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库车拗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库车,克里克,致密,砂岩,侏罗系,新生界,泥岩。
库车拗陷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倩[1](2019)在《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砂岩作为近年来油气探勘的重点领域之一,其具有储层结构复杂,黏土矿物广泛分布的特征,对不同类型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在致密砂岩储层保护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为例,在大量的岩心样品观察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实验等方法,对研究区储层中黏土矿物的类型、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油田开发和储层敏感性的预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首先要从整体上掌握储层的特征,通过薄片鉴定对储层岩石学、物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以岩屑砂岩为主,骨架成分主要是石英和岩屑,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分析实验,开展对黏土矿物的研究。通过对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可以表明,研究区储层中的黏土矿物包括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和绿泥石4种,其中最主要的黏土矿物是伊利石,以粒间充填的丝缕状、片状为主;其次为绿泥石,伊/蒙混层和高岭石含量较低。根据对前人对组合关系研究,将研究区的黏土矿物组合划分为5种,本文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区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探究不同种类黏土矿物在平面上的绝对含量分布特征和在垂向上的相对含量变化特征;结合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对黏土矿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黏土矿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黏土矿物的产状不同,控制黏土矿物分布的因素也不同:其中伊利石的平面分布受物源条件的控制,沿物源方向,伊利石含量降低,伊利石的垂向分布受粒度和埋深的控制,伊利石的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加。高岭石的平面分布主要受到埋深的控制,垂向分布受溶蚀作用和埋深的控制,溶蚀作用越强,高岭石含量越高,随着埋深的增加,高岭石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绿泥石的平面分布差异不大,垂向分布受成岩作用的控制,随着埋藏深度及温度的增加,高岭石逐渐向绿泥石转换,高岭石含量减少,绿泥石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华超[2](2019)在《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下侏罗统阿合组储层是中国西部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在该致密砂岩储层内广泛发育并为该类储层典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对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引起储层应力敏感性、水敏感性和盐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微孔隙、微裂缝的规模分布及主控因素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对微孔隙、微裂缝规模分布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预测和敏感性的预测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岩矿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沉积岩石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对北部构造带阿合组微孔隙、微裂缝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微孔隙主要成因类型为泥质杂基微弱溶蚀微孔隙和少量粘土.矿物晶间孔,微孔隙的发育不受岩石颗粒粒度的影响,压实效应和溶蚀强度是导致微孔隙发育特征存在差异的主控因素,埋藏深度、构造应力和泥质含量是影响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平面上,微孔隙的高值主要分布于溶蚀强度较大,压实效应较小吐孜井区和依南4井区,低值分布于溶蚀强度较小压实效应较大迪北102井区。垂向上,迪北段微孔隙的分布主要溶蚀强度和压实效应的影响,其高值主要分布于溶蚀强度中等,压实效应较弱的阿二段。吐格段微孔隙在垂向分布主要受溶蚀强度的制约,其高值主要分布在溶蚀强度相对较弱的阿一段和阿叁段。微裂缝主要的成因类型为构造微裂缝、溶蚀微裂缝和收缩微裂缝。其中构造缝占微裂缝绝大部分,本次主要对构造微裂缝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整体上,构造微裂缝的发育受岩石颗粒粒度的影响,构造微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颗粒粒度呈正比;平面上,构造微裂缝发育受构造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的控制。