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作家论文_郜元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锋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先锋,作家,小说,沈阳市,干休所,批评家,小说家。

先锋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郜元宝[1](2019)在《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重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重读余华1990年代初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固然需要留心它从先锋小说延续下来的极具探索与创造精神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但更应该关注其"写什么"。一大群出生于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的在学而失学的"顽童"在文化荒原上嬉戏游荡的经验,迥异于"新时期文学"主流作家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彰显了成熟的先锋小说的独特风貌。"顽童"们围绕"性"与"友情"的兴奋与沮丧、美好与丑恶、好奇与伤害,尤其是亲情的普遍扭曲与发乎本能的对亲情的渴求,成为并非残酷到底的先锋作家余华的情感底色。余华无情暴露了人类美好情感的丧失,但也努力找寻着维系社会与家庭之爱的希望。这份不无矛盾的情感认知尤其倾注于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的塑造,这一点正是余华和现实主义经典作家的内在相通之处。(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张勇,李振,行超,初清华,李丹[2](2019)在《青年作家对于先锋文学的承继与突破 “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何荣、凌鱼专场》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2018年12月10日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持人:请我们的青年批评家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和交流。李振:如果让我找一个词形容何荣的小说,我觉得是镜头感。她的小说给我带来了一个画面的冲击,所以整个小说的形式是很新颖很有吸引力的,你会发现一种与以往不太一样的处理故事的方式,那就是通过镜头,通过画面,通过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来构成一个或是奇怪或是日常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9年06期)

曾莹[3](2019)在《影响的焦虑与先锋作家的暴力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的焦虑”是美国当代着名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提出的一个研究名词,指任何作家都会受到前辈文学的影响,面对前辈大师留下来的辉煌成就,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感,并且都想尽力摆脱这种负面情绪。虽说后继者在文艺创作上是得益于这笔丰厚的馈赠,但这笔馈赠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块巨大的屏障,面对这块屏障,他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压迫,甚至束缚,一种害怕不及前辈的焦虑萦绕心中,影响了甚至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而这种焦虑在具有创造力的作家身上,则会别开生面,转化为一种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促使他们去开创新的文学局面。先锋作家正是这样一群具有宏大文学野心、锐意创新的青年人,他们背靠着中国经典文学与前辈文学的大山,面临着西方山口强势涌入的文学山洪,这样严峻的局面使得欲大展身手的作家心中产生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他们要张扬主体性,他们要独树一格,势必要“险中求胜”,势必要“新中探奇”。历史经验的累积、超越传统的渴望与探索人类存在奥秘的目标糅合在一起指路,让他们找到了“暴力”这一内蕴空间大且夺人眼球的写作主题。从此,“暴力”像一剂猛药注入了先锋创作当中,解构主流与传统,动摇公认的真理,揭开人性的面具,披露生命的真相。先锋作家无论是在旧题新用上,还是开拓新题材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或是站在人的角度重论历史暴力的得失,或是发掘家庭暴力当中被忽略的角落,或是在经典暴力事件当中引申新的角色定义,或是引导读者认识暴力背后更为危险的事实。在暴力叙事的艺术手法上,以轻载重,荒诞与反讽并驾齐驱,拓宽了暴力的意义空间和审美空间。先锋作家从焦虑到寻找出路,在创作中不断对自我、传统、外来影响进行修正,最终走向个人化的成功经验,可为后辈作家的创新与超越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郭昱莲[4](2019)在《“先锋作家”的身份认同及其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先锋小说作家”最具代表性的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洪峰、叶兆言、北村、孙甘露为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角度切入研究。首先,“身份”的生成是人进行“主体建构”的过程;其次“身份认同”是人在“主体性建构”进程中的“双向寻找”过程,即在同一性与差异性之中“确认自我”。在“身份认同”流变中,可以看出“先锋作家”与文学、时代、文化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映射出以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存在景象。本文分为叁章,考察“先锋作家”在不同时代语境中的“身份”与“身份认同”变化。第一章将“先锋作家”放置在“新时期语境”中考察。第一节分析“先锋作家”的“身份探索”“主体性建构”,即他们未以“先锋姿态出场”时,其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阅读经验、写作经验体现的同一性,表现出他们自觉追求作家职业身份,及其身份认同感。第二节分析他们在80年代末获得的文学精英身份及与身份认同的关系。第叁节在前两小节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在80年代末形成“纯文学想象”的实践共同体,及其获得的他者与自我视域的身份认同。第二章主要描述“先锋作家”在“人文精神语境”语境中的“身份认同困境”。第一节分析刚兴起的大众文化时代,“先锋作家”的“作家身份”危机。第二节分析“人文精神讨论”时期,批评家视域与“先锋作家”视域中的身份困境及其认同危机。第叁节在前两小节基础上,分析时代与作家的变化造成的身份嬗变,从“文学精英”移至“文化边缘”及其“身份认同”的消失。第叁章主要描述在全面兴起的大众文化主导的“消费语境”中,“先锋身份”的失效、身份认同的消失及新身份的再探寻。第一小节分析“先锋文学与身份”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失效。第二小节分析他们以新的具有写实倾向的长篇小说去魅“消费主义”,其小说以悲剧美学方式反讽消费主义。第叁节在一二小节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在“无名”时代中,再次以新的文学作品与观念进行主体性建构,探寻“新的身份”。本文着力剖析“先锋作家”“身份认同”流变的原因,指出造成其“身份认同”困境的深层原因,除却“时代变化”这一客观因素之外,知识分子自身内部的“主体性构建”与“独立话语空间的构建”与之形成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卜金宝,尤立峰[5](2019)在《毕生宣传践行雷锋精神的先锋战士——追记着名军旅作家、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老干部陈广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他参与写出《雷锋模范事迹材料》,后定稿为《解放后我才有了家,我的母亲是党》,团里打印下发组织官兵学习,是最早系统宣传雷锋的文字材料;他担任全国100多所院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军内外作雷锋事迹报告1000余场,直接听众百万人次,家里至今收藏着1000多条红领巾;他生前留下遗言:"后事一切从简,一不通知亲朋好友,二不举行追悼会,叁不惊动媒体,四把骨灰洒回故乡长春",最后一次用行动诠释雷锋精神。(本文来源于《雷锋》期刊2019年05期)

