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论文_张珊,宋乐园,陈林玉,王云雨,商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猕猴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猕猴桃,中华,气候,细胞系,生境,指数,有机酸。

中华猕猴桃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宋乐园,陈林玉,王云雨,商冲[1](2019)在《中华猕猴桃籽中抗氧化化学成分研究及总酚酸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籽中抗氧化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建立猕猴桃籽提取物总酚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等多种色谱方法对猕猴桃籽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照品、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并以阿魏酸为对照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猕猴桃籽提取物进行总酚酸含量测定。结果从猕猴桃籽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1),香草酸(2),丁香酸(3),原儿茶醛(4),3,4-二羟基苯乙酮(5),二氢松柏醇(6),4,4-二羟基二苯甲烷(7),莽草酸(8),阿魏酸(9),3-乙酰氧基甲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10),bis (4-methoxyphenyl) methane(11)和咖啡酸甲酯(12)。猕猴桃籽提取物中总酚酸含量分析的线性范围为1. 6~16μg·mL~(-1),回归方程为y=0. 087 8x+0. 045 8,r~2=0. 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 36%,RSD为2. 869 8%;猕猴桃籽总浸膏的总酚酸含量为6. 61%,活性部位的总酚酸含量为42. 46%。结论化合物5~7,10~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果表明,猕猴桃籽中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猕猴桃籽提取物中总酚酸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邱吉汉,程齐来,郭小华,金奇,郑精国[2](2019)在《中华猕猴桃根中TUA体外抗炎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得到的乌苏烷化合物TUA(2β, 3β, 23-叁羟基-12-烯-28-乌苏酸)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瘤细胞系(RAW 264.7)分泌NO、IL-1β、TNF-α、IL-10和IL-6的影响,以此来研究其抗炎效果。方法: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选取处在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设LPS组、对照组、TUA 5、10、20μg·mL~(-1)组。药物预处理4 h后致炎24 h,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TNF-α、IL-10和IL-6的含量。结果:RAW 264.7细胞经LPS诱导后,肿瘤细胞中TNF-α、NO、IL-6、IL-1β及IL-10含量升高,TUA可极显着地抑制这些炎性因子含量的升高(P<0.01),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TUA具有显着的体外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季春艳,张琳,刘现稳,李欢欢,刘永胜[3](2019)在《中华猕猴桃果实青霉病抗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霉菌引起的猕猴桃果实腐烂是猕猴桃果实成熟和采后贮藏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研究中华猕猴桃对青霉病抗性的差异,文章以中华猕猴桃中的红阳、翠玉和16A 3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品种在受到青霉菌侵染后菌斑大小以及抗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包括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种酶在青霉菌侵染后不同时期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POD、CAT及PAL的量变化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翠玉、16A、红阳,而MDA的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翠玉、16A、红阳。综合菌斑大小的变化,该研究表明翠玉对青霉病抗性最大,其次为16A,红阳的抗病性最低。POD、CAT及PAL量的升高可以提高果实对青霉菌的抗病性。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猕猴桃青霉病和提高青霉病抗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世明[4](2019)在《中华猕猴桃人工充分授粉的最佳柱头数量为14个》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12期《中华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作者杨瑞平等)报道,为了研究中华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以猕猴桃品种脐红、Herd-1、Jin-2为试验材料,设剪留柱头0、2、5、8、11、14、17、22、27和32个共10个处理,以全部柱头授粉为对照,收获后测量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种子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果质量测定显示,随授粉柱头数量增加,单果质量迅速增加,当脐红授粉柱头≥8个时,单果质量为87.3~97.5 g,与全部柱(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9年08期)

