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配体:它可以被驯服吗?

Fas配体:它可以被驯服吗?

一、Fas ligand: Can it ever be tamed?(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红[1](2020)在《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核心基因的筛选及其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绒是世界享有盛誉的高档纺织原料,绒山羊业是内蒙古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绒山羊的羊毛是由初级毛囊产生,羊绒是由次级毛囊产生。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筛选出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hub基因WNT10A;通过生物信息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筛选鉴定了能够调控WNT10A的mi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了在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miRNA对WNT10A的调控作用;采用CCK8法和Annexin V-FITC/PI法检测WNT10A对胎儿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WGCNA分析共得到10个共表达模块(blue、black、green、turquoise、purple、red、brown、yellow、magenta 和 pink 模块),计算各模块特征值得到在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生发育115d-135d异性高表达模块—blue模块,然后对blue模块的基因进行基因连通性的计算和模块基因相关性分析得到候选hub基因(584个),随后对584个候选hub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WNT10A是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成熟阶段hub基因。2.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得到9个可能调控WNT10A 的miRNA。随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验证发现chi-miR-130b-3p、chi-miR-301a-3p 和 chi-miR-532-3p 在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七个时期的相对表达量与WNT10A的相对表达量呈现极强负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s)分别为-0.82、-0.86和-0.84,初步判断chi-miR-130b-3p、chi-miR-301a-3p 和 chi-miR-532-3p 与WNT10A存在靶向关系。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chi-miR-301a-3p和chi-miR-532-3p不能下调WNT10A3’UTR野生型的表达,表明本次试验中 chi-miR-301a-3p和chi-miR-532-3p 和WNT10A无结合作用。chi-miR-130b-3p 成功下调WNT10A3’UTR野生型的表达,突变后下调作用消失,表明WNT10A是chi-miR-130b-3p 的靶基因。4.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研究表明在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chi-miR-130b-3p、chi-miR-301a-3p 和 chi-miR-532-3p 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可不同程度的调控WNT10A的表达。5.CCK8法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WNT10A可能促进胎儿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以及抑制胎儿上皮细胞的凋亡。

唐燕[2](2015)在《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文中研究表明解现代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之谜,需回到道德教育构建其现代性特征的最初时刻。在培根、霍布斯、卢梭的早期现代性筹划中,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特征已初现轮廓。培根的现代性筹划通过《新大西岛》展现一幅令人向往的“科技乐园”愿景图。这是培根发起的现代科技力量对现代性的想象和构造。而完成现代科技乐园的鸿篇巨制,培根需要重构一套新的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不同于古典哲人的德性伦理学,不是以德性实现作为人的幸福,而是将人的欲望满足作为人幸福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培根向潜在的现代哲人发起号召,说服他们应具有仁爱的品质,积极地为大众谋利,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通过他们的科学才智,切实地为大众创造有助于欲望满足和享受的种种益处,而非沉浸在哲人一己的沉思之乐中。培根试图将具有古典心性的、关注人道德政治事务的哲人转变为具有仁慈心的自然哲人。这种自然哲人是科技乐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培根的现代性筹划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科技事业为大众谋福的承诺是否得以兑现,端赖于哲人角色是否成功地转变为自然哲人。因此,在科技乐园中,成就大众幸福的强有力保障并非古典哲人所言的德性品质,而是由自然哲人创造的能够提供种种物资的科技力量。尽管培根在其现代性筹划中,拒绝将德性作为实现人幸福的主导力量,但这并不否认科技乐园依旧需要人的“德性”为其存在的基础。首先,从事科技事业的人员除了具备从事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基本才能和品质外,还需要具备与其他科技人员进行合作的品质,以便共同开创科技事业。其次,在新大西岛上的科技研究者还具有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智慧。具有这方面的智慧,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成为新大西岛上全体人民德行的表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辨识出他们的科技成果中那些真正有益于大众健康的成果,并隐藏起那些对大众健康无益,甚至有害的科技成果。第三,新大西岛上的居民应该具有虔诚、纯洁、质朴的品质,服从科学机构的管理和安排;同时,新大西岛上的居民还具有仁慈、开放、慷慨等方面的品质,能够平等地对待落难的外乡人,并愿意将他们接纳为同胞。因此,新大西岛看起来拥有文明、善良、仁慈的居民,他们甜蜜地享受着科学为其创造的舒适、和平的幸福生活。