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硫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废水,催化剂,硫酸盐,细菌,烟土,极限值,糖蜜。
反硫化论文文献综述
司广源,陈晔,梅凯[1](2016)在《厌氧反硫化沉淀法预处理高硫有机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经过四个阶段水力负荷提升,对最终接近实际废水水质条件(CODCr浓度为9 300 mg/L,当量有机硫化物浓度534 mg/L)的高硫有机废水进行了厌氧生化处理,获得了CODCr容积负荷为11 kg/(m~3·d)的运行能力,硫化物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浓度为400 mg/L,有机硫化物反硫化率达到80%,CODCr去除率达到54%.利用沉淀法去除硫化物,考察了沉淀剂加入量、搅拌速度、初始p H值对硫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除硫工艺条件为初始p H=7.5,n(Fe~(2+))∶n(S~(2-))=1.1的FeCl_2·4H_2O投加量,80 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 min,此条件下硫化物去除率可达81%.(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吴俊[2](2015)在《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在丙烯酸酯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化工公司产生的丙烯酸酯废水具有高盐、高CODCr浓度的特点,其中丙烯酸钠浓度为63000~65000 mg/L、对甲基苯磺酸钠浓度为27000~28000 mg/L,综合CODCr浓度为120000 mg/L。现有处理工艺根据“先除盐、后除有机物”的工艺思路,形成了“叁效蒸发除盐,铁碳微电解、A2/O除有机物”的技术路线。在蒸发温度条件下,废水中的丙烯酸钠发生缩聚后形成含水率和粘性很高的蒸发残留物,含水率超过80%,粘附在蒸发器内壁上,蒸发循环泵无法工作,不能实现盐的完全分离,且产生的残留物处置难度大、处理费用高。本课题研究采用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对丙烯酸酯废水进行处理。研究通过将丙烯酸酯废水混凝去除部分CODCr与SS后,利用水解酸化反应条件,实现磺酸盐的厌氧反硫化,出水投加Fe2+形成FeS沉淀分离后,回流控制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硫化物低于抑制值,剩余出水继续进行EGSB反应器处理。既防止了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硫化物的积累,又减小了硫化物对EGSB反应器中厌氧菌的毒害作用,充分发挥厌氧菌的效率,实现了丙烯酸酯废水的可厌氧生化处理。判定了其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混凝试验阶段:原水pH值为9、CODCr浓度为120000 mg/L、SS浓度为353 mg/L的丙烯酸酯废水,在投加2000 mg/L的PAC、30 mg/L的APAM、一定水力条件下,出水CODCr为99100 mg/L,去除率为17.4%;SS为24 mg/L,去除率为93%;(2)厌氧反硫化试验阶段:污泥经两次启动后微生物适应了水质和实现了目标污染物的降解;容积负荷提升到9 kgCOD/(m3.d),反应器中硫化物浓度达到190 mg/L,处理容积负荷出现下降;为控制水解酸化反应器硫化物抑制浓度值,将混凝处理后的丙烯酸酯废水与经水解酸化后投加Fe2+除硫后的出水混合回流后进行了处理,进水CODCr为99100 mg/L,出水CODCr为32000 mg/L,去除率为67.7%;(3)EGSB反应器试验阶段:EGSB反应器中经过驯化完成的颗粒污泥,进水容积负荷提高到12 kgCOD/(m3.d)时,进水CODCr为32000 mg/L,出水CODCr为5120 mg/L左右,去除率为84%;(4)采用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处理可以完成丙烯酸酯废水的厌氧生化处理,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雷国元,刘志军,丁翠萍,杨家轩,徐桂芹[3](2011)在《一株高效反硫化菌的分离及其在糖蜜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厌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高效硫酸盐还原菌SRB2-2,研究了此菌株对糖蜜废水的脱硫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固定化SRB2-2体积分数为15%,废水稀释倍数为4时,4 d后,SO42-由2 016.5 mg/L降低到51.4 mg/L,去除率达97.5%;废水稀释倍数减少时,SRB2-2的反硫化活性受到抑制,加入单质铁可以消除其抑制作用。SRB2-2的应用为糖蜜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个经济、可行的技术,即"反硫化-农灌"技术。(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1年07期)
