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间接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水力特征参数反演,农业用水管理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俞明涛,张科锋[1](2019)在《基于HYDRUS-2D软件的土壤水力特征参数反演及间接地下滴灌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地下滴灌是一种能有效减少地表蒸发、提高水分运输效率的新型滴灌方式。虽然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已成为优化滴灌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土壤水力特征参数难以确定,模拟结果往往不够精确。为此,基于室内间接地下滴灌实验数据,利用HYDRUS-2D软件对土壤水力特征参数进行反演尝试,并探究边界均匀出水时,不同规格(直径、高度)的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下形成的土壤水分分布差异。结果表明,HYDRUS-2D软件能有效地反演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用反演参数模拟的土壤含水量和湿润距离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基于3个反演参数和4个反演参数的模拟效果差异不大,计算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716和0.714。灌溉时不同直径、相同透水边界高度的装置对侧边和底部的含水量分布影响不大,而相同直径、不同透水边界高度的装置对侧边和底部的含水量分布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间接地下灌溉时导水装置规格的选取与农业水分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戴军杰,章新平,罗紫东,王锐,刘福基[2](2019)在《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沙地区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及0~130 cm土壤水、地下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3—6月,土壤蓄水量大而稳定)、耗水期(7—10月,土壤水分以消耗为主)、补水期(11月—翌年2月,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3个阶段,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呈增加趋势,稳定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差异依次为耗水期>补水期>丰水期.(2)受到冠层截留和地表枯枝落叶吸持的影响,林地的有效降水为降水量(P)>3.3 mm,并且LMWL_(P>3.3 mm)(降水量>3.3 mm时的当地大气水线)较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着增加,与各深度SWL(土壤水线)更接近.(3)由表层至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受降水入渗、新旧水混合和蒸发的影响减小,0~40 cm土壤水中δ~(18)O均表现为丰水期>补水期>耗水期,而40~130 cm土壤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显着.(4)观测期间不同水体中lc-excess(δD与LMWL的差值)的平均值依次为降水(0)>地下水(-2.80‰)>土壤水(-5.00‰),土壤水中lc-excess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显示:土壤水下渗时新旧水混合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旧的土壤水逐渐被降水替代;受土壤结构、质地等性质的差异及不同降水事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在剖面上存在时滞.(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吴奇凡,樊军,王继军[3](2015)在《晋陕蒙接壤区露天矿不同质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晋陕蒙接壤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为构造一种理想的层状土体提供参考依据。设置沙土、砒砂岩、黄绵土和红黏土4种均质土柱,利用室内土柱自动观测系统测定4种矿区土壤入渗及蒸发过程,结合HYDRUS-1D模型反解土壤水力参数,并利用反解的参数模拟土壤的入渗与蒸发过程。通过湿润峰运移、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评价土壤入渗性能,对比蒸发强度和移动能力评价土壤蒸发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入渗性能与蒸发性能差异较大,入渗性能从大到小排序为:沙土、砒砂岩、黄绵土、红黏土,蒸发性能从大到小排序为:黄绵土、红黏土、沙土、砒砂岩。4种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结果的Re(相对误差)绝对值都在11.0%以下,R2在0.90以上,沙土、黄绵土、红黏土蒸发过程模拟结果 Re(相对误差)绝对值在6.1%以下,R2在0.94以上,砒砂岩因质地特殊,蒸发过程模拟结果 Re(相对误差)绝对值为14.0%,R2仅为0.44,整体评价利用HYDRUS-1D结合入渗、蒸发过程剖面含水量变化反演土壤水力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不同质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的测定与模拟,对指导露天矿区排土场新土体构筑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吴奇凡[4](2015)在《层状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植物生长适宜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晋陕蒙接壤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恶化。按土地法规定,排土场大部分区段的最终利用方向是农耕地,然而目前排土场土壤随意堆砌,加之,矿区降水较少,植被恢复困难。本文利用质地差异明显的土壤人为构造层状结构,以期利于植物生长。设置沙土、砒砂岩、黄绵土和红粘土四种均质土体和黄-沙-红(黄绵土-沙土-红粘土)、黄-红-沙(黄绵土-红粘土-沙土)、沙-黄-砒(沙土-黄绵土-砒砂岩)、黄-砒-沙(黄绵土-砒砂岩-沙土)四种层状土体,借助室内土柱自动观测系统测定四种均质土体和四种层状土体的入渗及蒸发过程,并利用HYDRUS-1D模拟入渗与蒸发过程,从理论上描述层状土水分运动特征。并在层状土柱上种植紫花苜蓿,测量不同结构层状土上苜蓿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分析不同结构层状土对植物生长的适宜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质地均质土壤入渗性能、蒸发性能差异较大,入渗性能从大到小排序为:沙土、砒砂岩、黄绵土、红粘土,蒸发性能从大到小排序为:黄绵土、红粘土、沙土、砒砂岩。统计分析表明,四种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结果的Re(相对误差)绝对值都在11.0%以下,R2在0.90以上,利用HYDRUS-1D结合入渗、蒸发过程剖面含水量变化反演土壤水力参数具有较高的精度。(2)黄-红-沙型层状土入渗速率慢,在强降雨条件下不能使水分迅速入渗。黄-砒-沙型层状土湿润锋到达第叁层土体后运移速率仍很快,阻水效果差,水分容易渗漏到更深层土壤。黄-沙-红、沙-黄-砒型层状土在短时间内能贮存大量水分,且第叁层土体阻水作用强,黄-沙-红型层状土下层红粘土阻水效果尤其明显。统计分析表明,实测和模拟入渗速率和剖面含水量的R2在0.86到0.97之间,入渗速率的平均误差(MEP)和标准偏差(SDP)分别在-0.0004和-0.0097,0.025和0.039之间,剖面含水量的平均误差(MEP)和标准偏差(SDP)分别在-0.0222和0.0057,0.034和0.092之间。说明HYDRUS-1D利用连续监测的入渗过程土壤剖面含水量反解水力参数,经优化后,可以准确模拟层状土入渗过程。四种层状土壤持水性能及蒸发性能差异较大,黄-沙-红和黄-红-沙型层状土整体田间持水量大于沙-黄-砒和黄-砒-沙型层状土的田间持水量,沙-黄-砒型层状土的保水性能最好,另外叁种层状土的保水性能差异不显着。