霍布斯承继培根为大众谋福利的现代性事业,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他看来,危及人自我保存的真正障碍物不在其他,而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人的狼性本质造成人仅凭自身力量无法摆脱的道德困境。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天然地拥有万物。这种无限制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势必导致人与人之间悲惨的“战争状态”。而正确的理性启迪人们探寻自然法的教诲。只要人们遵循这些自然法,即可实现和平共处与自我生命的保存。尽管自然法向人们传达了如何自我保存的有用教诲,但自然法只对人的良心法庭有用,无法有力地约束人的行为。因此,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保存,“国家”的建立就成为了必要条件。这一必要条件的存在通过国家具有的绝对权力,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使人们能够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实现生命的保存。然而,保障人们之间的和平状态,不仅需要国家拥有强制力,从而对那些扰乱和平的行为实施有力的惩罚,对那些野心、贪婪、嫉妒等有碍于人们和平共处的欲望、激情进行有效的震慑,同时也需要国家能够教导人们养成和平生活的习惯和社会性倾向。对此生活习惯和心理倾向的培养,霍布斯的政治设计是通过教育和政制实现的。其教导的主要内容是:在思想上,一方面肃清古典思想的流毒,防止人们具有政治野心,另一方面通过大学教育传播霍布斯的公民科学和道德哲学,让人们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理解服从国家、尊重主权者权利的根据;在社会性德性上,引导人们具有亲社会行为,具有仁慈、友善、感恩之心,具有不侵占他人合法所有的正义之德;在行为上,要求人们服从民法对行为的规约,做有助于和平的事,禁做危害和平的事。可以看到,霍布斯的政治设计中,尽管保留德性和道德教化,但二者的地位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德性的地位而言,它不再是共同体的政治目标。共同体不再致力于培育具有完满德性的高贵之人,取而代之的是遵守法律、敏于自保的人。就其内涵而言,它主要的内容不再是人灵魂的实现活动。它要么是有助于国内和平的政治性德性、社会性德性,如遵守法律的正义之德、友善、仁慈等;要么是有助于实现个体自我保存的能力,如人的理智之德。而道德教化也不再致力于对人灵魂欲望、激情的教化,而仅仅是为了让大众习得一些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方式。因此,道德教化仅仅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是国家用于维护国内和平的这一政治目标的工具。除却上述政治需要外,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它没有动力进行道德教化。因此,在霍布斯的政治设计中,不论是德性还是道德教化,其地位和作用都大大被降低。随之而来的是,霍布斯政治设计产生了不可回避的道德困境。就个体而言,个体无法通过其灵魂的力量,把握政治的整全性。因此,人只能像一个虚弱、无力的灵魂站在巨大的“利维坦”之前,接受其统治。而个体也无法通过国家实现人灵魂的超拔与气阔。现代人灵魂的最高可能性钳制在了现代人唯利是图的欲望本性与对惩罚的恐惧上。同时,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再也不是令个体依恋的“祖国”,它仅仅是人实现自我保存的工具。当这个工具存在问题时,人们自然趋向那些更能实现他们自我保存的国家。对他们而言,不存在值得保卫,甚至为之作出生命牺牲的“祖国”。上述现代政治设计中存在的道德困境仅是被霍布斯隐匿起来的现代政治问题的表征。这就是霍布斯通过他的人性论和政治设计隐藏起来的现代政治对德性和道德教化的需要。霍布斯的现代政治设计留下个体与共同体间的沟壑,使卢梭担负起重新设计现代性的使命。与两位前辈不同,卢梭看到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中潜藏的危险。在卢梭着名的“一论”和“二论”中,他分别以德性和自由、平等的名义批驳了现代科技事业和现代政治事业。在卢梭看来,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败坏了公民德性,腐蚀了政治社会的根基;而霍布斯的政治设计,尽管建立在社会契约上,但霍布斯的“利维坦”并未建基于人的自由、平等,而是靠富人对穷人的欺瞒而得以建造的。因此,霍布斯建造起来的“利维坦”所具有的绝对权力是不正义的力量,它的存在造成政治社会中人们相互间的奴役、欺诈、倾轧,使人过着艰辛和悲惨的生活。因此,卢梭设定的思想目标是通过自己的教诲,教导人们无论是在他的个体生活,还是在他的公共生活,人都能够如自然状态般自由。这就产生了在现代性中最为宏大的道德教育计划。这一计划不仅包括一个私人的教授计划,贯穿学生人生中最初的25年,涉及他的身体、心智、灵魂的成长;而且还包括一个涉及整个共同体的教授计划,涵盖全体公民,并由伟大的立法者和国家政制教导人们社会性德性、社会风俗以及社会性情感。卢梭试图以此为现代人鄙俗的欲望本性赢回他们自由灵魂的桂冠,使人们既能实现生命的保存,又能享有原初的自由,使人既具有同情、仁慈等出自良心的温良情感,又使人成为能够履行公民义务的好公民。在上述三位思想家的现代性筹划中,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前景己初现其轮廓,道德教育在现代性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的安排,道德教育内容也得到重新的界定。自此,现代科技、现代政治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成为了思考和构建道德教育现代性不可逃避的框架。这些现代性筹划看似一幅完美的现代人类幸福工程图,但它们不过是现代哲人跟古典哲人设下的一个赌局。现代哲人借此赌局向古典哲人表明存在一条实现人类幸福、自足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同于古典哲人设想的通过人内在灵魂德性的力量铸造人的幸福,而是依靠外在的、强大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力量打造属于大众的幸福。然而,一些清醒的现代哲人认识到在这一赌局里,真正决胜王牌隐藏在于人的德性和道德教化中。而卢梭的现代教育计划显然无力培育更高的德性以胜任对现代性力量的钳制。而现代人性的孱弱、现代道德教化的无力,以及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发展出来的强大力量,使现代哲人设下的赌局很有可能成为现代人无法走出的死局。

