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两市财务杠杆实证研究

沪深两市财务杠杆实证研究

华勇[1]2007年在《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对公司财务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国际财务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自1958年莫迪利安尼(RModigliani)和米勒(M.H.Miller)提出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分别从税收、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不同角度对财务管理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证方法。中国的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对公司融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财务杠杆的合理运用,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增大企业权益、控制适度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和财务杠杆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情况的总体状态,也提出了多种改善建议。本文首先对中外学术界关于财务杠杆以及资本结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前沿动态。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了解我国关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财务杠杆与融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认识,更缺少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理清了财务杠杆主要定理和规则以及融资的基本概念,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第叁部分,首先对2004到2006叁年时间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总体水平、总体分布情况、各行业水平及产生的正负效应情况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财务杠杆的运用情况。其次,大量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描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选择比较恰当的研究样本、财务指标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设,运用样本数据进行推理、计算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影响财务杠杆水平的内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财务杠杆最优规则的探索。本文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对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孙丽萍[2]2004年在《沪深两市财务杠杆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财务杠杆的合理运用,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增大企业权益、控制适度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中外学术界关于财务杠杆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前沿动态。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了解我国关于财务杠杆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财务杠杆缺乏系统认识,更缺少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然后,本文在第二部分选择比较恰当的研究样本、财务指标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设,为进行实证研究作好准备工作。第叁部分主要理清了财务杠杆主要定理和规则,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运用样本数据进行推理、计算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首先,本文对叁年内财务杠杆总体水平、总体分布情况、各行业水平及产生的正负效应情况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财务杠杆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影响财务杠杆水平的内外部原因,并将实证研究结果与有关理论及国内外实证研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财务杠杆最优规则的探索。本文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对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晨[3]2017年在《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杠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均发挥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同时,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内部资本结构对于行业长远的稳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杠杆水平的高低反映着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是企业稳健发展的"温度计",直接体现企业资本结构。目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依然维持高负债运营,在利率上行阶段,高负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本文在参考经典资本结构理论和国内外相关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以96家房地产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分析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杠杆的变动趋势及其分布情况,得出较为合理的杠杆区间。然后从理论角度分析企业经营和宏观经济对财务杠杆的影响,据此提出合理假设,并选择合适的代理变量。在进行初步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引入企业性质这一虚拟变量,进行全样本实证回归,得出各变量对财务杠杆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然后再按照企业性质分别进行实证回归,并与全样本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尝试分析不同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尝试性提出相关建议。第二章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与分析。首先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接着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按照发展历程与研究结果两个维度进行梳理。第叁章分析房地产行业的产业特性,进行样本筛选,对目前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杠杆的变动趋势进行描述,并通过财务杠杆、财务杠杆系数、总资产收益率叁大指标的统计实证结果,确定目前适用于房地产行业的最佳杠杆区间。第四章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房地产业财务杠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能影响房地产行业财务杠杆水平的宏观经济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从理论角度分析其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合理假设,筛选合适的代理变量。第五章主要对国内房地产行业财务杠杆水平的企业内部因素与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回归。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引入企业性质这一虚拟变量,首先对全样本进行分析,而后按照企业性质不同分别进行子样本的计量分析,最后对比并分析回归结果的差异。第六章为结论、建议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呈现不断上涨趋势,理论上行业的最佳财务杠杆区间为0.5-0.7。对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抵押资产价值、成长性、物价水平、信贷规模与财务杠杆呈正相关,非债务税盾、城市化水平与财务杠杆呈负相关,并且企业性质对财务杠杆有显着影响。企业性质对于财务杠杆影响的不同表现在于,国有制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更显着,其财务杠杆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而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与成长性无显着相关关系。并且国有企业财务杠杆水平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是:首先,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房地产行业的财务杠杆,强调行业特性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其次,本文突破性的将企业性质对财务杠杆水平的影响纳入研究范畴,依据股东背景的不同,分析样本企业在财务杠杆水平和其影响因素上的差异,强调国有资本发挥的作用;再次,本文在影响因素的考量上,将微观企业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相结合,更符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最后,本文选择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能够有效避免共线性问题,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顾迪[4]2008年在《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负债经营已成为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作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对其利用也存在一定问题。西方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杠杆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趋于成熟并运用于实践。我国学者对财务杠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还未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财务杠杆应用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而且我国许多企业对财务杠杆的运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这把“双刃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财务杠杆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理论部分概述了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MM理论、代理理论及等级筹资理论,介绍了财务杠杆的概念及计量方法,并分析了财务杠杆效应的两种形态、产生根源及内外部影响因素。计算分析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3年财务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得出财务杠杆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将财务杠杆及其作用程度进行分类,并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对财务杠杆、财务杠杆作用程度、息税前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分类财务杠杆运用情况。由此得出:叁年间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及其作用程度总体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财务杠杆效应不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的利用并不理性、科学;DFL在[1,2]这一区间时,息税前利润率有达到最大值的可能,上市公司应对此予以重视;各行业及各制造业次类的资本结构存在显着差异,且对财务杠杆运用的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别,对各制造业次类的财务杠杆运用情况分析是论文创新部分。并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应根据所处环境确定合理的负债水平,在增强财务灵活性和财务杠杆利用之间寻求平衡,增强公司财务杠杆水平的弹性,使财务杠杆水平与企业预期现金流量相匹配,建立企业风险控制机制这几点建议。

