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言谏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度,谏官,周代,古代,百工,君主专制,史官。
言谏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齐洲[1](2016)在《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代言谏制度的成立关于周代言谏制度,前人虽有涉及却语焉不详。事实上,言谏制度在周取代殷之后就自觉建立起来,并切实贯彻到了实际政教运作中。《尚书·无逸》记有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周公希望成王能够学习殷太宗、中宗、高宗和周文王,善于倾听各种意见,包括怨骂自己的意见,使得周代君臣能够像古君臣那样常常相互告诫,相互教诲,使得社会生活能够安定和谐,没人造谣生事;如果不能这样,只会激起人民心里的怨恨和嘴里的咒骂,结果一定是悲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12期)
王齐洲[2](2016)在《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代建立了言谏制度,用于社会政治言论的收集与管理。天子通过各种谏言听政,各诸侯也要仿效,以便了解民情,教化民众。言谏制度中有"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百工谏"等制度性安排,政教目的十分明确。因此,进入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周初的颂美诗其实也是谏言。西周末年和东周前期的"变风""变雅",既是言谏制度的延续,也酝酿着诗歌发展的突破。春秋中叶的《鲁颂》被人视为"变颂",它的出现标志着"献诗听政"的终结。周代史官除了记载周代史实,还记录整理了《虞书》《夏书》《商书》,因为"史献书"的制度安排要求史官们履行随时向天子提供过往统治经验的职责,所以《尚书》所载都是关于帝王们政教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意。周代古文多是言谏制度下随着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不同形式的谏言,其社会功用在于政教。在周代言谏制度中,庶人对朝政的"诽谤"可以通过士的渠道上达天子,成为天子补察其政的谏言;天子身边的百工也都能向天子进谏,从而使政教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杜哲[3](2016)在《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其基本历史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武死战,文死谏。中国古代很多朝代的兴衰成败,都与当时的监察言谏制度息息相关。回顾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分析古代言谏制度的成败得失,总结古代言谏制度的基本历史经验,结合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能够更好地"以史为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04期)
李青[4](2014)在《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言谏制度以匡正君失为目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自我调整、自我补救、自我充实提高的一种制度。作为一种限制君权的制度,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亦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朱蕾燕[5](2011)在《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伴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而成熟,最后随着君主专制的走向极端而衰亡。专职谏官制度始于秦汉,完善于唐,转变于宋,亡于明清。专职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主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06期)
赵燕玲[6](2009)在《论张九龄的“尚直”精神与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名相张九龄以"尚直"品质而享誉世人。其"尚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忠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也与其谏官出身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与谏官职责强化了张九龄的"尚直"品质。然而,言谏制度只是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对皇权的一种有限监督,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病,张九龄最后因"尚直"被贬,也恰恰折射出这一制度的缺陷。(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谭钰怡[7](2009)在《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失效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限制君权的制度,言谏制度使得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带有明显的开明特色,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言谏制度是定位在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上,从来都不具有相对独立性,更不可能对皇帝构成强制性的监督,而言谏施体与受体的严重失衡、言路的不稳定性等更是促使言谏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杨雪瑛[8](2009)在《我国古代言谏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设置的言谏官员主要有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给事中、起居郎、补阙和拾遗等。言谏官员的选任有着完备的选拔条件、标准和选任方式,其职权与责任主要为入阁议政、讽谏君主过失、风闻奏事等。(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9年03期)
李永洪[9](2008)在《论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思维向度——以我国古代言谏制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谏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监察制度。它虽因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所借鉴,但又因其内在局限为我们所批判。从言谏制度内在局限这一逆向视角看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路径,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对古代政治制度,保持恰当的信度、找准转化的角度、把握好转化的程度,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08年11期)
曾坚,李雪华[10](2006)在《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御史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两翼。其咨询、规谏的职守和作为,凸显出自己特有的光彩,给古代封建专制政体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活力。拟就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源流演变及其实施、得失进行探讨,以对当代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一定的史鉴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06年06期)
言谏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代建立了言谏制度,用于社会政治言论的收集与管理。天子通过各种谏言听政,各诸侯也要仿效,以便了解民情,教化民众。言谏制度中有"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百工谏"等制度性安排,政教目的十分明确。因此,进入体制内的诗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职务行为。周初的颂美诗其实也是谏言。西周末年和东周前期的"变风""变雅",既是言谏制度的延续,也酝酿着诗歌发展的突破。春秋中叶的《鲁颂》被人视为"变颂",它的出现标志着"献诗听政"的终结。周代史官除了记载周代史实,还记录整理了《虞书》《夏书》《商书》,因为"史献书"的制度安排要求史官们履行随时向天子提供过往统治经验的职责,所以《尚书》所载都是关于帝王们政教的经验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子书实为史书之旁衍,诸子"上说"也有"史献书"之遗意。周代古文多是言谏制度下随着形势发展而出现的不同形式的谏言,其社会功用在于政教。在周代言谏制度中,庶人对朝政的"诽谤"可以通过士的渠道上达天子,成为天子补察其政的谏言;天子身边的百工也都能向天子进谏,从而使政教更加完善。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谏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齐洲.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J].社会科学文摘.2016
[2].王齐洲.周代言谏制度与文学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杜哲.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其基本历史经验[J].法制与社会.2016
[4].李青.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初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
[5].朱蕾燕.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
[6].赵燕玲.论张九龄的“尚直”精神与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J].韶关学院学报.2009
[7].谭钰怡.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失效的原因分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
[8].杨雪瑛.我国古代言谏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
[9].李永洪.论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思维向度——以我国古代言谏制度为例[J].政治与法律.2008
[10].曾坚,李雪华.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探究[J].河北法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