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王思源[1]2003年在《中国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每年要花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石油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是石油技术设备引进投资决策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理论,结合华北油田技术设备引进或购置经济评价工作的经验,运用类比、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或购置的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或购置经济评价中的收入测算实用方法,以解决收入测算难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收入测算方法主要有租赁法、机会收益损失法、增量法、总量法。租赁法是根据租金来确定引进或购置仪器设备的收入。机会收益损失法是根据企业凭借现有装备无法完全占有市场造成机会收益损失来测算引进或购置仪器设备的收入。增量法是根据引进的技术设备可以为企业带来的增量收益来测算引进或购置仪器设备的收入。总量法是企业技术设备引进后,由于难以区分新引进设备与原有设备的工作量,于是将引进的技术设备与原有技术设备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林宽海[2]2016年在《基于定制的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是从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体系中逐步分离出来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业务,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如何建立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对于拓展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合作空间,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从总结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演进过程入手,分析了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律性和历史阶段性趋势。从国际化视角,就顾客价值、企业竞争力与企业能力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满足顾客价值这一目标,构建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外知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进行对标分析,找出了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优劣势。应用SWOT分析理论,结合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提出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创新策略。综合分析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力、竞争力的现状,构建了基于定制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模式(简称定制一体化模式)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理。基于供应链视角构建竞合博弈模型,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合博弈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国际市场中竞合博弈的实际,对比竞争与合作状态下的收益和竞争特点,将供应链竞合博弈思想应用于定制一体化模式下的分包定价决策,分别就非合作博弈竞争与合作博弈情景下的收益状况进行分析,为定制一体化模式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如何选择竞争策略、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提供了决策方法。针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特点,阐述了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的要领和企业能力提升路径。并选取大庆油田蒙古塔木察格综合一体化项目实例,对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应用五力模型理论验证了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中国石油企业应用的可行性。本研究认为:第一,基于定制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未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第二,实施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优势,是一个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模式;第叁,基于定制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客户和资源国等多方共赢;第四,在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上,竞争不是唯一的策略,合作正逐渐变为一种趋势。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企业竞争力、企业能力、竞合博弈等相关理论,从企业如何识别客户需求、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围绕创造顾客价值,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为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策略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

关凯[3]2015年在《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化肥行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经营效益不高等方面的不足。中石油塔里木大化肥项目作为目前我国陆上单套装置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大化肥项目,从投产到竣工时间、投产达标时间和经济效益等多项指标位居中国石油同类项目第一,开启了中国大化肥项目建设运营的新篇章。通过对塔里木大化肥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后评价,不仅可以全面掌握项目竣工后的实际经济效果,还能对以后其他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的基本内容、方法、流程进行了阐述;其次,根据一般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的选取,分析了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的特殊性,结合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的范围与内容,从而选取了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项目总投资、总成本费用、营业收入、税后利润等几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符合大化肥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通过组合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模型,以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竣工结算叁个时期的实际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了叁者间的偏差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并对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敏感性了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建设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措施,总结了塔里木油田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启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化肥项目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的成功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本文的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领域的应用,为解决大化肥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对形成科学的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流程,促进大化肥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穆秀珍[4]2016年在《中国石油行业结构重组及规制体系改革》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的进展。1983年从石油工业部分离出中石化总公司,1988年成立中海油总公司和中石油公司,首先从形式上实现政企分开。初期成立的叁大石油企业仅从事上游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工作,并未涉及中下游的石油炼化和批发零售等业务,影响了石油企业范围经济性的发挥。为此,1998年政府对国内石油企业进行了市场结构重组,重新整合中国石油行业的上下游业务,重组后的石油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形成由叁大石油企业"叁足鼎立"的局面。2000年后,各大石油企业分别在国内外上市,中国石油企业开始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入世承诺,国家逐渐放开石油行业的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业务。