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晶体混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晶体,混浊,白内障,倾角,超声,剂量,小家鼠。
晶体混浊论文文献综述
苏安乐,高宁,温誗[1](2018)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对后囊混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PCO)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市第一医院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依据自愿原则,29例患者植入后倾角为5°FLEX晶体,作为FLEX组;38例患者植入倾角为0°AO晶体,作为AO组;33例患者植入前倾角为10°SKY晶体,作为SKY组;观察患者术后眼底、并发症、发生后囊混浊及屈光度、前房深度变化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叁组患者都没有发生Ⅲ级后囊混浊,叁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5个月发生PCO几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患者术后5个月随访时,屈光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对象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中均未出现后弹力层脱落、切口撕裂、后囊膜破裂、角膜内皮损坏及玻璃体溢出等,患者均未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切口渗漏、视网膜脱落、人工晶体偏位青光眼或继发眼内感染等。结论人工晶状体为后倾角和常规人工晶状体对患者术后后囊混浊影响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姜波,徐柏升,洪楠,顾扬顺,杜持新[2](2015)在《渗透压对麻醉后小鼠可逆性晶体混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渗透压对麻醉后小鼠可逆性晶体混浊发展和逆转的影响。方法:选择16-1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J小鼠,予美多丽滴眼液散瞳,10%水合氯醛(10ml/kg)腹腔注射麻醉,裂隙灯观察小鼠晶状体透明程度。配制100,300,500和1000 mOsmol/kg四种不同渗透压的NaCl溶液(NS),制成滴眼液。实验一:观察不同渗透压NS溶液对晶体混浊的影响。将小鼠分成五组,组A-B-C-D(n=11)分别予100,300,500和1000 mOsmol/kg NS滴眼,组E(n=22)自然暴露于(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5-11-26)
龚雁,袁建树,王育文,马蓉,郭晓红[3](2015)在《人工晶体混浊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病例报告,分析白内障术后IOL混浊的临床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思路,从而为IOL混浊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报告2015年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眼科中心诊断为IOL混浊并接受人工晶体置换术(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5-11-26)
裴瑶,冯光文[4](2015)在《医疗放射致工作人员眼晶体混浊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阐述国内外关于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剂量阈值的研究现状,分析放射性眼晶体混浊的相关致病因素,探讨放射学工作者在职业照射中的潜在风险,提出预防放射性眼晶体混浊的辐射防护措施及建议。(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5年13期)
程金伟[5](2014)在《人工晶体光学部边缘设计预防后囊膜混浊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光学部边缘设计人工晶体(IOL)对后囊膜混浊(PCO)的预防作用。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有关不同光学部边缘设计人工晶体预防后囊膜混浊的相关文献。按照选择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PCO发生率和Nd:YAG激光囊膜切开率为临床治疗终点,以危险差作为治疗效应量,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总计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3-28)
罗启惠,汪辉,胡春明,熊洁,周青青[6](2014)在《有晶状体眼后房悬浮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囊混浊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于2013年6月13日在我院眼科屈光中心检查:视力:右0.06,左0.04;眼压:右13 mmHg,左12 mmHg;屈光度:右-25.25~4.00 DC×15→0.2,左-25.00~2.50 DC×15→0.2;角膜厚度:右542μm,左537μm;眼部B超提示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杰,黄旭东,孙先勇,姜雅琴,马健利[7](2013)在《微创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8mm切口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以下简称微创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13只眼)接受微创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和术后7d,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改变,患者舒适度调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与术后7d,1、3个月BCVA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未发现眼压异常病例;术前与术后7d,1、3个月眼压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7d,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干眼症状,12例患者未诉异物感及眼前黑影飘动症状。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4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例。未观察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微创联合手术后1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球结膜表面光滑、未见明显出血及瘢痕。结论 1.8mm切口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安全性高,有效提高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患者的视力,避免白内障手术后因眼前黑影而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从而改善视觉质量。并且手术中可以仔细观察和处理导致玻璃体混浊的原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避免严重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5-16)
