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

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

张蓉[1]2003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报道了一种新的慢性疾病。该病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低热、咽痛、肌痛、关节痛、头痛以及精神神经症状、睡眠障碍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症候群。1988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流行病学专家,专业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组成了专家组,对各地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考察,并在匹兹堡大学召开的会议上正式以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命名了此症候群,1994年CDC又在此基础上修改了诊断标准。十五年来,世界各地的医家学者对本病进行了研究,然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明确的结论。目前的西医学研究现状给中医认识及治疗本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不少中医工作者尝试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课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CFS发病的理论基础,从临床研究中探讨了CFS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及证候特征,为深入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论文由理论及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1理论研究本课题从构成慢性疲劳综合征疾病主诉的疲劳症状入手,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其一般概念、分类、评定方法,结合中医学对疲劳的认识,从症状、证候的角度对疲劳的认识加以回顾及分析。探讨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的中医疾病及CFS临床症状与五脏功能失调的关系,并且从CFS临床治疗用药入手分析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1.1现代医学对疲劳认识的研究(1)疲劳的一般概念: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至今还没有关于疲劳的确切定义。本研究从疲劳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导致的心理及生理等效应,为正确认识疲劳现象、探讨疲劳本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人体的疲劳,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察,①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考察其作业成绩的降低与否;②从现象学角度,评价身体不适的主观感觉;③按照生理学观点观察身体机能降低时的心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变化。(2)疲劳的分类:为了进一步研究疲劳,将其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衡量疲劳。根据疲劳的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根据发生机理可以分为生理性疲劳与病理性疲劳或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局部疲劳与全身疲劳;根据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3)疲劳的评定:疲劳的概念较为抽象,为了更清晰地评价疲劳的特点及程度,应用了不同的测试方法,主要有生理反应测试法,包括闪光融合频率值测定法、连续色名呼叫法、膝腱反射机能法、两点刺激敏感阈值法、皮肤电阻反应测定法;还可应用生化法,即通过检测受试者的血液、尿液等来判断;主观评定法,主要依靠各种调查量表来评价疲劳的程度,其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英国皇家医院心理学研究室研制的(FS-14)疲劳量表、美国精神行为科学研究室设计的29个条目的(FAI)疲劳评定量表。1.2中医学对疲劳的认识中医对疲劳有独特的看法,从疲劳的症状特点,到病因病机以及防治上都有了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疲劳为主诉的一组综合征,深入探讨中医学范畴的疲劳,不仅可以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诉症状疲劳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也会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有所帮助。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WP=4>讨疲劳的中医学内涵。(1)疲劳一词的含义:中医的疲劳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在中医古籍中象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身体沉滞、骨肉疼酸、体解、体重、四肢不举、横解等都是描述躯体的疲劳症状;神疲、精神萎靡、精神困顿、神思短、精神不进等都是指精神的疲劳。(2)对疲劳病因的认识:根据叁因学说,古人把疲劳的原因分为如下几方面:外因,由于感受外邪而导致疲劳;内因,由于七情所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度而导致疲劳;不内外因,由于饮食所伤和劳倦过度而导致疲劳。(3)中医对疲劳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疲劳。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器的气、血、阴、阳的亏耗,但由于脏腑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一脏受损常累及他脏。并可以表现出虚实的夹杂,虚的一面涉及气血阴阳及脏腑等多方面的不足,实的一面涉及气滞、痰凝、血瘀或外感六淫等邪气。(4)中医对疲劳的防治:本课题探讨了中医学以摄生学说为主的预防观,探讨了疲劳的中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饮食疗法等。丰富的治疗及预防方法给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依据。1.3中医对疲劳相关证候的认识本课题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研究,对文献中所涉及的疲劳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和整理,总结出相关中医证候,从中找出规律,并筛选出临床典型、有意义的证候,对疲劳及其相关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意义。与疲劳症状相关的中医证候主要有外感暑邪证候;七情忧伤、思伤证候;劳役所伤证候;气血阴阳证候中的气虚、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阴两虚、阳气虚、阴阳两虚证候;津液亏虚证候、水证、湿证;脏腑证候中的肺阳虚证候、大肠虚寒、脾气虚、脾阳虚、脾气虚陷、寒湿困脾、湿热蕴脾、心气虚、肾气不固、肾阳虚、肾不纳气、肝气虚证候;脏腑兼证中的