范丽霞[3](2013)在《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是活性先导化合物及新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放线菌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类比其他微生物更为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资源。本文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添加前体物质对放线菌Streptomyces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活性及代谢产物中各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和结构鉴定;本文还以菌株SC11、11D2-9和GXWl作为材料,分别从菌株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测定、主要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菌株的分类鉴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添加前体物质对Streptomyces 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及其代谢产物中各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中添加0.5g/L L-谷氨酸钠时,代谢产物m/z750、723、860和743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50倍、22.48倍、16.73倍和12.59倍。2.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添加0.5g/L L-谷氨酸钠的S. 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抗菌活性成分,鉴定为一种新颖的环六肽化合物NW-G12。与NW-G01的区别是NW-G12的色氨酸没有被氯化。通过抗菌谱和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NW-G01和NW-G12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色氨酸上氯原子的有无并不是抑菌活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从该菌株发酵液中还分离得到了1个活性化合物F2,鉴定为沙漠霉素A。3.研究了化合物NW-G01对番茄灰霉病菌的作用机理。100μg/mL NW-G01处理12h后,菌丝的还原糖、壳聚糖、可溶性蛋白和丙酮酸含量、几丁质酶活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4.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SC1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1个活性化合物F5。室内生测结果表明,F5对革兰氏阳性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分别为3.9μg/mL、7.8μg/mL和7.8μg/mL;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均大于250μg/mL。对苹果炭疽病菌、茄子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主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沙漠霉素A。5.建立了沙漠霉素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抗生素筛选研究中沙漠霉素类化合物的早期识别、排重。6.室内生测结果表明,11D2-9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苹果炭疽病菌、茄子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白粉病菌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9.33%和61.93%。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11D2-9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个活性化合物F1。根据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白利辛霉素。7.室内生测结果表明,GXWl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GXWl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抗菌蛋白条带3-1、3-2,依赖LC-MS/MS技术,将3-1和3-2鉴定为磷酸盐结合蛋白前体。8.采用多相分类法,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C11、11D2-9菌株与模式菌株Streptomyces alboflavusNBRC-13196T具有高度的相似性(99%), GXWl菌株与模式菌株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 NBRC12912T的同源相似性也为99%。三株菌株与模式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指标大体一致。因此建议将菌株SC11、11D2-9和GXWl分别命名为Streptomyces alboflavus SC11、Streptomyces alboflavus11D2-9和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 GXWl。

张晓锋[4](2010)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明清时期的徽州已经成为宗族制度发展非常完备的典型区域。徽州宗族为了维护它在族众间的权威,获得自身发展的物质、文化条件,便努力通过与族内、族外的力量互动钩织和强化自身的社会政治网络。徽州宗族主持祭祀大权管理族内事务、教育本族子弟,鼓励宗族积极分子参与和管理地方社会事务;它通过族规家法完善自身的统治秩序;它还通过修族谱、建祠堂,对族众实行道德上的软约束,最终实现了对族众的文化控制。在徽州宗族的外围,它与会社、保甲组织、乡约组织进行有效的政治来往,进而掌握了民间统治的主动权。徽州宗族政治活动的基本目的是扩大宗族权力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实现宗族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宗族权力表现出的身份多重性、文化渗透性、利益驱动性、权力推移性十分明显。徽州宗族权力支配体系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为极大地促进了徽州宗族整体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宗法制堡垒,促进了徽州宗族权力的再生性扩张。

