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协调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实验组,身体,优势,小脑,幼儿教师,学前。
运动协调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昱,姜恕,王岔庄[1](2019)在《促进3~6岁幼儿运动协调性发展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领域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在其"内容与要求"中也提到:"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合理科学的运动锻炼相当必要——可以促进幼儿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增强幼儿调节身体各部分动作及控制身体(本文来源于《儿童与健康》期刊2019年04期)
王铮,程培朋[2](2019)在《儿童网球运动中击球协调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选题依据网球运动是一项动作精密、对抗激烈、技战术运用庞杂多变的隔网对抗性运动,对体能和心理智能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讲求技能和体能的同时主导。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注重身体各器官系统和各运动部位的联系配合,即协调能力。换而言之,运动技术的掌握、技战术的运用及网球成绩的提高均受协调性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网球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协调性训练具有至关重(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02期)
朱英芳[3](2018)在《开展乒乓球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乒乓球运动深受国人的喜爱,它是我国传统的一项体育项目,普及范围广,影响力深远,并在国际上占一定优势,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项体育运动,乒乓球因此也被称为"国球"。乒乓球运动具有速度快、旋转与节奏多变的特点,运动量和强度都可根据自身状况和情绪进行调控,有收有放,操作性强。在积极倡导和践行国家号召的"阳光体育活动"中,乒乓球运动成为各大学校优先开展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的有效载体之(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8年06期)
揭江[4](2018)在《灵敏性运动和协调性运动对5-6岁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运动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已被世人广泛接受。近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执行功能的发展。执行功能是一系列高级的认知功能的集合,包含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等叁个主要成分。执行功能在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近一二十年来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学前期是执行功能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施加促进执行功能的运动干预的绝佳契机。加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早期执行功能的水平对个体学校表现和情绪调控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提升学前儿童的执行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探讨体育运动与幼儿执行功能发展关系的研究相当少;且未对年龄因素和运动类型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作进一步探究。目的:考察运动与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间的联系,探讨灵敏性运动和协调性运动对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作用差异,以及年龄因素对执行功能的运动干预效果的影响,以找到促进学前儿童执行功能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研究选取大班幼儿和中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探究年龄(大班、中班)和运动类型(灵敏性运动、协调性运动、对照组)对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干预效果的影响。将两个年级的幼儿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协调性运动组和灵敏性运动组,其中大班灵敏性运动组和中班灵敏性运动组参与持续8周的灵敏性运动方案,大班协调性运动组和中班的协调性运动组则参与8周的协调性运动方案。方案实施前和实施后,所有幼儿各接受一次执行功能测试,测试采用空间箭头冲突、工作记忆广度、自定顺序指示、灵活项目选择等四个任务进行。比较各组幼儿执行功能前后测成绩的变化情况。结果:执行功能前测成绩显示:(1)大班幼儿和中班幼儿在抑制控制上差异显着;在正确率上,大班高于中班;在反应时上,中班高于大班。(2)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在工作记忆上的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3)大班幼儿和中班幼儿在认知灵活性上的前测成绩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以年龄和运动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执行功能叁个子成分前后测成绩的变化量作为因变量指标,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在抑制控制任务反应时变化量上,年龄的主效应不显着,运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在该任务正确率变化量上,年龄的主效应不显着,运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着。(5)在工作记忆任务正确率变化量上,运动类型的主效应显着,灵敏性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工作记忆变化量差异显着;运动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临界显着;简单效应分析则表明,中班灵敏性运动组显着高于中班协调性运动组和中班对照组,但大班的灵敏性运动组、大班协调性运动组、大班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年龄的主效应不显着。(6)在认知灵活性任务正确率变化量上,年龄的主效应不显着,运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运动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结论:5岁到6岁,学前儿童的执行功能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抑制控制成分上。不同类型的运动对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8周的灵敏性运动能够提高幼儿工作记忆的水平,8周的协调性运动未对幼儿执行功能产生积极效益。此外,在不同年龄阶段,灵敏性运动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5)
