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烯,精馏,醋酸,侧线,吡唑,线粒体,吲哚。
乙烯酮论文文献综述
Adriana,Caracciolo,Gianmarco,Vanuzzo,Nadia,Balucani,Domenico,Stranges,Silvia,Tanteri[1](2019)在《O(~3P)+1,2-丁二烯反应的交叉分子束和理论研究:丙烯+CO和亚乙基+乙烯酮反应的主要分子通道(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了解O(~3P)与不饱和烃的多通道燃烧反应机理需要鉴定所有主要反应产物、确定分支比、评估叁重态与单重态势能面之间的系间窜跃.将交叉分子束实验、软电离、质谱、飞行时间分析,以及高级从头算计算叁重态/单线态势能面,RRKM/Master方程计算支化比包括系间窜跃,均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近已经证明这些方法对于含有两个或叁个碳原子的最简单的不饱和烃(炔烃,烯烃,二烯)和O(~3P)反应是成功的.本文通过交叉分子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O(~3P)和含有四个C原子的二烯类化合物,1,2-丁二烯(甲基芳烃)的反应,探索产物分布、分支比和系间窜跃如何随着分子复杂性的增加而变化,即从O(~3P)和丙二烯反应到O(~3P)1,2-丁二烯的反应变化.尤其关注了最重要的导致链终止的主导分子通道(即形成丙烯+CO(分支≥0.5)和亚乙基+乙烯酮(分支比≥0.15))与导致链传递的自由基形成通道进行对比(分支比≥0.35).(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1期)
沈德智,孙静[2](2018)在《双乙烯酮中控分析方法的研究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精馏后的成品双乙烯酮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但在精馏前其颜色深,杂质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控分析的难度;虽然手工滴定分析简便快捷,但受方法的限制,很难准确反映各成分的含量。为提高分析精度,通过对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对样品进行蒸馏预处理后再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其结果能准确反映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沈德智,孙静,仇从光,臧岩[3](2018)在《醋酸裂解炉在双乙烯酮生产技术中的发展与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醋酸裂解炉是双乙烯酮生产中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裂解炉的技术发展与进步对双乙烯酮的能耗物耗作用重大,在伴随双乙烯酮发展的过程中裂解炉先后经历了电炉、油炉、气炉等发展与变革,也经历国外引进、国内提高、自主创新等进步阶断,目前燃气炉已成为当前醋酸裂解制双乙烯酮的主流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09期)
宫占胜,段卫东,杜俊霞,董春艳,程德文[4](2018)在《以双乙烯酮为酰化剂制备出的邻氯乙酰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及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以双乙烯酮为酰化剂和邻氯苯胺在乙醇介质中缩合制得邻氯乙酰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工艺。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邻氯乙酰基乙酰苯胺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它可作为偶合组分和一些芳胺化合物的重氮物进行偶合反应,制备一系列酸性染料、有机颜料等。列出了这些品种的化学结构式、CAS登录号、欧共体登记号、合成反应流程的方框示意图以及用途。(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林毅,吴艳琦,顾正桂,曹晓艳[5](2018)在《侧线精馏与萃取精馏结合提取双乙烯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精制双乙烯酮,采用侧线精馏和萃取精馏结合的方法,通过侧线精馏提取粗双乙烯酮,然后选取环丁砜为萃取剂,采用萃取精馏再进一步精制。采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侧线精馏和萃取精馏精制双乙烯酮的工艺进行模拟计算,考察塔板数、原料进料位置、侧线出料位置、回流比及溶剂比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分离过程条件,确定最佳操作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实验研究装置设计和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8年04期)
蔡君娟,潘笛,姚昌盛[6](2017)在《碱催化下靛红与双乙烯酮的串联反应:一种快速合成3-(2-氧代丙基)-3-羟基吲哚-2-酮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THF中,靛红与双乙烯酮在30℃下经DBU催化,发生串联反应,生成3-(2-氧代丙基)-3-羟基吲哚-2-酮.这种汇聚式的合成方法不仅条件温和,原料价廉易得,产率高(最高可达92%),底物范围广,而且为吲哚类生物碱的合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杨晨临,杨国强[7](2017)在《一种基于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的测量线粒体极性的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1。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正溶剂化效应,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强,荧光光谱红移。该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在四氢呋喃中为0.2),较长的发光波长(甲醇中最大发射峰为620nm)等优点。该化合物可以定位细胞内线粒体,并测量不同细胞的线粒体极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陈天舒,晓铭[8](2016)在《双乙烯酮生产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醋酸法生产双乙烯酮技术现状,从生产工艺、"叁废"处理、分离技术以及装置设备等方面概述了双乙烯酮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肖铭[9](2016)在《双乙烯酮生产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双乙烯酮的主要生产方法。从生产工艺、"叁废"处理以及分离技术等方面概述了双乙烯酮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6年03期)
王红强,董春艳,马飞飞,陈治淮,程德文[10](2016)在《由双乙烯酮衍生的1-(2’,5’-二氯-4’-磺酸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的合成及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由双乙烯酮与无水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酯化再精制制得乙酰乙酸乙酯,再和2,5-二氯-4-磺酸基苯肼磺酸钠盐经硫酸酸化成为硫酸盐进行缩合,制得1-(2’,5’-二氯-4’-磺酸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它是一个具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可作为偶合组分和一些芳胺化合物的重氮盐进行偶合反应,形成带有偶氮基(-N=N-)的化合物。本文详细介绍1-(2’,5’-二氯-4’-磺酸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可合成的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及偶氮色淀类有机颜料的主要品种,列出了这些品种的化学结构式、CAS登录号、欧共体登记号、合成反应流程的方框示意图以及用途。(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6年02期)
乙烯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精馏后的成品双乙烯酮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但在精馏前其颜色深,杂质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控分析的难度;虽然手工滴定分析简便快捷,但受方法的限制,很难准确反映各成分的含量。为提高分析精度,通过对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对样品进行蒸馏预处理后再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其结果能准确反映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酮论文参考文献
[1].Adriana,Caracciolo,Gianmarco,Vanuzzo,Nadia,Balucani,Domenico,Stranges,Silvia,Tanteri.O(~3P)+1,2-丁二烯反应的交叉分子束和理论研究:丙烯+CO和亚乙基+乙烯酮反应的主要分子通道(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2].沈德智,孙静.双乙烯酮中控分析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上海化工.2018
[3].沈德智,孙静,仇从光,臧岩.醋酸裂解炉在双乙烯酮生产技术中的发展与变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4].宫占胜,段卫东,杜俊霞,董春艳,程德文.以双乙烯酮为酰化剂制备出的邻氯乙酰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及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8
[5].林毅,吴艳琦,顾正桂,曹晓艳.侧线精馏与萃取精馏结合提取双乙烯酮[J].化工时刊.2018
[6].蔡君娟,潘笛,姚昌盛.碱催化下靛红与双乙烯酮的串联反应:一种快速合成3-(2-氧代丙基)-3-羟基吲哚-2-酮的方法[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杨晨临,杨国强.一种基于取代乙烯酮类化合物的测量线粒体极性的荧光探针[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8].陈天舒,晓铭.双乙烯酮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乙醛醋酸化工.2016
[9].肖铭.双乙烯酮生产技术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6
[10].王红强,董春艳,马飞飞,陈治淮,程德文.由双乙烯酮衍生的1-(2’,5’-二氯-4’-磺酸基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的合成及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6