袁志湘[5]2008年在《我国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波动性(Volatility)的研究是近年来金融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对金融领域的波动性研究以股票市场的波动最为典型。股票市场的波动有诸多特点:波动的群集性、波动的杠杆效应、波动的持续性等等。本文仅对我国股市的波动非对称性进行研究。我国股市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素有“政策市”、“消息市”的称号,其波动更多地受到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因而本文在对我国沪深两市的指数收益率序列做总体性研究的同时,依据ICSS法则(即迭代累计平方和法则)将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的总样本数据分成四个阶段进行阶段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分阶段其波动非对称性特征均非常明显,只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较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非对称性存在着新兴市场所独有的特点。由文章的实证分析部分我们得出:从总体上来看,沪深两市表现出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与国外成熟市场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一样,只是反应这种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的杠杆系数相对要小些;而从分阶段来分析,在第一阶段这段时间里,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所表现出的非对称性特征与国外成熟市场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相反,亦即这一时期我国股市波动存在着相反的“杠杆效应”;在第二,叁,四阶段,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和国外成熟市场的波动一样呈现出相同的非对称性特征,即负的冲击所引起的股市的波动要大于正的冲击所引起的股市的波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从我国政策影响、信息披露的完善、投资者素质和结构以及我国股市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等多方面解释了中国股票市场对利好和利空消息到来的反映特征,并从几个方面对以上分析做出了初步解释,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成分在不断减少、投资者不断趋于理性。当然,与国外的成熟股票市场比较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规范上市公司、完善退市制度、培育机构投资者等方面,我国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认识我国股市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可以为投资者规避风险、以及为政府对股市的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更有利于我国股市健康繁荣的发展。

赵帅印[6]2012年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财务杠杆作为一种通过对债务的利用来使企业普通股股东权益的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提升企业价值的工具,既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也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因而如何通过财务杠杆的利用在获得额外利益的同时,尽可能规避相应的财务风险,就成为财务杠杆运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对于资本密集、高度依赖财务杠杆的房地产公司就更是如此。本文首先对中外学术界关于财务杠杆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前沿动态。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了解我国关于财务杠杆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财务杠杆缺乏系统认识,尤其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财务杠杆更缺少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第二部分主要理清了财务杠杆主要定理、规则及资本结构相关理论,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第叁、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首先选择比较恰当的研究样本、财务指标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设,为进行实证研究作好准备工作。然后运用样本数据进行推理、计算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实证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叁年内房地产行业财务杠杆总体水平、总体分布情况及产生的正负效应情况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实证方式验证了影响财务杠杆水平的内外部原因,并将实证研究结果与有关理论及国内外实证研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财务杠杆最优规则的探索。本文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论证方法,对房地产财务杠杆进行研究,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均值估计法”对房地产行业财务杠杆合理值域进行估算,为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融资决策行提供理论帮助。