额日很宝力格[5](2006)在《不同品种马Mu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源性阿片肽系统是指机体内由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肽以及合成、储存和释放内源性阿片肽的神经元共同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内源性阿片肽与不同的阿片受体结合参与性格、情绪和个体及种属生存行为的一些最基本单位,包括对伤害性刺激、应急、奖赏和主动性反应、对一些主动功能如呼吸体温调节、胃肠运动及免疫也有调节作用。目前共发现并克隆了3种阿片受体,分别为Mu阿片受体、Delta受体、kappa受体。这些都属于G蛋白藕联受体。Mu阿片受体cDNA由我国学者于雷最先成功克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多个试验室克隆到人、鼠和猪的Mu阿片受体的cDNA和基因组DNA。对于马而言Mu阿片受体基因与竞技马的竞技水平信息相关的、是很有研究意义的项目。本研究以Mu阿片受体基因为影响马性格的候选基因,以不同品种马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和PCR-RFLP分析技术对MOR的3个外显子和第二内含子进行分析。PCR-SSCPP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位于cDNA序列第716处发生G→A的突变。第二外显子和第三外显子末检测到SNPs位点。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MspI、HindIII、AVaII和BSU361四种内切酶有酶切位点,但未发现多态性,只有TaqI酶具有多态性。本研究首次对几个品种马MOR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发马业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Fas ligand: Can it ever be tame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 ligand: Can it ever be tamed?(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核心基因的筛选及其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过程
    1.2 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信号分子
        1.2.1 毛囊发生初始期
        1.2.2 毛囊快速分化期
        1.2.3 毛囊成熟期
    1.3 microRNA(miRNA)在皮肤毛囊中的作用
        1.3.1 miRNA的发现及作用机制
        1.3.2 Dicer、Drosha和DGCR8对皮肤毛囊的影响
        1.3.3 miRNA在皮肤毛囊发生发育中的作用
    1.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1.4.1 WGCNA简介
        1.4.2 WGCNA的一般框架
        1.4.3 WGCNA的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生发育核心(hub)基因的挖掘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模块的划分
        2.2.2 特定目标模块候选hub基因的筛选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4 皮肤总RNA提取
        2.2.5 RNA质量检测
        2.2.6 RNA反转录为cDNA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8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2.3.2 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成熟阶段特定目标模块的筛选
        2.3.3 Blue模块中候选hub基因的筛选
        2.3.4 引物序列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GO功能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
        2.3.7 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皮肤毛囊发生发育hub基因的筛选
    2.4 讨论
    2.5 小结
3 研究二 调控WNT10A相关miRNA的筛选及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样品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调控WNT10A相关miRNA的筛选
        3.2.3 皮肤总RNA提取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载体的构建
        3.2.6 细胞的转染
        3.2.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
    3.3 试验结果
        3.3.1 调控WNT10A相关miRNA筛选与初步鉴定
        3.3.2 序列分析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3.3.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4 研究三 内蒙古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培养与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样品
        4.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4.2.2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传代与纯化
        4.2.3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4.2.4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4.2.5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免疫荧光鉴定
        4.2.6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4.3 试验结果
        4.3.1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4.3.2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免疫荧光鉴定
        4.3.3 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4.4 讨论
    4.5 小结
5 研究四 chi-miR-130b-3p、chi-miR-301a-3p、chi-miR-532-3p在内蒙古绒山羊胎儿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水平的功能验证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样品
        5.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5.1.3 试剂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包装
        5.2.2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5.2.3 总RNA的提取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5 总蛋白的提取
        5.2.6 蛋白浓度测定
        5.2.7 Western blot
    5.3 试验结果
        5.3.1 Polybrene和Puromycin最佳浓度筛选
        5.3.2 MOI值的测定
        5.3.3 构建稳转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系