从2014开始,国有石油企业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下游的石油炼化业务和销售业务。2015年,中石油在其管道运输业务领域引入民间资本,成立独立核算的东部管道公司。然而,在这一系列改革后,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仍然面临很高的进入壁垒,中国石油行业仍然是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大部分业务领域存在不合理的垄断,导致了该行业的效率损失。为了降低效率损失,结合该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本文设计了符合中国石油行业特征的市场结构重组模式和政府规制体系。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计算并比较了国内外主要石油企业生产率。不考虑技术进步时,有两种常见假设,即不变规模报酬假设和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二者的差距在于企业规模效率。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中国石油企业的生产率受制于行业市场结构和政府规制等因素,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中国石油行业生产率亦受制于行业市场结构因素。考虑技术进步时,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市场结构、政府规制、企业内部管理。因此,中国石油企业生产率受制于行业市场结构、政府规制、生产规模等因素,其中,行业市场结构因素和政府规制因素是影响中国石油行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2)结合中国石油行业市场结构现状,本文测算了该行业效率损失。无论是行业整体还是具体的业务领域,中国石油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而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加剧了行业的垄断。从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上看,石油勘探与开采业务、石油储运业务、石油炼化业务、石油销售业务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已经造成了该行业的效率损失。本文认为中国石油行业的效率损失可分为生产效率损失和社会福利净损失。研究发现,不考虑经济危机年份的异常值,石油行业生产效率损失呈现增加趋势,生产效率损失占销售收入比例持续增加;中国石油行业社会福利净损失呈现上升趋势,但社会福利净损失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由此可见,中国石油行业总效率损失逐年增加。为了降低效率损失,需加快对中国石油行业进行市场结构重组,重构行业规制体系,切实缩短国内外石油企业的效率差距。(3)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效率损失,本文设计了四种中国石油行业结构重组模式。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引入有效竞争,但又不破坏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性,这是石油行业市场结构重组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文设计了四种市场结构重组模式,即联网互利模式、接入规制模式、联合所有制模式和所有权分离模式。本文设计的四种市场结构重组模式各具优点和局限性,也可以适应不同的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同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合理搭配可能更适合现实需要。本文认为,联网互利模式和接入规制模式是目前比较合适的政策选择,联网互利模式注重石油管网的互联互通、增加石油行业的竞争,接入规制模式偏重维护石油产业的范围经济性、避免对原有企业的拆分。(4)结构重组倒逼规制体系改革,本文构建了中国石油行业的政府规制体系改革框架及其实现途径。新的规制体系以"规制有据、运行高效、公开透明、激励有效"为设计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即法规政策体系、规制机构体系、监督机构体系和规制评价机构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是政府规制的依据,规制机构是政府规制的执行主体,监督机构体系是政府规制有效运行的保障,规制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规制的科学性。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石油行业的政府规制体系的基本实现路径。中国石油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构建完善的监管法规政策体系、高效的监管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监管监督体系、科学的监管绩效评价体系,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石油行业政府监管体系。相对于现有成果,本文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创新:(1)本文使用了 Osiris上市公司数据库石油企业数据计算和比较了国内外主要石油企业的生产率,结合中国石油行业市场结构现状,测算了该行业的效率损失。目前较多学者关注的是石油的使用效率,而从供给侧进行生产率测算的文章不多。而选择国内外石油企业数据进行比较的文章更少。考虑到石油生产与加工的日益国际化,比较国内外主要石油企业的生产率可能更有意义,更具说服力。在数据上,本文选择的Osiris上市公司数据库石油企业数据,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可信度高,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本文研究的基石。(2)本文结合中国石油行业特征设计了四种行业市场结构重组模式。本文设计的中国石油行业结构重组模式包括联网互利模式、接入规制模式、联合所有制模式和所有权分离模式。创新点在于,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石油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根据各类石油业务的不同性质引入不同程度的竞争;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政策偏好和石油行业发展阶段,这四种行业市场结构重组模式可以组合使用。(3)本文补充和完善了中国石油行业规制体系。目前中国石油行业规制体系主要包含法规政策体系和规制机构体系,本文在石油行业的监督机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方面补充了中国石油行业的政府规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的政府规制体系建设以"规制有据、运行高效、公开透明、激励有效"为目标,从四个角度构建和完善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石油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本文提出了四个实现途径,即构建完善的监管法规政策体系、高效的监管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监管监督体系、科学的监管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有:第一,方法选择问题。本文在计算中国石油企业效率损失的方法有待改进。本文将效率损失分为生产效率损失和配置效率损失,其中生产效率损失采用公式"生产成本*(1-相对效率)"计算,配置效率损失采用公式DWL=1/2r2εPmQm,计算方法略简单。虽然该计算方法在能源领域效率损失测度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该方法仍显得有些单薄。第二,中国石油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多种途径,本文仅在市场结构重组方面进行研讨。石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途径包括所有制结构改革、市场结构重组和治理结构变革等,每个改革途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石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限于时间和篇幅,本文仅选择了核心的部分进行研究,即本文的研究仅在中国石油行业的市场结构重组方面展开,其它部分未在文中展开探讨,此后可以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治理结构变革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第叁,规制体系改革框架与中国石油行业结合不够紧密。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性,该行业的政府规制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例如,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政府规制过程中不能忽略资源信息的安全性。总之,单个行业的政府规制体系应当体现行业特征,并与该行业紧密相联。本文设计的中国石油行业规制体系在这方面稍显弱势。