刘杰慧[8](2013)在《后倾角人工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白内障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眼科主要致盲病之一。白内障摘除术已成为白内障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而后囊混浊则是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通常认为后囊混浊的发生是基于周边细胞向后囊膜中心增殖移行发展形成。为尽可能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阻止周边部细胞向囊膜中心移行,人工晶体支架的设计通常是前倾角。(即晶体支架向角膜方向倾斜,从而使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合更近)此种设计可更好地增加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的接触面积,力求阻止E形细胞的增殖移行,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随着人工晶体的不断发展,福来视(FLEX)后倾角人工晶体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但该类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理念有别于前倾角人工晶状体,此种晶状体未能增加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的接触面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PC0)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对21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施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依照植入不同种类的人工晶体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SKY组,应用10°前倾角人工晶体;A0组,应用0。倾角人工晶体;FLEX组,应用5°后倾角人工晶体。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1、3、6个月的PCO发生情况。[结果]3组术后1、3、6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出现,SKY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6.6%、9.8%、11.5%,AO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3.5%、8.2%、9.4%,FLEX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4.6%、6.2%、7.7%。且各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比植入非后倾角人工晶体的后囊混浊发生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0)
张辰晨[9](2013)在《视力相近IOLMaster测定晶体混浊程度不同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视力相近IOLMaster测定晶体混浊程度不同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网膜、视觉中枢的功能差异。设计: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白内障诊疗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符合本研究入组条件的患者86例91眼。方法:选取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2~0.5并经同一术者手术的白内障病例,采用IOLMaster测量患眼眼轴长度,按IOLMaster是否能成功测量出眼轴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后3月复查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主要指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IOLMaster测量能否测出眼轴长度、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前IOLMaster不能测出眼轴长度组,术后平均视力0.6;术前IOLMaster能测出眼轴长度组,术后平均视力0.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60,P=0.170)。结论:初步统计结果不支持术前视力大致相同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网膜、视觉中枢的功能存在差异的假设。可能是由于这种差异并不显着,需要更严密的临床观察方可揭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刘杰慧,李建平,郑敏,朱伟,王建民[10](2012)在《后倾角人工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PCO)的情况。方法对211例(21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施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依照植入不同种类的人工晶体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SKY组,应用10°前倾角人工晶体;AO组,应用0°倾角人工晶体;FLEX组,应用5°后倾角人工晶体。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1、3、6个月的PCO发生情况。结果 FLEX组术后PCO发生率低于AO组及SKY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倾角人工晶体对后囊混浊的影响与常规人工晶体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晶体混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渗透压对麻醉后小鼠可逆性晶体混浊发展和逆转的影响。方法:选择16-1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J小鼠,予美多丽滴眼液散瞳,10%水合氯醛(10ml/kg)腹腔注射麻醉,裂隙灯观察小鼠晶状体透明程度。配制100,300,500和1000 mOsmol/kg四种不同渗透压的NaCl溶液(NS),制成滴眼液。实验一:观察不同渗透压NS溶液对晶体混浊的影响。将小鼠分成五组,组A-B-C-D(n=11)分别予100,300,500和1000 mOsmol/kg NS滴眼,组E(n=22)自然暴露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体混浊论文参考文献
[1].苏安乐,高宁,温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对后囊混浊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18
[2].姜波,徐柏升,洪楠,顾扬顺,杜持新.渗透压对麻醉后小鼠可逆性晶体混浊的影响[C].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2015
[3].龚雁,袁建树,王育文,马蓉,郭晓红.人工晶体混浊1例[C].2015年浙江省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临床前沿技术论坛论文汇编.2015
[4].裴瑶,冯光文.医疗放射致工作人员眼晶体混浊的研究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5
[5].程金伟.人工晶体光学部边缘设计预防后囊膜混浊的Meta分析[C].第十四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叁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6].罗启惠,汪辉,胡春明,熊洁,周青青.有晶状体眼后房悬浮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囊混浊1例[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4
[7].张杰,黄旭东,孙先勇,姜雅琴,马健利.微创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混浊的疗效观察[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二届中医眼科学术年会、山东省第十七次眼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8].刘杰慧.后倾角人工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影响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张辰晨.视力相近IOLMaster测定晶体混浊程度不同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临床观察[D].苏州大学.2013
[10].刘杰慧,李建平,郑敏,朱伟,王建民.后倾角人工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影响的初步研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