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方言论文-阎鑫

淄川方言论文-阎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淄川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淄川方言,方言调查,实验语音学,语音分析

淄川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阎鑫[1](2014)在《淄川方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方言作为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近年来的汉语研究深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汉语方言的语音进行处理的方式直接推进了汉语方言语音的研究。使用Praat软件以及Windows系统中的Office系列软件对汉语方言进行数据化的处理,已经成为了汉语方言语音研究的新手段和方法。当前的汉语方言研究在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的方言研究热之后,已经有了很多的方言研究论着,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也逐渐的成熟。淄川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淄博方言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地区。对于本文研究的淄川方言来讲,作为蒲松龄的故居,其最大的研究价值就在于能够与《聊斋俚曲集》的研究相结合,进而通过对已对近代汉语的研究有所推动。而本文就是要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式,将当前淄川方言通过实验调查和数据处理的方式,对淄川方言的声调系统进行重新的测量和分析。同时,对于淄川方言的词汇系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淄川方言当前的词汇系统做初步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同时,对于现阶段的淄川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正文部分。这部分主要的从叁章四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第二章是本文关于语音调查过程和调查步骤的说明。这一章主要的是对实验过程中所选择的记音符号、调查的方法和过程、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说明。第叁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主要的将淄川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说明,整理出了淄川方言的音系。通过实验的方式分析出了淄川方言的声调系统、声母和韵母系统。同时,对淄川方言的语流音变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淄川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了归纳。第四章是关于淄川方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部分问题的说明。对于淄川方言的词汇问题,本文主要对淄川方言的构词方式、词缀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淄川方言的词汇特点。对于淄川方言的语法部分,本文对于淄川方言中存在的叁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研究,分别是“起”作为比较词的比较句,一种特指的疑问句以及一种可能补语。本文对于淄川方言的归纳和分析是立足于淄川方言的当前的语音系统的。在进行调查和实验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是十个调查文本。所得到的结论与前人的结论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前人在调查过程中所采用的调查手段以及近年来的淄川语音变化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何茂活[2](2013)在《《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续)——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续2013年第3期]茅根蔓芭都拾净,大(钅矍)焵来(属刂)地边。蒲笠蓑衣防备雨,打扫(艹舌)(括)淖(闹)甓(殿)猪栏。茅根蔓芭,指地里翻出的作物根茎、杂草等。(钅矍),(钅矍)头,也作"镢"。焵,《字汇·火部》:"焵,坚刃也。凡兵器经烧则坚,故今铁工(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何茂活[3](2013)在《《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蒲松龄《日用俗字》记录语词颇为丰赡,用字情况也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及语言文字的变化,今人阅读渐多困难。今以其第二章庄农章为例,参考古代字书韵书、现代辞书、蒲氏所着《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等,逐句解析其中的疑难字词,辨其音形,考其意义,以助阅读。对其中存在的借音字、异体字、训读字、方言俗字及讹误字等均予分析判定。以此就教于方家,并期助益和推动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赵志国[4](2013)在《从淄川方言词汇看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淄川地处齐鲁腹地,虽然地域狭小,但文化资源丰富。淄川方言在山东方言乃至官话中都有一定地位。从淄川方言词汇入手探讨该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一条尝试性的路径,具体说就是,选取方言词汇中具有文化意蕴的有代表性的词,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二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叁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四是民族融合方面的。以这四个方面为视角来分析例词,一定程度上可以捕捉到该地域的文化特色。(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赵志国[5](2011)在《非典型淄川方言声调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非典型淄川方言进行分析。通过单字调的考察,初步测算出了非典型淄川方言的叁个声调的五度值;通过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考察,总结出了9种音高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庆金[6](2008)在《考《蒲松龄集》证叁百年来淄川方言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的历时状态与共时状态进行纵横交错的比较分析,揭示语言客观存在的共同规律。而截取某一有语言资料可考的历史时段进行语言演变的历时比较,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以山东淄川为固定点,以叁百年间的淄川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对淄川方言的发展做了一定的廓清。本文共包括四个章节,共十一个小节。第一章是序言,共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第二小节简要介绍本课题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是声母部分,共有叁个小节,主要通过对淄川方言声母的历时比较,得出演变的事实。第一小节简单介绍淄川言声母的现状。第二小节是本章的重心,主要通过对《蒲松龄集》的解读,得出关于蒲松龄时期淄川方言声母部分的一些状况。第叁小节通过历时的比较,结合官话的情况综合得出结论:淄川方言与当时的优势方言官话在声母方面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叁百年来变化不大。第叁章是韵母部分,共有叁个小节,主要通过对淄川方言韵母的历时比较,得出演变的事实。第一小节主要简单介绍现代淄川方言韵母的状况。第二部分是本章的重心,通过解读《蒲松龄集》,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蒲松龄时期淄川方言韵母的事实做了分析与推断。第叁小节是结论,通过历时比较说明了淄川方言韵母叁百年来,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现代淄川方言的韵母系统是来自叁百年的淄川方言韵母系统。演变过程中介音变化较为显着。同时,又通过共时比较,看出其他方言对淄川方言的影响是怎样的。第四章是声调部分,共有叁个小节,主要介绍淄川方言声调的历时变化。第一小节,简单介绍现代淄川方言声调的现状。第二小节主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解读《蒲松龄集》,历时比较得出蒲松龄时期淄川方言的声调状况。第叁小节是结论:淄川方言叁百年来声调变化也不大,正处于演变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阶段。最后是余论,简明概括论文主要成果,并提出了个人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晓红[7](2006)在《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聊斋俚曲》是一部通俗说唱作品集,全部曲目都用淄川地区方言白话写成,对研究蒲松龄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方言口语都有重要价值,更是后期近代汉语,特别是明清淄博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本论文研究采取封闭式的语料索检方式,运用统计、整理、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分析和总结《聊斋俚曲》的人称代词使用特点,在与同时代相关文献语料和研究成果比对的基础上,把它们与现代山东淄川方言的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了解山东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历史演变特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淄川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续2013年第3期]茅根蔓芭都拾净,大(钅矍)焵来(属刂)地边。蒲笠蓑衣防备雨,打扫(艹舌)(括)淖(闹)甓(殿)猪栏。茅根蔓芭,指地里翻出的作物根茎、杂草等。(钅矍),(钅矍)头,也作"镢"。焵,《字汇·火部》:"焵,坚刃也。凡兵器经烧则坚,故今铁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淄川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阎鑫.淄川方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2].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续)——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J].蒲松龄研究.2013

[3].何茂活.《日用俗字》庄农章解疏——兼以《农桑经》及现代淄川方言为证[J].蒲松龄研究.2013

[4].赵志国.从淄川方言词汇看地域文化特色[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赵志国.非典型淄川方言声调实验分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6].张庆金.考《蒲松龄集》证叁百年来淄川方言的演化[D].广西大学.2008

[7].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淄川方言论文-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