黄-红-沙和黄-砒-沙持水量虽高,但水分易蒸发散失,可供植物蒸腾利用的水分少。沙-黄-砒型层状土持水量低,因存在毛管障碍,有效抑制下层水分向上运动减少蒸发,可供植物利用的水分较多。(3)同一时刻,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苜蓿群体光合速率大于黄-红-沙和黄-砒-沙型层状土苜蓿的群体光合速率。用群体光合速率评价层状土对植物生长的适宜性,黄-沙-红和沙-黄-砒型层状土比黄-红-沙和黄-砒-沙型层状土更适宜植物生长。本研究利用自动化测量系统监测层状土水分运动特征,并利用群体光合速率评价不同结构层状土对植物生长的适宜性,结果表明黄-沙-红、沙-黄-砒型层状土适合应用到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建设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靳宇蓉,鲁克新,李鹏,王琦,张铁钢[5](2015)在《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受降雨和地下水的共同补给作用,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试验,结合土壤水同位素特征,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研究降雨入渗和地下水补给方式下土壤水分的运移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土壤体积含水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水分的运移有明显滞后效应;土壤水氢同位素受补给水源、交换混合以及蒸发的影响,随时间的延长,补给水源的影响逐渐减弱,水分的交换混合和蒸发作用逐渐显现,土壤水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两种补给条件下,土壤水运移方式均为活塞式推进,降雨入渗方式土壤水δ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终趋于稳定,表层0~5cm土壤水由于蒸发富集重同位素,5~20cm土壤水滞留时间最长,保水能力最强,地下水补给方式下土壤水δ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上层土壤水δD由于蒸发富集重同位素,下层受地下水补给影响贫化;两种补给方式下土壤水δD与δ18O有良好线性关系,降雨入渗方式土壤水蒸发分馏作用大于地下水补给方式,地下水补给具有较好的保水效果。(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锐,刘文兆,宋献方[6](2014)在《黄土塬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测得的长武塬区降水和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层位土壤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水分转换与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中δD和δ18 O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7.15‰)~(-24.89‰)和(-13.00‰)~(-3.39‰),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1.50‰和9.09‰,-7.22‰和1.45‰,其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变化幅度。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在当地降水线两侧分布,其关系为:δD=4.495δ18 O-19.05,降水进入土壤后在土表后重氢氧同位素分馏明显。表层土壤中δD和δ18 O值受降水直接影响明显,下层土壤所受影响减小。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在30cm土层处最大,向下迅速减小,100cm以下变化较小。下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受其上部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的影响,降水进入土壤后,向下入渗过程中与浅层自由水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150cm处土层土壤水中δD和δ18 O值动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突变,表明黄土在局部土体内有大孔隙,可导致土壤水分以"优先流"的形式向下入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宝根,王仕琴,宋献方[7](2011)在《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在土壤水分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华北平原衡水实验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地形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水循环主要以垂直方向上的入渗和蒸发为主,其中,非饱和带对降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择衡水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的典型代表点,利用HYDRUS-1D建立了一维数值模型,以平水年2005年夏季作为模拟期,通过计算降水入渗量、蒸散发量、土壤水储存量的变化及地下水补给量等,揭示了该实验点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以及土壤水在降水和地下水转化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降水后土壤水和地下水都得到补给,土壤水储量增加,但由于强烈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分别占降水补给量的63%和12%),水分消耗较快,因此总的入渗补给量为25%,土壤总储量增加不大;此外,土壤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土壤深层水分在饱和和非饱和状态之间频繁转换,其间没有明确的界面分割,由此说明土壤水在"叁水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1年03期)
范军亮[8](2010)在《基于负水头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研究及其参数推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壤物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测定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其参数又成为其定量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基于负水头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理论与参数推求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张力入渗仪对不同负水头条件下四种土壤的水分垂直一维运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分析了基于负水头推求田间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方法。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借助通过简单入渗理论确定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思想,假设土壤水分运动特性可用Gardner和Gardner-Russo模型描述,结合土壤水动力学理论推导出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模型。由理论推导可知,在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过程中,入渗率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倒数成线性关系;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成正比关系;入渗时间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成抛物线关系。