杨瑞平,安成立,王逸珺,郭学雨,张超[5](2019)在《中华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中华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以猕猴桃品种脐红、Herd-1、Jin-2为试验材料,设剪留柱头0、2、5、8、11、14、17、22、27、32个共10个处理,以全部柱头授粉为对照,收获后测量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种子数量的变化。单果质量测定结果表明:随授粉柱头数量增加,单果质量迅速增加,当脐红授粉柱头≥8个时,单果质量为87.3~97.5 g,与全部柱头授粉(CK)的单果质量91.3 g无明显差异;Herd-1与Jin-2授粉柱头≥17个时,单果质量在43.3~47.6 g之间,与对照的单果质量48.3 g无明显差异。果形指数也随着授粉柱头数量的增加而变大,授粉柱头为5~11个时,果形指数为1.10~1.31,低于全部柱头授粉(CK)的果形指数值1.33,当授粉柱头≥14个时,果形指数在1.29~1.33之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种子的数量与单果质量变化基本一致。综之,从产量因素和商品性指标看,中华猕猴桃人工充分授粉的柱头数量指标以14为最佳,高于14,会增加花粉的使用量,低于11,会降低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和种子数量,造成减产和商品性下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张方艳,朱桂兰,郭娜,鲁红侠,代欢欢[6](2019)在《二氧化氯和羧甲基纤维素联合处理对中华猕猴桃保鲜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ClO_2)和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保鲜处理对中华猕猴桃贮藏期间生理和品质的影响。先将猕猴桃在80 mg/L ClO_2溶液中浸泡10 min后分成6组,然后分别浸泡于质量浓度0. 0、5. 0、10. 0、15. 0、20. 0、25. 0 g/L的CMC溶液中,10 min后沥干,对其贮藏期间腐败率、失重率、色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80 mg/L ClO_2单独或联合不同浓度的CMC保鲜处理的猕猴桃均能有效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减少果实的失重率和腐败率,保持较好的色泽和硬度,能有效减缓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的损耗。尤其是80 mg/L ClO_2联合20. 0 g/L的CMC处理的猕猴桃,保鲜效果最好。该方法成本很低,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猕猴桃的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5期)

潘德林,黄胜男,贾展慧,王涛,王刚[7](2019)在《中华猕猴桃‘金阳’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南京地区‘金阳’猕猴桃果实发育规律,为其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推广及优质丰产提供理论依据。以5年生‘金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定期观察并记录‘金阳’猕猴桃从坐果到成熟软化过程中的鲜重、干重、纵横径、种子发育和果肉颜色等形态指标,并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有机酸、维生素C、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含量。结果表明,‘金阳’猕猴桃花后0~40 d果实迅速膨大,鲜重快速增加;花后20~116 d干物质不断积累;花后83 d种子开始变黑,花后97 d种子完全变黑成熟。‘金阳’果实成熟前,可溶性固形物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有机酸中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较高。‘金阳’花后138~154 d,果实达到可采收状态。果实采收后,硬度迅速下降,并且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比值升高,果肉颜色由绿色转为黄绿色,再变为黄色。南京地区可食用状态下‘金阳’猕猴桃单果重为80.5 g,果肉金黄色,维生素C的含量为129 mg/100 g,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14%,可滴定酸的含量为1.4%,果实经济性状良好,因此‘金阳’猕猴桃适宜在南京地区推广。(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3期)

赵红岩[8](2018)在《中华猕猴桃根叁萜类化合物双水相超声提取工艺及抗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水相和超声波相结合的提取方法,以正交试验法考查影响中华猕猴桃根中叁萜类化合物提取率的4个因素:中性盐质量浓度、有机溶剂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和料液比,旨在建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硫酸铵质量浓度0.18 g/m L,异丙醇体积分数40%,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9。同时,采用MTT法分析叁萜类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20期)

