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韦国囊[1](2021)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培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转变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和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三都县九阡中学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明晰问题,为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其次,对三都县九阡中学全体生物教师进行访谈,结合本土实际整理归纳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因素;再次,基于调查和访谈结果,以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为导向,并结合生物学教材,构建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史教学、生物实验的强化和优化、STS教育的渗透、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重要概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实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几个方面来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精神,虽然擅长用实验法进行学习,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较差。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3.在实验班实施的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李冬梅[2](2021)在《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独特的思政元素,如科学的世界观,尊重生命的人生观、重视社会责任的爱国观等。因此,可以尝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査法、案例分析法,以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为例,探索和挖掘了教材中可有机融合的思政元素,旨在通过调查目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生物学课程开展相关思政教育的适应性,并通过三个案例的教学设计,探讨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和实践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文献统计表明,思政元素在高中的融入情况具有一定学科特征,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大多融入社会科学学科,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在各学科都能较好融入并实施教学。(2)教师访谈发现,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思政教育方面较多,其次在关爱生命,倡导健康生活,爱护环境等方面也有渗透。(3)对学生的500份调查问卷可知,非常希望融入思政元素,并能给予正确引导的学生占61.45%,使生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的学生占32.82%,无所谓的学生占5.73%。可见,学生希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化丰富有趣。(4)通过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六章内容均适合开展生物课程思政,并根据课程内容初步设计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为教学过程中生物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5)选择《必修一》教材内容按教学目标设计了3个生物学课程思政方案开展了实践探索,依据学生心得体会、同行评价和教学反思,思政元素在高中生物的有机融合丰富了生物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在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全球意识、环境责任、科学态度)、政治观念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将思政元素与高中生物教学做到有机融合,避免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情形。本文旨在为髙中生物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高燕[4](2020)在《与初中生物课堂互补的社团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提出,初中生物学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学生物课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主阵地,生物社团活动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笔者尝试设计与初中生物课堂紧密联系的社团活动并进行教学实践。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初中生物社团开展情况以及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生物社团活动的价值。列举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燕来芳草地”生物社团的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总结了与生物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社团活动的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为探究社团活动的实施效果,笔者设计了一学期的社团活动并付诸教学实践,通过笔试和实验操作测试对两个班的社团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将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最后,笔者总结了几点实践心得,以期对提升初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所启迪和帮助,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晋[5](2020)在《“学-究-讲-练”四环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在推进素质教育浪潮中,依据新时代高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提出的,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此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大环节。“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在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习惯,培养各种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剖析了国内外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并归纳整理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依据学生课堂表现、成绩,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本研究是在临汾市实验中学于2014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氛围中结合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从学校开始推行以来,研究者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一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摸索,通过几年的探索经验和这次研究的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四环节”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着;“四环节”教学模式简便、易操作。在利用四环节教学模式上课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1)“四环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2)在教学实践中总是担心合作交流和探究活动会浪费讲课时间;(3)“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否会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4)在实施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如何进行考量。研究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校实施四环节模式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张艳秋[6](2020)在《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典籍着作等都是华夏儿女们对美好自然的刻画、对伟大生命的敬畏,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古代文学作品应用于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让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以促进生物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培养文理结合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值得生物教育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开展了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理论综述,主要是对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概念的界定及古代文学作品体裁类型的阐述,并论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教育意义,以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概括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第三章以古代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曲阜,所属高中的400名学生和85位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真实的掌握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不足、对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古代文学作品资源认识缺乏、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范围和相应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另外,教师掌握的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源不足、对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资源挖掘不充分、在生物学课堂上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频度低、缺乏相关的优秀授课案例做参照。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对策,包括在教材编写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中古代文学作品的应用策略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策略等方面。同时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必修二、选修模块一、选修模块二中蕴含的丰富古代文学作品资源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在提出以上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两个教学设计案例和一个习题案例,为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支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一、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乐观,教师对古代文学作品资源的了解不足,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甚少;二、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上应用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创新的生物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能够接受和所期望的;三、本文提出的对策可有效促进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苏纯美[7](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位于祖国边疆,部分学生来自于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也有一些城区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传统教学通常是按同步教学的方法进行的,统一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统一的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促成了学生“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因此,部分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不充分,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不能很好的掌握初中生物学知识,影响了他们生物学的学习成绩,阻碍了他们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知识丰富的合格中学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要求生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达到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将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法引入到弥勒五中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条件和手段,严密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多元智能理论、学情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编写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采用异步教学法的四个教学案例,设置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了异步教学法,并进行了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显着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提示我们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有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对本校及同类型学校的生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姝[8](2020)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类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重视音乐素养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课,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本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衡阳市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工程类、财经类、生物医学类、综合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区分学生和教师,共涉及400名学生和38名音乐教师。