许荏惠[2]2005年在《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症证特点及发病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 CFS)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 年正式命名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以不明原因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半年的疲劳为主要症状。由于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因此许多学者均希望通过发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优势,开创出一条治疗 CFS 的新路。在大陆对于 CFS 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因素、症状、证候特征以及预后转归等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在台湾地区,此方面的研究仍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研究了台湾地区 CFS 患者的流行情况、症状、心理情绪、证候特点,并与内地已有研究成果做了比较,为进一步认识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一定依据。1 理论研究1.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理学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心理和社会应激因素是产生和影响 CFS 的重要原因之一、CFS患者在发病前的数月内发生负性生活事件的比例较高,CFS 患者的许多症状也是精神和心理性的,有着明显的心理学特征的改变。随着心理和社会因素与 CFS 关系的不断揭示,尝试以心理疗法治疗或辅助治疗 CFS 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尤其受到重视,在临床中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1.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 CFS的患病人数在迅速增加,在西方国家CFS是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五大原因之一。比较各国的报道,其发病有地区分布特征,发达国家 CFS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于其他欠发达国家;时间分布上,多数研究认为CFS 的患病率随着时间推移有迅速升高的趋势;年龄上 CFS 的高发年龄在 30~50岁之间;CFS 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多数研究认为女性 CFS 患病率高于男性,另有报道认为男女性在 CFS 的患病率上无差异;职业上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CFS 多发生在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中。在台湾,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报告,但慢性疲劳已成为现代人所熟悉的身心状态,临床中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日趋普遍。2 临床研究2.1 台湾地区中医门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本次调查共调查台湾省普通中医门诊患者 421 例,符合 CFS 诊断标准者 30 例,占本次调查人数的 7.126%,发病率较高。在男女性别分布上,从绝对数量上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 CFS 患者比率约为 1:2,但从占门诊病人的百分率上,两者的百分比差别不大。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CFS 的发病在 18-30 岁的患者中出现率最高,在其他年龄段中的分布较为平均,而统计在本次研究中 20 岁以下和60 岁以上未见到 CFS 病人。因此 CFS 患者仍然集中在中青年中,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职业分布上,CFS 患者的发病率在商人和学生中出现较多,在普通职员和

刘士扬[3]2008年在《台北与北京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状证候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病症结合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医科研领域的焦点,本研究以症状和证候调查入手,并引入生活质量量表,分析比较台湾与大陆两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多层次信息的基本特征。从病证结合角度进一步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进一步认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复杂发病机理及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标准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诊断学》第五、第六版教材、《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虚症诊疗手册》等关于证候诊断标准的描述,形成证候标准草案。并引入SF-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健康调查问卷中文版。采用一对一的问卷填写方式,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数据统计以SPSS12.0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两组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实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χ±s)表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存在差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1.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 CFS的患病人数在迅速增加,在西方国家CFS是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五大原因之一。比较各国的报道,其发病有地区分布特征,发达国家CFS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于其他欠发达国家;时间分布上,多数研究认为CFS的患病率随着时间推移有迅速升高的趋势;年龄上CFS的高发年龄在30~50岁之间;CFS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多数研究认为女性CFS患病率高于男性,另有报道认为男女性在CFS的患病率上无差异;职业上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CFS多发生在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群体中。在台湾,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报告,但慢性疲劳已成为现代人所熟悉的身心状态,临床中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日趋普遍。根据研究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的症状证候有不同的表现。对该病的地区差异做比较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对该病不同证候“同病异治”的研究。1.2慢性疲劳综合征从肝论治的中医理论研究现代研究发现,心理和社会应激因素是产生和影响CFS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进行整理,结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从肝主疏泄、肝主筋、肝藏血、肝经循行等几方面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多会出现肝郁和肝血虚证,并对本病从肝论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2.临床研究2.1台北与北京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状分布特点调查分析在通过对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状体征调查的分析中得出,北京组出现率在30%以上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急躁易怒、失眠、记忆力下降、气短懒言、自汗、眩晕、畏寒肤冷、手脚麻木、五心烦热、心悸、善太息、头身困重、气短活动加重、情志抑郁、眼睛干涩、腰脊酸痛、眼睑或四肢浮肿、脱发、夜尿频多等;台北组出现率在30%以上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情志抑郁、记忆力下降、畏寒肤冷、口臭、头身困重、眩晕、不解乏的睡眠、失眠、手脚麻木、肌肉酸困不适、急躁易怒、善太息、气短活动加重、腰脊酸痛、咽干、心烦喜冷饮等。结果表明有统计学差异的有9项(P<0.05)。北京组患者急躁易怒、气短懒言、自汗、腰脊酸痛症状出现率大于台湾组患者,而台北组患者情志抑郁、咽干、心烦喜冷饮、口苦症状的出现率大于北京组患者。2.2台北与北京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特点调查分析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北京和台北两地各30例CFS患者的证候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就诊的CFS患者出现在前30%的证候依次为:气虚、肝郁、肝虚、心虚、肾虚、肺虚、血瘀、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血虚、脾虚、湿热内蕴、阳虚。