构造微裂缝在构造变形强度较大的克孜段、迪北段发育规模较大,在构造变形强度较弱的吐孜段和吐格段发育规模小,迪北段构造微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样式影响非均质性较强,在构造幅度较小的依南4、依南5井区发育规模较大,在构造幅度较大的依南2、迪北102井区发育规模较小;垂向上,构造微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样式、泥质含量的影响:(1)在构造样式较平缓的依南4、依南5井区构造微裂缝在垂向上的发育主要受泥质含量影响,在泥质含量较低的阿二段发育程度高;(2)在构造幅度变化较大迪北102、依南2井区构造微裂缝发育主要受中和面效应的影响,位于背斜核部的依南2井区构造微裂缝含量随着埋深变大而降低,位于向斜核部的迪北102井区构造微裂缝含量随着埋深增大而增高。(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学伟,杨俊生,袁静,吴永平,郑广全[3](2015)在《库车拗陷迪那气田古近系苏维依组储层精细划分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迪那气田苏维依组采用"标准层对比,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地层对比方法,开展储层精细划分对比研究工作.研究区苏维依组下伏和顶部的2个区域一级标准层以及内部4个二级标准层是划分气层组和砂层组的关键;3个叁级旋回、5个四级旋回以及19个五级旋回的沉积特征是进行砂层组和小层划分对比的依据.根据以上标准层和旋回特征将迪那气田古近系苏维依气层组划分为5个砂层组和19个小层.(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5年03期)
袁文芳,王鹏威,秦红,庞雄奇,张博[4](2014)在《库车拗陷东部侏罗系“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利的成藏条件是"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重要基础,明确成藏条件对于致密砂岩气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讨论库车拗陷侏罗系阿合组"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形成所需要的烃源岩、致密砂岩储层、盖层条件及构造条件.结果表明:下伏叁迭系烃源岩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气源,广泛分布的致密砂岩储层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范围,致密储层上覆煤系地层与下伏泥岩为致密砂岩气成藏提供保护作用;后期的强烈构造活动,一方面促进地层快速沉降,有利于烃源岩快速演化,另一方面对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调整改造的作用,构造裂缝改善储层的物性,同时形成天然气散失的通道.因此,有利的源岩、储层、源储配置关系、盖层及构造活动是库车拗陷东部侏罗系"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吴凡,付晓飞,卓勤功,桂丽黎,王媛[5](2014)在《基于定量荧光技术的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油气调整特征.英买19古近系储层砂岩样品定量荧光光谱响应及流体包裹体观测、储层沥青镜下分析结果表明:英买19有残余油层存在且古油柱厚度大于现今油层厚度,古油藏发育并发生原油泄漏;英买19现今油水界面在4 706m处;英买7构造带油气藏早期吉迪克期~康村期以油充注为主,并形成古油藏,晚期库车期开始以气充注为主,天然气经过阶段性充注、气洗改造原有油气藏,古油水界面多次向下调整,后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最终形成现今凝析气藏.该研究成果为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曹少芳,李峰,张博,姜振学,秦红[6](2014)在《库车拗陷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等方法,分析油气充注历史,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恢复孔隙度演化史,确定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结果表明: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具有以康村期少量原油充注、库车期以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历史;白垩系储集层孔隙度在中新世以来迅速下降,在上新世致密化,演化至现今孔隙度约为5.9%;经历"康村期早期原油充注、库车期天然气充注、西域期以来调整破坏"3期成藏过程.该研究结果对库车拗陷东部野云地区的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任泽樱,刘洛夫,高小跃,肖飞,王英[7](2014)在《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有机碳质量分数、镜质体反射率和矿物组成的基础上,应用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实验研究孔隙的分布形态和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泥页岩发育原生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其中原生粒间孔最为发育.泥页岩样品的平均孔径多介于3.9~33.0nm之间,中孔较为发育,对岩石内部孔隙空间的贡献最大,是气体赋存的主要场所.研究区泥页岩孔隙结构比较复杂,以一端封闭的微孔隙为主,部分为平板状狭长微孔隙和开放型孔隙,在垂向上由浅到深,孔隙开放程度减小.脆性矿物对孔隙体积影响较大,尤其是宏孔;黏土矿物对孔隙体积有一定抑制作用.伴随着成岩演化,泥页岩孔隙结构发生较大改变,随着埋深加大,压实作用越强烈,热演化程度越高,对孔隙改造越明显.该研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志亮[8](2013)在《库车拗陷克拉苏河剖面新生界岩石磁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拗陷新生代地层的确切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新生代又是天山隆升的重要时期。