曹昭军,吕洪浩,汪宇安[4](2011)在《钴钼系催化剂反硫化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钴钼系催化剂发生反硫化问题的现象、原因和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1年02期)
李丽,张锦韬,段凤云,周冀衡,郭春秋[5](2011)在《植烟土壤硫化细菌与反硫化细菌分布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选择性培养基,采用最大或然数法对其计数,对云南大理州主要植烟区土壤硫化细菌及反硫化细菌进行分离,以了解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在烟草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剑川甸南、下庄、程官和弥渡4个烤烟主产区硫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根际土细菌数大于田间土,硫化细菌根际与田间土之比为R:S=6~10:1,反硫化细菌的根土比约R:S=2.5~3.5:1,弥渡烤烟区细菌数量要明显大于其他3个烤烟区。永平和南涧地区田间土硫化细菌数比根际要高。土壤pH与土壤细菌含量呈负相关性,对反硫化细菌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硫化细菌;根际硫化细菌与田间土硫化细菌呈显着正相关性r=1.00,根际与田间土反硫化细菌呈显着正相关性r=0.879。硫化细菌在成熟期含量较高,反硫化细菌数在团棵期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焦涛[6](2007)在《城市河道沉积物—水体系硫化物赋存特征及反硫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南河网区河道密集,水流滞缓,水体污染,底泥淤积严重。硫酸盐通过径流和沉降进入水体,河道沉积物是水体硫酸盐的重要宿体,城市重污染河道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硫酸盐在SRB(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容易被有机物还原为硫化物,导致沉积物—水体系中硫化物的累积。本文选择典型城市河道沉积物—水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监测、模型拟合、实验室培养等手段,进行城市河道沉积物—水体系硫化物赋存特征及反硫化过程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沉积物—水体系中硫化物、硫酸盐的含量水平差异较大。上覆水中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0-0.136mg/L和37.1-542.0mg/L,沉积物中则分别为850.5-7538.3mg/kg和17.5-149.0mg/L;实验河道上覆水及沉积物中均检出SRB,变化幅度分别为:7×10-3×10~5个/ml和1.5×10~3-2.5×10~6个/g,且上覆水中SRB含量明显低于沉积物中。(2)沉积物中硫化物、硫酸盐及SRB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道沉积物柱样0—40cm范围内,硫化物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硫酸盐和SRB(硫酸盐还原菌)表层含量明显高于次表层和底层;沉积物中硫化物分布特征受pH、Eh影响外,还与有机质及SRB有关,沉积物表层硫化物含量和有机质呈负相关,硫化物和SRB呈正相关。(3)根据城市河道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实测数据,对沉积物中硫化物垂直分布的对流扩散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用于描述自然状态受人为干扰较少的城市河道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南京七桥瓮和小行桥两处硫化物垂向分布拟合结果较好,拟合方程分别为:C=336641.5e~(0.003h)-48310.8e~(0.018h)-288371.1和C=35436.9e~(0.026h)-99.2e~(0.016h)-36888.7,相关系数分别为0.981、0.978。(4) Fick定律法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室培养法测得的通量相比较有一定的误差。