台北就诊的CFS患者出现在前30%的证候依次为:肝郁、湿热内蕴、肝虚、气虚、血瘀、肾虚、心虚、脾虚、痰湿阻滞、阳虚、肝胃不合、心火亢盛、血虚。其中出现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证候有2项:北京组CFS患者的气虚证出现率大于台北组,台北组CFS患者的湿热内蕴证的出现率大于北京组。2.3台北与北京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躯体疼痛的评分上,北京组低于台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北京组CFS患者自觉的躯体疼痛的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大于台北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的评分上,北京组低于台北组,且有统计差异。CFS患者存在生理、心理诸方面的表现异常表现,中医证候的发生机理可能是社会、心理因素造成机体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躯体症状、心理异常。北京组的气短、自汗、腰脊酸痛表现为躯体疲劳的症状比较显着;台北组的咽干、心烦喜冷饮、口苦表现为以“心火”为主的心理疲劳的倾向比较显着。此外在台湾CFS患者症状中比较靠前的注意力不集中、头身困重等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台湾四面临海,气候方面湿气较重有关。心烦喜冷饮、口苦、口臭、口腻等症状的出现率可能也与气候以及饮食的不同均有关系。在生活质量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自我评判的基础上北京组CFS患者的健康情况低于台北组CFS患者,躯体疲劳感在北京组中表现得更为显着,北京组CFS患者自觉的躯体疲劳症状及躯体疲劳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要重于台北组CFS患者,与“临床研究一”与“临床研究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在北京地区和台北地区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证候存在差异,分析可能与两地间气候、饮食和工作环境有关。本研究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证候学研究及不同证型间的同病异治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张翠珍[4]2002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种以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的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自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明确了CFS定义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以来,有关CFS的病因与治疗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对CFS的认识虽然在不断更新,但病因仍未明确,因而临床上西医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界对治疗CFS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提示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CFS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将是深入研究CFS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本研究作为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的部分内容,对CFS的发病因素、中医证侯规律以及CFS疲劳特征进行了探讨,全文分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1 理论研究 本研究分析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与思路,概括如下: 1.1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 (1)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有远因和近因之别。远因涉及到社会经济因素、卫生保健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应激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近因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免疫紊乱和神经、内分泌变化。远因因素的综合作用诱发了近因的产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是导致CFS发生的主要模式。 (2)中医认为,CFS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禀赋薄弱,体质不强,邪气乘虚而入;郁怒不畅,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过饥过饱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导致心、肝、脾、肺、肾及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从而发生CFS。 (3)由于慢性疲劳综和征的病因与人群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有关,本研究提出有必要在我国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观察方法进行CFS的发病因素的研究,尤其是引入中医证候指标,这在西医对CFS病因研究莫衷一是的情况下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为CFS的防治研究迈进了一步。 1.2慢性疲劳综合征证侯研究 (1)本研究通过对CFS证候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CFS的发生主要以脏腑气血阴阳的虚损为本,可兼有外邪、气郁、痰湿或湿热、阴火等的不同,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证及虚证多见,而且初步可见肝气郁结在CFS所报道的诸多证候中占有重要地位。 (2)目前存在的问题:病例选择不严谨;CFS的证候庞杂;研究手段比较落后,多数属于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经验介绍的描述性研究;观察样本量小;至今尚未形成CFS中医证候较为完整的辨证体系。 (3)本研究提出需要从大样本、多中心入手,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科学分析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见基本证候、证候组合形式、证候组合形态、证候演变规律、证候的病证结合的标准,探求CFS的证候规律。 1.3疲劳,疲劳评定及其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研究 (1)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现象,其概念主要包括行为上的难以继续进行活动 4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及工作效率下降、主观上的倦怠感及生理机能失调叁个方面。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疲劳可有不同的分类,如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急性疲劳与慢性疲劳等。疲劳的测评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主要有生理反应测试法、生化法、主观评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上述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2)原因不明的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其特征的界定是明确认识CFS的前提,本研究提出需要借鉴一些疲劳测评工具,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其他疾病如抑郁病、糖尿病以及正常人群的疲劳系统分析、比较,探讨CFS的疲劳特征并寻求适用于CFS的疲劳量表。