为更好的界定南天山新生代地层的年龄和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时间,我们对库车拗陷克拉苏河剖面的新生界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研究。库车拗陷克拉苏河剖面发育良好的新生代地层。沿克拉苏河对部分重迭的两段地层(A剖面和B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共获得定向岩芯样品1700余块。A剖面覆盖库姆格列木群、苏维依组、吉迪克组底部,B剖面覆盖苏维依组上部、吉迪克组、康村组、库车组下部,两段地层重迭厚度60m。选取1600余块样品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12块样品进行等温剩磁测试和叁轴等温剩磁的热退磁测试,10块代表性样品进行K-T曲线测试。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河新生界沉积岩中磁性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并含有少量磁铁矿,它们是磁组构的主要贡献者。磁组构测试结果表明其磁组构为原生沉积磁组构。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两组磁成分,在100-350℃温度段,一组低温磁组分被退去,地理坐标下其平均方向为D--2.56°,I=65.76°,K=2.96,α95=2.22,应为近代地磁场产生的粘滞剩磁;另一组磁组分在560-680℃温度段获得。共有1228块样品分离出稳定的高温剩磁,其中599个样品呈正向磁化,地层坐标下其平均磁化方向为D=356.64°,I=47.30°,K=3.96,α95=2.75°。629个样品呈反向磁化地层坐标下其平均磁化方向为D=173.05°,I=--46.30°,K=4.62,α95=-2.52°。各组地层样品的特征剩磁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倒转检验和褶皱检验,表明样品的特征剩磁代表了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磁场方向。根据1228块样品倾斜校正后的磁倾角建立了克拉苏河剖面磁极性柱,共可识别出35个正极性带和34个负极性带,与国际标准磁极性柱(CK95)进行对比,得出新生代地层年龄为4.1-41.5Ma,库车组/康村组、康村组/吉迪克组、吉迪克组/苏维依组、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群、库姆格列木群的底界年龄分别是6Ma、9.7Ma、23.4Ma、33Ma和41.5Ma。地层沉积速率在41.5-24Ma、21.3-15Ma、15-8Ma、7-4.1Ma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37.1m/Ma、45.4m/Ma、39.2m/Ma、266m/Ma,表明南天山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不是持续性的,而是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南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开始于~21.3Ma,15-8Ma进入相对平静期,在~7Ma,发生了一次急剧隆升。由此说明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是一个脉动式隆升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6-10)
王珂,戴俊生,贾开富,付晓龙,张艺[9](2013)在《库车拗陷A气田砂泥岩互层构造裂缝发育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构造裂缝的形成机制出发,对库车拗陷A气田砂泥岩互层中构造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砂泥岩互层构造裂缝发育模型。分析认为,受砂岩脆性特征和泥岩韧塑性特征的影响,砂泥岩互层中的构造裂缝首先在砂岩层中产生,并逐渐向泥岩层扩展形成裂缝网络。脆性岩层较塑性岩层更易产生大量裂缝,因此,在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层的裂缝密度大于泥岩层,同时,由于砂岩和泥岩内摩擦角的差异,裂缝在砂岩层中的平均倾角也大于泥岩层。单个砂岩层或泥岩层的厚度越小,对裂缝的发育越有利。强非均质性地层较均质地层裂缝更为发育,但共轭剪破裂中的一组裂缝会受到抑制,而以另一组裂缝为主。库车拗陷A气田砂泥岩互层中泥岩层的厚度小于4.0m的裂缝穿透极限值,表明裂缝可以穿透泥岩层将砂岩层连通,形成大段连续的油气储集空间。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建立了砂泥岩互层构造裂缝的发育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10](2012)在《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藏期输导体系的演化模式及有效性验证是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断裂活动期和断层性质、砂体连通性和物性、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及岩性配置关系,研究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综合运用QGF、QGF-E及甾烷C29ββ/(αα+ββ)、叁环萜烷/17(α)-藿烷等地球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验证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在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和有效性验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的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成藏早期位于研究区南部依南地区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为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以输导层输导为主、盐下油源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为辅;北部依深地区在成藏早期主要输导体系为盐下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为穿盐断层,油气先沿断层向上部层系调整,后沿通天断层断至地表散失.