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建筑,空间,内部空间,徽州,养老院,之家。
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车晓敏[1](2015)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内部空间形态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发展受到政策保护、居民变迁、经济提升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民居更新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一方面,居民生活需求与保护政策矛盾突出,居民无序改建的情况严重,使得部分传统民居历史资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居民生活方式与传统民居环境矛盾突出,建筑破损、陈旧导致房间闲置现象增加,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历史风貌正在加速消亡。如何在众多矛盾中适宜的发展,就成为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更新面临的主要困境,而对于以延续历史文化价值为目的的传统民居空间更新发展研究亟待丰富。在此背景下,进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更新的研究,合理地从中汲取可传承的技术精华,更新需祛除的建筑糟粕,对于完善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的更新方法,明确传统民居的更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测试,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的现状特征,归纳现有民居更新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建筑功能需求无法满足、建筑内部居住环境较差、建筑构件破损腐蚀严重。其次,从历史、社会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徽州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原型、发展过程和更新的影响因素,归纳影响其更新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指出更新设计策略方向: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徽州传统民居别具一格的空间形态,建筑功能、室内环境、建筑构件方面的使用及现状需求又迫切推动民居的更新,而在保护政策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更新”受到限制。因此,在保护政策范围内,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求、针对性的提出更新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最后,以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现状为基础,结合居民具体需求和保护政策要点,以最大程度满足居民需求、平衡需求与政策为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功能布局、室内环境和建筑构件方面提出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策略:空间重组与功能置换、室内通风强化与自然采光优化、构件修复与维护,并结合具体更新策略,以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民居为例进行实践分析,论证结论明确空间形态更新方向。本文从徽州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空间形态在功能、环境、结构叁方面的更新方法,确定了徽州传统民居空间更新的技术路线,期望对丰富和完善传统民居研究理论和推进地域性民居建筑的更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4)
孙巍[2](2014)在《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概念进行了概括阐述,基于数字信息技术角度对其内部展示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激光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两个主要的数字信息技术着手,分别对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11期)
屈逢阳[3](2014)在《日本养老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2003年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24%,全世界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在我国社会养老需求的急速膨胀和养老建筑设计与建设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探索与思考养老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显得极为迫切。未来我国的养老居住建筑设计不应当再止步于仅仅提供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应该更多的考虑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丰富与多变性以及对精神需求的满足。而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是被养老建筑这种物质环境所限定和延伸的,所以有必要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入手,寻求人性化设计的解决之道。本论文在充分考察了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情况下确立了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通过对老年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对应老年人各方面特点的设计要求,以备在后文中结合实际案例研究的经验结果提出相关的设计策略。通过对日本方面的文献整理归纳理清了日本养老居住建筑的发展沿革和类型划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的人文与经济情况,决定对适合于各种援助护理程度类型的日本养老居住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分功能布局、公共活动空间、居室空间、护理单元4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出实例当中这些空间的设计要点。根据这些案例中的优势与不足,论文最后提出了更加符合中国方面的相关功能空间形态的设计策略。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国内未来的养老居住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并起到参考和指导性的作用,让我国的老年人能够更快地享受到个性化、高质量的生活条件,达到“有尊严的退休生活”这一基本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5)
赵庆双,王超,刘晓通[4](2010)在《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形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高层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及可持续设计,逐渐受到关注。以高层办公建筑空间构成、建筑类型与内部公共空间的关系及高层办公建筑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设计实例分析了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几种主要形态及其组成要素和特点;提出了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鹏,胡望社[5](2010)在《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与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生产、生活从原始到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从室外的自然空间进入人工室内空间。人类的发展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样,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需求也经过满足单纯的居住功能,到满足人们各方面心理需求的多功能空间的发展过程。建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空间构成,建筑内部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功能。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与形态,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0年01期)
颜冬[6](2005)在《论建筑围合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关系及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建筑史上的空间概念进行了简要地回顾,并从单纯的角度,以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建筑围合实体的作用以及和内部空间的关系。同时给出常见的建筑围合实体的形态以及相应的内部空间形态。旨在唤起人们对建筑设计手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王小惠[7](2005)在《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城市是由许多建筑类型构成的,办公建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占主导地位。由于它与多种学科的高新技术都有密切联系,现代办公建筑的创造越来越多的依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所提供的可能性。作者在肯定现代技术因素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对办公建筑设计的根本问题:内部空间形态及人的情感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实例中的感受,以针对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对人的关心为出发点;以空间形态、情感结合部为视角及切入点,最后得出人性化对策,从而形成清晰的课题研究整体结构。首先在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等进行了阐述,建立了研究的框架;第一章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展望,认为目前办公建筑的设计对人性的忽略、对内部空间的忽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叁、四章为分析部分。首先说明了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并总结了它的制约因素;其次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涵构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探讨了办公人员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的视觉、空间认知,以及他们在其中的生理、心理需求。第五章是解决部分。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对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形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在办公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态设计创作中应以“人性化”的基本原则出发,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和见解,期望对提高建筑创作品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对我国的办公建筑的建设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5-06-01)
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概念进行了概括阐述,基于数字信息技术角度对其内部展示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激光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两个主要的数字信息技术着手,分别对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车晓敏.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内部空间形态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孙巍.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展示性建筑内部空间形态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4
[3].屈逢阳.日本养老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赵庆双,王超,刘晓通.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形态探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
[5].李鹏,胡望社.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与形态的研究[J].重庆建筑.2010
[6].颜冬.论建筑围合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关系及形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王小惠.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