另外,由于CFS的非同质性,因此在明确CFS疲劳特征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证候的CFS疲劳特征。2临床研究 本研究根据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方向与思路,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修订的CFS诊断标准纳入病例130例,引入中医证候指标,采用病例一对照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并运用频次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130例CFS患者的常见证候、证候演变趋势、证候组合形式与组合形态以及常见证候的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借鉴国外公认的疲劳评定量表与疲劳量表一14,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抑郁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疲劳进行了鉴别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常见证候的CFS疲劳表现,全面探讨了CFS的疲劳特征、主要内容如下:2.1慢性菠劳综合征的发病因素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因素有远因、近因之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发现有20项因素与CFS发生呈显着正相联系,有2项因素上下班骑自行车(0.558)、积极情绪(0.403)呈显着负相关(括号内为OR值*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CFS发生存在显着正相联系的远因有 8项;按其联系强度的大小依次为:心率 < 65次/分、痛经、睡眠质量差、心理应激指数平均分值 7 45分、消极情绪分值 ? 3分,经常感冒(平均每年不低于 6次)、被动吸烟超过 15分钟/日、每日工作时间 12小

薛晓琳[5]2003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证特征、演变及预后转归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1988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的,它是一种原因及机理不明的以虚弱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除疲劳、咽痛、淋巴结肿痛、肌肉酸痛、头痛、低热等躯体症状外,CFS患者常伴有短期记忆力下降、集中注意力困难、睡眠紊乱等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方面的改变,且尚未发现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目前,在科技不断进步,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临床上以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趋增多。因此,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因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故西医临床缺乏成型的、系统的治疗措施。所以,发挥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角度出发诊疗疾病的优势,以中医证候为切入点,研究CFS临床症、证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同时探讨CFS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将为明确其临床特征和病情演变情况,探讨CFS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提供依据,并为寻求有效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本研究论文分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1 理论研究 本研究分析了CFS的临床特征、CFS预后及转归情况、中医对CFS证候的认识等,探讨了CFS的中医证候及其预后的进一步研究思路,为准确把握CFS的概念,逐步认识CFS的本质,寻找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及特征 目前,国内对CFS临床特征的研究尚不多,国外研究表明CFS的叁组症状(躯体症状、认知行为障碍、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不仅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且精神心理等负性情绪与疲劳、躯体症状、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1.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后转归 关于CFS预后的调查文献国内尚未见报道,从国外的文献中看,能涉及到CFS预后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有关某种干预手段对CFS的预后转归的影响,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其自然病程,而总结的CFS预后转归情况。 (1)治疗手段的干预对CFS的症状及功能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此方面的研究观察期限一般较短,多为12周以内,未见药物或非药物对CFS预后转归产生影响的远期观察报道。 (2)对儿童、青少年CFS患者及成年人CFS患者自然病程的预后转归观察结果有所不同。①大多数儿童及青少年尽管只是缓解症状,但持续功能受限的情况较少,因而认为儿童CFS的预后较满意。②成年人的预后不良,完全恢复的病例很少,且预后转归情况与调查开始时患者的发病状态有关。 1.3 中医对CFS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CFS是一种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其发生主要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邪气乘虚而入或郁怒不畅,情志不遂或烦劳过度或饮食不节、过饥过饱等因4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证特征、演变及预后转归规律的初步研究素导致心、肝、脾、肺、肾及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有关。多数研究者重视肝脾在CFS发病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 本研究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199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通过随访 1”7年-2皿1年间收集的一些CFS患者,采用一些国际通用的心理卫生量表,调查、评定其现况,探讨其症、证特征、演变规律与预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用现代统计学知识,对CFS患者症状、中医证候演变情况及预后转归情况做了统计学分析;初步总结出CFS患者的症状、证候演变趋势及预后转归的一些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2.1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特征及演变的研究 调查的 51例 CFS患者的一般情况以中青年女性为主;于部、知识分子等职业占多数;受教育程度高;病程较长。此结果与现有CFS文献报道的CFS流行病学的特征相一致。 调查的CFS患者的症状特征显示,除以疲劳为主要症状表现外,认知功能障碍(如睡眠紊乱、记忆力减退、集中注意力困难)表现较为突出,躯体症状以头痛、全身肌肉痛、关节痛症状为主。CFS的中医症状中急躁易怒、面色萎黄、胸闷气短、情绪抑郁、腹胀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眼周发黑、面色苍白、盗汗、大便不爽或时干时涯、胸痛、浮肿、恶心、呕吐、咳痰喘、小便短赤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低。 本研究调查的CFS患者症状演变趋势显示,本次调查比初次调查时符合CFS诊断标准门 年 CDC标准)的症状发生率降低,症状严重程度缓解;而中医症状表现为一些肝郁症状的减少、减轻和阴虚症状的增加、加重。 本研究还显示,躯体疲劳、脑力疲劳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而疲劳会给CFS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的程度密切相关。疲劳程度越严重;生存质量越差。 另外,对CFS的主要症状用形象分级法进行自评,并与调查者的评定结果相结合,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结果表明,使用形象分级法让患者进行自评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症状程度与病情的变化,并可显示出在相同的时间段症状或病情变化的趋势。2.2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门)证候特征:51例 CF巳患者的基本?