不同地区、不同成藏期的输导体的差异形成现今北部贫化而南部富集的油气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库车拗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下侏罗统阿合组储层是中国西部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在该致密砂岩储层内广泛发育并为该类储层典型的储集空间类型,对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引起储层应力敏感性、水敏感性和盐度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微孔隙、微裂缝的规模分布及主控因素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对微孔隙、微裂缝规模分布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将会对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预测和敏感性的预测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以岩矿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以及沉积岩石学等多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对北部构造带阿合组微孔隙、微裂缝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微孔隙主要成因类型为泥质杂基微弱溶蚀微孔隙和少量粘土.矿物晶间孔,微孔隙的发育不受岩石颗粒粒度的影响,压实效应和溶蚀强度是导致微孔隙发育特征存在差异的主控因素,埋藏深度、构造应力和泥质含量是影响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平面上,微孔隙的高值主要分布于溶蚀强度较大,压实效应较小吐孜井区和依南4井区,低值分布于溶蚀强度较小压实效应较大迪北102井区。垂向上,迪北段微孔隙的分布主要溶蚀强度和压实效应的影响,其高值主要分布于溶蚀强度中等,压实效应较弱的阿二段。吐格段微孔隙在垂向分布主要受溶蚀强度的制约,其高值主要分布在溶蚀强度相对较弱的阿一段和阿叁段。微裂缝主要的成因类型为构造微裂缝、溶蚀微裂缝和收缩微裂缝。其中构造缝占微裂缝绝大部分,本次主要对构造微裂缝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整体上,构造微裂缝的发育受岩石颗粒粒度的影响,构造微裂缝发育程度与岩石颗粒粒度呈正比;平面上,构造微裂缝发育受构造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的控制。构造微裂缝在构造变形强度较大的克孜段、迪北段发育规模较大,在构造变形强度较弱的吐孜段和吐格段发育规模小,迪北段构造微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样式影响非均质性较强,在构造幅度较小的依南4、依南5井区发育规模较大,在构造幅度较大的依南2、迪北102井区发育规模较小;垂向上,构造微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构造样式、泥质含量的影响:(1)在构造样式较平缓的依南4、依南5井区构造微裂缝在垂向上的发育主要受泥质含量影响,在泥质含量较低的阿二段发育程度高;(2)在构造幅度变化较大迪北102、依南2井区构造微裂缝发育主要受中和面效应的影响,位于背斜核部的依南2井区构造微裂缝含量随着埋深变大而降低,位于向斜核部的迪北102井区构造微裂缝含量随着埋深增大而增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车拗陷论文参考文献
[1].王倩倩.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D].长江大学.2019
[2].王华超.库车拗陷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储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D].长江大学.2019
[3].张学伟,杨俊生,袁静,吴永平,郑广全.库车拗陷迪那气田古近系苏维依组储层精细划分对比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5
[4].袁文芳,王鹏威,秦红,庞雄奇,张博.库车拗陷东部侏罗系“连续型”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
[5].吴凡,付晓飞,卓勤功,桂丽黎,王媛.基于定量荧光技术的库车拗陷英买7构造带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
[6].曹少芳,李峰,张博,姜振学,秦红.库车拗陷野云2致密砂岩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
[7].任泽樱,刘洛夫,高小跃,肖飞,王英.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侏罗系泥页岩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
[8].张志亮.库车拗陷克拉苏河剖面新生界岩石磁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
[9].王珂,戴俊生,贾开富,付晓龙,张艺.库车拗陷A气田砂泥岩互层构造裂缝发育规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