专业一下子招进了22名博士,算是创了一个“全国记录”。(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7年01期)
朱德发[10](2006)在《关于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兼谈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十年的耙犁与深翻,主流意识形态圈定和筛选过的现代文学园地早已被掘地叁尺,陷于难以为继的研究困境。如果没有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史识,那么不要说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想谈出点新意来也很难。李钧提出的“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念,强调中性态度、换位思考、往返质疑和主体间性思维,从而使人们能够在历史时空中把握现代文学,在现场或文化场中分析文学现象,知人论世地研究作家作品。这种新的文学史观有利于打破文学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禁忌。更难得的是,作者进行了成功的文学史写作尝试。(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生态文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谈及巴蜀,自古入川多走两条路:北向古栈道,从汉中广元入川;东边水路,自夔门入川。太白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叹息中巴蜀文化更显瑰丽神奇。南方丝绸之路上隐约传来的驼铃声、茶马古道途中漫天黄沙背后向世人揭开了华夏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日渐清晰的面纱下面,更有一条贯穿中国腹地的千年古道——川盐古道,在向今日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文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左文萍.女性的河流——现当代女性作家笔下河流叙事的生态文化学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8
[2].赵岚.“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中国盐文化体系研究——以川盐文化为例[C].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2013
[3].赵岚.“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川盐文化体系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3
[4].吴佩君.影视美学的艺术救赎——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视角[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
[5].赵岚.“生态文化学”视域下的中国盐文化体系研究——以川盐文化为例[C].中国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提要.2012
[6].刘绪才.以纯粹“草原”的名义为“现代”祛魅——里快小说《狗祭》的生态文化学主题[J].名作欣赏.2012
[7].史云峰.略论藏族农耕民俗的生态文化学意蕴[J].西藏研究.2010
[8].李钧.“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悖论与互补——生态文化学视野中的鲁迅林语堂学案[J].东方论坛.2008
[9].吴义勤.建构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形象”——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序[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
[10].朱德发.关于生态文化学的文学史观——兼谈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