郑守雄[6]2009年在《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证候特点及生存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的发病情况、中医证候特点以及生存质量。方法:在总结古今中外有关CFS的论述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内容包含CFS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防治法则及治疗方法等等。另外,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制定的CFS的诊断标准、英国Trudie Chalder等人制订的疲劳量表,设立“台湾地区20-50岁人士疲劳状况调查问卷”第一部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于调查结果显示符合CFS诊断标准的人士,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证候指导原则,设立“台湾地区20-50岁人士CFS中医证候调查量表”,进行中医证型的调查。第叁部份,对CFS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理论探讨:CFS类似中医“懈惰、懈怠”等症,其主要特征为长期极度疲劳,其中包括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其病因主要与劳力、劳神、房劳过度,饮食不节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虚、肝郁、肾虚、血瘀。治疗上,重在补气、疏肝、活血。对CFS近十年进行回顾性研究,表明诸症以气虚、肝郁证为主。在气虚证中,以兼血虚、血瘀为多。临床研究:在第一部份调查中,本次共调查台湾省普通中医门诊患者421例,符合CFS诊断标准者30例,占本次调查人数的7.13%,发病率较高。在男女性别分布上,男女CFS患者比率约为1:2,但两者患病率统计学无差异(P>0.05)。年龄分布上,可以看出,CFS的发病在20-30岁的患者中出现率最高,在其他年龄段中的分布较为平均。职业分布上,CFS患者的发病率在商人和学生中出现较多,在普通职员和工人中的出现较少,两者有显着差异。教育程度的分布上CFS的病人主要仍分布在大学和大学以上的人群中,其中大学和硕士以上的发病无显着差异。在第二部份调查中,对于符合CFS诊断标准的30例人进行面对面访问,结果各证型出现频次:肝郁气滞型为22例,占73.33%;肝虚型为18例,占60.00%;血瘀型为14例,占46.67%;肾虚型为13例,占43.33%;肝郁脾虚型为12例,占40.00%;气虚型为11例,占36.67%,痰湿阻滞型11例,占36.67%,阳虚型为10例,占33.33%,气虚型为11例,占36.67%。在第叁部份调查中,台湾CFS患者的生存质量综合分值平均为78.8分,高于平均分者占63.33%,低于平均分者占36.67%。CFS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领域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台湾地区20-50岁人群中患病率高,女性患病跟男性无差异,大学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以及商人和学生多见。说明本病与台湾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相关。从中医学角度看,CFS不仅是一种虚证,也有实证的一面。其病因主要与情志内伤、过劳、饮食不调、先天不足相关。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肝郁气滞,虚实夹杂。台湾地区CFS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领域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

郝燕[7]2013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提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如此的大环境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一路攀升,由于其持续时间长且易于反复发作,极大的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体质学是一门极具个体化诊疗思想的新兴交叉学科,注重研究个体的体质特征、体质类型、体质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中医体质学极其适用于现代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模式。因此,本研究在进行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针灸与中医体质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期为中医个体化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寻求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目的:在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提出针灸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危险体质的临床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针灸临床实践,研究针灸体质调节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调查研究:对142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48例对照组人群,采用问卷调查与国际或国内公认量表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两组人群的主要特征、工作情况、家族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两组比较的卡方检验对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求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2.理论研究:在初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就针灸调治CFS危险体质(即气虚质、阳虚质)的思路进行论述。3.临床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质及阳虚质CFS患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调体穴位,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穴位,每周治疗3次,8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结果。结果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评价以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的评价。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体质类型分布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平和质、阳虚质和气虚质。将九种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慢性疲劳综合征作为因变量,进一步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0.05检验水准下,自变量阳虚质(OR=3.113)、气虚质(OR=4.088)及平和质(OR=0.240)与因变量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回归系数及0R估计值判断,阳虚质、气虚质是与CFS发生呈正相关的中医体质,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平和质是CFS发生的保护因素。(2)将两组人群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学比较分析,显示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过度劳累、家庭不和、人际不协调、事业受挫、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压力较大、饮食规律、嗜食肥甘厚腻、口味重、饮咖啡、运动习惯、睡眠小于7小时、性格及情绪16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将以上1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在P<0.05水平,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影响因素有7个,它们分别是:X3(过度劳累)、X7(工作时间大于8小时)、X9(饮食规律)、X13(运动习惯)、X14(睡眠小于7小时)、X15(性格)及X16(情绪)。