        5.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5.3.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五 WNT10A对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样品
        6.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6.2 试验方法
        6.2.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6.2.2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6.3 试验结果
        6.3.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6.3.2 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6.4 讨论
    6.5 小结
7 总体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道德教育的现代性迷局
    二、文献综述
        (一) 我国在道德教育与现代性问题上的相关研究
        (二) 西方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反思性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培根的科学:人类幸福和道德的新道路
    第一节 培根的道德哲学:属人之善及其获得
        一、道德哲学在新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目标
        (一) 新知识体系与道德哲学的位置
        (二) 培根的不满与新的目标
        二、属人之善:“作为生活果实的善”
        (一) 关注私人生活的善
        (二) 责任:关注社会的善
        三、善的获得:“生产善的耕稼之术”
        (一) 培根的教诲:改造情感与培育仁慈
        (二) 培根教诲的“新意”
    第二节 新道路:建构科技乐园中的生活方式
        一、仁爱的科学:作为新道路的优越性
        二、新生活方式与科技
        (一) 人的本性与科技
        (二) 新生活方式的象征:培根的《新大西岛》
    第三节 道德与科技:审议科技乐园中的人的幸福、道德与道德教化
        一、“科技乐园”中道德教育的处境
        二、科技能否制造并守护人之幸福?
        三、科技作为人之幸福的道路:不满与欠缺
        (一) 人的幸福与人之德性
        (二) 科技时代的德性及其欠缺
        (三) 科技时代的幸福:最紧迫与最重要
第二章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与教育
    第一节 霍布斯国家学说:道德困境的现代政治方案
        一、霍布斯的人性学说:阅读自己
        (一) 人性的基本要素
        (二) 人性的吊诡:自然权利与自然状态
        二、超越人性困境:自然法教诲
        (一) 自然法体系
        (二) 霍布斯道德哲学的特点
        (三) 自然法:践行与效用问题
        三、霍布斯国家的建立
        (一) 主权者的权利与主权代表者的职责
        (二) 属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 新国家学说:培育新人
        一、制造合格的质料
        二、利维坦的教育
        三、利维坦的政制
        (一) 政制的教诲
        (二) 利维坦公民特征
    第三节 道德与政治: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与道德教化
        一、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道德
        (一) 霍布斯道德哲学
        (二)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德性的简化与能力化
        (三)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德性与道德教化的处境
        二、霍布斯政治设计的道德困境
        (一) 原子式的个体与“利维坦”
        (二) 公共利益与公共生活的衰落
        三、隐匿的重大政治问题:人的德性与道德教化
        (一) 霍布斯政治设计中的德性与教化问题
        (二) 古典哲人政治设计中的德性与教化方案
        (三) 霍布斯学说对德性与教化问题的隐匿
        (四) 结语
第三章 人的幸福、道德与自由:卢梭的论争
    第一节 科技与道德
        一、以好人的名义:对科学的批判
        (一) 科学与人的德行
        (二) 普罗米修斯教诲:小心“不懂火”
        二、“政制”解毒剂:各得其所的幸福
        三、培根的科技乐园:卢梭式批判
    第二节 政治社会与人的自由
        一、卢梭的批判:没有自由的政治社会
        (一) 批判工具:自然状态中的人
        (二) 人的枷锁:堕落的社会
        (三) 卢梭的献辞:理想的政治社会
        二、卢梭的“有用”真理:人的自由
        (一) 自行选择生存方式
        (二) 不依赖他人
        三、卢梭的“自由”:对霍布斯政治社会的修正
        (一) 人的自由与人的幸福
        (二) 从人的自然自由到公民的自由
        (三) 卢梭的政治修正方案
    第三节 教育计划:爱弥儿式的自由与德性
        一、教育总纲:保持自由、道德的状态
        二、教育内容
        (一) 身体和感官能力的教育
        (二) 自然生存的教育
        (三) 社会生活的教育
        (四) 爱弥儿教育的结束
        三、卢梭的现代道德教化计划
        (一) 道德教化计划的现代脉络
        (二) 道德教化计划的正当性
        (三) 道德教化计划的特点
        (四) 道德教化计划的意义
结语 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赌局与死局
    一、现代性筹划:现代哲人的赌局
    二、人的德性与道德教化:赌局的底牌
    三、现代性筹划的赌局与死局:一步之遥
        (一) 现代人性论
        (二) 现代科技与现代政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1.1 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1.1.2 药用微生物资源
        1.1.3 放线菌的研究
        1.1.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1.3 抗菌蛋白研究进展
        1.3.1 抗菌蛋白质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1.3.2 抗菌蛋白质的研究展望
