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论文摘要

海岸带地区占世界2%的陆地面积,承载了10%的世界人口,是当今人类活动最频繁、社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岸带地区遭受海水入侵和沿岸洪涝极端天气等灾害的频率日益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海岸带地区也是新石器古人类社会起源、发展的重要分布区,如长江三角洲南部的姚江-宁波平原,是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的核心分布区。由于对海平面波动极其敏感,中全新世以来本地区经历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对繁衍生息于该地区的古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本地区开展古人地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海岸带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制约及古人类的主动适应过程,更可为未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海岸带地区的环境脆弱性和风险防治的紧迫性提供详实证据。本研究选取宁波平原东北部的鱼山遗址(T0410W和YS160孔)、西南部的芦家桥遗址(LJQ孔)和姚江平原东北部的傅家山遗址(FJS孔)发掘区探方和外围钻孔的四个剖面地层,进行岩性、AMS14C和OSL测年、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孢粉、炭屑等多指标综合分析,重建各遗址新石器时代古水文、古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历史;结合本区河姆渡文化一期至商周遗址的时空变迁,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历程中的区域性海水入侵、极端风暴或水涝灾害事件,并分析其与遗址文化间歇或文化层不连续现象的内在联系,探讨海岸带低地平原自然环境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鱼山遗址T0410W剖面和YS160孔、傅家山遗址FJS孔和芦家桥遗址LJQ孔的孢粉、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均显示,约6300 cal yr BP海相沟鞭藻显著增加,TOC含量骤减,有机质来源以海源贡献为主,反映三处遗址均遭受海水入侵的影响。5800 cal yr BP前后,鱼山和傅家山遗址的孢粉组合中水生植物和淡水藻类丰富,芦家桥遗址海相沟鞭藻持续增加,指示局地水位上升和短暂的海侵,推测为不同地貌环境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约5000 cal yr BP,YS160孔和FJS孔中水生植物和淡水藻类明显减少,可能反映湖泊水体萎缩、水位下降。4500 cal yr BP左右,除芦家桥遗址缺乏直接的年龄约束,鱼山、傅家山遗址的孢粉、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和沉积学证据均记录了极端风暴及其后的海侵事件。上述地层记录与研究区其他新石器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反映6300 cal yr BP、4500 cal yr BP发生两次区域性海侵事件。5800 cal yr BP由极端天气导致的涝灾和短暂海水入侵在区内其他遗址和钻孔也有所反映,但其影响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四个剖面的孢粉、炭屑、有机碳氮及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还显示,古人类活动与滨海湿地的形成高度同步;海侵发生时,湿地退化、古人类活动迅速减弱,表明河姆渡先民对滨海湿地的高度倚重。(2)约6300 cal yr BP的区域性海侵事件虽然并未导致河姆渡文化的结束,但对应了考古学界所认为的河姆渡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衰变现象。同时,河姆渡文化晚期地层中禾本科花粉(≥38μm)、炭屑(≥100μm)的减少以及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的恢复,反映古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另外,河姆渡文化三至四期遗址分布具有向姚江平原内部及上游迁移的特征,结合5800 cal yr BP事件,推测河姆渡文化晚期研究区水涝灾害频繁、海岸带环境不稳定,因而阻碍稻作生产,限制了古人类社会的发展。(3)约5000–4600 cal yr BP,鱼山遗址YS160孔、傅家山遗址FJS孔的禾本科(≥38μm)、炭屑(≥100μm)均持续减少,指示良渚晚期古人类活动强度减弱。环境方面出现湖泊水域萎缩、水位下降,推测与该时期全球性的持续冷干气候有关。虽然冷干的气候可以解释湖泊萎缩、水位下降,但难以解释古人类活动的减弱,尤其同时期杭州湾北岸的良渚文化极其繁盛,因此这一问题还有待更多自然与人文因素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全新世海岸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及主要研究方法
  •     1.2.1 国内外全新世海岸带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     1.2.2 人地关系常用研究方法
  •   1.3 宁绍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新石器文化发展研究进展
  •     1.3.1 宁绍地区新石器考古文化序列
  •     1.3.2 宁绍平原全新世古气候、古植被变化
  •     1.3.3 姚江-宁波平原全新世海平面波动与新石器文化的联系
  •     1.3.4 姚江-宁波平原全新世水文地貌环境演变
  •     1.3.5 宁绍平原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对稻作农业发展的影响
  •     1.3.6 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早中期之后衰落原因的探讨
  •     1.3.7 姚江-宁波平原古人地关系研究重难点:新石器遗址地层中的文化间歇层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方案
  •     1.4.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     1.4.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与新石器遗址概况
  •   2.1 姚江-宁波平原地理概况
  •     2.1.1 地貌
  •     2.1.2 气候
  •     2.1.3 水文
  •     2.1.4 植被
  •   2.2 新石器文化遗址
  •     2.2.1 鱼山遗址
  •     2.2.2 傅家山遗址
  •     2.2.3 芦家桥遗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获取
  •     3.1.1 遗址发掘区探方剖面地层采样
  •     3.1.2 遗址钻孔地层采样
  •     3.1.3 文献资料
  •   3.2 实验方法
  • 14C测年'>    3.2.1 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
  •     3.2.2 光释光(OSL)测年
  •     3.2.3 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试
  •     3.2.4 孢粉、炭屑分析
  •   3.3 本研究工作量
  • 第4章 姚江-宁波平原遗址剖面与钻孔沉积记录分析
  •   4.1 鱼山遗址T0410W剖面
  •     4.1.1 地层岩性、文化阶段和测年结果
  •     4.1.2 年龄-深度模式
  •     4.1.3 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     4.1.4 孢粉、炭屑分析
  •   4.2 鱼山遗址YS160 孔
  • 14C测年结果'>    4.2.1 地层岩性和AMS14C测年结果
  •     4.2.2 年龄-深度模式
  •     4.2.3 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     4.2.4 孢粉、炭屑分析
  •   4.3 傅家山遗址FJS孔
  • 14C测年结果'>    4.3.1 地层岩性和AMS14C测年结果
  •     4.3.2 年龄-深度模式
  •     4.3.3 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     4.3.4 孢粉、炭屑分析
  •   4.4 芦家桥遗址LJQ孔
  • 14C测年结果'>    4.4.1 地层岩性和AMS14C测年结果
  •     4.4.2 年龄-深度模式
  •     4.4.3 有机碳、氮及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     4.4.4 孢粉、炭屑分析
  • 第5章 姚江-宁波平原新石器–商周遗址时空变迁
  • 第6章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典型剖面水文生态环境演变及古人类活动记录
  •   6.1 中全新世典型剖面水文生态环境变化
  •     6.1.1 主要孢粉类型的水文生态指示意义
  •     6.1.2 鱼山遗址古水文生态环境变化
  •     6.1.3 傅家山遗址FJS孔古水文生态环境变化
  •     6.1.4 芦家桥遗址LJQ孔古水文生态环境变化
  •     6.1.5 典型剖面中的主要水文生态环境变化事件
  •   6.2 古人类活动的孢粉、炭屑记录
  •     6.2.1 伴人植物、炭屑对古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
  •     6.2.2 典型剖面孢粉、炭屑记录的古人类活动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事件及可能原因
  •   7.1 姚江-宁波平原新石器遗址海侵事件地层记录的区域对比
  •   7.2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事件及可能原因分析
  •   7.3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地层记录差异及原因
  • 第8章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古人类活动对气候-海平面变化的快速响应
  •   8.1 中全新世海水入侵与新石器文化衰变
  •   8.2 河姆渡文化晚期古人类活动减弱及与水涝灾害的关系
  •   8.3 姚江-宁波平原良渚晚期的文化衰落及原因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唐亮