韩君[5](2018)在《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对仔鼠小脑运动协调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的必备原料,TH对胎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母体碘缺乏会造成子代神经发育损害、运动障碍和认知缺陷。目前,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孕哺期的妇女仍然处于轻度碘缺乏的风险之中。轻度碘缺乏是造成母体及胎儿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最常见原因。低甲状腺素血症是指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_4)水平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和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_3)的水平没有改变。研究表明,对孕哺期重度碘缺乏的母亲补碘是有益的,而对于轻度碘缺乏者是否应该补碘还没有确切依据。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对母亲进行补碘可能会降低子代认知和行为发育损害发生的危险性。然而,又有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补碘与儿童神经发育的损害相关。因此,孕哺期轻度碘缺乏的母亲是否应该补碘仍然存在争议。碘合成的TH是正常小脑功能所必需的激素。小脑维持机体平衡,调控运动协调功能。浦肯野细胞是小脑唯一传出神经元,它的树突长度缩短,分支减少或细胞器形态发生改变将导致动物行为学实验完成度下降,运动协调功能受损。运动协调性由兴奋性突触后慢电流(slow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调控。sEPSC由浦肯野细胞中Ⅰ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type1,mGluR1)及其下游一系列蛋白构成的信号通路介导。目前,母体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是否影响子代小脑浦肯野细胞器形态及树突分支复杂性尚不明确,其对子代运动协调功能及相关的mGluR1信号通路的影响仍亟待回答。因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母鼠碘缺乏饲料和含不同浓度碘化钾的去离子水,建立轻度碘缺乏及补碘模型。探讨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是否影响子代小脑浦肯野细胞超微结构及树突形态,进而影响运动协调功能。以期从行为学、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阐述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对子代小脑发育及运动协调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与分组。健康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轻度碘缺乏组、补碘组和重度碘缺乏组。各组均给予碘缺乏地区粮食所配制的饲料,饮用含不同浓度碘化钾的去离子水。雌鼠每日总碘摄入量分别为7.0μg/d、3.0μg/d、3.0μg/d和1.5μg/d。大鼠饲养叁个月后,按照雌鼠与雄鼠2:1合笼,从母鼠妊娠(gestational day,GD)0天开始至仔鼠出生后(postnatal day,PN)21天,补碘组雌鼠总碘摄入量上调至7.0μg/d。其它叁组饮食饮水情况同前。2、动物血清TH和TSH水平测定。于GD0,对母鼠尾静脉采血,并分别于PN14和PN21时对仔鼠进行心脏采血,离心机3000 rpm,10 min离心。采用固相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中FT_4、FT_3和TSH水平。3、母鼠尿碘水平测定。分别于母鼠GD0、GD13和GD19用代谢笼收集尿液,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液中碘含量。4、仔鼠行为学实验。于PN14,对仔鼠进行前肢握力实验,记录仔鼠掉落地面的时间。于PN21时分别进行平衡木和旋转杆实验,记录仔鼠通过平衡木及从旋转杆上掉落所需时间。5、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的形态学研究。分别取PN14和PN21仔鼠小脑组织进行Golgi-Cox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浦肯野细胞树突形态。用ImageJ软件追踪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轨迹,测量浦肯野细胞树突总长度。用Sholl分析方法分析树突分支复杂程度。6、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电镜检测。取各组PN14时仔鼠小脑组织,迅速移入固定液中,经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核及细胞器的改变。7、仔鼠小脑运动协调性相关蛋白的测定分析。分别于PN14和PN21时,对各组仔鼠断头取小脑,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仔鼠小脑Gαq、PLD1、TRPC3和mGluR1的蛋白表达水平。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用ImageJ软件测量各条带灰度值。8、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mGluR1和TRPC3免疫荧光测定分析。分别取PN14和PN21仔鼠,灌流固定小脑,包埋,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小脑浦肯野细胞mGluR1和TRPC3的荧光表达情况。9、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表示为mean±SEM。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当数据有统计学差异时,使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TH和TSH的表达。在母鼠GD0、仔鼠PN14和PN21,轻度碘缺乏组与对照组相比FT_3和T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碘组FT_3和TSH水平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碘缺乏组各时间点FT_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D0,补碘组母鼠FT_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碘缺乏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PN14和PN21,补碘组仔鼠与对照组相比FT_4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重度碘缺乏组FT_4和FT_3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而T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尿碘浓度。轻度碘缺乏组母鼠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尿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碘组母鼠孕早期尿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碘缺乏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中期和孕晚期尿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高于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碘缺乏组母鼠各时期尿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仔鼠小脑运动协调性。在PN14前肢握力实验、PN21旋转杆实验和平衡木实验中,轻度碘缺乏组仔鼠的运动协调性均比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碘组仔鼠的运动协调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好于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缺乏组仔鼠的运动协调性分别比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形态。