    1.4 肽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肽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1.4.2 环肽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5 论文设计思路
        1.5.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菌株发酵液抑菌成分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前体添加对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代谢产物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单一前体添加试验
        2.2.3 复合前体添加试验
        2.2.4 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2.2.5 发酵产物处理、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一前体添加试验结果
        2.3.2 复合前体添加试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发酵液中抑菌成分的进一步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摇瓶发酵
        2.2.2 抑菌活性测定
        2.2.3 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2.3.2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3 活性化合物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化合物 NW-G01 对番茄灰霉病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番茄灰霉病菌的培养
        2.2.2 扫描电镜观察
        2.2.3 菌丝粗提物的制备
        2.2.4 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测定
        2.2.5 菌丝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6 菌丝壳聚糖含量的测定
        2.2.7 菌丝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2.2.8 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9 菌丝丙酮酸含量的测定
        2.2.10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扫描电镜观察
        2.3.2 细胞膜相对渗透率
        2.3.3 还原糖含量
        2.3.4 壳聚糖含量
        2.3.5 几丁质酶活性
        2.3.6 可溶性蛋白含量
        2.3.7 丙酮酸含量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时间优化
        3.2.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3 抑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C11 菌株发酵时间优化结果
        3.3.2 SC1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3.3.3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材料与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附树脂的选择
        3.2.2 动态饱和吸附量
        3.2.3 活性成分的分离
        3.2.4 活性成分的抑菌活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3.3.2 活性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沙漠霉素的早期识别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常用材料与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RP-HPLC 保留特性
        3.2.3 LC/MS 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保留时间
        3.3.2 SC11 菌株发酵液中沙漠霉素的液质联用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4.2.2 发酵时间优化
        4.2.3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4.2.4 抑菌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1D2-9 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4.3.2 11D2-9 菌株发酵时间优化结果
        4.3.3 11D2-9 菌株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4.3.4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材料与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吸附树脂的选择
        4.2.2 动态饱和吸附量
        4.2.3 活性成分的分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4.3.2 HPD 300 树脂的动态吸附量
        4.3.3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5.2.2 抑菌活性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5.3.2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5.4 小节与讨论
    第二节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5.2.2 抗菌粗蛋白的提取
        5.2.3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5.2.4 凝胶柱层析
        5.2.5 SDS-PAGE 电泳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5.3.2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5.3.3 凝胶柱层析
        5.3.4 SDS-PAGE 电泳
        5.3.5 LC-MS/MS 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菌株 SC11、11D2-9 和 GXWl 的分类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常用材料与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菌种活化