对于所研究的硫化物而言,是一种易氧化物质,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由于Fick定律扩散通量系数是根据实际样品分层测得的,分层过程中受外界氧化条件影响较大,且分层越细受影响程度越高;而实验室培养法采用的是原状柱样,受外界氧化条件影响较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样品实际扩散状态。选定典型断面南京七桥瓮断面、金川河主流断面,实验室培养得出沉积物-水界面的反硫化速率分别为0.357、0.649 mg·l~(-1)·h~(-1),SO_4~(2-)的扩散通量分别为82.8、188.0 mg·cm~(-2)·a~(-1),S~(2-)的扩散通量分别为-0.177、-0.586 mg·cm~(-2)·a~(-1),且SO_4~(2-)是从上覆水中向沉积物扩散,S~(2-)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5-01)
魏灵朝,刘怡[7](2006)在《钴钼系变换催化剂反硫化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型石英管反应器中研究了温度、汽气比和硫化钼浓度对钴钼变换催化剂反硫化动力学的影响。在消除了外扩散和反应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建立了催化剂的失活动力学模型。实验证明,催化剂的失活与温度、汽气比和硫化钼浓度有很大关系,并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状况对钴钼催化剂反硫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06年09期)
王蔚蔚[8](2004)在《厌氧条件下氨氧化、反硫化及其相互作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法利用硝化-反硝化处理含NH_4~+-N废水工艺中,如硝化在前需回流,如硝化在后需外加电子供体。而生物处理高浓度SO_4~(2-)废水,硫酸盐还原菌(SRB)占有较大生态位,会导致产甲烷效率下降,且SO_4~(2-)的还原产物H_2S和S~(2-)会增加后续工艺的负担并腐蚀处理构筑物和管道。同步脱氮除硫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发生,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ASBR系统和厌氧生物转盘,在厌氧环境以及相同的水力条件下,进行动态试验。并结合不同电子受体的静态试验,研究各种因素对厌氧氨氧化发生和作用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 1.启动阶段进水COD 1000mg/L,SO_4~(2-) 200 mg/L,即COD/SO_4~(2-)为5时,ASBR由淘洗后的厌氧颗粒污泥启动,经过60天的时间SO_4~(2-)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启动成功;经好氧预挂膜的厌氧生物转盘由未经淘洗的厌氧活性污泥启动,50天的时间SO_4~(2-)的去除率就稳定在90%以上。试验证明,好氧预挂膜有利于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缩短了启动时间。 2.系列试验表明:①厌氧系统中,硫酸盐还原作用与COD/SO_4~(2-)比值有关,在碳源缺乏的情况下,反硫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②厌氧生物转盘中,可以发生同步脱氮与自养菌作用的硫酸盐还原的厌氧氨氧化现象,影响厌氧氨氧化现象的因素有COD浓度、SO_4~(2-)浓度、NH_4~+-N浓度和反应器类型;③厌氧氨氧化的发生,使由异养菌作用导致SO_4~(2-)还原为-2价硫的反硫化过程受到了完全的抑制,却促使了产甲烷过程的进行。 3.厌氧系统中,NO_2~--N和NO_3~--N的投加能抑制微生物的反硫化作用。在COD500mg/L,SO_4~(2-)750mg/L的系统中分别投加100mg/L NO_2~--N和100m/L NO_3~--N,SO_4~(2-)去除率由74.9%分别降至15.3%和8.5%,说明NO_2~--N或NO_3~--N的投加对微生物反硫化作用有抑制。 4.在分别以SO_4~(2-)、NO_2~-、NO_3~-为电子受体的厌氧氨氧化静态效果试验中,各系统中NH_4~--N浓度曲线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叁个阶段,各阶段对应的主导生物作用为同化、内源代谢和厌氧氨氧化。动力学分析表明:叁个系统内衰减系数分别为b_1=0.000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一,,b,一0.00088h一,,b3一0.00082h一,。在以NO石为电子受体的2#系统中,NH奋氧化量和NO叁还原量与NO互生成量的比例系数为0.68:l.犯:0.27。叁个系统内基质浓度的变化和动力学分析说明,有理由认为叁个系统内发生了厌氧氨氧化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高会元[9](2001)在《低变工艺Co-Mo系催化剂反硫化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热力学计算 ,推导出适合低温变换工艺Co Mo系催化剂控制反硫化反应H2 S的极限值、热点温度和汽 /气叁元数学关系式 ,其理论值与实际工艺控制的参数相吻合 ,它对低变工艺实际操作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1年03期)
