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谓词隐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谓词,结构,语义,成分,量词,物性,品级。
谓词隐含论文文献综述
陆烁,潘海华[1](2019)在《从“NP的NP”名词短语结构看“谓词隐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句法—语义对接的层面考察"NP的NP"名词短语中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论证单纯的语用分析或者"谓词隐含"分析是不能清晰解决定中语义关系的。定中语义关系有一部分存在谓词隐含,受语用和上下文的影响,有一部分不存在谓词隐含,不受语用的影响,而是受制于定语在名词短语中所处的句法位置,获得"结构义"而非"隐含义"。(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强[2](2015)在《谓词隐含、物性角色和“NP1+的+NP2”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宋作艳[3](2014)在《也谈与“的”字结构有关的谓词隐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通过对"的"左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细致分类,考察了"VP+的+NP"、"NP1+的+NP2"结构中隐含的谓词及其隐现情况。然后解释了谓词隐含的原因,并分别从动词的类型以及动词义与构式义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找出了谓词隐现的规律:语义越实在的谓词越容易显现,与构式义不完全匹配的谓词越容易显现。最后,讨论了"NP1+的+NP2"结构的语义解释问题,指出这一结构的多义性主要缘于结构的歧义性和构式义的概括性。(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4年01期)
林金霞[4](2012)在《从谓词隐含看“的”字短语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的”字短语是现代汉语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短语,研究“的”字短语的生成对留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字短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语言学界关于“的”字短语的生成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的”字短语称代中心语的规则,而这种分析又是单纯地根据中心语的特点或单纯地根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的。本文试图打破这种研究传统,从谓词隐含的角度来探讨“的”字短语的性质,分析“的”字短语的生成过程和生成规则。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谓词隐含为突破口,通过举例论证、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的”字短语的生成过程。首先从“的”字短语的概念、“的”字短语的结构特征、语义特征和语法特征的角度来对“的”字短语作一个界定,然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谓词隐含的概念,并分析谓词隐含在语言中的表现,最后分别分析“NP1+的+NP2”、“NP2+的+NP1”、“VP+的+NP”、“A+的+NP”及“NP+的+VP”中谓词隐含的现象,并根据“NP1+的+NP2”、“NP2+的+NP1”、“VP+的+NP”、“A+的+NP”及“NP+的+VP”中隐含的谓词的情况来探讨“的”字短语的生成过程和生成规则,最终的目的是对“的”字短语的生成过程和称代规则、助词“的”的语法功能和“X+的”的自指转指功能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林金霞,张腊娥[5](2011)在《从谓词隐含看“VP+的”的生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VP+的"是由"VP+的+NP"隐去中心语后形成的"的"字结构。"VP+的+NP"中存在谓词隐含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VP+的+NP"中隐含的谓词来进一步了解"VP+的"的生成过程和生成规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23期)
宋玉华[6](2010)在《“一N”中的谓词隐含及“一N”的可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借用动量词"一NVP"结构"一N"中隐含了一个谓词Va,能够隐含的原因是N与Va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名词的动态性,谓词隐含造成整个"一N"和"一量N"可以代替谓词而具有可谓性。(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蔡旭[7](2010)在《“动作形容词+(的)+NP”的谓词隐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动作形容词+(的)+NP"格式中隐含了一个适配的谓词(群),这个谓词(群)正是动作形容词和NP连接的桥梁。隐含的谓词与NP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述谓关系,动作形容词与隐含的谓词存在修饰或补充关系。通过动作形容词和NP之间的语义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个谓词(群)。激活并确定被隐含的谓词,是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也是确定形容词品级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崔应贤[8](2004)在《也谈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问题——与袁毓林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袁毓林前些年对有价名词以及名词性偏正词组中谓词隐含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确实反映了本学科的新进展及前沿性成果。然而这种研究毕竟属于纵深探讨性质。事实上 ,中心语只有具备 [+转让 ]语义特征时 ,提取宾语且隐去谓词的“的”字结构才能称代它。该词组中谓词隐含并非普遍性的 ,典型领有关系的才可能有这种潜在的句法述谓性质。关于“的”字结构 ,我们赞同朱德熙先生“自指”“转指”语义类型的区分 ,并给予了进一步的证明(本文来源于《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袁毓林[9](1995)在《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凭借谓词隐含等观念,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叁个平面概括"的"字结构称代中心语的规则:只有作区别性定语的"X+的"能弥代从 X 中提取出来的中心语 Y,但特定的语境指示可使不符合上述句法、语义约束的"X+的"也能称代 Y。接着证明名词性成分后头的"的"跟谓词性成分后头的"的"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名词化),所谓自指的"的"跟转指的"的"都具有提取成分的句法功能和表示转指的语义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1995年04期)
谓词隐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生成词库理论的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的"NP1+的+NP2"结构,根据该结构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的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的+NP2"结构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的+NP2"结构隐含谓词的多样性,而谓词的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谓词隐含论文参考文献
[1].陆烁,潘海华.从“NP的NP”名词短语结构看“谓词隐含”[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
[2].李强.谓词隐含、物性角色和“NP1+的+NP2”结构[J].语言研究.2015
[3].宋作艳.也谈与“的”字结构有关的谓词隐含[J].汉语学习.2014
[4].林金霞.从谓词隐含看“的”字短语的生成[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林金霞,张腊娥.从谓词隐含看“VP+的”的生成过程[J].青年文学家.2011
[6].宋玉华.“一N”中的谓词隐含及“一N”的可谓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0
[7].蔡旭.“动作形容词+(的)+NP”的谓词隐含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8].崔应贤.也谈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问题——与袁毓林先生商榷[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
[9].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