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代洪刚
数学课的基本理论是抽象而深奥的,课堂上从概念到定理公式,如果只是一味抽象地理论推导,从不与实际相联系,学生一定不会喜欢。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深入浅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导入新课,引趣激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生动直观的导入手法,能很快地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探究状态。例如,在学习“空间直线”一节时,笔者待学生起立、坐下后,一言不发,在讲桌上拿了两支不同颜色的粉笔,两手高举进行比划,(粉笔作为教具),并绕教室走一周,一边走一边问:“假如把粉笔做得很长很长,再将粉笔做得很细很细,粉笔将变为什么?”再问:移动这两支粉笔,在空间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设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此,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探究新问题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随机过渡,顺理成章
过渡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好的过渡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中的人和事进行随机过渡,则既显示教师的智慧,又使课堂跌宕起伏,一脉相承。在教学“抛物线”内容时,师生正在讨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突然,学生放在教室窗台上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我随机应变道:“茶杯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怎样求出它的轨迹方程?”(学生笑),学生凝神思考,准备发言。这说明课很自然地过渡到“讨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问题的探讨上来了。
三、点拨导答,水到渠成
数学课堂上,教师设疑提问后,常遇到学生思路阻塞、回答“卡壳”的情况,这时教师可用多种方法点拨导答。其中,利用课堂现成的实物进行演示点拨,往往可起到迅速而有效的启发作用。例如,在引导学生判断正方体各棱与面对角线的位置关系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后,一时语塞,难以判断,笔者拿起讲台上的粉笔盒说:“你看看这个盒子,再回答。”如此,学生对异面直线马上正确说出。
四、以事喻理,事理昭然
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事例,情景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深悟数学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当堂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恰当地构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事例中感悟,在事例中明理。
五、比较辨析,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相近、相似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往往出现辨别不清、理解不透、区分不开的现象,教学时若纯粹地讲解说教,有时非但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愈加糊涂。而利用课堂教具进行比较辨析,具体形象,事理相融,往往能使学生很快地心领神会。例如,在学习“集合“时,学生对“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不易理解,笔者先让班上最高个子的同学站在黑板前,(学生成为教具),问:“这个同学是我们班上最高的,请问该同学是否属于(高个子的学生),这是为什么?”此时此刻,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通过分析,弄清了“高个子的学生”不能形成集合。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难点。
六、课堂小结,巩固运用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加深印象,巩固课堂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时,不妨让理论“回娘家”,“现炒现卖”,要求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如学完“组合”后,小结时,我请四个学生控制教室四个日光灯的开关,问:“要使教室里四盏日光灯至少有一盏日光灯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开灯方法?”四个学生按只有一灯亮、只有二灯亮、只有三灯亮、有四灯亮四类情况进行了演示。学生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运用课堂上的人、事、物作教具,既有和其他教具一样,使教学内容由间接到直接,由抽象到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深奥为浅显的优点,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