在PN14和PN21,轻度碘缺乏组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总长度及分支复杂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碘组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总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树突总长度及分支复杂程度均高于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缺乏组各时间点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总长度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仔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超微结构。在PN14,轻度碘缺乏组浦肯野细胞超微结构发生轻微的异常改变,表现为轻微的核膜内陷,部分线粒体嵴断裂甚至消失。补碘组浦肯野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细胞核及细胞器均未发生改变。重度碘缺乏组浦肯野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严重损害。浦肯野细胞核皱缩,核膜内陷,边缘呈锯齿状;线粒体吞噬异物并且嵴断裂,光面内质网肿胀。6、孕哺期对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影响仔鼠小脑运动协调性相关蛋白表达。在PN14和PN21,轻度碘缺乏组仔鼠小脑mGluR1、Gαq、PLD1和TRPC3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补碘组仔鼠小脑mGluR1、Gαq、PLD1和TRPC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但均高于轻度碘缺乏组。重度缺乏组仔鼠小脑mGluR1、Gαq、PLD1和TRPC3蛋白表达水平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碘缺乏组。结论:1、孕哺期轻度碘缺乏损伤小脑浦肯野细胞树突发育和超微结构。2、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可能通过抑制mGluR1信号途径而损害小脑运动协调性。3、妊娠早期补碘可改善由于轻度碘缺乏所造成的小脑浦肯野细胞受损及运动协调性障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李秀娟[6](2017)在《“小沙包”运动提高幼儿四肢协调性的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梯,对幼儿日后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专家也认为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其基本的活动项目。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发展他们的认知,还能锻炼他们的四肢协调性,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幼儿能够参加的游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适合他们年龄以及特点的。而"小沙包"游戏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游戏,其较为容易的操作性以及轻便性,深受幼儿的喜欢。以下将对这种游戏的玩法以及对幼儿身体协调性(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7年33期)
佟宝满[7](2017)在《爬行运动对二年级小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期是人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儿童在小学阶段,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特点。爬行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动作,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的动作技能,也是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运动,是为了人体直立行走而做好的充足准备。爬行动作类似身体平行于地面,对人体的脊柱、心脏都有很好的帮助。二年级小学生(7-8岁)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也是提高他们身体动作协调性的重要时期。目前大部分学者研究走、跑、跳、投在直立状态下促进人体的身体素质能力,却很少研究爬行运动对人体协调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运用爬行动作练习,目的是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为体育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及理论依据。因此,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测试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爬行运动对二年级小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6位专家和教师对小学生二年级的身体协调性指标进行了两轮筛选。为了验证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指标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抽取了二年级小学生105人,对33项身体协调性指标进行了测量,首先采用统计学中高分低分的差值检验进行身体协调性指标的筛查;其次使用系统聚类(R型)分类;最后,结合专家调查与实测的方法,选出6项科学合理的指标。再次进行实验,在石家庄市裕东小学抽取了二年级两个班,一个为实验班48人,一个为对照班50人,进行了15周(每周3次,每课时40分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是利用课程基本部分中的10分钟,进行爬行练习。对照班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进行体育课的内容,主要是以体育游戏、走、跑、跳等练习为主。测试指标选取了上肢的单手拍球和双手拍球,下肢的原地垫步摆腿跳和剪刀跳,上下肢的双手非对称拍击和双脚跳绳。实验前后进行了身体协调性指标测试,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20.0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身体协调性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结果比较,上下肢协调指标双手非对称拍击和双下肢剪刀跳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显着性的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比较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存在差异性,其中,上下肢协调双手非对称拍击和双下肢剪刀跳存在着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上肢的协调单手拍球和双手拍球,单下肢的原地垫步摆腿和上下肢协调双脚跳绳存在显着性的差异(P<0.05);对照班实验前后比较上下肢协调双脚跳绳存在高度显着性的差异(P<0.01)。研究结论:(1)爬行运动能够提高二年级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2)爬行运动能够促进小学生的上肢和下肢以及全身的运动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上下肢的协调性,即双手非对称拍击和双下肢的剪刀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刘广东[8](2017)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协调性应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学习既是当前体育课程开展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学生获得并提高具体身体操作能力最直接的渠道,更是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必要方式之一。