赵俊平[5]2007年在《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钻井工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个涉及部门多、环节多、规模大、技术复杂、投资多和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同时,油气钻井工程又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也是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这些特点决定了在油气钻井工程项目中隐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即在油气钻井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不切实加以防范,容易发生各类事故,危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污染环境、也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油气田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开发市场也不断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在油气钻井工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也会随之增加,而且,油气钻井工程项目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是否先进、资金是否雄厚,更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特别是风险管理。为了预防与控制油气钻井工程中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油气井的寿命和投资收益,提高钻探企业的竞争力,研究油气钻井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油气钻井工程中的风险问题研究也将成为今后油气井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进行油气钻井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对于我国石油钻探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度量其风险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国内外虽有一些对油气钻井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研究的介绍,但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的鲜少报道。本文以油气钻井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多学科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油气钻探与开发等相关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油气钻井工程系统及其特点以及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特征,研究了其常见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从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等角度,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同时,建立了钻井投资经济评价模型并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对油气钻井工程风险的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理论探讨,为油气钻井工程风险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也为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完善油气井工程学科体系作了基础性的工作。

杨海波[6]2007年在《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石油供应越来越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石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尤其是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石油安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油田的勘探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实现油气上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来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分析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油气资源的供需形势和保障程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论述了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对油气上游工业提出的挑战,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比较详尽地阐述了本项研究所涉及的企业竞争理论、价值链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力的建设构想。通过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的现状分析,说明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相关技术层面以及体制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详尽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第四章中,对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上游竞争战略概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国内外叁个大型油气公司的油气上游竞争战略特点的剖析,对比了国内外石油公司上游竞争战略的差异特征。第五章通过对基础竞争战略、竞争发展战略和辅助竞争技术战略叁个部分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内外油气上游市场竞争战略体系,提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正确竞争发展战略的制定,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持续有效开发和安全稳定供应必然途径。第六章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完善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议和结论。

史磊[7]2013年在《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石油被誉为“工业血液”,它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原料,更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开发需要配套实施一系列的油田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投入风险高、作用对象不直观等特点,如何实现其最大效益,一直是石油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引进的一种用于在油田投资项目完成并运行1-2年后,对其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通过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可以将油田投资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实施、生产经营、项目影响和持续性等进行汇总分析,对项目效益总体上的好坏进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供改进意见,并为以后油田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国内石油行业广泛使用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结合油田投资项目实际,对“QH油田YE区块S项目”从投资总额及结构的变化、执行成本的分析、项目实施前后盈利能力的对比和项目投入的风险等方面系统的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期望能为今后的油田建设项目评价研究积累有益的经验。本文共6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2章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综述。简要介绍了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定义、特点、主要内容和实施现状。第3章主要介绍了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第4章项目综述。简要介绍“QH油田YE区块S项目”的基本情况、决策要点,以及项目实施情况。第5章经济效益评价。重点围绕“QH油田YE区块S项目”的“投资及执行情况”和“财务效益”两方面对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第6章总结“QH油田YE区块S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结论与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本文以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为切入点,立足项目实践,解决油田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在对“QH油田YE区块S项目”开展经济效益评价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整体考虑到了投资项目决策前的经济可行性指标、投资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控制指标和项目完成后的效益评价指标,保证了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成果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研究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对其开展全面、客观的经济效益评价,指出了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研究成果将对QH油田YE区块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对其他类似油田投资项目开展经济效益评价提供更为实际的参考。希望本文能为石油行业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为企业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做好指导。