学生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包括音乐学习现状、对音乐课的需求以及对音乐素养的审美认知情况。教师部分以访谈为主,主要包括学校公共音乐课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并从审美角度出发,了解教师对公共音乐审美教育认知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重点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第四章以第三章得到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地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得出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尝试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提升公共音乐教师审美修养、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展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前景。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指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鉴于高职公共音乐课程科学、全面、多元、实用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音乐课美育效果的对策建议,要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审美思维,把握美、营造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类型,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甚至可以采用跨校网络选修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要提高以美育人的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活化乐理知识,突出情感体验,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从而加强学生更多元、更深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内涵。要立足审美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要突出音乐审美导向,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审美环境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苏笑悦[9](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浅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
1.1.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
1.1.4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育需要 |
1.2 生物科学素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培养特点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科学素养 |
1.3.2 生物科学素养 |
1.3.3 教学策略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1 多元智能理论 |
1.4.2 建构主义理论 |
1.4.3 素质教育理论 |
1.4.4 概念转变理论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问卷调查法 |
2.1.3 访谈法 |
2.1.4 教育实验法 |
2.1.5 案例分析法 |
2.2 研究思路 |
3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编制 |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获取生物学信息分析 |
3.4.2 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分析 |
3.4.3 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
3.4.4 生物学能力素养 |
3.4.5 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5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
3.6 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 |
3.6.1 家庭因素 |
3.6.2 社会因素 |
3.6.3 学校因素 |
4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及实践 |
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
4.1.1 兴趣性原则 |
4.1.2 启发性原则 |
4.1.3 科学性原则 |
4.1.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1.5 实践性原则 |
4.2 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
4.2.1 在课堂中引入探究式教学 |
4.2.2 贯穿生物科学史教育 |
4.2.3 强化和优化生物实验 |
4.2.4 渗透STS教育 |
4.2.5 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 |
4.2.6 强化重要概念的学习 |
4.3 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
4.4 教学实践研究 |
4.4.1 案例一:强化重要概念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4.4.2 案例二:贯穿生物科学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一课时) |
4.4.3 案例三:渗透STS教育:《传染病及其预防》 |
5 教学效果评价 |
5.1 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 |
5.1.1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原则 |
5.1.2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方法 |
5.2 成绩分析 |
5.3 实验能力分析 |
5.4 学习生物学兴趣访谈记录 |
5.5 学习方法访谈记录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附录3: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评价量表 |
附录4:学生活动记录 |
致谢 |
(2)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一、必要性分析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原则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原则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思政元素 |
一、理想信念 |
二、价值取向 |
三、政治观念 |
四、社会责任 |
第二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 |
第三章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理论依据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素质教育理念 |
第二节 相关法律依据 |
第四章 思政元素在高中生物的融入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统计分析与访谈调查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 |
一、类比贯穿教学过程 |
二、引用材料指导思想 |
三、分析内容设计活动 |
四、其它方法 |
第二节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及案例分析 |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的具体内容 |
二、实践案例一 |
三、实践案例二 |
四、实践案例三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与初中生物课堂互补的社团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初中生物社团 |
2.1.2 生物课堂教学 |
2.1.3 生物社团与生物课堂互补教学 |
2.2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中学生社团 |
2.2.2 关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
2.2.3 关于生物社团活动与生物课堂教学间的联系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
2.3.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3.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物社团活动与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调研 |
3.1 调研目的与对象 |
3.2 调研方法与内容 |
3.2.1 调查问卷维度组成 |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问卷信度 |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 导致目前教学现状的原因剖析 |
3.4.1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 |
3.4.2 教学模式的固化 |
3.4.3 学科地位的边缘化 |
3.4.4 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限制 |
3.5 将社团活动与生物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价值 |
第四章 与初中生物课堂紧密联系的社团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
4.1 “燕来芳草地”生物社团简介 |
4.2 生物社团活动设计要点 |
4.2.1 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活动课题 |
4.2.2 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优化课堂教学 |
4.2.3 校外活动因地制宜,拓宽课堂学习视野 |
4.2.4 活动过程以生为本,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
4.2.5 引入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实施多元评价促发展 |
4.3 提高生物社团活动有效性的注意事项 |
4.3.1 利用生物课堂端正学生对生物社团的态度 |
4.3.2 利用生物课堂夯实社团活动理论基础 |
4.3.3 利用生物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
4.4 社团活动设计案例 |
4.4.1 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内容 |
4.4.2 以《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内容 |
第五章 与生物课堂互补的社团活动效果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时间与实验对象 |
5.2.1 实验时间 |
5.2.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活动设计 |
5.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1 调查(前测)结果与分析 |
5.4.2 调查(后测)结果与分析 |
5.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体会 |
6.2.1 研究心得 |
6.2.2 有待改进的方面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四: 获奖证书 |
致谢 |
(5)“学-究-讲-练”四环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新型教学模式 |
二、中国民众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增长 |
三、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呼吁新型教学模式 |
四、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境外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 |
(二)国内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 |
二、“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四环节”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