齐永杰,高正辉,秦改花,张金云,伊兴凯[9](2018)在《安徽省中华猕猴桃原生境种质资源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皖西大别山区是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的原生境生态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丰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猕猴桃资源。为系统搜集整理、保护利用安徽省丰富的中华猕猴桃种质资源,促进新品种选育,在大别山区猕猴桃原生境区域,开展了资源收集与利用工作。通过走访调研,初步了解野生猕猴桃的资源分布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征求调查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普查方案。普查小组深入山区,在不同产区、不同海拔地、不同密度的地方,对发现资源的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分布特点等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并GPS定位代表性植株的坐标,及时将采集信息录入资源数据库。经普查发现,大别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区、裕安区和金安区;分布区海拔高度为150~1 300 m,其中海拔150~500 m为零星分布区,海拔800~1 100 m为山地集中连片分布区;总体分布面积约为20 000 hm~2,其中成片分布面积约为8 000 hm~2,最大连片分布面积约为400 hm~2。此次普查共GPS定位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等代表性资源216处,其中雌株定点125处,雄株定点91处;普查还发现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 Planch)6株、黑蕊称猴桃(Actinidia melanandra Franeh)2株、大籽猕猴桃(Actinidia macrosperma C. F. Liang)2株、小叶猕猴桃(Actinidia lanceolata Dunn)2株、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gama Maxim)1株。其中,中华猕猴桃黄肉优株12株,红色优株1株。普查发现的各类野生猕猴桃资源,现已保存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猕猴桃资源圃内;并在安徽省园艺作物省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猕猴桃种质资源核酸文库。通过对各猕猴桃资源生物学性状和植物学性状的鉴定、评价,对综合性状优良的资源,开展了优良资源的驯化及区域性引种试验。2016年12月,选育的早熟黄肉中华猕猴桃‘金瑞’(皖认果201605),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王茹琳,李庆,王明田[10](2018)在《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种植适宜性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原产于中国,是我国主栽猕猴桃品种之一,由于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种植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本文利用Max Ent模型,基于气候因子和物种分布记录,分析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的种植适宜性区划,采用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气候因子及其适宜值。基于筛选的气候因子10次重复的AUC平均值为0.960,表明Max Ent模拟中华猕猴桃在中国潜在分布的准确性极好,其在中国的适生区为25°N~36°N,101°E~122°E,高适生区包括四川、陕西、重庆、湖北、贵州、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江苏和甘肃等省份;中适生区则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等地。限制中华猕猴桃地理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4月最高温度、10月最低温度、5月份平均温度、5月份平均雨量、平均日较差等。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猕猴桃种植区划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中华猕猴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华猕猴桃根中分离得到的乌苏烷化合物TUA(2β, 3β, 23-叁羟基-12-烯-28-乌苏酸)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瘤细胞系(RAW 264.7)分泌NO、IL-1β、TNF-α、IL-10和IL-6的影响,以此来研究其抗炎效果。方法: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选取处在对数生长期肿瘤细胞,设LPS组、对照组、TUA 5、10、20μg·mL~(-1)组。药物预处理4 h后致炎24 h,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的含量,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TNF-α、IL-10和IL-6的含量。结果:RAW 264.7细胞经LPS诱导后,肿瘤细胞中TNF-α、NO、IL-6、IL-1β及IL-10含量升高,TUA可极显着地抑制这些炎性因子含量的升高(P<0.01),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TUA具有显着的体外抗炎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猕猴桃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珊,宋乐园,陈林玉,王云雨,商冲.中华猕猴桃籽中抗氧化化学成分研究及总酚酸含量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2019

[2].邱吉汉,程齐来,郭小华,金奇,郑精国.中华猕猴桃根中TUA体外抗炎作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3].季春艳,张琳,刘现稳,李欢欢,刘永胜.中华猕猴桃果实青霉病抗性差异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世明.中华猕猴桃人工充分授粉的最佳柱头数量为14个[J].中国果业信息.2019

[5].杨瑞平,安成立,王逸珺,郭学雨,张超.中华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张方艳,朱桂兰,郭娜,鲁红侠,代欢欢.二氧化氯和羧甲基纤维素联合处理对中华猕猴桃保鲜效果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7].潘德林,黄胜男,贾展慧,王涛,王刚.中华猕猴桃‘金阳’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8].赵红岩.中华猕猴桃根叁萜类化合物双水相超声提取工艺及抗癌活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8

[9].齐永杰,高正辉,秦改花,张金云,伊兴凯.安徽省中华猕猴桃原生境种质资源利用[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王茹琳,李庆,王明田.中华猕猴桃在中国种植适宜性区划[J].浙江农业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华猕猴桃1中华猕猴桃“红阳”离体叶片再生...中华猕猴桃-【图片】1 中华猕猴桃雄株花药的发育及花...中华猕猴桃-周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倍性混合居群基于AFLP...

标签:;  ;  ;  ;  ;  ;  ;  

中华猕猴桃论文_张珊,宋乐园,陈林玉,王云雨,商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