运动技能的学习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运动神经系统和前庭感受器发育尚未完全,对骨骼肌的操作和意识不能很好的控制。因此进一步研究符合小学生技能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研究目的:现行的技能教学中,从动作技能要领、讲解、示范等方面来看,往往关注的是骨骼肌的紧张过程,以传习肌肉用力的方式为主,普遍忽略了对运动技能完成过程中有关肌肉的主动放松,常常造成技能学习周期长、见效慢、错误动作概率高、技能维持时间短等等现象。因此,本文以燕式平衡与肩肘倒立两项技术动作为例,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探究:在技能教学中,关注不同运动环节拮抗肌的放松可以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这一论点。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教学现场实验的方法,以燕式平衡和肩肘倒立运动技能学习为实验内容,采用一定的实验干预措施,观察和记录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相同教学方法下强调不同关注点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对这些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处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和结论,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实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强调拮抗肌放松的教学指导有利于提高动作的稳定性。2.采用强调拮抗肌放松的教学指导有利于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3.拮抗肌的放松对于静止动作的保持时间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显着性不高。4.在运动技能环节练习中,当对肌肉力量要求较高时存在男生的学习效果好于女生的情况。(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李文宝,邱文信,冯传智[9](2016)在《运动视觉控制对协调性的影响——基于跳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视觉控制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运动中的协调性是体能中的重要一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手段与方法,通过限制跳绳时的运动视觉,比较睁眼与蒙眼条件下,运动学及动力学的变化特征及差异,分析运动视觉在协调性中的控制作用,为今后运动视觉对协调性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也将促进跳绳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及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广泛推广。方法:受试者为15名普通体育院校男生,以100turns/min的速度在Kistler叁维测力板进行跳绳,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同步拍摄跳绳动作,截取一个完整周期的跳绳动作进行分析。采用Spss22.0系统软件对关节角度、起跳时机、作用力等13个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在运动学方面,上肢(肩、肘、腕)关节和下肢(髋、膝、踝)关节达到显着差(本文来源于《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Tehran,J.Davis,Thomas,R.Brooks,James,A.Dixon[10](2016)在《人际间运动协调性的多尺度相互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际协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作竞争性的团队运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实证研究已使各种分析工具和框架调查人际协调性,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采用多重分形技术研究跨多个时空尺度的人际协调性本质,本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缺。方法:通过每个参与者手动控制一个与他合作联系的虚拟对象,研究上述简单的二元人际协调任务的动态过程,并测试手部动作时间序列表现出多尺度相关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是否与成功的表现相关。结果:通过多重分形模式,发现协同任务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多尺度特性,以及这种特性源于交互—优势动力学。此外,还发现跨尺度交互的测试(多重分形谱宽度)可预测二元水平的成功绩效。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多重分形和互动优势可用于人际关系情境控制研究。(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期刊2016年01期)
运动协调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选题依据网球运动是一项动作精密、对抗激烈、技战术运用庞杂多变的隔网对抗性运动,对体能和心理智能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讲求技能和体能的同时主导。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注重身体各器官系统和各运动部位的联系配合,即协调能力。换而言之,运动技术的掌握、技战术的运用及网球成绩的提高均受协调性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网球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协调性训练具有至关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协调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昱,姜恕,王岔庄.促进3~6岁幼儿运动协调性发展的实践研究[J].儿童与健康.2019
[2].王铮,程培朋.儿童网球运动中击球协调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
[3].朱英芳.开展乒乓球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
[4].揭江.灵敏性运动和协调性运动对5-6岁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8
[5].韩君.孕哺期轻度碘缺乏及补碘对仔鼠小脑运动协调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6].李秀娟.“小沙包”运动提高幼儿四肢协调性的案例研究[J].吉林教育.2017
[7].佟宝满.爬行运动对二年级小学生身体协调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刘广东.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协调性应用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9].李文宝,邱文信,冯传智.运动视觉控制对协调性的影响——基于跳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
[10].Tehran,J.Davis,Thomas,R.Brooks,James,A.Dixon.人际间运动协调性的多尺度相互作用(英文)[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