以上7个自变量进行了哑变量化,统计结果提示:①X3(1)经常过度劳累与偶尔过度劳累(参照分类)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为危险因素。X3(2)有时过度劳累与偶尔过度疲劳相比无差别。②与工作时间很少大于8小时相比,X7(1)经常及有时X7(2)大于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CFS产生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差异。③X9(1)饮食很规律与饮食不规律者(参照分类)相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且X9(1)是保护因素。X9(2)与参照分类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④X13(1)经常运动及X13(2)有时运动与不常运动(参照分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为保护因素。⑤X14(1)睡眠经常小于7小时、X14(2)有时睡眠小于7小时与很少睡眠小于7小时(参照分类)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且为危险因素。⑥X15(2)内向性格相对于混合性格来说,有统计学差异,是CFS的危险因素。X15(1)外向性格则无明显差异。⑦X16(1)正性情绪及X16(2)负性情绪,与中等情绪(参照分类)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X16(1)是CFS的保护因素,X16(2)则是危险因素。(3)气虚质与X3(过度劳累)、X8(工作压力大)及X9(规律饮食)有关。回归结果提示:①X3(1)是“经常过度劳累”,与很少过度劳累(参照组)相比,二者有显着差别,且为危险因素。X3(2)“有时过度劳累”与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X8(1)工作压力经常都很大的人群相对于经常压力很小(参照组)的人群,体质容易出现气虚质的偏颇,是危险因素。⑧X9(1)“经常规律饮食”与偶尔规律饮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为气虚质的保护因素。X9(2)则无明显差别。(4)阳虚质则与各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2.理论研究结果:针灸调节气虚体质的常用经络是脾经、胃经、任脉及膀胱经,常用穴位有太白、足叁里、气海、中脘、脾俞、胃俞。阳虚体质以任脉、督脉、。肾经及膀胱经为主;常用穴位是太溪、足叁里、神阙、关元、肾俞、命门。调节两种体质较多用到的针灸方法有针刺、艾灸、穴位埋线及穴位敷贴。3.临床研究结果:研究所纳入的60例患者,经随机分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由于患者私人原因脱落1例,故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有治疗组30例,病例组29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体质构成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疗程后,总体疗效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经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疲劳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积分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经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疲劳症状积分、Chadler疲劳量表积分及气虚、阳虚体质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调查研究的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险体质是气虚质和阳虚质,保护体质是平和质;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呈正相关的因素是:经济满意、经常饮食规律、经常运动。呈负相关的是:经常过度劳累、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压力较大、睡眠小于7小时以及负性情绪;经常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大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经常饮食规律是气虚质的保护因素。2.理论研究的结论:针灸体质观自古有之,个体体质指导针灸治疗,针灸可调节、改善个体体质;针灸调节个体体质有一定的可行性。3.临床研究的结论:对于气虚质、阳虚质的CFS患者,针灸调体能够显着改善其疲劳症状,以及气虚质、阳虚质的体质积分。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剌组);针灸调节体质治疗CFS,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徐福兰[8]2016年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长期持续疲劳、活动减少为突出表现、发病率高的全身性综合病。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有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免疫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行为疗法、心理疗法的不可控性,使西医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收效甚微。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特别是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卓有成效。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对该机制的作用进行深一步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科研方法学,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与中药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针刺结合耳穴贴压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治疗机理、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方法:本研究观察病例为2014年12月-2016年2月在台湾中医诊所门诊临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且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病人93例。分别将93例病人分为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单纯针刺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31例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1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关于“虚劳”的诊断标准,中医肝郁脾虚证型方面参照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制定的关于肝郁脾虚型“虚劳”的诊断标准。针刺治疗取穴为肝俞、脾俞、太冲、叁阴交、足叁里、百会;耳穴贴压取穴为心、肝、脾、脑、皮质下、交感、神门;中药组采用逍遥散口服。隔日针刺一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隔日换耳穴一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中药连续服用10天,中间休息2天,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参照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肝郁脾虚证疗效评定标准,并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疗效指标测定。实验室指标为NK细胞、IgG、 IgM。总体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医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标准探讨”拟定。