邓小红[6](2018)在《跨界化·先锋性·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世纪之交,一些当代作家陆续展开了关于长篇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品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檀香刑》、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佩甫的《李氏家族》、方方的《乌泥湖年谱》、王安忆的《桃之夭夭》。纵观"十七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关于"怎样写"的创作探索远较"写什么"薄弱,而小说文本结构的创新又是小说"怎样写"形式变革的难点所在,上述小说家们(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8期)

陈国和,陈思和[7](2018)在《中年写作、常态特征与先锋意识——关于“70后”作家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前后,徐则臣、朱山坡、石一枫等作家的长篇小说的问世,标志着"70后"作家在艺术上走向成熟。但是,与对莫言、余华等"50后""60后"作家的研究相比,评论界对"70后"作家的讨论相对滞后。"70后"作家的发展历程究竟如何?他们有着怎样的代际特点?其中的代表性作家表现出何种艺术新质?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学史意义?"70后"作家的可能性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讨论。近期,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陈国和教授与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就"70后"作家的现状、特点以及创作的可能性等问题展开探讨,现整理出这篇对话,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徐乃伟[8](2018)在《先锋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是充满动荡与新生的十几年,各种改革不断进行,各种新生事物蓬勃发展,旧有的秩序不断被解构,而新的秩序仍在建立之中。在文学领域,八十年代中期初登文坛就名声大振的先锋文学,到了九十年代因时代环境和自身创作的局限等原因而趋于沉寂,短暂调整之后先锋作家们进行了创作转型,他们放弃了形式和语言上的凌空蹈虚,转而对传统和现实进行表现和关照,创作出一批具有独特艺术品味和精神立场的小说作品,完成了由形式先锋到精神先锋的转型。在电影领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影这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看电影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以张艺谋、陈凯歌、霍建起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他们怀揣着艺术理想与信念,渴望拍出体现自身艺术风格的优秀电影作品。先锋作家小说所具有的不甘平庸的艺术追求和先锋性的精神深深吸引了第五代导演,这些小说进入了他们改编的视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历史清晰地表明:文学作品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电影艺术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实现两者互动的纽带就是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本文选取了莫言、苏童、余华叁位先锋作家被改编的五部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通过对小说和电影文本的细读和比较,来探讨这些作品吸引导演改编的特质以及改编前后的变化与不同,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改编的成败得失来思考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合理实现方式。由此进一步思考,在以电影传媒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小说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该如何生存和发展以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究小说电影改编的外因,即对于改编发生的文化语境和背景的分析,先锋文学的转型,文化市场的形成,电影传媒的繁荣发展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等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面对急剧变化的创作环境,先锋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学立场出现了动摇和转变。第二章是对小说电影改编内因的探究,这些先锋作家的小说在文本风格、文本形式和文本主题等方面存在着适宜电影表现的某些特质,满足了导演的拍摄需求,因而吸引导演对其进行电影改编。那么,小说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哪些内容得以保留,哪些内容被删改,改编前后有什么变与不变?第叁章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即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实现问题。论文第四章论述了小说电影改编的利与弊,电影的热播能够吸引一批观众去阅读小说原着,增加了小说读者的数量,促进了小说的热销,但是由于电影表现能力的局限性,将小说电影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小说丰富主题意蕴的一种削弱,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这种弊端在改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论文结尾对小说与电影互动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两者需在保持自我本质的同时彼此借鉴,以实现改编双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3)