(2)对黄土高原4种典型土壤进行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的室内垂直一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入渗率和入渗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Philip入渗模型和Kostiakov入渗公式在负水头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对本文推导出的描述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各参量间的理论关系进行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理论关系均能很好地描述负水头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垂直一维入渗特征。(3)对田间塿土进行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的田间垂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负水头条件下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入渗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对Philip入渗模型和Kostiakov入渗公式在负水头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并用幂函数分析论证了入渗率和入渗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理论关系均能很好地描述田间塿土在负水头条件下的水分垂直运动特征。(4)通过不同方法,采用实测张力入渗仪数据计算田间塿土的吸渗率,比较结果显示,Haverkamp方法和Smiles方法均可用于计算田间塿土的吸渗率,尤其是Haverkamp方法,其土壤吸渗率S的相对误差最小。(5)通过不同方法,采用实测张力入渗仪数据计算田间塿土的非饱和导水率,比较结果显示,MP方法、NR方法和反推参数法均可用于田间塿土导水率的确定。但MP方法、NR方法计算得到的非饱和导水率结果均较实测饱和导水率值小,故反推参数法更适用于田间塿土非饱和导水率的推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张亚丽,李怀恩,张兴昌[9](2008)在《土壤质地对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特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杨凌塿土、安塞黄绵土和神木绵砂土的水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坡面产流开始时间提前,坡地平均径流系数、径流量和泥沙量呈增加趋势,入渗率和累计入渗水量呈减少趋势。3种土壤降雨入渗率均可用Kostiakov公式拟合,塿土、黄绵土和绵砂土坡地的平均入渗率分别为0.32、0.83和0.88 mm/min。湿润锋运移速度应该与土壤砂粒百分含量和土层含水量的增量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量,建议加强塿土坡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彭立新,王全九,巨龙[10](2008)在《田间膜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以及湿润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积水半径达到稳定的时间和达到的稳定值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地表积水半径稳定值与滴头流量符合乘幂关系。水平湿润半径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在入渗的开始阶段湿润半径增加的速率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速率逐渐变慢。滴头流量大,相同时刻的湿润体水平距离大,故水分运动快,反之水分运移越慢。湿润半径差值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通过分析滴灌水平湿润锋和入渗时间之间关系可知,水平湿润锋和入渗时间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幂函数关系,其中的拟合系数与滴头流量有关。(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长沙地区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及0~130 cm土壤水、地下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3—6月,土壤蓄水量大而稳定)、耗水期(7—10月,土壤水分以消耗为主)、补水期(11月—翌年2月,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3个阶段,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呈增加趋势,稳定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差异依次为耗水期>补水期>丰水期.(2)受到冠层截留和地表枯枝落叶吸持的影响,林地的有效降水为降水量(P)>3.3 mm,并且LMWL_(P>3.3 mm)(降水量>3.3 mm时的当地大气水线)较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着增加,与各深度SWL(土壤水线)更接近.(3)由表层至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受降水入渗、新旧水混合和蒸发的影响减小,0~40 cm土壤水中δ~(18)O均表现为丰水期>补水期>耗水期,而40~130 cm土壤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显着.(4)观测期间不同水体中lc-excess(δD与LMWL的差值)的平均值依次为降水(0)>地下水(-2.80‰)>土壤水(-5.00‰),土壤水中lc-excess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显示:土壤水下渗时新旧水混合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旧的土壤水逐渐被降水替代;受土壤结构、质地等性质的差异及不同降水事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在剖面上存在时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俞明涛,张科锋.基于HYDRUS-2D软件的土壤水力特征参数反演及间接地下滴灌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J].浙江农业学报.2019
[2].戴军杰,章新平,罗紫东,王锐,刘福基.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指示[J].环境科学研究.2019
[3].吴奇凡,樊军,王继军.晋陕蒙接壤区露天矿不同质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与模拟[J].煤炭学报.2015
[4].吴奇凡.层状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及植物生长适宜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靳宇蓉,鲁克新,李鹏,王琦,张铁钢.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J].土壤学报.2015
[6].王锐,刘文兆,宋献方.黄土塬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
[7].陈宝根,王仕琴,宋献方.一维土壤水分运动模拟在土壤水分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华北平原衡水实验站为例[J].水文.2011
[8].范军亮.基于负水头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研究及其参数推求[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9].张亚丽,李怀恩,张兴昌.土壤质地对坡地土壤水分运动与转化特征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
[10].彭立新,王全九,巨龙.田间膜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