结果:①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型临床疗效总评分比较一个疗程治疗后,针刺+耳穴贴压组、单纯针刺组、中药治疗组的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总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针刺+耳穴贴压组的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总评分比单纯针刺组得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耳穴贴压组的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总评分虽然比中药治疗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针剌+耳穴贴压组的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总评分与单纯针刺组相比,仍保持较低水平(P<0.05)。②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型临床疗效各项评分比较治疗一个疗程后,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可较好地缓解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倦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的症状,中药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烦躁易怒、咽喉疼痛、失眠多梦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而单纯针刺组在短期疗效方面疗效不佳。治疗两个疗效后,各组的肝郁脾虚型中医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对于体倦乏力、精神抑郁、多虑、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疗效较好。且在改善情志状况方面,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要优于中药治疗。随访情况表明单纯针刺和中药治疗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反弹,疗效持续情况不佳,而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的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要好与单一的针刺或中药疗法。③疲劳评定量表(FAI)比较一个疗程后,针刺+耳穴贴压组疲劳评定量表得分与治疗前相比有减少(P<0.05),单纯针刺组、中药治疗组的得分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叁组的疲劳评定量表得分(FAI)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K0.05);随访时,仅有针刺+耳穴贴压组的FAI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方面,一疗程后,叁组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个疗程后,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的疲劳评定量表(FAI)比单纯针刺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的疲劳评定量表(FAI)比单纯针刺组、中药治疗组均有减少(P<0.05)。④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一疗程后,叁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个疗程后,针刺+耳穴贴压组、单纯针刺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比治疗前减少(P<0.05),中药治疗组改善不明显(P>0.05);随访时,仅有针刺+耳穴贴压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方面,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和随访时,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的疲劳评定量表(FAI)与中药治疗组相比,得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比较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针刺+耳穴贴压、单纯针刺、中药治疗对于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健康状况疗效不显着。治疗两个疗程后,针刺+耳穴贴压对于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改善日常生活情况,维持精神健康有一定疗效,且在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针刺+耳穴贴压要优于中药治疗。而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方面,叁种疗法作用不大。⑥生化指标比较NK细胞活性比较方面,治疗一个疗程后,叁组的NK细胞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叁组的NK细胞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随访时,中药治疗的NK细胞活性提高与单纯针刺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比较方面,一个疗程后,叁组的IgG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叁组的IgG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但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随访时,中药治疗组的IgG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有统计学差异,且与单纯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IgM比较方面,叁组在治疗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随访时IgM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对于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生化指标方面,治疗两个疗程后,针刺+耳穴贴压、单纯针刺和中药治疗均可提升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及IgG表达水平,但远期疗效不理想。组间差异方面,中药治疗的NK细胞活性提升比单纯针刺明显。对于改善患者的IgM表达方面,叁组疗法不佳。⑦叁组治疗后慢性疲劳综合征总体疗效比较叁组治疗后经秩和检验,H=17.09,P=0.039,叁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耳穴贴压组总有效率为87.10%,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8.74%,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97%。提示:对于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总体疗效方面,针刺+耳穴贴压的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和中药治疗组显着。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组、单纯针刺组、中药治疗组对肝郁脾虚型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都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各组的肝郁脾虚型中医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尤其对于体倦乏力、精神抑郁、多虑、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疗效较好。且叁种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情况、抑郁症状、健康状况均有疗效,并能提升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及IgG表达水平。