陈劲松[10](1996)在《钴钼系变换催化剂的反硫化与失活》一文中研究指出钴钼系变换催化剂造成失活的原因除反硫化外,还有多种操作、工艺上的原因.文章对催化剂对H_2S的吸附;催化剂的抗低硫性能;以及耐硫变换催化剂失活的11条原因予以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1996年03期)
反硫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某化工公司产生的丙烯酸酯废水具有高盐、高CODCr浓度的特点,其中丙烯酸钠浓度为63000~65000 mg/L、对甲基苯磺酸钠浓度为27000~28000 mg/L,综合CODCr浓度为120000 mg/L。现有处理工艺根据“先除盐、后除有机物”的工艺思路,形成了“叁效蒸发除盐,铁碳微电解、A2/O除有机物”的技术路线。在蒸发温度条件下,废水中的丙烯酸钠发生缩聚后形成含水率和粘性很高的蒸发残留物,含水率超过80%,粘附在蒸发器内壁上,蒸发循环泵无法工作,不能实现盐的完全分离,且产生的残留物处置难度大、处理费用高。本课题研究采用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对丙烯酸酯废水进行处理。研究通过将丙烯酸酯废水混凝去除部分CODCr与SS后,利用水解酸化反应条件,实现磺酸盐的厌氧反硫化,出水投加Fe2+形成FeS沉淀分离后,回流控制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硫化物低于抑制值,剩余出水继续进行EGSB反应器处理。既防止了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硫化物的积累,又减小了硫化物对EGSB反应器中厌氧菌的毒害作用,充分发挥厌氧菌的效率,实现了丙烯酸酯废水的可厌氧生化处理。判定了其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混凝试验阶段:原水pH值为9、CODCr浓度为120000 mg/L、SS浓度为353 mg/L的丙烯酸酯废水,在投加2000 mg/L的PAC、30 mg/L的APAM、一定水力条件下,出水CODCr为99100 mg/L,去除率为17.4%;SS为24 mg/L,去除率为93%;(2)厌氧反硫化试验阶段:污泥经两次启动后微生物适应了水质和实现了目标污染物的降解;容积负荷提升到9 kgCOD/(m3.d),反应器中硫化物浓度达到190 mg/L,处理容积负荷出现下降;为控制水解酸化反应器硫化物抑制浓度值,将混凝处理后的丙烯酸酯废水与经水解酸化后投加Fe2+除硫后的出水混合回流后进行了处理,进水CODCr为99100 mg/L,出水CODCr为32000 mg/L,去除率为67.7%;(3)EGSB反应器试验阶段:EGSB反应器中经过驯化完成的颗粒污泥,进水容积负荷提高到12 kgCOD/(m3.d)时,进水CODCr为32000 mg/L,出水CODCr为5120 mg/L左右,去除率为84%;(4)采用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处理可以完成丙烯酸酯废水的厌氧生化处理,替代现有“叁效蒸发+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工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硫化论文参考文献
[1].司广源,陈晔,梅凯.厌氧反硫化沉淀法预处理高硫有机废水试验研究[J].轻工学报.2016
[2].吴俊.混凝—厌氧反硫化-EGSB技术在丙烯酸酯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
[3].雷国元,刘志军,丁翠萍,杨家轩,徐桂芹.一株高效反硫化菌的分离及其在糖蜜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11
[4].曹昭军,吕洪浩,汪宇安.钴钼系催化剂反硫化的处理[J].化工设计通讯.2011
[5].李丽,张锦韬,段凤云,周冀衡,郭春秋.植烟土壤硫化细菌与反硫化细菌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11
[6].焦涛.城市河道沉积物—水体系硫化物赋存特征及反硫化过程研究[D].河海大学.2007
[7].魏灵朝,刘怡.钴钼系变换催化剂反硫化动力学的研究[J].河南化工.2006
[8].王蔚蔚.厌氧条件下氨氧化、反硫化及其相互作用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9].高会元.低变工艺Co-Mo系催化剂反硫化极限研究[J].化学工程.2001
[10].陈劲松.钴钼系变换催化剂的反硫化与失活[J].化工设计通讯.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