(二)“四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二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结构 |
第二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四章 “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典型教学案例 |
第四节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四环节”教学模式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学生成绩测试评价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二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 |
第三节 “四环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
第七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古代文学作品的现状调查—以曲阜地区为例 |
第一节 调查计划与实施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
第一节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第二节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源分析 |
第五章 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一:《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
第二节 案例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
第三节 案例三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教师调查问卷中主观建议题的全部建议收录表 |
致谢 |
(7)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背景 |
二、传统课程教学与异步教学的概念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异步教学法可解决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 |
二、异步教学法可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实践基础 |
一、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理念 |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现实情况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弥勒五中初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二、学情分析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三、构建主义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
四、异步教学的基本内涵 |
五、教学改革与异步教学法 |
第四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自主探究原则 |
二、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
三、启发激励原则 |
四、因材施教原则 |
五、探索创新原则 |
第三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情况 |
第一节 异步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
一、异步教学研究问卷调查的意义 |
二、异步教学法问卷调查前测 |
第二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
一、黎世法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二、改造之后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
第三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
一、实验对象情况分析 |
二、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案例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
案例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
案例三:《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
案例四:《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
第四节 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
一、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成绩对比分析 |
二、实施异步教学法学生的课堂表现 |
三、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后测调查 |
四、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通过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反思与对策 |
一、通过研究值得反思的问题 |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学生对初中生物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B:实验班(217班)和对照班(219班)考试成绩表 |
附录C:SPSS数据处理软件结果 |
附录D:学生部分课内外活动及作品剪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8)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相关概念界定及现实意义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音乐审美教育 |
2.公共音乐课程 |
3.音乐教育理论 |
4.音乐核心素养 |
(二)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 |
1.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 |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
三、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美育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标、调查过程及内容 |
1.调查目标 |
2.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显示 |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
2.对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调查结果 |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1.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 |
2.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 |
3.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 |
4.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 |
5.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 |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社会层面重视程度的弱化 |
2.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偏差 |
3.家长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 |
五、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 |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
1.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
2.提高审美思维,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培养 |
(二)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类型 |
1.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 |
2.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 |
3.拓宽审美学习渠道,实现跨校网络选修 |
(三)提高以美育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
1.活化乐理知识,固牢音乐基础理论之美 |
2.突出情感体验,挖掘音乐动人旋律之美 |
3.依托本土资源,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之美 |
(四)立足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师审美修养 |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课教师审美素养 |
(五)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
1.突出音乐审美导向,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
2.加强审美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 (二)访谈提纲(教师卷)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
1.2 研究边界 |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
1.2.5 时间语境:当代 |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
1.3 研究内容 |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
1.4 研究综述 |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
1.4.4 总体研究评述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跨学科研究 |
1.6.2 比较研究 |
1.6.3 类型学研究 |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
1.6.5 文献研究 |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北美洲 |
2.1 美国 |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
欧洲 |
2.2 芬兰 |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3 英国 |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
2.4 法国 |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
2.5 德国 |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
大洋洲 |
2.6 澳大利亚 |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
亚洲 |
2.7 日本 |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
2.8 韩国 |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
2.9 新加坡 |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
3.5.2 深圳荔湾小学 |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
4.2.1 影响因素纳入 |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
4.3.1 行政班制教学 |
4.3.2 包班制教学 |
4.3.3 走班制教学 |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
4.3.5 研究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
5.2.1 “做中学”理论 |
5.2.2 建构主义理论 |
5.2.3 问题求解理论 |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5.2.5 学校城市理论 |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6.1.1 教学空间集 |
6.1.2 组成要素 |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
6.4.1 串联组合 |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7.1.1 教学中心 |
7.1.2 技术路线 |
7.2 设计原则 |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
7.1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
8.1.1 概念与分类 |
8.1.2 技术路线 |
8.2 设计原则 |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
8.3 室内开放空间 |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
8.4 校园景观 |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浅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D]. 韦国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为例[D]. 李冬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与初中生物课堂互补的社团活动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D]. 高燕. 扬州大学, 2020(04)
- [5]“学-究-讲-练”四环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刘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古代文学作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艳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苏纯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周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