关于疲劳评定量表方面(FAJ),单纯针刺和中药治疗的短期疗效较差,且疗效的维持时间性上不如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针刺+耳穴贴压治疗的远期疗效要优于单纯针刺,中药治疗对于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症状疗效不明显;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方面,在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针刺+耳穴贴压要优于中药治疗。而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方面,叁种疗法作用不大。慢性疲劳综合征总体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对于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总体疗效方面,针刺+耳穴贴压的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和中药治疗组显着。综上所述,针刺结合耳穴贴压疗法无副作用、疗法简便、疗效显着、且作用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王池凤, 林新云, 华珍娣[9]2013年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制定调查表格,对我院门诊及社区564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证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型,占19.50%;气阴两虚,占13.83%;气虚型,占12.06%;气血两虚型,占10.64%;脾虚痰湿型,占10.36%为主,其中以以肝郁脾虚型居多。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本虚,主要证型中又以肝郁脾虚型居首,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宜使用疏肝解郁,益气健脾的方药。

熊杉[10]2013年在《针推膀胱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IL-6、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针刺背俞穴配合推拿膀胱经以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提升阳气的治疗手段,同时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进行检测,揭示针刺背俞穴配合推拿膀胱经干预CFS的作用机制,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的方法。方法:将纳入研究对象的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推拿组)30例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组)30例,另设正常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先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均为双侧)等背俞穴上准确取穴,消毒后取“环球牌”不锈钢毫针(规格为0.30×40mmm),将针尖朝经络循行方向平刺(与表皮呈15°角)入皮下0.5-1.0寸,以得气为标准,之后留针30分钟,取针后继续在背腰部膀胱经分布区依次给予滚法3min、揉法5min、拨法2min、点按法(每穴30s)、推法1.5min、擦法1.5min等6种手法推拿治疗20分钟。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在背腰部膀胱经分布区依次给予滚法8min、揉法8min、拨法8min、点按法(以上五个背俞穴每穴治疗2min)、推法8min、擦法8min等6种手法推拿治疗50分钟。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每周3次,1周休息1日,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治疗前后均抽取肘前静脉血离心后提取血清,-20℃冷冻保存,按收集样本实际情况分批送检,采用酶联免疫法(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测定正常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显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显效率为4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配合推拿膀胱经治疗CFS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刺配合推拿膀胱经治疗CFS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疲劳量表(F-14)分值比较:两组治疗后F-14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14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说明针刺配合推拿膀胱经治疗CFS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4、疲劳评定量表(FSS)分值比较:两组治疗后FSS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SS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配合推拿背腰部膀胱经治疗CFS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稍有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血清IL-6、IFN-γ、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配合推拿膀胱经治疗CFS可降低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推拿组。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推拿背腰部膀胱经对CFS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可降低患者血清IL-6、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调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本法防治CFS的主要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D]. 张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症证特点及发病因素的研究[D]. 许荏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3]. 台北与北京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症状证候调查分析[D]. 刘士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4]. 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因素、证候规律及疲劳特征的研究[D]. 张翠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

[5].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证特征、演变及预后转归规律的初步研究[D]. 薛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6]. 台湾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证候特点及生存质量研究[D]. 郑守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7]. 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 郝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徐福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9].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流行病学研究[J]. 王池凤, 林新云, 华珍娣.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0]. 针推膀胱经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对IL-6、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影响[D]. 熊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慢性疲劳综合征流行病学及症状、证候特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