杨淑慧[7]2006年在《沪深上市公司经营杠杆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方式转变,企业开始注重成本效益的提高,而不仅是投入的增长。经营杠杆实际是评价企业经营风险、揭示销售与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指标,以其作为研究目标进行研究,可以推进企业成本管理,使投入与产出相结合,获得成本竞争优势,因此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较为规范企业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对其进行的经营状况分析对我国股市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也有着较为明显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外学术界关于经营杠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掌握前沿动态。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了解经营杠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发现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不足之处是对经营杠杆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认识,对量化分析缺乏可行的手段,更缺少在企业中进行实际应用的案例。本文在第二部分选择比较恰当的研究样本、财务指标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假设,为进行实证研究做好准备工作。第叁部分主要理清了经营杠杆的理论内涵和作用机制,分别列举了经营杠杆系数在生产单项产品和多项产品下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理论误区。另外,这一部分还讨论了影响经营杠杆作用程度的各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及因素控制在企业外包业务和企业扩张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经营杠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进行推理、计算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首先,对叁年内经营杠杆总体水平、总体分布情况和各行业水平作了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营杠杆系数水平和风险状况,得到了各行业经营杠杆系数平均值。其次,提出理论界普遍认为的最优经营杠杆系数区间规则,并通过盈利能力和经营杠杆系数区间的配比以及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与经营杠杆系数区间的配比,验证了该区间规则,为证明经营杠杆系数可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可靠指标提供了依据。本文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对上市公司行业最适宜经营杠杆系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曾维君[8]2009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金所占比率愈来愈低,美国大约为25%,日本为10%左右,英国为17%。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经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资本金完全由投资者来提供的现象己很少发生,负债经营己成为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财务策略。负债筹资就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企业采用负债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到期要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相比权益筹资要承担较大风险,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资本总额及其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会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反之,则会大幅减少普通股盈余,非但不能从负债经营中得到好处,还必须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除了用利润支付利息外,还可能要支付罚息、被迫低价拍卖或抵押资产、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严重时还会使企业破产倒闭。上个世纪末韩国大宇集团的倒闭,就是财务杠杆消极作用影响的真实体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增加企业权益,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作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对其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西方学者己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杠杆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趋于成熟并运用于实践。我国学者对财务杠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还未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财务杠杆应用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而且我国许多企业对财务杠杆的运用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公司在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却较低,忽视了对财务杠杆的利用;而一些公司在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不顾负债经营的风险,使企业保持较高的负债水平,面临很高的财务风险。更多的企业则难以对财务杠杆水平的适当程度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难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恰当的资金数量以及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以构建一个适合本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提出了应该怎样合理运用负债类资金。因此,在我国财务实践中,企业应加强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动态分析,研究财务杠杆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及时揭示负债经营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资本结构,清除负债经营的不利因素,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使企业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稳步增长。如何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这把“双刃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外学术界关于财务杠杆研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Grossman and Hart(l982)在《公司资本结构与管理激励》一文中提出了企业破产机制会约束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行为,并激励管理当局进行更有效率的投资活动,以避免因财务清算而招致的代理权丧失;Kim and IL--Woon(1985)在《关于财务杠杆对公司股东平均信息量的实证研究》一文中说明财务杠杆与普通股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ensenf(l986)提出了自由现金流理论;Sandberg认为:高负债比率一方面被管理当局用来阻止公司被迫改组和收购,另一方面又给企业的战略家们提出了新的“违约风险”和“债务管理”问题;Jensen and Mecking认为债务融资会增加经理的持股份额,可以将经理与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进而降低由经理与股东间利益冲突所导致的代理成本,并增加公司价值。冯太凤、杨红(2007)在《对财务管理中杠杆效应的新认识》一文中提出了反映综合风险的指标,即将联合杠杆系数定义为六个杠杆系数之乘积,这样就可用连环替代法进一步分析每一类风险对综合风险所起的作用,将单一杠杆效应和联合杠杆效应分析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第二部分对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理论进行了概述。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MM理论、代理理论、等级筹资理论。其次介绍了财务杠杆的概念及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杠杆系数,并分析了财务杠杆效应的产生根源及内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代理成本、财务拮据成本、节税效益、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及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等等。本文在第叁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叁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末财务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得出财务杠杆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将财务杠杆及其作用程度进行分类,并根据所属行业的不同,对财务杠杆、财务杠杆作用程度、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分类财务杠杆运用情况。由此得出:叁年间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及其作用程度总体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财务杠杆效应不佳,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杠杆的利用并不理性、科学;DFL在[1,2]这一区间时,息税前利润有达到最大值的可能,上市公司应对此予以重视;各行业间资本结构存在显着差异,且对财务杠杆运用的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别。本文的主要贡献: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应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由于企业资本结构环境因素各有差异,因此每个企业的最优财务杠杆水平应当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企业规模,打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要看到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对企业使用债务融资的约束力;其次纠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第叁、增强财务灵活性,财务的灵活性指现行的融资策略应以可增加未来的融资能力为前提,为将来企业发展需要再度进行债务融资创造条件,在财务灵活性和财务杠杆利用之间寻求平衡,第四、增强公司财务杠杆水平的弹性,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财务杠杆有可能转化为对企业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样也有可能原来对企业发展起不利影响的财务杠杆转化为对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环境的变化及财务杠杆的双重作用使得企业应保持一个有弹性的、具备调整能力的资本结构。第五、改变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的现状,提高上市公司内源融资的能力。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加强自身管理,发展公司主营业务,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和盈利能力,以提高公司的内源融资能力。第六、使财务杠杆水平与企业预期现金流量相匹配,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与预期现金流量相匹配,才能保持企业充足的还债能力,是企业安全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七、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第八、建立企业风险控制机制,增强和优化政策监管。