    导师: 王张华

    关键词: 孢粉,有机地球化学,极端风暴,滨海湿地,文化间歇,河姆渡文化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海洋学,地质学,地质学

    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宁波-姚江平原新石器遗址记录的全新世中期水涝灾害及古人类响应与适应对策(项目批准号:41576042)

    分类号: P731.23;P534.63;Q981

    DOI: 10.27149/d.cnki.ghdsu.2019.000079

    总页数: 196

    文件大小: 7196K

    下载量: 251

    相关论文文献

    • [1].“连山洞探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计[J]. 湖南教育(D版) 2019(12)
    • [2].大田洼:远古文化的见证[J]. 共产党员(河北) 2018(21)
    • [3].羽衣霓裳朱鹮起[J]. 金融博览 2020(01)
    • [4].狩猎还是食腐:古人类如何获取肉食资源——东谷坨遗址的意义[J]. 化石 2019(02)
    • [5].辽宁 辽[J]. 中国工会财会 2012(06)
    • [6].安徽 皖[J]. 中国工会财会 2012(12)
    • [7].基于遗址土壤分析的古人类活动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9(04)
    • [8].陕西蓝田黄土与古人类活动研究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3)
    • [9].信不信由你[J].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1(06)
    • [10].山东省青州市南王孔发现古人类栖居洞穴遗址[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 [11].古生物与古人类[J]. 科学中国人 2018(17)
    • [12].寻找最早西藏人[J]. 科学世界 2019(03)
    • [13].织机洞的石器工业与古人类活动[J]. 考古学研究 2008(00)
    • [14].闽文化第二讲 远古时期的闽文化[J]. 政协天地 2011(Z1)
    • [15].炉霍在康区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05)
    • [16].江宁奋飞正此时[J]. 青春 2013(08)
    • [17].解读西辽河上游一幅罕见的上古人类活动的彩绘岩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S1)
    • [18].繁昌县:致力打造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J]. 绿色中国 2017(24)
    • [19].我们为什么去非洲考古[J].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08)
    • [20].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10(02)
    • [21].资讯[J]. 当代人 2014(03)
    • [22].江夏历史文化源流综述[J]. 武汉文史资料 2018(12)
    • [23].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文化遗址植硅体研究[J]. 东方考古 2011(00)
    • [24].人类在14700年前登上青藏高原?[J]. 今日科苑 2013(10)
    • [25].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新发现的旧石器及其年代[J]. 人类学学报 2014(02)
    • [26].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的小哺乳动物[J]. 人类学学报 2018(03)
    • [27].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 鹤舞鹿鸣的鹤鹿故乡 原始生态的湿地之乡 盐城 零度等温线上的“东方湿地之都”[J]. 中国地名 2013(11)
    • [28].海南岛东寨港博度村岩芯记录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04)
    • [29].古灾难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以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4)
    • [30].巫山东周楚墓浅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标签:;  ;  ;  ;  ;  ;  

    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水入侵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