谢有顺[9](2018)在《东西是真正的先锋作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表《没有语言的生活》以来,东西一直是60年代出生作家群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但很少有人指出,他是一位真正的先锋作家。很多的先锋作家早已转型,或者只是在做一种比较表面的形式探索,可东西不同,他的先锋是内在的、骨子里的。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持续探索个人命运的痛苦、孤独和荒谬,并赋予这种荒谬感以轻松、幽默、反讽的品质。读东西的小说,能从中体验到悲哀和欢乐合而为一的复杂心情。他的小说形式是现代的,叙事语言也是有速度感(本文来源于《南方文坛》期刊2018年03期)

张岩泉,李蒙蒙[10](2018)在《后现代策略与神秘感: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的话语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颠覆精神与性别意识的作家群体,在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她们勇于突破传统写实的窠臼,探索神秘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王国,并在文本中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连贯的叙事时间、非理性的感觉化叙事和非逻辑的梦呓体语言等反叛性、超前性的后现代话语实验,直抵女性内在的心理真实,重塑女性主义叙事的多重表现形式,实现了女性先锋叙事与神秘意蕴的有效融合,但其极端化倾向的出现也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文本价值的削弱,从而召唤着"先锋的转型"。(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先锋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间:2018年12月10日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持人:请我们的青年批评家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和交流。李振:如果让我找一个词形容何荣的小说,我觉得是镜头感。她的小说给我带来了一个画面的冲击,所以整个小说的形式是很新颖很有吸引力的,你会发现一种与以往不太一样的处理故事的方式,那就是通过镜头,通过画面,通过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来构成一个或是奇怪或是日常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锋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郜元宝.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重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J].当代文坛.2019

[2].张勇,李振,行超,初清华,李丹.青年作家对于先锋文学的承继与突破“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何荣、凌鱼专场[J].雨花.2019

[3].曾莹.影响的焦虑与先锋作家的暴力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郭昱莲.“先锋作家”的身份认同及其流变[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5].卜金宝,尤立峰.毕生宣传践行雷锋精神的先锋战士——追记着名军旅作家、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老干部陈广生[J].雷锋.2019

[6].邓小红.跨界化·先锋性·装饰化——当代作家关于小说文本个性化结构的试验[J].文艺争鸣.2018

[7].陈国和,陈思和.中年写作、常态特征与先锋意识——关于“70后”作家的对话[J].文艺研究.2018

[8].徐乃伟.先锋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山东大学.2018

[9].谢有顺.东西是真正的先锋作家[J].南方文坛.2018

[10].张岩泉,李蒙蒙.后现代策略与神秘感:20世纪90年代先锋女作家的话语实验[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索引索引长汀县图书馆汀毕加索,《格尔尼卡》,布面油画,349...弗里德曼关于自助建筑体系的构想2003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期刊出版概...200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期刊出版概...

标签:;  ;  ;  ;  ;  ;  ;  

先锋作家论文_郜元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