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制定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将企业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正确进行财务杠杆决策,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负债经营管理。有助于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合理利用。本文的不足:1、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短且在发展初期许多资料不完善以及会计制度的变化,对上市公司所做的考察期限相对较短,仅采用了2005、2006、2007年的数据资料,这将使资本结构变化的一些固有规律不能反映出来。2、受收集的资料的限制,本文没有对负债的内部构成做进一步的分解,并且资本结构采用的是账面价值,没有考虑市场价值,这些也将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许诺[9]2016年在《环境不确定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一项重要特征,如何运用"柔性"的思维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储备财务柔性有助于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和把握有利投资机会,可以降低企业获得资金和调整资本结构的成本,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结合环境不确定性来研究财务柔性的动态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财务柔性的影响因素、财务柔性的度量以及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等相关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文献对财务柔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基于静态的视角分析财务柔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鲜有学者以动态的视角考察财务柔性自身的调整。财务柔性作为企业主动寻求的一种抵御风险和把握投资机会的手段与方法,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储备上,更体现在对财务柔性的主动调整上,只有在调整的过程中,财务柔性的作用才能够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由于环境不确定性通常会成为企业积极主动调整财务柔性储备水平的动因,同时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到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方式和速度,因此,本文以动态权衡理论为支撑,结合财务权变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将环境不确定性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纳入到财务柔性的动态研究框架之中,综合考察企业内外部因素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影响,力图对财务柔性的动态调整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共由7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指出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分别从财务柔性、环境不确定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以及财务柔性动态调整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一方面可以清晰的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现状,和可能存在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模型方法和变量工具上的借鉴,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叁章理论基础。本章对权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财务权变理论以及过度自信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为建立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实证检验。本章分别从"缓冲效应"和"代理冲突"的视角,在理论上论证了企业目标财务柔性的存在性,并通过构建的财务柔性均值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存在着向目标财务柔性调整的趋势。第五章环境不确定性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影响。本章提出环境不确定与财务柔性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假设,并构建了财务柔性动态调整模型,将环境不确定性纳入到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之中,从宏观环境不确定性、行业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叁个细分层次,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第六章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影响。本章在财务柔性动态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将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因素纳入到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之中,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相互作用形成的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速度的综合影响。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概括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拓展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叁点(1)企业存在目标财务柔性,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会向目标方向进行调整财务柔性具有"缓冲效应",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结构的及时调整以及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是在"代理冲突"的影响下,过高的财务柔性储备容易诱发企业管理者的自利行为,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和利己主义行为会导致财务柔性出现被滥用的可能,侵蚀了财务柔性储备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提升。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会在价值收益与储备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企业存在目标财务柔性。另外,当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水平发生变化,偏离了其目标水平时,企业在之后的经营期间内,会对财务柔性储备进行主动的调整,使其重新回到目标财务柔性水平的区间范围内。(2)环境不确定性会加快财务柔性的动态调整速度环境不确定性是企业进行财务柔性储备的前提,也是企业进行财务柔性调整的主要动因。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准确预期,因此财务柔性的作用才会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当外部的资本市场环境出现较大规模的波动时,企业原有的财务柔性水平可能会逐渐偏离其目标财务柔性水平,这种偏离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可能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对财务资源的内在需求,无法为企业的平稳运营提供足够的保障。因此,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时,企业会重新审视自身的财务管理策略,提高财务柔性的动态调整速度,使其能够及时回到目标财务柔性水平的区间范围内。(3)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速度的敏感性过度自信作为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一种心理偏差,会导致其在决策的过程中过分高估自身的能力,低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困境,降低了企业防范环境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弱化了财务柔性的作用。相比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于外部环境波动的估计和预测会失去相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导致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持有盲目乐观的态度和情绪,降低了环境不确定性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速度的敏感性。本文的研究贡献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点。(1)拓宽了财务柔性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大多是以静态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柔性的相关问题,主要集中于财务柔性的影响因素、财务柔性的度量以及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现有文献很少从动态的视角来考察财务柔性自身的调整问题。财务柔性作为企业主动寻求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前期的预防储备上,同时还体现在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只有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财务柔性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采用动态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相关问题,为财务柔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企业财务柔性的储备和调整提供数据上的支持。(2)完善和补充了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现有的研究文献并没有针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与企业存在目标财务柔性的关系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企业的现金持有和剩余举债能力是财务柔性最为重要的两个来源,而这两个因素都会引发企业的代理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从"缓冲效应"和"代理冲突"的角度综合考察了财务柔性给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实证检验了目标财务柔性的存在性,完善和补充了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3)将行为金融学理论引入到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研究框架之中国内外的学者很少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角度研究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的相关问题。本文将行为金融学中的过度自信理论引入到财务柔性的动态研究框架之中,结合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实证分析了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柔性动态调整产生的综合影响。不仅拓宽了财务柔性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从管理者自身角度出发,结合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更好的调控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水平

