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40例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分析

有关40例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分析

王宝基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探讨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患者回顾分析通过CT检查、病检证实的4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CT临床表现。结果: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20例,弥漫型肺癌2例,其CT特征突出,CT扫描显示,胸部薄层图像未发现相互重叠,而且CT密度分辨率高,能显示胸片未能发现的肺内小瘤灶和轻微阻塞性病变。结论:CT诊断为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对正确全面地发现以及诊断原发性肺癌十分有帮助,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肺癌;CT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前言:在临床上,原发性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很高。病因主要为肺部各组织异常增生,如肺泡上体、支气管纤体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加,给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CT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现将其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0月~2014年3月通过CT检查、病检证实的40例原发性肺癌病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4.3~84.3,平均57.5±5.6岁,其中34~40岁3例(5.3%);41~50岁5例(10.7%);51~60岁22例(53.6%);61~70岁6例(25.0%);71岁以上3例(5.4%)。

1.2方法

采用CT扫描装置,层厚10ram,层间隔10ram,均采用常规横断平扫,由胸廓人口至膈面,人工屏气下扫描,对病灶进行局部放大,对适当的窗宽窗位进行摄影,拍摄肺窗及纵隔窗CT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咳嗽、胸痛、胸闷、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非特异性肺外表现以及转移症状的情况。观察患者CTI庙床表现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总结临床表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央型肺癌18例(50%),周围型肺癌20例(44.6%),弥漫型肺癌2例(5.4%),其CT特征突出。中央型肺癌18例,发生于上叶8例,中叶1例,下叶8例,其中1例位于纵隔脊柱旁。直接征象:①肺门肿块:18例均有肺门肿块,肿块多呈不规则形,出现气泡影,钙化影。②支气管改变:支气管腔狭窄阻塞12例(57.1%),多为不规则及鼠尾状狭窄或阻塞,在12例支气管改变中支气管腔可见软组织结节者5例,支气管壁局限性增厚4例。间接征象:阻塞性肺炎,征象多为节段边缘不规则实变影。肺血管改变:肺血管发生改变2例(7.1%)。阻塞性肺不张,肺叶缩小且多与肺门肿块连于一起。合并症: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以肺门或纵隔内非钙化淋巴结,多发者>1cm,单发者>1.5cm,为转移标准。征象:①分叶征:其病理基础既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又因肺的结缔组织间隔,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引起肿瘤生长受限并产生凹陷,从而形成分叶的形态。胸膜凹陷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当凹入中心与扫描层面平行时显示出典型的胸膜凹陷征———瘤灶与邻近壁间三角形影或称喇叭口,其尖端与线状影相连;当扫描层面偏离凹陷中心时,线状影由1条分为两条或两条以上,有时见其与瘤体逐渐分开,三角形影由大变小,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水平裂和斜裂胸胸凹陷表现为向肿瘤侧凹陷的曲线影等。弥漫型肺癌肺段肺叶发生病变时,很多小结节、小斑片影弥漫分布于两肺。该病多数患者为黏液细胞型,有肺部实变以及空气支气管影像,同时实变阴影部位模糊,因此常常被误诊。本研究发现,弥漫型肺癌患者5例。全部确诊为肺泡癌,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部分融合,合并有胸腔积液以及淋巴结转移

3.结论

从生物学病例特征分析原发性肺癌,可将原发性肺癌分成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两类。引发原发性肺癌的诱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后天因素等,通过戒烟等手段在预防原发性肺癌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在治疗原发性肺癌方面具有非常多的方法,但需要患者以自身的癌肿类型、身体情况、生活习惯等为依据。手术治疗最为常见,其中放射治疗的特点为见效快,虽然具有易复发和较为痛苦的缺点,但是治疗大多数原发性肺癌的首选方法。X线胸片和断层检查诊断肺癌,因受纵隔、横隔或脊柱重迭的影响,对肺尖部及心后区、奇静脉食管窝、脊柱旁、气管内、肺门旁、膈面上/后、纵隔内、胸膜缘和胸水所淹盖等隐蔽部位的较小病灶,由于受到等多方面影响,对脊柱旁、气管内以及膈面上/后等部位的较小病灶往往难检查明确,一般难以发现。CT扫描表明,胸部薄层图像未发现相互重叠,因此断面中的隐蔽部位病灶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来,CT密度分辨率高,可发现胸片所不能显示的肺内小瘤灶和轻微阻塞性病变,对2~3mm的微小病灶即能显示。而当肺内病灶过小无法定性,或位置过深及肿块邻近大血管,无法在透视下做针吸活检时,可通过CT引导作针吸活检,其刺中率高,吸取组织准确,是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当肺内病灶过小无法定性等多种原因时,可以CT为指导针吸活检,其刺中成功率高、准确度高,是早期诊断肺癌的主要措施。CT扫描技术的成熟,日渐成为诊断癌症的重要手段,为医生病情的判断带来了便利,为原发性肺癌的确诊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数据,也大大减小了误诊的可能性,而以CT为指导针吸活检,其刺中成功率高、准确度高,是早期诊断肺癌的主要措施,能够为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

结束语: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其它方法还有中医辩证治疗,需要患者完全配合。虽然预防原发性肺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肺癌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早期发现患者癌变,能有效的掌握治疗时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的可能。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CT可为各类型肺癌诊断提供可依循的征象特征依据,尤其为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在肺癌诊断上极具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云林,王剑,邹圣举等.关于56例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表现分析[[J].医学信息,2014,(38):297-297.

[2]周刚.56例原发性肺癌临床表现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3):160.

[3]李兴光.56例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表现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35-35.

标签:;  ;  ;  

有关40例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