        6.2.2 发酵培养
        6.2.3 放线菌 16S rDNA 鉴定
        6.2.4 菌株培养特征的观察和生化特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的分子鉴定
        6.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6.3.3 菌株的培养特征
        6.3.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及其权力支配体系的构建
    一、徽州宗族的形成和发展
    二、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征
        (一) 聚族而居
        (二) 无谱不传
        (三) 族权显着
    三、徽州宗族构建权力支配体系的方式
        (一) 确定边界,构建社会网络
        (二) 培植徽商,提供经济支持
        (三) 重视教育,加固文化认同
第二章 明末清初徽州区域内的政治认同与排斥
    一、徽州宗族与共同体外部组织的权力博弈
        (一) 徽州宗族与会社的政治互动
        (二) 徽州宗族与保甲组织的政治互动
        (三) 徽州宗族与乡约组织的政治互动
    二、徽州宗族对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权力控制
        (一) 徽州宗族对族内民众的控制
        (二) 徽州宗族对妇女、佃仆特殊群体的奴役和控制
第三章 明末清初徽州宗族权力支配与乡村治理
    一、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表现
        (一) 身份多重性
        (二) 文化渗透性
        (三) 利益驱动性
        (四) 权力推移性
    二、徽州宗族权力支配在乡村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5)不同品种马Mu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研究进展
        1.1.1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组成
        1.1.2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生理功能
        1.1.3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的调节机制
    1.2 Mu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1.2.1 Mu 阿片受体药理学研究情况
        1.2.2 Mu 阿片受体与情感行为的关系
        1.2.3 Mu 阿片受体的活性调节
    1.3 行为的遗传
        1.3.1 行为的遗传机制
        1.3.2 异常行为的遗传
    1.4 行为规癖
        1.4.1 行为规癖的定义
        1.4.2 动物行为规癖的发生与发展
        1.4.3 行为规癖的动机基础
    1.5 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与行为规癖的关系
    1.6 分子遗传标记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浓度检测
        2.2.2 PCR 过程
        2.2.3 PCR-RFL 分析
        2.2.4 PCR-RFLP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2.2.5 克隆与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 DNA 抽提结果
    3.2 马 MOR 基因多态性分析
        3.2.1 马 MOR 基因第一外显子 PCR-SSCP 分析
        3.2.2 马 MOR 基因第二外显子 PCR-SSCP 分析
        3.2.3 马 MOR 基因第三外显子 PCR-SSCP 分析
    3.3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统计
        3.3.1 不同品种马 MOR 基因第一外显子 PCR-SSCP 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3.2 不同品种马 MOR 基因第二内含子 TaqⅠ-RFLP 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4 马MOR 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3.4.1 各群体的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3.4.2 各位点纯合度、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及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4 讨论
    4.1 采样与DNA 提取
        4.1.1 采样
        4.1.2 DNA 提取方法
    4.2 PCR 扩增的主要影响因素
        4.2.1 模板DNA 的质量和用量
        4.2.2 引物的特异性
        4.2.3 退火温度(Tm)和镁离子浓度(Mg~(2+))
        4.2.4 PCR 循环次数
    4.3 PCR-SSCP 分析的影响因素
        4.3.1 PCR 产物的大小
        4.3.2 PCR 产物的纯度与浓度
        4.3.3 聚丙烯凝胶浓度与制备
        4.3.4 变性温度与时间
        4.3.5 电泳温度与电压
    4.4 制作感受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四、Fas ligand: Can it ever be tamed?(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生发育核心基因的筛选及其调控作用的研究[D]. 吴志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从培根到卢梭:西方早期现代性筹划中的道德教育[D]. 唐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 [3]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D]. 范丽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4]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的权力支配及其在徽州村治中的作用[D]. 张晓锋.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5]不同品种马Mu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D]. 额日很宝力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10)

标签:;  ;  ;  ;  

Fas配体:它可以被驯服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