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是:由于油田投资设项目具有周期长、作用对象隐蔽等特点,其经济效益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出来,并且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目前还难以对油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到全面、准确的评价,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来平[8]2012年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文中指出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房宏琳[9]2015年在《我国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外在推动,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都要求企业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关键,发挥企业创新的核心作用将会有效带动行业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央企业处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承担着保障和提高民生质量的重任,因其特殊的地位和承担的社会经济责任,更应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本文在分析企业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现状进行分析,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从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创新人员等方面进行投入分析,从申请和授权专利、国家科技创新奖励等方面进行产出分析,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获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文将企业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能力、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众多内容。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所有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和技术,而这恰恰是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基础。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又限制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分析企业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影响基础上,对于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强度与企业规模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以中央企业上市子公司为样本,重点研究中央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本计量模型,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观察解释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来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得出的建议是将企业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企业拥有高赢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强,才能使企业更加愿意进行自主创新。论文在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测量维度构建了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央企业及上市子公司的自主创新的技术效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经过比较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超效率DEA模型对央企子公司自主对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央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测量和评价,并与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进行比较,从而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剖析,进一步确认了现阶段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特点,为下一步构建更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路径选择提供依据。中央企业创新体系是中央企业内部、中央企业之间以及中央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各个行为主体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网络体系。只有通过各个部分的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其创新体系总体功能最大化,因而必须保证各个创新方面的协调和互动。论文在对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内外层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框架,对创新框架从横向和纵向架构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的制度建设保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内部机制建设。根据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给出了中央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论文进行的提高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可以使中央企业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应承担的特殊社会责任,以及自主创新绩效情况,可为我国中央企业管理部门制定促进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与方法支持,对于我国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罗祖军[10]2008年在《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对石油及石油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化工行业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在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以新带老实现减排、清洁生产,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高品质的油品满足市场的需求。项目是中国石油提出的国内大型炼油项目,是保障华北油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的龙头项目,是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标志性项目,因此,研究其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风险图、概率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从国家政策、产品市场、技术方案、资源及公共设施、厂址方案、环境和生态影响、投资及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及风险研究、企业竞争力分析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得出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的结论。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增大投资拉动国内的需求增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对石油化工行业新一轮的景气项目投资和振兴投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 王思源. 天津大学. 2003

[2]. 基于定制的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研究[D]. 林宽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3]. 塔里木大化肥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研究[D]. 关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4]. 中国石油行业结构重组及规制体系改革[D]. 穆秀珍.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5]. 油气钻井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赵俊平.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6]. 中国油气上游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杨海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7]. 油田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史磊.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 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

[9]. 我国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房宏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10]. 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可行性研究[D]. 罗祖军. 天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石油行业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