张信东, 张亚男[10]2017年在《零杠杆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国际发达的资本市场类似,我国资本市场也存在企业零(低)杠杆现象。基于1992-2014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及股票收益数据,文章使用事件研究法与日历时间组合法,实证检验了零(低)杠杆公司的财务特征及股票长期收益情况。研究表明,我国A股市场中的零(低)杠杆现象呈现扩大化及增长趋势,且零(低)杠杆公司具有规模小、上市年限短、市账比高、投资水平低及盈利性好等共同特征。研究也发现相较非零(低)杠杆公司,连续叁(五)年零(低)杠杆公司具有显着的长期超额收益,说明持续的极端财务保守政策对于股票收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财务杠杆与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D]. 华勇. 江苏大学. 2007

[2]. 沪深两市财务杠杆实证研究[D]. 孙丽萍.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3]. 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财务杠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王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4]. 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实证研究[D]. 顾迪. 西华大学. 2008

[5]. 我国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的实证研究[D]. 袁志湘. 湖南大学. 2008

[6].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实证研究[D]. 赵帅印. 重庆大学. 2012

[7]. 沪深上市公司经营杠杆实证研究[D]. 杨淑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8].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证分析[D]. 曾维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 环境不确定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财务柔性动态调整研究[D]. 许诺.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10]. 零杠杆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趋势研究[J]. 张信东, 张亚男. 南方经济. 2017

标签:;  ;  ;  ;  ;  ;  ;  ;  ;  ;  ;  ;  

沪深两市财务杠杆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