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病诊断妙手回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

诟病诊断妙手回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

林永梅山东省栖霞市实验中学265300

新的课程改革正生机勃勃地开展。课标强调素质教育,要求树立“大语文”的学习活动理念,在新课改理念下,各种模式的语文课也应运而生。然而,语文课堂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认清这些误区,势必会对语文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以下拟就三则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买椟还珠”课

语文知识体系的模糊性和隐秘性,决定了教师在运用文本进行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教学角度的可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眼光去发现文本中对学生知识能力有意义的建构价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买了匣子,退了珠子”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中,分析了秦王的专横跋扈,色厉内荏,阴险狡诈,也分析了唐雎的坚持正义,不卑不亢,大义凛然。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对“缟素”“布衣”“挠”等基本词义,对“谢”等古今异义词,对“故不错意”的通假字“错”,对“受地于先王”的文言句式一无所知。传诵了千百年的古代经典,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如果视而不见,或者藐而视之,那么,我们和那个“买椟还珠”的郑国人有什么两样呢?

对策探讨:对范文的分析鉴赏应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文章的字、词、句都没有搞清楚,分析鉴赏就失去了依据,难免架空,甚至错误。回顾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发展史,吃“架空分析”的亏是不浅的,我们不要因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而重蹈历史的覆辙,重犯过去的错误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要“咬文嚼字”,当然,不是每字每句都“咬”都“嚼”,但难字难句,生字警句,文章中的精髓字句总要让学生弄清楚,独到的写法总要让学生有所领悟,惟其如此,民族精神教育,爱国教育,做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有效提高。如果课堂上师生之间老是“空磨嘴皮”扯来扯去都是那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课堂教学怎能不枯燥无味?学生怎能不昏昏欲睡?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才是生动的,鲜活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只有贯穿人文精神的教育才有生命力。语文教学脱离了人文教育不行,失去了语言文字的诠释又何尝有效?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有机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缺失。在目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尤其是生字、难词、精髓的句子和语段,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锤敲打,着意推敲,而不是浮光掠影走过场。

二、“画蛇添足”课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与其它学科和社会生活的整合。一些教师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认为每一节课都必须拓展,每一篇文章都必须延伸,否则就与新课程相悖。这种画了“蛇”还一定要“足”的行为在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中十分盛行。

对策探讨:课外材料的拓展,首先必须立足课本。不可否认,拓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固然形式无所谓好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形成一个切合点。因为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其次,拓展要适度。语文课堂的主要环节不在拓展,它的出现只是为了妙笔生花,而不是“画蛇添足”,因而拓展并非越多越好,更非每篇文章,每节课都要拓展,真正的拓展应该依据文本特点,教学难度和学生能力发展水平,适度、适时、适量,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将拓展变为课堂的主旋律。

三“按部就班”课

教师是抱着一定目的,为完成一定的任务,作了充分的预设而走进课堂的,这本没有错,问题是,当具体的课堂发问发生了变化,当课堂出现了教师无法预设的情形,我们还能固守着陈式,按照所谓精心设计的课堂继续下去吗?如一位教师执教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结束前教师安排了质疑的环节。有一学生站起来好奇地问“文中说‘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作者少时候究竟得了什么病?”那位教师略一思忖,果断地说:“我也不知道,文中没有交代,这个问题无须讨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接着教师就转向其他学生了。提问题的那个学生很不情愿地坐下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鉴赏的欲望,就在教师刻板与固执中灰飞烟灭了。

对策探讨:那位教师实话实说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对问题所做的判断似乎太武断,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吃透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作者的一次探险的经历,虽然时隔五十几年,但作者记忆犹新。作者幼年的疾病已成了阻碍他行动的一种心理暗示。虽然他父亲完全可以上岩石架把他救下来,但父亲没有那样做,他对自己的孩子是了解的,于是引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让孩子找回了自信,使作者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也成了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怎么能说与本文教学内容无关呢?可以说作者小时候的病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关键信息,但那位教师没有注意到,显然对文本的把握还不够细致。其实,“吃透”教材备好课,没有一个老师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是通读课文,搬来教参,在教参的辅助下备课,很少有教师像叶圣陶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没有细研深钻,怎么能换来语文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没有细钻深研,怎么能拥有学生学习的多姿多彩?因此,要改革目前语文教师“吃透”这一基本功日益衰败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标签:;  ;  ;  

诟病诊断妙手回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